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2017学年,“千课万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委会,本于对教育“中国梦”的向往和追求,提出了“理想课堂”的奋斗目标,并发表“2017——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蓝皮书”,集中了94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名师的见解。
“理想课堂”就是教育的“中国梦”。这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而在这支浩浩荡荡追梦人的队伍里,有着数以几十万计的教育人。显然,中国梦的实现,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使命。正是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造就了逐梦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成为现实。这无疑就对教育立人的课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18年4月,沐浴着党的“十九大”春日的灿烂阳光,西湖之滨又迎来了“千课万人”第二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国际峰会。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小学语文人欢聚一堂,共同观摩研讨关于人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建设的母语教育课堂,深感任重而道远。四天时间,与会者聆听了由周国平、麦家、乔良、梁晓声等大师纵横捭阖的讲座;参与了由鲍国潮与鲁迅长孙周令飞、法国大作家雨果后人的“圆桌论坛”和特级教师何夏寿、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陈诗哥、薛涛的“守望儿童的文学”圆桌论坛;领略了著名军旅作家、空军少将乔良与澳门教业中学小学部、文学博士贺诚的对话,特级教师虞大明与雨果后人就《“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对话;观摩了由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王崧舟、赵志祥、孙双金、薛法根等15位名师的20堂好课;以及窦桂梅、王崧舟、魏星、陈琴和一级作家祁智的5场专题讲座。此外,还有孙绍振、潘新和、吴忠豪、汪潮、陈国安等教授,和黄国才、孙世梅、刘晓军、徐承芸、杨修宝、崔云宏等省级教研员,张文质、周一贯等名师的评点指导,王中敏、王小毅、孙春福、肖俊宇、余小刚、沈小玲、张敏华、陈宝铝、林志芳、罗良建、郭爱香、谈永康、黄莉莉、章师亚、瞿涛15位专家作的书面课评......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名师荟萃、精英成阵的小学语文教育课改的一场高峰登攀。无论其历经的过程和结成的硕果,都是对中国小语教育审察研究的可贵资料,无疑可以视作基于在百家厚土上的现代引领,给当下的语文课堂以一双可资蝶变的翅膀。
细察“千课万人”这场理想课堂的“盛宴”,更深层地呈现出中国小学语文界正在走向教育的3.0时代。如果说,1.0时代的课堂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那么2.0时代的课堂则开始发生了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身,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空间。但是,在2.0时代的课堂转身,虽然可以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但并不等于“会学习”。这就自然地会使我们考虑到面向未来的育人大计,应当让学生能进入“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唯此,才能造就出复兴中华,能在国际舞台上风云际会的弄潮一代。这无疑正是中国教育3.0时代对理想课堂的召唤。
总观千课万人第二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国际峰会,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全国语文课改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呈现的种种改课理念、战略思路、操作创态、探索新姿......林林总总的如籽出土,如鸟破壳、如水鸣峡、如云穿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深度品味。笔者在这里只能从一个观摩者的角度和能力作些初步梳理,以求正于各位行家高手。
一、统整语文天地的无垠世界
虽然在学校里语文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但它绝对不同于其他课程。母语的地位决定了它与民族文化的天然一体,与思维发展的共存互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又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必然基础。一句话,母语是每一个国民的生存基础和精神世界。从教育的最终目的看,其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人的内在潜能,不断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充分展示人的个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个人的人生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母语始终发生着基础性、主干性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天地人,你我他”的课程。教学好语文的关键正在于“跳出语文看语文”。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基础,“千课万人”旨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研修活动,就必然要从“大语文”的视野,让教师立体地观察思考语文教育的新天地。在本次活动中,与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的见面与交流;聆听著名军旅作家、军事评论家、空军少将乔良的主题报告;研习浙江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先生对“语文”的独特诠释;思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学和语文教育的观点;分享来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一级作家祁智的前卫视点……所有这些并非出于语文教育专业的智者卓见,却又与语文教育的文化遗存和未来发展有着十分丰富而又可贵的联系,极大地打开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对“语文天地”、“天地语文”的真切感受和宏阔遐思。毫无疑问,这也正是作为新时代追赶“理想课堂”十分必要的精神动力和专业素养。
二、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魅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发展工程的意见》,其重点任务之一便是“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这样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理性,它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以“神”为中心展开的,人的灵魂要由上帝“管理”。而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位的,人的灵魂要自己通过道德来管理,其基本命题就是“立德树人”。
正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千课万人的“理想课堂”,以“立德树人”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魅力,是始终坚守的主题,它体现在每一项具体活动之中,而且完全可以让我们获得真切的感受。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推出的新课《记承天诗夜游》。这原来应当是一篇中学语文教材,现在放在六年级试教,当然会有一定难度。但他成功的教学策略,却给课堂创造了颇为理想的效果。这一方面当然源于王崧舟教授的精深文学素养和出类拔萃的课堂教学艺术;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华的传统经典之作与当代儿童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母语的“文言”,毕竟与我们有着本于血脉相通的联系。所以,当王崧舟教授以一套“四字词语”的浅处导入,以“起、承、转、合”通俗地理清内容,然后凝聚于以“闲人”深入作者心境,最后又以“想说心里话”的现场运用激发感悟,让学生在灵动腾挪中实现了文道一统。教师行云流水的导学和学生感同身受的领悟,达到了颇为理想的教学境界。
三、关注儿童中央的课堂生态
在由成人主宰的世界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非成人群体,叫“儿童”。然而儿童的生活却被成人用一种高结构化、高控制性所掌控。这种态势也一样体现在儿童的学校和课堂里。因此,儿童的世界,越来越受到成人世界的过早异化。正出于这样的反思,教育的3.0时代应当让儿童站在学校、课堂的正中央。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千课万人第二届“理想课堂”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来的课改前沿报告《基于儿童素养发展的主题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和充分体现了报告主旨的《戴嵩画牛》统整课堂,给全体与会者带来自课改前哨的丰富信息。这是一堂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以哲学思辨为核心的高度统整的语文课,充分体现了基于儿童素养发展的主题课程群的课堂呈现,若评价为中国语文课改最前沿的探索性课堂,当不以为过。窦老师以一篇《戴嵩画牛》小古文为文本,沟通了“题跋”、“古诗作”(乾隆)、古画、现代名画、广告商标等等教学元素于一场“牛是掉尾而斗还是蓄尾而斗”的探究性学习之中,其统整内容之广、门类之多、方法之活、学生参与度之高、效果之好,确实堪称范例。作为语文课的本体要求:听说读写,和作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在这堂课里实现了两者的熔为一炉而且相得益彰。
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也就是站在课程的正中央。因此,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当然就成了本次活动的另一个聚焦点。这方面不仅有与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的见面和交流,还有由特级教师、儿童文学作家何夏寿主持的,有王勇英(中国作协九届全国委员、广西作协副主席)、陈诗哥(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薛涛(辽宁文学馆馆长、辽宁作协副主席)等参与的《守望儿童的文学》圆桌论坛。这对于当下小学语文教材极大部分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现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难怪这场密切联系了现行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问题的前卫讨论,会特别受到与会小学语文教师的欢迎了。
四、探究深度学习的读写机制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与发展高阶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习成为改造大脑的一场自我革命,这是当下由“以学为主”进一步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推进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有着主导地位,但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接受式阅读”的单一模式。即试图通过教师的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接受阅读文本的内容。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又何来“全盘接受”。如果我们从深度阅读的角度思考,更应当提倡的应该是“比较阅读”、“质疑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和“创新阅读”,如此才有可能进入真正可以激发学习力的阅读模式。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届“理想课堂”观摩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这种深度阅读的新课型。如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展示的《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呈现的就是一堂“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学何为”的阅读课。教师将科学小品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表格化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创新阅读”的教学功能。全国小语界群文比较阅读的积极倡导人蒋军晶老师执导的《送别:群诗阅读》课,更充分地构建了比较阅读的内在机理,十分有效地提升了在比较中发展思维、激发情感的深度阅读功能。青年新秀洪峰老师的《大瀑布的葬礼》,对删去的课文实行再教学,以培养学生“为什么课文会删去”的探究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背景材料,组织研究素材,并多次作探究结果的数据统计,确实别出心裁。这是一堂相当成功的探究阅读课……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阅读教学改革正在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告诉我们开发新的阅读课型正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提供了正确路向。
五、开拓母语教学的国际视野
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是治国之道,也引领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同时有一双紧握世界的手。中华民族的教育自信和关乎人类命运的教育发展,共铸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融合,从而将“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国际范”的育人追求结合起来,如此方能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成果。这显然也是千课万人“理想课堂”的应然追求。为此,我们不难发现本次活动的独特定位中有“国际峰会”的字样。确实,从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不仅有虞大明老师对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文教学,还有虞大明与Charlotte Lafont-Hugo(雨果后代)就本课教学相关话题的生动对话;由鲍国潮(绍兴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和与鲁迅后代周令飞先生与雨果后代就“雨果、鲁迅文学思想与传承”的圆桌论坛;还有来自芬兰的主题教学课《Finnish Demo Class》,以及课后的现场互动......所有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专家、名师送来的八面和风,确实使与会的老师们开拓了视野,也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显示了“国际峰会”所应有的强烈磁场,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
六、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师成长
“千课万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的一个平台,如何为教师的成长服务,始终是重中之重。现在是“后师范教育”时代,之前对小学教师十分熟悉的师范学校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师范教育”依然存在,“后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便是“发现”教师。“千课万人”是让教师发现名师,也是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成为名师的大平台。在这里,无论是作课展示的名师,还是观摩名师的教师,都会逐渐拥有精神世界中的那条“地平线”,促使每位教师都能走向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面对教育3.0时代的到来,最应关注的是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他们在改变课堂的同时,也发生着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审视和思考。这绝不是单向地去追索一种新形式,去搬弄一些所谓新的技巧和手法。成功的教学都是源于内在理念的求索和精神世界的外现。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给我们呈现的课堂《黄河的主人》,就是因朴实地构筑于语文课程的本真和本色,深度关注着学生的需求和学情,因势利导,因学设教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学生的“真学”与教师的“真导”最佳结合的一种朴实呈现。《幼学琼林》中有言:“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所以“理想课堂”追逐的关键所在,正是教师的素养所成。教师以改变学生的现实生命视为自己的专业使命;而要改变他人的现实,首先需要改变“自我的现实”。
“‘千课万人’”第二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国际峰会”已成功地落下了帷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更有一种深邃的前瞻性。那种多元的理论视野,在新时代课改现实需要和教育理论创新的双重召唤下,到会的专家、学者、教授、名师和全体与会者奋力合作,致力于对语文教育理念范式和战略理性的重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它必将带动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变革,并向理想课堂——中国好课堂的方向,砥砺前行而前程无限。
会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