• 刘小波:《将相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2-02

  • 《将相和》教学预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开课:出示课题和三个小标题。

    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个题目应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

    追问:仔细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

    小结:一、二两个故事能否不写?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这是大家共同的困惑。过渡:我们先看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

    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找出来,用心体会。

    二、品味语言,在矛盾冲突中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完璧归赵”

    预设语段一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内容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PPT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敢强逼我。

    形式理解: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用了要是……关联词。)

    表达效果: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这样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小结:一个委婉的假设,让我们感受到蔺相如作为外交家的语言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个人魅力。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不错的方法。  

    过渡: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赶快画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完璧归赵

    怎么说的

    实际效果

    人物形象

    临危受命

    如果……

    说服赵王

    考虑周到,深谋远虑,自信

    逼秦王拿城换璧

    要是……

    商量换璧

    勇敢、机智、委婉

    逼秦王放他回赵

    如果……(就)

    安全回赵

    善于分析别人心理,会说话,

     

        2.交流表格,相机出示以下语段:

    语段二: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语段三: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连升了三级。功劳大不大?不写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不知道?这为将相“失和”埋下了伏笔。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我们仍然用刚才的方法来读这个故事,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找出来,用心体会。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问题: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追问:如果说前面敢“撞”,是他料定秦王舍不得和氏璧,故意用一个假设让秦王无奈做出了选择。那渑池会上的这一拼,他又凭借的是什么呢?

    结果:这一“拼”,实际效果怎样?

    小结:读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写活这个人物的。渑池会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再次连升三级。功劳大不大?不写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不知道?而这些,是廉颇不知道也想不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问题:廉颇说的有没有道理呢?PPT出示资料——

    战国末期,秦国和齐国都想做霸主。秦国想往东扩张地盘,于是多次进攻夹在中间的赵国。不料廉颇率赵军屡败秦军。无奈,秦只能与赵讲和,并联合韩、燕、魏、赵五国共同讨伐齐国。其中,廉颇又带赵军大败齐军,威震诸侯。渑池之会的胜利,廉颇也功不可没。

    朗读:读他说的话,注意读出不服气。

    过渡: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讨论:蔺相如这段话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朗读:带着你的理解,把这段话读给小伙伴听。

    小结:这就是蔺相如,每一句话的出发点都是考虑国家利益、顾全大局。这也正是他每次都能成功的原因啊。

    过渡:所以,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观看京剧《负荆请罪》片段。

    2.问题: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语段八: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小结: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三、评价人物,理清故事的联系

    概括: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

    分享: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下去后,你们也可以结合课后的链接,用这样的方法去读《史记》里的其他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抓联系     品语言

    作者:刘小波(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特级教师)
  • 【上一篇】薛法根:《半截蜡烛》 【下一篇】杨舸:《将相和》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