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美术的眼睛“看” ——图像识读视角的课堂观察汇报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06

  • 用美术的眼睛“看”
    ——图像识读视角的课堂观察汇报

    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 曲懿

    3月26日,在2018春季“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美术“开放·融合”主题式美术教学研讨会上,我和我的组员就马琳老师《大闹天宫》一课做美术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的课堂观察。在此之前章特工作室成员曾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本次针对美术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我们从前期的表格设计到课堂观察实施,再到后期整理研讨,我和我的组员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过程,同时在图像识读领域及如何听评课方面有了更多思考和收获。

    前期——量表设计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是美术学科独有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感受与认识能力,同时在“读图时代”学会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因此在本次表格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图像呈现方式、图解方式和图解深度几个观察维度。图像的呈现方式分幻灯投影、实物教具,图解方式大概分为师生对话、符号化(通过用添加辅助线讲解图像、借助幻灯片动态解构图像等)、动态化几方面,图解深度则分成看到、看懂、怎么看三个层次。

    用美术的眼睛“看”——2018千课万人上“图像识读”视角的课堂观察汇报

    中期——观察实施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片,观察期间,我们记录了马琳老师在图像的呈现方式上实物教具2次,幻灯片约20次;图解方式上,师生对话约21次,符号化和动态化各2次;学生的图解深度看到了约21次,看懂了11次,怎么看是6次。我们用红色的标记将结果显现化,可以看出,第一:当教师的呈现方式和图解方式的多样化运用时,可以增加学生对图像的理解深度;第二:随着马老师课堂环节的推进,课中学生对图像的解深度逐渐加深。以上的观察结果主要是根据课堂中师生对话判断得知。

    用美术的眼睛“看”——2018千课万人上“图像识读”视角的课堂观察汇报

    后期——整理研讨

    1. 针对“视觉形象”这一美术学科的学科之本,图像识读担负了感知(观察、观赏)、理解(解读、阐释)的重要任务。马老师的课在学生感知、分析、理解、表达的识图过程中,逐渐达成学生对图像的深入理解,从而为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打下基础。

    2. 马老师的课堂十分擅长运用“视觉形象”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与能力,课堂中出现许多幅图片,但是图像主次分明,时间长短适宜,针对主图的识读更是从造型、场景和动作全方位解读,旁征博引进行识读。

    3. 结合观察报告,我们组的成员提出浅薄的建议: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图像的呈现及图解方式。另外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改进观察量表,并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最终回馈到自身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 【上一篇】相聚“千课万人”, 品味“名师课堂” 【下一篇】“千课万人”小学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学观摩会课后感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