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表演”与“实战格斗”
有一种争论,一直都没停。
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这课那课层出不不穷,是真正在上课还是作秀?质疑声浪一浪盖一浪,同时有另一声音在泛滥:家常课,常态课,平常怎么上就该怎么上,真课堂鄙视虚幻。
如同两大门派,各自为政,任何一方都无法压制对方,更无法让对方彻底退出教育江湖。擅长公开课的,越上人越嗨,越上课越好看,课堂中还传递出的名师的教学理念,越来越高尚。戏如人生,戏在课堂,时常给我幻觉:哇,真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真在俯瞰众生度我解脱;主张家常课的,越上越朴素,越上越平淡,从无风景处看到风景,已然是境界,又何须管天地玄黄,无暇顾及山水绮丽,一味把平淡进行到底,也不怕大家评说。“我思故我在”,怎么上都是一种铁骨铮铮的存在。当给无奈找到堂而皇之的遮羞布时,柔弱逆袭后是容不得辩驳且占据道德至高点的强大气场。
假设,真有一方是错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长期的争斗,没有一方完胜。即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在主宰一切吧,也该到了万佛朝宗,百川归海的时候了。为什么,还在争,还在吵?
有一种隐逸的心态我窥探到:双方都不愿意对方消亡。公开课的奇幻,少了家常课的比对,如何凸显技法的娴熟或艺术的精湛?家常课的朴素,缺了公开课的喧闹,怎么体现平素中那种“淡如中药却极具滋养”的功效?恰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双方都在敌视对方时内心都存着真爱。对方在自己就在,对方亡自己也亡。所以,空城计中司马懿毅然退兵,不是诸葛亮的技法有多精彩,而是一种智慧选择后的平衡。
双方都没有错,都只是教育江湖中的一种存在。
公开课,就是武林中的套路表演,只需要“给你好看”。舞台上,看上去打得风生水起,虎虎生威,其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了小孩在懵懂间经历一次类似学习的活动外,更多的享受源于观众。很明显,观众认可,课就成功,公开课也有评委,观众就是话语权的占有者。这有点像庭审中的“陪审团”,大家对一个案件进行定性评价。此时,作为演绎的主角,最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陪审团的人数众多,众口难调,如何让大多数人满意”所以,公开课出彩也是有诀窍的:其一“形式”,新颖,新鲜,新奇,总要让人感觉意外;其二“内容”,我有你无的“独”,你有我不同的“特”,我知你不知的“小众”,你知但我更为专业的“深”。有了这四个要诀,应该能震慑绝大部分人;其三“演绎”,技术要娴熟,艺术要无痕。如果你能像刘谦一样当着摄像器和千万观众的“眼”,极度聚焦的“神”,依然能完成“见证奇迹”的时刻,那么你就是这个行业中的“王”。
套路表演最重要的是满足观看的需要。作为一个研究样本,需要实现“提供模仿,让操作者借鉴”的功能。当然,套路表演也是一个门派向公众,向行家,向圈中人的发布会,特别在意体现风格,形成独特的“文化识别”。公开课不正是如此么?不能忽略的是,套路表演再有趣有力、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毕竟只在台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如果表演者下台后观众也来练两手,那是观众自己想不通。你见过陪审团做出有罪判定后,回到生活中尝试模拟犯罪的么?
聊聊而已,不要较真。公开课,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家常课就是去处套路化的自由散打、搏击,类似“实战格斗”,要的就是实现最后的击打效果。有时为了能够克敌制胜,可以不管章法,摸爬滚打,纠缠揉抱,拳打脚踢,十八般武艺一起上阵。实战格斗,重点研究效果。李小龙说“唯快不破”;相扑讲究“仗势欺人”,太极注重“以静制动”。实战中,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制胜法宝。这就如同家常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实在担心不雅观,可以用一句“无招胜有招”应对。谁让武侠小说中对此类“无极”的描述玄之又玄,迁移到现实中可以用“说不清,道不明”来体现阴阳和谐,矛盾统一。其实,家常课好不好,真没有必要说明,试图证明自己的,都有公开课的心。原本就是“谁上谁知道”,效果怎么样不要自己说,看小孩是否满意。要检验也是极为简单的,一是询问,二是测试,如果小孩嘴上说喜欢,笔下测试也过关,那就是真硬功夫,你是真好汉。
上上就好,走自己的路,也让别人走路。家常课,是每日三餐。
可以消停了,大家各做各的,把各自的事做好,都有价值。套路表演,仰仗日常的实战训练,实战多了,也可能进入套路表演的队列。表演后再实战,实战了去表演,不都是这样么?
争论,可能是一种羡慕、嫉妒,也许是缺乏沟通。闹了半天,都是江湖中同道,何必呢。
作者简介:何 捷(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