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东:基于证据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28

  • 基于证据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 

    ——对“数学学习评价”的若干思考

    那么多老师,在休息时间来会场聆听孔老师和我的报告内容。今天晚上我想要分享的是关于观察方面的话题。这里我取的题目叫做《基于证据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那我们这次有个话题叫做“学本课堂”。“学本”我们直观的理解,那就是我们可能更多的要把眼光投放在学生的身上。但是说起课堂观察来,我们肯定有一些关注感受,日常教育教研活动中,包括听老师的课,观老师的课,不止有学生,我们会关注到教师的行为,课堂里的师生活动,甚至会谈到教材问题,数学学科问题,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但是今天我更多的想来说一说,当我们从事教学研究的时候,怎么样有意思的运用一些方法技术,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身上。也就是我所说的,要能够基于证据,给学生课堂里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方向,或者说是未来课程更多的关注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我们教研活动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来讨论。在这里,我更多的想从技巧的层面来说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提到学习评价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想到小测验、考试,反正都和分数有关,还有的老师想到题目。因为评价学生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我们看到以后也会说,学生学得怎么样,马上对学生某节课内容掌握得怎么样也会做出一个判断。我们甚至还会想到一些大型的,国际评估项目,比如PISATIMSS。正是因为PISA上海的教育特别令世界所关注,自从上海参加PISA测试以来。所以很搞笑,PISA测试第一轮09年的时候,第一次召开,有的区市分派了分管后勤的主任来。从2015年开始,有4个地区参加了,原计划有9个,教育部开始组织。PISA有一个很基本的理念,那就是OECD组织的,世界上有六七十个国家参加,它的理念就是测15岁孩子面向未来社会,他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不管在座的老师,你们在学校里教孩子学什么数学,每个国家的课程标准都不一样,更别说教材了。那么它怎么测试?它用的所有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就是它不管你学校教什么,它就测15岁孩子,所以抽样选的都是15岁,那么在我们中国15岁往往是初三或者高一,大多数都是初三。那上海参加这个测试以后,引起震动。因为一般在别的什么比赛中,中国得第一好像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但是上海在09PISA测试结果出来以后,上海是三个领域全部第一,那么三个领域都第一以后,大家觉得可能是巧合吧,很多国家都不承认,不相信中国的质量都那么好。因为应试方面得第一很正常,但是PISA它偏偏是一个实用导向的测试,它是真实的面对情境。PISA是三年测一轮,2012年上海又参加,结果三个领域还是第一,而且这个第一拉开后面的位次比较高,甚至比OECD的平均分差不多要高100多分。OECD是什么概念?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发达国家俱乐部。我当时读到一个评论,《华盛顿邮报》说:上海学生PISA测试中第二次仍然是三个领域第一,对美国的数学教育的冲击,不亚于上世纪60年代苏维埃人造卫星上天。中国的教研制度,全世界只有中国有教研制度。我们的教研制度为什么那么强大呢?国外的师范教育在进入教师这个职业前,已经认为老师培养合格了,而且达标了。而我们国家潜在的理念不是,在师范大学里只是完成了本体性知识,而真正实践性的知识,是在进入职业之后才开始学习的。这是在理念上非常巨大的差异。所以我经常说,非常自信地说,包括在牛津大学做数学教育项目两次,连续两次去,我每次自信地讲,虽然我们中国老师的学历水平比较低,但是我相信我们中国的老师是实践中最优秀的。这点我非常肯定。我讲这句话都是有研究背景基础的,不是随便讲讲的。在这之前有一个非常长时间的研究叫做“中国数学教育学习悖论”,是有香港大学教授他的研究中最早提出。实际上国际上十几年前就发现,中国的老师学历水平很低,但是教出的孩子却非常厉害,这是为什么?这是很多国家不明白的地方。我举一个例子,特别是和我们小学数学老师有关,90年代曾经有个很有名的研究,叫做《知晓和教授初等数学》这样一本书,做的是中美的比较。这本书的研究出来以后,大家就开始研究,为什么中国的老师学历水平很低,实际水平高?那就是教研。很多不同的研究最后凑在一起,发现教研是中国制度中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我们有三级教研网络。所以现在的很多大专家,像我的导师在各种会议场合说:“教育制度是我们中国教育的瑰宝。”我们有三级教研网络,而这个省市,其实市上面严格来说还有区县,然后再到学校里的教研组。那我这个话题完全就是从教研这个角度来说的。

    反正不管怎么样,大家说到学习评价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这些方向。那我今天想说的就是,我们到底怎么样才算一个评价?那我这里比较喜欢的一个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翻译的美国NCTM的一个很早的文件,NCTM是美国数学教师学会。那我们做数学教育研究体系,如果你做的多,你会感觉到,全世界有两个中心,特别值得关注。一个就是美国教师联合会,他们发布的各种标准往往引领标杆。另外一个就是荷兰的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那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对弗赖登塔尔应该非常熟悉,提出了“数学的再创造”,“有指导的再创造”,还有“数学化”包括横向数学化、纵向数学化,这种概念其实都是从弗赖登塔尔的教育学来的。那么他们有一个观念,什么是数学学习评价的界定?这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个定义。在这个定义里大家可以看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作出结论。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在教研中,日常的课堂教学研究中,你要真的想对学生作出客观的判断,我们所谓的“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其实没有证据是很难讲话的。更多的这个理念的解释我不说了,我想直接跳到核心的技术理念。那既然是基于证据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那我把中间这些定义全部省掉,虽然说我们的教育是块瑰宝,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有!我们自己要警醒,千万不要被西方的糖衣爆弹给轰击了。他们在拼命学我们,但是我们要自醒,就是我们的教研活动其实是存在问题的。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往往是基于经验的。基于经验就会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我们往往在中小学界都是拼经验,谁经验多好像就有更多的发言权,的确是经验更丰富就有更多的发言权。那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想想,如果教研只剩下经验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经验本来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你不能通过方法继续有意识地加入运用,经验很可能最终会变成桎梏一个人思想的镣铐。一个教研组如果长期只有经验,而没有外来的新鲜的技术方法的介入,人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封闭,所以我最害怕听到的你们知道是哪种话?一群老师在尝试这个课居然可以这样上,这回来“千课万人”活动现场听一些很好的课,大家心情振奋,原来这个课可以这样上,回去我也试试,大家都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结果旁边有个老师说:“试什么试,有什么用!这种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还不如让学生多练两道题实在。”这个话很典型吧。我每次和老师研讨课,我最害怕听到的就是这句话。因为当老师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感慨,这个老师的内心已经封闭了,因为他没有尝试新的各种做法的愿望和意愿。这就是长期经验导致的结果,而且经验研讨往往比较发散,没有聚拢的方向。我的教科院教师研究发展中心曾经做教育部有个项目,就是关于教研的,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当时我去做调研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有个语文老师,在谈到教研活动的问题的时候说:“杨老师,什么是教研活动?我们语文老师早就概括了。”我说:“那你们语文老师是怎么概括的?”语文老师说:“教研活动啊,就是轻轻地我来,正如我轻轻地走,偶尔动一动笔,什么都没记下。教研活动就是来了走了,好像没什么,回到家一想今天收获了什么,脑子里空空的。”所以其实教研活动中问题非常多,我是核心的梳理了四个。我在这里最想说的是,要想改善我们教研活动中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一种尊重实事,由实事出发的态度和精神,别的学科的老师我先不说。我每次一见到数学老师,我非常强烈地说:“我们都是数学的人,我们生是为数学来。”但是我们数学的人其实是最具有理性、最尊重科学的一个人群,数学老师天生都有调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很有调理。每次一说话,我忍不住就会第一、第二、第三,好像我不说一、二、三就讲不下去话,这是跟语文老师跟其他学科老师不一样的,所以既然我们数学老师,都是以这种数学的内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数学的人,首先要学会这种尊重事实、由事实出发的态度。如果连我们数学的人都学不会,我估计语文的人更学不会了。他们说话跳来跳去的,我老是抓不住要点。那教研活动,不管大家有没有用方法记住,我希望从今天开始大家带回学校一种态度。我到一个学校去开展教研活动,活动没开始我就开始提要求,我说今天我第一次来,但是希望今天听完大家的发言,都用我的三段论模式。我的三段论模式也是整理很久总结出来的。我说每个人听完课以后发言,一定要有自我约束感。每个人的第一句话,开头一定是:今天这节课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第二句话:今天这节课我记下了什么,你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什么?有的老师记例题,有的老师记板书。为什么记例题、记板书,肯定有你的道理。第三句话再说:由此我想到了什么?就是你不能漫天发射,想到哪里说道哪里?而是“由此”这两个字很重要。由此的含义就是基于你听到的看到的事实,基于你笔记本上记下的结果,再来发表观点。我说的高大上一点就是:做“观察”是起点,用记录来支撑观察,根据记录的数据与你的经验产生联结。其实就是,让我们每个人的发言不要太发散,而是从你听到的看到的入手,然后从你做的记录,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所以哪怕我们没有学习任何观察技术,如果大家能有这样的三段论去要求自己,和你身边的人来分享一个话题,我相信你会发现,讨论更加聚焦,教研活动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围绕一个点有深度。这是我想说的,要追求的。

    那么接下来说说怎么样在方法技术上突破,然后让我们收集到来自学生的数据。那收集学生的数据其实有3个层面的方法,今天是浓缩式的,每个层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多两种,那就差不多时间了,完整的介绍恐怕一天都不够。每个层面都有很多很多细小的技术,但我只是举例似的,目的是打开一扇窗,然后大家可以自己去研究。那么在我的眼里,其实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有意识的用方法技术有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会做记录,就是坐在教室里你怎么去收集信息,从哪些角度去搜集?第二个层面是,结合我们数学学科内容做诊断,诊断的分量比较重。记录我认为,不管是年长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人人都应该掌握,这是最最基本的。就是当一个老师要进入学校,对中国老师来说,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愿意还是不愿意,你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教研组的一个人。本来也没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和西方人接触之后,发现怎么那么奇怪?也没问我高不高兴,愿不愿意,我就成了教研组的一员。在西方人看来我们很伟大很了不起,怎么都愿意加入教研组。我妈说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愿意还是不愿意,自然而然就成了教研组的一员了。所以这个比较能真正的发现差异,你只要进入教研组从事教学研究,观课,听评课,每个人都该学会记录。第二个层面诊断要求有点高,就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一般来说诊断的基础没有10年教龄不要轻言诊断。因为诊断这个词分量很重,在医学里借鉴来的。什么叫诊断?发现问题,第二步提出改进建议。就像你去医院看病,找出毛病在哪里。头痛其实不一定是头的原因,有可能别的地方出问题。第一步找到毛病所在,在哪里;第二步必须给予处方治疗,要不要服用什么药,还是打点滴还是要开刀。不管怎样就是马上要有处方式的办法。那对教学来说也一样,你指出问题,还得指出非常具体的操作性的改善技巧,否则谈不上诊断。第三层面,以学问教,这看上去有点评价,其实就是来讲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那其实这三个方面都可以以学生为中心,而且都可以从学生这里找到数据。那么如何记录和分析来自学生的信息?1.学生语言流动记录。2.学生学习状态记录。学生学习状态记录就是一种寄语记录表的记录方法,那目的就是了解老师在上课的学生到底在干什么。那么这个方法具体是怎么用的,大家看一个例子。所以不管你听什么课,甚至你不懂的课,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会,因为这个方法他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他的表情投入度怎么样。这是我去听一个物理课做的记录,听语文课,我也能做记录。所以记录层面的的方法绝妙在哪里?往往就是跨学科听课也没有问题。我只是客观地收集数据,然后我作出判断。当然懂学科更好,你能更深刻,当然就是我不懂学科我也能作出判断。比如我去听一个物理课,到了那里一坐一看原来是个实验课。一个大实验台,直接到实验室可以做8个学生。老师先讲要求,实验单一发,接下来讲了安全事项注意事项。接下来按照实验单上的内容,大家连接第二步,并且接下来每次连接,要有专人记住伏特表安培表的读数,接下来学生就开始动了。就像我们数学课,老师一布置完,小组合作学生们就开始动了。那学生们开始动了我该怎么办?这时我就想看看学生到底在干什么。所以我的眼睛看着我做的究竟的那个学生在干什么。于是我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开始拍照。我今天说的方法都是现场方法,其实不需要用设备,有设备更好。不过我总担心,设备拍下来东西,回去以后就没有时间看了。所以最佳的方法还是现场的方法。我看一眼第一个学生,我一看看到他一瞬间在干什么我就记住了一个符号,然后我再看第二个学生,看他的一瞬间在干什么,我再用一个符号表示。大家肯定说你这符号哪来的?现场编的,人人都可以编。根据你观察,这学生在做什么任务随便编。你千万别担心,万变不离其宗。我待会儿告诉你为什么不离其宗。你的目的是什么,编符号主要是区分出来他们在干什么就可以。然后第三个学生看他一眼,用符号表示。然后轮换着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然后对这个看完我再回头看第一个。第一个学生要第二轮备课,在这之前我看了一下手表,间隔两分钟。所以我说每两个符号之间间隔两分钟,其实这个是大致的,没那么准确。在这整个过程中,我的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不停地记,记了每个学生每隔两分钟的一个状态。这个实验结束了,这个小组任务结束了。他们问我在记什么,我说我在观察学生的状态。物理我不懂,我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那杨老师您反馈一下结果,他们在干什么。我马上就反馈了,只是这个方法是档案的记录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你看每个方框都像一个档案袋,一个信封,这个信封里的符号,就像一张图片。所以就像我们在从事间谍工作一样,最后往桌上一放一打照片,只不过这些照片每隔两分钟拍了一张。所以如果这时候你要让我表达照片,我挑两个学生说说。你看第二个学生全a,典型的好学生,a类学生。永远都是自己做不和别人合作,越是厉害的什么都会的,不愿意和人合作。再看学生三,典型的c学生,刚开始自己做,后来和别人合作,再接着“君子不动手不动口”,只有看的份,完全遇到障碍弄不下去。其他学生也会看到什么类型的都有。所以对每个学生做一个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干什么,这些符号都是现场编的,没有很强的科学性。随便编不用担心。为什么可以随便编?因为这个方法叫做学习状态记录。既然是学习状态记录,其实在原理上我们就分两大类。那这个状态是投入还是不投入呢?这是我们数学里的二分法。你可以随便编,编到最后都可以二分。

    所以你如果让我最后评价一下,这个小组他们学习情况到底怎么样?我就非常严密地说一句话,根据我所记录到的状态,76%的状态表明,学生在投入学习。但是,真正合作学习的状态25%。我的结果就表达完了,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但这句话是基于观察数据,不是拍脑袋。所以以往教研活动中我们依据经验。看到学生很热烈,以为学生很投入,他们都在热烈的讨论。但是我想问,那你怎么知道他们很投入呢?你说的热烈的讨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其实你没有刻画出来。那么这时候有的老师说这样随便画,那画多少呢?如果我写的符号有很多很多怎么办?那么这就是靠经验,经验就是宝贵的财富。我的经验是什么?做课堂观察,发明状态符号。这是你发明状态符号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最佳的符号数量是35个。为什么不能太多?其实你可以很多,多了手忙脚乱,太费劲,就是你现场判断时间会很长。也不能太少,太少了没有区分度。所以按照经验35个是最佳的。当时我带一批老师进行学习。然后那些老师马上提出质疑了,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提出质疑。当时有老师说,您这个学习状态有局限性。我说什么局限性?我当时很得意,觉得这方法很好,自己编的,而且现场实用性很强,马上就能记忆。他说:“杨老师,第一个:你不能记录下全班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第二个:你这个方法没有记录下整个这堂课,不管是教师讲授、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甚至我们数学里还有做练习。”我一听,我说那怎么办?我说你这两个整还真的挺整人的。要整节课整个班的学生都要记下来,确实有点难度。后来三个老师是真的想到了方法。这个办法很简单,你看到教案后,以前小学数学的课里只剩下3种活动。一种是教师讲授,另外一种是小组活动,第三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做题。所以他们首先发明3个符号ABC,代表3个活动。接下来他们分别在ABC里面分3种。你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很有规律。1号代表的是这个活动里最投入的情况;3号代表这个活动里,最不投入的,完全游离的。比如A1A3,我说你们怎么记?你脑子里还得想,到底是A1还是A3。他说其实很简单。比如说老师在讲我们每个人分工,每个人坐在不同位置,每个人只负责68个学生,这肯定是记得下的,到时候汇总就行了。我说那怎么分123。他说很简单,只鉴定两头的学生。什么情况给3?学生低头或者做无关的事给3。剩下的状态,不动脑筋全部给2。只抓两头,也就是说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只区分1号和3号这种极端的表现是什么,剩下的通通给二。这样一分工,听课之前每人手上一张表,他们3个人设计的,听课时,有68个老师每个人手里一张。左边一列是这节课小的课堂环节,然后右边上方你记得是哪几个学生,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环节判断一次,最后所有的人再汇总一张大表。全班学生汇集出来,那在听课之前,手里的那张表,这些都是添加进去的。左边都是这节课的小的环节,上面是哪几个学生,只要把学生的编号写上去就行了。然后接下来你就在每个里面做判断,所以这个时候全班的数据就汇聚成这一大张表。就下来,他说:杨老师你要什么数据告诉我,我们都可以告诉你。发明了很多公式,这些公式就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说你想要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状态投入,那很简单,你只需要把所有的这节课所有1号的状态数量加起来,除以记录到的总的状态数,这就是全班整节课的学习投入状态。你想知道某一个学生的,很简单。刚才这张表里,你想知道某一个学生的学习得怎么样?比如S18,这个学生在这节课里他1号的状态占总体状态的多少,你想要知道老师授课环节某一个学生的状态。切出某个状态,同样的方法都能做出来。所以在学习状态方面他们发明了很多术语,讲授时倾听的认真程度:高清听度、中等倾听度、低倾听度。如果是小组活动参与度,他们发明了高参与度,就表明学生是高度投入地参与小组合作。如果是做练习或者思考,他们叫高关注度。这样一来就把学习状态记录这个方法彻底可以记录全班学生,而且可以记录整节课,不管什么活动。结果这个记录方法又被提出质疑了。所以观察记录是永无止境的。大概是去年到杭州,浙江省小学数学高端培训的数学教师,因为有一天时间给我,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任务给老师们去试,结果有一个小组的老师特别厉害,提出一个问题。高端班老师说:“杨老师,你这个方法要事先知道课堂教学环节才能记下来。我们很多时候听课,往教室里一坐,都不知道上什么呢!那我们怎么记?”那我说你们想办法。所以我说,高明的老师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学生都做会了。这是最高明的。那么这些老师这样一提出问题,我鼓励他们想办法。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以后不管什么课,教室里一坐,现场能记下全班学生每一个环节,在他们不知道环节的情况下,最后能统计出全班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大家想象课堂是一个由什么构成的空间。

    所以所有的课堂观察技术,你要是让我概括起来,课堂他是有几大纬度。一个是时间在流动,所以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和参考。第二个课堂是有空间的,就是座位是一个空间的纬度。第三课堂是由学科纬度的,学科内容,因为这节课里他有一个载体是一个学科。第四个社会交往的纬度,就是师生活动之类。课程就是由这几大纬度组成的。所有的方法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突破去想,你总能解决。所以说为什么有这么多课堂观察方法,大家想想,每一个单一维度上都可以做记录,如果有两个纬度,就可以交叉纬度做记录。3个维度,一个点立体的。去想象一下那这个方法就会更多。所以说在课堂里我们要发明方法是无穷无尽。第一个层面我想就说到这里。那么第二个层面。诊断里面我又列了3种方法,就是诊断学生的学习。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第一个,跟教研有关的。那么我说第二个吧,第二个比较简单比较快。第二个方法不是我们中国教研活动研究出来的,叫做SOLO分析法。相信有些老师可能接触过,这个方法你看他的目的非常明显。分析的是学生在学习任务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即“可观察的学习结果”。solo说穿了他观察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质”,而不是宽度广度。那这个可以怎么办呢!在SOLO方法里首先大家要明白五种水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这是学术上的东西,你一看就觉得很艰难是吧!我随便一解释,你根本就忘不掉,而且你会觉得很简单。想象你给你班里的学生布置了一道数学题,这道数学题非常开放,什么类型的学生都能做。第一种学生,难道这道题目一头雾水,没有办法去解决,这种叫前结构。第二种学生,只会带公式死算,别的方法都不会了,这叫单点结构,只会一种方法。还有一种学生,因为你这个题很开放,很多元,他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这就叫多点结构,就是多种方法。第四个水平呢,这个学生厉害。他不但会用两三种方法,他还发现这两三种方法本质上有一个相同的关键点,只要这里突破了就能够解决。所以这种学生叫关联结构,他发现了不同方法之间共同的关键之处。第五个水平,跟你老师一样,用一道题想到了一类题,这就叫拓展抽象。现在记住了吗?想象一下,你的学生,第一种学生没反应什么都不会。第二种学生死代公式,一种方法。第三种学生多种方法。第四种学生发现了多种方法的共同关键点。第五种学生想到了一类问题,和老师同一水平,有一道题想到一类。那么这个方法怎么去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非常简单。小学里大家经常玩这个游戏吧,摆火柴棍。如果你把这个游戏给学生问,这些火柴棍能摆成几个框,学生会怎么回答,各种水平都有。这个方法用于我们数学课里,当你让学生做题目的时候,学生就会有不同水平的反映,然后你把不同水平,包括作业练习的结果,这就是利用学生的练习题来反馈你这节课效果的一个方法,其实就是对学生达到什么层次的一个判断。

      我想最后说一句话进行概括和结束。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教研中,课堂观察技术去做学生评价的时候,需要克服一个心理障碍,而且要发现诀窍,这个诀窍就是:所有观察的基础在于分类,分类才能辨别。你只要能对课堂里的现象分类,你就能做统计。那这个风味的外在表现就是你学会了不同的符号。那这个符号哪里来的?你自己发明的。千万不要迷信某个专家或者教科书上的某些东西,可以自己去发明。大家千万不要被专业研究人员吓到,你可以很有底气的去回应,也要学会谦虚开放的心态。  

      谢谢大家!

     

    作者:杨玉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 【上一篇】刘祥官:大数据战略与华罗庚的数学智慧(一) 【下一篇】吴正宪:让儿童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