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黄美华
教学目标
1.结合作品,初识旦角,了解旦角分类。
2.在学唱、学念、欣赏等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横档行当和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屏幕上有两件乐器,你们认识吗?这两件乐器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是哪一件乐器演奏的?
2.(指认京胡)这是专门为京剧伴奏的乐器——京胡。我们再来听听京胡的声音。它的个头比较小,它的音色有什么特色呢?(尖细)
【设计意图:说起京剧,人们都会想起它极富特色的乐器——京胡,那尖细的音色、小巧的外形使它成为京剧的主要象征。音乐课伊始,我抓住音乐课重在听赏的特点,设计了一段这样的导入,让学生观看京胡和二胡的形状,辨别聆听两者的不同音色,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让京胡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后面选择辨别京剧埋下伏笔。】
3.老师这里有四段戏曲,请你听一听,从中找出京剧。(引导学生可以从唱腔和伴奏乐器中分辨)
4.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综合艺术,连外国人都对它非常着迷,称它是北京歌剧。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为学生准备了包括京剧在内的四段戏曲——黄梅戏、越剧、豫剧和京剧,请学生从中找出哪段是京剧。这是一个综合评判的过程,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找出京剧唱腔。】
二、简单复习京剧行当——生旦净丑
1.刚才有同学说,京剧主要分四个行当——生旦净丑。现在请同学欣赏一个短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生旦净丑?
2.总结:京剧中的“生”就是指男子;京剧中扮演女子的称为旦;净角都是满脸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取其反意——净。丑行的脸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又称"小花脸"。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了解,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京剧分四个行当——生旦净丑,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生旦净丑的具体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我制作了一个短片,将各行当的图片连起来播放,配上背景音乐民乐合奏《京调》,让学生快速浏览,让他们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含义,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效果很好。】
3.检测:欣赏录像,这是京剧中哪个行当?
4.出示课题——梨园撷英 走近旦角。
【设计意图:为了不让学生对生旦净丑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教师安排了一个检测环节,请学生欣赏一段著名的京剧唱腔《三娘教子》,让学生辨别是属于哪个行当,引出课题《梨园撷英——走近旦角》。从图像欣赏,到真正的唱腔欣赏,感觉学生有些“障碍”,他们在回答是哪个行当的时候,稍稍有一点“犹豫”。事后,与学生交流,问及为什么有这种“稍稍的犹豫”,学生回答说有些不习惯。是啊,他们还没有习惯这种“一唱三吟哦”,没有“大幅度刺激”的艺术。由此我想到自己在真正“介入京剧”前,对于京剧也是有些“不习惯”,不会被京剧长时间吸引。但是,当自己熟悉了,了解了,这种“不习惯”也就烟消云散了,现在还会专门搜索京剧来欣赏。】
三、了解旦行分类,学习唱念做打
初识青衣——学唱
1.我们经常说听音乐,看舞蹈。欣赏京剧讲究“看演听唱”。因为京剧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表现现实生活的。所以要耳朵和眼睛配合获得艺术的享受。
【设计意图: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人们欣赏京剧,需要眼睛和耳朵配合起来看演听唱,才能获得艺术享受。在学生欣赏京剧的同时,老师适时地讲一些京剧的欣赏“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慢慢步入京剧之门。】
2.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京剧《三娘教子》片断。我们看演员的年龄、服饰、动作,听她的演唱有什么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教育部规定的京剧进校园曲目,大多数为现代京剧,因此有很多人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些“样板戏”中“阶级斗争的痕迹”太重,不适合学生欣赏,不具有代表性。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先生说,“京剧的精华还在于那些传统剧目。”因此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是煞费了一番苦心,选取的都是经典的传统曲目,而且是名家名段。这段《三娘教子》就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的代表作,剧中的王雪娥属于旦行当中的青衣。】
3.总结(出示图片):这是旦行中的青衣,也叫正旦。多表现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服饰:青衣褶子、素色褶子、水袖。性格:稳重动作较小。听唱:以唱为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看演听唱”,学会欣赏京剧。首先是“看演”,一看演员的服饰:青衣的叫法来源于他们的穿着,他们经常穿着青色的褶子或素色的褶子,双手则被长长的水袖遮住。手上也没有什么动作,经常放在肚子上,也有人称为“抱肚子旦”。也许是这种服饰实在不美,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王瑶卿先生又创立了“花衫”这个行当,他的徒弟梅兰芳先生又将其发扬光大,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角色——《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二看动作:传统的青衣是坐着唱的,动作较小。青衣是旦角中“正旦”,常饰演正派人物,无论贫穷贵贱,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稳重”。青衣的服饰比较淡雅,动作幅度较小,吸引人注意的是她的“唱”。但是如果没有字幕,学生很难听懂,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韵”和“辙”,不要说孩子,就连我们也被京剧行家告知,里面的奥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搞清楚的。我们要给学生听什么,怎么听,就显得特别重要。】
4.黄老师也来学一段青衣的唱,注意听,青衣的唱与我们唱歌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学唱了一段《穆桂英挂帅》中的《猛听得》,请学生近距离听赏,学生发现青衣的唱和我们平时的唱有很大区别。青衣的声音扁,比较尖细。教师适时地引出“小嗓”的概念。孩子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指向,希望学生关注什么,提出要求让学生静静地听,效果很好。】
5.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为融入了徽剧、汉剧、昆曲等地方戏曲,有的字就发生了变化。听老师再唱一唱,哪些字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为当中融入了其他剧种,所以,有的唱腔当中融入了方言,有些字就发生了变化。学生对照字幕欣赏,让他们边听边找,很快就发现了哪些字有了变化,老师跟着学生的“发现”点击电脑,让这些字的颜色发生变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悄悄地“退”到学生的后面,跟着学生亦步亦趋,让他们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饶有趣味地听了“两遍”了。】
6.重点学唱前两句,然后和老师合作一起演唱。
【设计意图:京剧的“唱”一直是困扰教师的大问题。一方面,音乐教师很难唱出独特的“京剧味儿”。另一方面,京剧中较多的“转折”和“拖腔”,学生很难唱准。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达到,而一味地不停地纠错,反复练习,就会让学生失去宝贵的兴趣。在这里,我根据不同班级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跟老师模唱、和老师一起演唱等,是否唱得很准确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青衣是如何用“小嗓”唱戏的,重要的是不让学生感觉到困难和枯燥,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7.(简介《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因为连年打仗,很多杨家将浴血疆场,腐败的朝廷朝廷让穆桂英感到失望,不愿意挂帅出征。这段唱表现的是穆桂英看到要她出征的元帅印以后的心理活动。我们来听梅兰芳先生的儿子梅葆玖先生演唱的《猛听得》。注意看演听唱,欣赏后告诉老师,穆桂英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设计意图:京剧是用歌舞来讲故事的,因此,欣赏京剧不能回避讲京剧中的故事。这又是音乐教师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个故事花费几分钟,曲折一些的时间更长,宝贵的上课时间给“京剧故事”占用了,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但是,如果不讲故事学生又很难理解。这就要教师把握好一个“度”。我的观点是:1、尽量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心领神会。2、把握“以音乐为主”的原则,尽量简化故事内容。简化的原则是只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要欣赏的唱段即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用了短短几句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自主欣赏:“注意看演听唱,穆桂英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当穆桂英语气坚定地唱完这段《猛听得》,转身将元帅印高高举起的时候,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笑了,这笑声代表他们听懂了,看明白了。】
初识花旦,看做、学念
1.请大家继续欣赏一段表演,猜一猜演员在做什么?
2.这个演员和刚才的青衣有什么不同?
年龄:青年女子
服饰:短衣短裙,色泽鲜艳
性格:活泼伶俐敏捷
表现形式:以做为主。
3.她属于旦角中的花旦。她是以“做”为主要表演形式,即演员用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来表现,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大家都看明白了,也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再欣赏一段“做”。
【设计意图:花旦是京剧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行当,这要归功于她的“做”。 不靠说白,不靠唱词,仅靠演员的眼神、动作和身段就能传神地将各种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刘秀荣表演的《拾玉镯》堪称花旦的经典剧目,从早晨出门、赶鸡、给鸡喂食、到灰尘迷了眼睛、数鸡、找鸡……一连串的动作将一个聪明、灵巧、可爱的小姑娘形象表达出来。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大声说出剧中人表演的内容,上下互动,热烈尽兴。因为有了总结概括青衣的“基础”,学生概括花旦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和青衣进行对比,发现花旦以“做”为主,服饰鲜艳,短衫短裙,没有水袖,性格活泼开朗。】
4、请你再欣赏一出戏,你能分辨出哪一位是青衣,哪一位是花旦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项检测内容,请学生欣赏《红娘》中崔莺莺和红娘的表演,分辨哪一位是花旦?哪一位是青衣?学生通过观察两人的服饰、动作,很快得出了结论。】
5.这段戏,小姐崔莺莺和丫环红娘没有唱,也做得很少,她们在干什么?她们是怎么说的?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嗓、位置高、分组扮演,配上动作)
6.京剧中的说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称为“念”。小姐崔莺莺用的是韵律化的“韵白”,红娘用的接近于生活语言的京白。无论韵白还是京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戏曲界素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
【设计意图:对于艺术来讲,参与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崔莺莺和红娘,学习两人的对话,感悟京剧中的“说”和平时说话不一样,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称为“念”。花旦和青衣的念白又有所不同,崔莺莺用的是韵律化的“韵白”,红娘运用的“京白”更接近于生活语言。参与可以产生真切的艺术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简单识别老旦与彩旦
1.这时,崔莺莺的母亲出来了,她的母亲属于哪一种旦角呢?它念的是韵白,还是京白?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
2.老旦是以唱为主的,我们再来听听老旦的唱,和青衣有什么区别吗?(本嗓或大嗓)
【设计意图:用崔莺莺的母亲,完成了从花旦到老旦的过渡,非常自然。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很快发现老旦的唱与青衣之间的区别,用孩子的话说,嗓音有点像男子。学生对音乐的直觉真是太有意思了,竟然是如此准确。要知道,最开始的老旦都是由老生来“应工”的,随着京剧艺术的成熟,老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也逐步形成了现在极富特色的独立行当。】
3.东施效颦的故事想必大家听说过,我们来看一看京剧舞台上的东施是怎样的形象?
4.猜一猜,东施被称为什么旦?有很多彩旦是由男性的丑角扮演的。
教学反思: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引出彩旦,激发了学生欣赏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笑声不断,了解了彩旦这个行当的“特殊之处”。
认识刀马旦
1.我们来换换口味,听一首通俗歌曲。著名歌手李文有一首歌曲《刀马旦》,唱的就是旦角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分类,我们来听一听,从歌曲中感受一下刀马旦的特色。
2.学唱。
3.从图中找出刀马旦。
4.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她能唱,也能打。
5.欣赏《穆柯寨》穆桂英与杨宗保的表演。
欣赏京剧,可以为演员叫好。如果你觉得他们表演得好,可以随时随地地叫好,台上演员听到了很更加带劲。
【设计意图:用一首通俗歌曲李玟演唱的《刀马旦》,让学生了解刀马旦。主要分为一下环节:学唱歌曲,了解刀马旦的主要特点;从图片中分辨哪一位是刀马旦;总结刀马旦的主要特色:既能唱,也能打;欣赏刀马旦表演;结合京剧欣赏,介绍如何观赏京剧,如何为演员“叫好”。
总结京剧中的旦角分类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旦行的分类。旦行可以分为: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彩旦
【设计意图:用图表形式,将旦行的主要分类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简单明了。】
四、拓展延伸
1.在中国历史上,京剧里的女子大多是由一些长相清秀,唱腔清亮的男子扮演。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位大师。
2.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学生一起高声读出他们的名字)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3.这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创作了很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京剧界出现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流派。
【设计意图: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旦都有各自经典曲目,选择片段让学生欣赏,拓宽了音乐视野。】
4.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他还将京剧传到了日本、美国、俄罗斯,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国粹。我们来欣赏梅兰芳先生表演的《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片段。
5.梅兰芳高超的表演技巧和他从小刻苦学艺是分不开的。看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梅兰芳学艺》,讲的是梅兰芳为了练就一双传神的眼睛,长时间盯着金鱼游、看着鸽子飞的故事。当看过梅兰芳传记后,了解到远远不止这些。为了寻求婀娜的身姿,梅先生踩着高跷在冰面上走,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他给自己定下练倒立的时间是一炷香的功夫,时间未到,不许起来。练功的时候,经常会觉得五脏六腑都挪了位置,人被折磨得涕泪横流,不断呕吐。真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五年级语文书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俗语,很多孩子将在语文书上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很恰当地使用了出来。)在教学情境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多了。】
五、总结
1.今天学习的内容你都了解了吗?你感兴趣吗?课后有兴趣的话可以继续了解(中国京剧网、中国京剧艺术网)。
2.走进京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看不懂听不懂,但是只要你肯于了解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你就会发现一切是那么有意思。说不定在某个早晨,耳边传来了咿呀弹唱,你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京剧。
【设计意图:我曾经给来华学习的新加坡代表团的孩子上过这节课,课后收到新加坡学生张峻写的留言“谢谢老师让我对中国京剧有了认识。”说实话,我很开心,因为这是孩子给老师的最高褒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说:“中小学推行京剧课,更应当按一门学问课的形式上,而不要上成表演课。课堂上,老师应该播放名家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重要的是一种耳濡目染,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能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文化最好的滋养。”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对京剧未来的展望,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