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桂梅:主题单元的课该怎么备?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8-14


  • 主题单元的语文课该怎么备?
     

    话由——

    开学,我听了四年级的一位年轻教师的第一节语文课。这是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师恩”主题单元的开篇课文——《师恩难忘》。上课的老师功底厚,尽管是一节常态下的教学,但如果从年轻教师教学入门的要求来看,不错(教语文还不到一年)。可,进了教学的门,如何走进去探出个究竟来,这还需要功夫。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多和本人的努力,这位老师一定会大有出息。我坚信。也正是这位老师与我彼此间的惺惺相惜,才促成了这段记录。以下内容,是给这位年轻教师的评课及由评课引发的思考,愿和老师共勉。立存此照,留待日后回味。

    由《师恩难忘》一课引发开去

    因这一位年轻老师的课,我想到了一些“底子”不如她的语文老师们的课。在我看来,即便是这位很优秀的教师,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把课上得有效,其他老师的课呢,更需要再加强。

    我担心,也能想象到,大多的语文课是把课文“摩挲”一遍。平平淡淡,干干巴巴,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当然,有些环节这样做,也相当必要。不过,想想我们的学生,天天如此,不管什么“寓言”、“散文”、“说明文”,一成不变地简简单单走下来,一年、两年、六年,语文成了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白纸黑字,它怎么可能不让学生觉得味同嚼蜡呢?

    都说语文要简单,但这简单一定是在复杂中提炼出的简单,教师的解读背景应该是丰富的,或者说深入的,然后删繁就简,提炼更好的路径,实施的虽是简单的教学环节,但能让学生获得不简单的见识或能力。如果,我们从头就开始简单,然后领着学生再回到简单,结果最后,一定是肤浅。

    这让我想起了张翼健先生《不惑集》中的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文课,如果有学生生病在家,哪怕半年不来,只要在家把生字学了,回来照样跟班就读,而且看不出来差距。几十年过去了,我看,现在的课仍旧如此。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尤其是,在英语、信息等多种学科加入,挤占语文学习时间,有时一天只有一节语文课,语文课已经“寸节寸金”的时候?

    这里,我首要强调的是,主题单元备课一定要做到瞻前顾后。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位于“师生”的主题单元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此外还有《孔子和他的学生》,以及“语文天地”中的《爸爸的老师》、《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有“主题单元”的意识,并要注意内容分布的单元性。这里,姑且以笔者个人的阅读理解加以说明——《师恩难忘》中有一句“无心插柳柳成荫”,个人以为,田老师的“无心”表现在他没有想单独培养一位文学家,他所做的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是凭着“本心”,不经意间成就了刘绍棠。而且,这种教师自谦的表达背后,我们还能感觉到,他不是只培养了一个刘绍棠,而是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

    第二篇《孔子和学生》呢,表现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他眼里都是独立存在的,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引导,最终让他们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理解到这个层面,在教学《师恩难忘》的时候,就能区分开师恩的不同角度。

    还有《爸爸的老师》,文中既表现了爸爸对他和我共同的小学老师的爱,另一个侧面也通过这件表现出爸爸也是“我”的老师,他的行为教育了我。《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更有意思,《师恩难忘》,田老师是无心插柳,而这一位外国校长是有心栽培,单独给“我”吃小灶。田老师是培养文学,这位老师呢,是理科上的指导,使“我”最后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有意思的是,这几篇文章中,“老师”的身份不同,从古代的先生到今天的园丁,从文科教师到理科教师,从老师到校长、到家长——但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自己师恩难忘。可以说,无论从那一点上,都让我们师恩难忘。总之,这几篇课文虽然角度和内容不同,但共同的是,体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为师境界。

    由此再备课,教师就会发现,这一单元主题“师恩”实际上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分解在每一课中,而且,侧重点不同。所以研究主题教学,就要研究“师恩”究竟有哪些方面。在通过一课一课的“小主题”加以具体体现后,再回到单元的“大主题”,把这个单元“收拢”一下。可想,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是整体的,不仅对这一课的语词“师恩”,更对每一课的文眼(语词)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也许,这样分析整个主题单元,既见了树木,也见了森林。之后,你教学每一篇课文的时候,就会全面把握,或者说高屋建瓴。当这个单元全部教学完之后,教师要把这个单元再重新归整起来回味提升,学生就会充分明晰“师恩”的多维含义和丰富内涵。

    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扩展广度——除了课文中描述的那些“师恩”,还有哪些,也让我们师恩难忘?可以再找其他文章作为补充资料来读。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还有启功先生写的一篇描写自己刚参加工作,他老师指点他如何教书的文章等。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身边教师的点点滴滴,说说这些老师——虽平凡普通,但同样让我们师恩难忘。

    这样,把书本内容和生活内容紧密联系了起来,学生既阅读了教材以外的文字,又在说说“师恩难忘”的故事中,得到了口语训练,再把说的写下来或将阅读的内容写篇读后感,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吗?

    往常,我们今天学一篇课文,明天学另一篇主题不搭界的课文。学了那么多,最终散落在那里,拾不起来,结果到后来全部扔掉了。今天,我们用的教材,已经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弊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当我们依照教材的编排形式深入分析之后,教学就好像能提纲挈领一样,不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

    所以,研究主题教学,教师一定要从主题单元入手,即便有些单元主题在教材中体现得并不充分,教师也完全可以重新组合教材。单元包内的课文,有的可以精讲,甚至讲上五六课时也不是不成。比如上学期,研究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从备课,到专家讲座,到老师们进行各种各种类型的教学尝试,到最后的故事新编,可谓饱满。当然,有的文章可以略讲。不过,在增删取舍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避免个人的好恶和眼界的局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和学生一起商定,确保对教材以及编者的最大尊重。

    再有,细读单元主题中的每一篇课文后,一定要备“语文天地”的各部分练习。还拿“师生”这个单元为例,“语文天地”中的第一题“学写摘录笔记”,其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这些成语以及警句,分别在哪篇课文中,我们必须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就落实在某个环节里,而不是都学完了再做这些练习。

    “畅所欲言——说说我们的老师”这个口语训练中,有好几个选题:

    1、我还记得一年级时教我们的老师……

    2、我想说说我的体育老师……

    3、我的爸爸和妈妈都是老师……

    这几个练习,我们可以在教学每篇课文的时候,选择相关、适当的放入教学过程中。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趁热打铁,学生会很自然地用上课文中的那些好词佳句赞美老师。比如“插柳之恩,终生难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记得这位年轻老师在教学《师恩难忘》之后,深情地说“我们所作的的确是最平常的工作,上上课,判判作业而已,但,就在这日复一日,如同春雨般点点滋润与浇灌中……有一天你长大成人,回想你学过的一个个汉字,一道道难题,一串串单词,哪一件没有老师的心血?哪件不是老师的恩情?”

    当老师和学生最后呼唤题目“师恩难忘”的时候,我担心学生发出的只是声音,并没有发自内心。如果,这时候,我们选一个题,让学生说,所表达的情感就会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化的概括。比如,现场趁热打铁,马上让学生回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某一位老师的印象。包括上面题中说到的体育教师——这不就把这道题中的第二题训练了吗?这种承接型的训练,学生就会带着对《师恩难忘》获得的词汇以及感情,“娓娓道来”地讲,并且“身临其境”的。你看,学生用声音表现出来,熟悉了课文,又把诗拢了一遍,即落实了语文质量目标“一副好口才”的训练,还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当然,教者自己本身也是“课程资源”。教者可以联系到自己,说说自己教龄多少年,培养了多少学生,今后还要怎样教书育人等等。把教学和自己、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块。不要像结尾那样空洞地抒情,课就更有滋有味了。

    再如“读一读”这类题中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就可以放在第二篇《孔子和他的学生》中。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句话就可以放在《爸爸的老师》或《师恩难忘》中。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可以放在《影响我一生的老师》中来,帮助理解课文,同时又适时积累,而不是额外增加时间让学生回家背诵。

    反之,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些,上这一课仅仅为了完成讲读这篇课文的任务,到下一课,再单独完成“语文天地”中的任务。想想吧,孩子的表达,没有具体的情境不说,更没有感情的铺垫,“欲说则不达”。如此,教学真正成了两张皮。

    当然,除了这些,如果我们也能把开学时,学校或上级的一些规划或任务穿插在主题单元教学中,那就更好了。教学这个单元,正赶上9月10日的教师节,结合国家领导人在电视讲的“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再结合学校德育活动中的“感恩教师”,我们拿到这组教材,看到这组单元的教师“感恩”主题,你更应该把课内要求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成为学生额外的负担,而是连在一起构成学生的生活。

    呵呵,如果这样做,的确教师的负担重。因为,教师不但要有解读教材的能力,还需要一个统筹和整合的能力。但,你必须努力走进“复杂”中,弄清“真相”,然后进行资料的清理,选择教法的梳理,和最终教案的整理,由此,走出来的你,课一定上的有效,甚至高效。

    总之,要记住,培养学生语文的敏感性,让孩子有感情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一定要在课文的文字里下功夫,要让语言文字长到学生肉里。光旁征博引不行,留在课外完成更不是办法。

    何谓主题单元的备课?也许,这样的过程就是。
     

    作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薛法根: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下一篇】顾志能:今天,我们要重提备课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