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蔷:重构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创新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10-14

  • 重构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创新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二)
     

    其实我们说话的时候感觉不到语言的符号,我们只是听到声音,但语言的符号给我们带来很多神奇的、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它跟汉语是不一样的,包括我们课堂,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教小诗、韵文,这些韵律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发展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还有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自我,他的直接经验是有限的,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间接经验——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维,别人的体验和经历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需要老师去引导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情感,磨砺意志,丰富阅历,增强能力,总之读书有无限的好处,也为我们未来的学习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想引几个国际名人他们关于读书的名言,其实只是太多了,只是选到这样的几个人物——一个是爱迪生,他说:“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我们的运动是让我们的体格能够健康,而读书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丰富的。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这是培根说的。高尔基说:“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更甭说我们的书可能是来自国外的,因为外语有很多是国外的文化,更是一个不同的文化的新的世界,所以读书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进一步来看下分级的问题。分级读物其实是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思维水平、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而制定的这种阶梯式系列的读物,由此来逐步推进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包括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这一些读物使他们在体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快乐的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实际上分级的阅读适合从低年级开始逐步的一个提升过程,它有这样的一个好处在选材上面。所谓的分级分什么呢?一个是分他的能力,就是目前他的阅读能力是什么,另外就是分材料,这个材料的可读性怎么样。一个是基于学生,一个是基于现在的材料,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级,都是围绕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其实在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年,非常非常成熟的这样一种方式。可能有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经历的话都会接触过国外的一些学校他们的孩子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阅读,还有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分级阅读的理念最初在十九世纪美国学者就提出来了,而且逐步地形成了国际范围内的一个分级阅读的标准,把阅读的水平和年级联系在一起,后来被广泛的接受开发了很多类似这样的一些分级阅读的标准体系以及配套的阅读材料。近年来英国在课程里也专门设计了这样的一类课程,它叫Literacy Hour,所谓的Literacy Hour就是阅读、读写课,专门设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读写课。对每个阶段的儿童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词汇,从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面引导他们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所以这也是国际上经过了很多的实践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我现在举个例子关于分级阅读,其中一套分级阅读版本叫process X, X计划。这个X计划我现在选的只是每一个级别只选一页内容,所以看到一级的时候,它其实读的是非常简单的,可以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始读的,它里面的这些人物是贯穿整个系列的,所以孩子自从认知他们之后,就跟着他们一直在历险,跟着他们在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一起兴奋,跟他们一起郁闷,他们有什么问题了,大家也在一起探讨,是这样的一个系列。这个Mum has no cakes.其实就这么一句话,后面接着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的展开,基本就是一句话;二级,写的是Cat can go down. Cat是一个人物,这个pickles can spin.这样的一些内容它是围绕着这个故事、人物的方式,孩子们非常喜欢。可能有的老师从教材本身来说,会觉得这个词汇怎么样,词汇语言是在语境中学的,你都不用担心,这个不是说我们学了之后要考试的,就是学了之后让学生慢慢地去享受它,享受这个读的过程,然后在语境中去理解,去分享他们的那种体会;三级就稍微多一点文字,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这里充满了不仅是探险,还有一些magic,一些魔法的东西,我怎么变成一个特别小的micro person,很微小的一个,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去探索,我可以利用magic再回到我的现实世界当中,类似这种,所以孩子非常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再一个就是这种故事书,有一种读书的感觉,会翻篇、翻页,它不是说我拿着一个课文,拿着一小段话,然后没头没尾,没有个名字,也没个作者,它是每一本书都有封面,每一本书都有绘图者,这样孩子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认识绘图,自己也会画出自己的故事;这是四级、五级,它有一个magic watch,一按它就变大,一按就变小了,push the button,孩子们学到最后谁都知道push the button,然后它就可以变小了,变大了,怎么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们的世界;这是六级的内容,它的语言文字稍微会多一些;然后是七级、八级,每个其实都是很多篇,我只是展示一页,图片和文字有着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学生的阅读量在这样一个有语境的情况下,有情节,有发展,然后读出来的,所以他们非常喜欢读,每次都非常期待这样的一节故事课。那么推进分级阅读,我觉得是可以探索多种阅读模式的。

    我刚才说的不应该说是一个模式,其实教学本来就没有固定模式的,每个人都可以创设不同的模式,我们可以去考虑一些不同的模式。从阅读的角度看,分级阅读可以分为课堂教学模式和SSR模式,比如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有每周一课时,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设每周一课时课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图片环游式的教学,我们也把它称为师生共同分享式阅读。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模式里,也不是唯一的图片环游的模式,还可以用Jigsaw reading,学生从不同的片段,然后把它组合起来,小组一起合作活动的,还有一种阅读模式叫Reading Circles,我们也叫阅读圈,阅读圈的模式,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先编后读的模式,这种模式都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种是SSR模式,所谓SSR是Sustained Silent Reading,叫持续默读,这个持续两字很重要,默读两字也很重要,它是持续默读。这个持续默读其实基本每天在每一节课前拿出5-10分钟的手机让学生自己读,但是它最大的不同点是没有comprehension check,没有考试,没有检测,让学生去享受阅读,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书,可能是不同的级别,可能是不同的title,但是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班级如果有一个图书角是最理想的。孩子们养成习惯,每节课一到英语的时候,前面5分钟自己读,他上课前就会把书拿好坐好,铃声一响拿出书来读,全班都非常安静,没有人做别的,老师干什么?最开始老师不习惯,老师看学生读没读?围着教室转看学生读没读,最后我们跟老师说你不要去转,你坐在教室的前面,跟学生一样,你也要拿一本书,你自己喜欢读的书,老师也没时间读书,所以你带着一本书,你像学生一样坐在那里5分钟、7分钟,几分钟你定,然后安安静静地读,你不要去担心,孩子们后来养成习惯,我们一些实验学校做的非常的好,孩子们很享受,因为他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选择,然后他拿了之后没读完,他就心里老痒痒,回去之后他还读,这就是我所说的课内课外联动的情况。也就是说他在那读了,课堂上老师分享的也是一样,他就觉得没读够,他还想读,这样的一种愿望。你想孩子喜欢读的时候,你真的没有办法制止他了。5-10分钟,没有检测,没有考试,所以要放弃一些我们原来放弃不掉的东西,然后我们只做阶段性的分享活动。也就是经过了四周或者几周,我们每天都读,一个持续是要坚持的,最好能每天都读点,在什么课上能拿出一点时间来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过一个月多长时间,我们组织一个班级分享会,你来讲一讲,小组分享然后全班分享,图书推介会然后故事表演什么都可以,你就是让学生去展示他所读的东西,给他一个平台,他会非常期待,他很愿意去分享他读的故事,很有意思,他会做一个特别好的图书推介POSTER,然后贴在教室的墙面上,所以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非常有局限的课堂。

    在整个我们自己课题的实验里其实我们做的东西还不仅仅是让学生读书而已,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什么呢?我们把它称为中小学生的外语阅读素养。关于外语阅读素养这篇文章已经刚刚发表在《中国外语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也可以在《中国外语教育》搜一下,今年的第一期,它是一个季刊,也就是三月份刚刚出版的,在这里面我们建构了一个理论的模型,外语素养由什么构成,它和外语能力不一样。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还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比阅读能力更丰富一些。我们原来的所谓阅读能力就是我的理解,checking comprehension,好像我就有能力了。但是我们所说的能力也不仅仅是checking comprehension,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它有不同的要素来构成的,前面的外语的阅读素养其实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能力,一部分我们把它称为阅读品格。在阅读能力部分它其实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它的解码能力,最开始他要能从语言的文字里面去解码意义,它是一个理解能力,在解码能力里面我们首先看到有文本概念,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拿到书他知道作者是谁,知道title是什么,知道绘图是谁,知道书上的这些人物和背景,他能够就此发现很多很多信息。他拿到书就愿意读,他会很仔细地观察封面,从封面里提出很多很多的问题预测,然后再进行阅读,这样的一个文本概念是需要培养的,他要学会读书。音素的意识,就是说拼读,通过音的了解,然后拼读。第四条是流畅读,你的读要有一定速度,要能享受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蹦,不是这样地读,然后还有策略技巧的运用以及外语语言知识作为支撑,外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都是构成他外语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第二是阅读品格,阅读品格包括两项,一个是习惯,一个是体验,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他根本没有体验形成不了品格,也就他形成不了阅读的习惯,也不会去享受阅读。所以阅读素养由两部分构成,第二部分他的阅读品格的形成其实对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两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我们的教学基本都围绕着这样的素养的角度来去看他的阅读能力的发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课堂教学利用图片环游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他在哪些方面关注了这些不同的素养,这是假设出的一个表格,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模式图,从导入到关注文本概念,然后到图片环游到朗读最后到总结,课堂基本按照这样的一种模式,这也是简单化的模式,其实我不赞成模式,但是有的老师刚做的时候他觉得我需要一点模式。这个内容是什么呢?在前面的是导入激活已知,培养预测的技巧,激发兴趣,它其实关注着阅读素养的部分包括6和8,它有它的技巧,激发兴趣这部分,8是阅读品格部分,也就是说他对阅读的感知,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素养、不同的关注点。针对封面,启发学生去预测故事发生的可能并给出自己的理由,也就是说你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发生什么了,他哗地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了,可能去森林了,他们可能去河边了,那你得问他为什么你觉得去森林了,为什么你觉得去河边,他要他的理由的,因为他的推测是要有reason的,要有逻辑的,不是说漫天乱猜,所以要让学生告诉你,他是怎么看到的,那么学生的答案不一样,他的思维的方式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又一次回到前面我提到的一个资源问题,学生他的思维,他的经历不一样生成了我们课堂的很多资源。

    在文本概念部分我们就是引导学生来认识作者,认识绘图者,认识编者,培养文本概念,这是阅读素养的意义。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关注封面,不是老师告诉他的方式,而是真的是让他去找,我们这个星期去听课的时候,有个老师做了很好的尝试,先没有发给学生书的时候,前面进行了一些导入部分的交流,他把封面切成了六片纸,然后把这个封面分给小组,让小组先把封面拼起来,拼起来之后每个小组去看,封面里你看到了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活动做得非常好,在学生的文本意识里面以及组图方面,学生投入很高,他非常想知道我们今天要读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封面,作者是谁,绘图是谁,title是什么,这上面有什么人物,接着在这上面就开始预测这个故事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课堂真的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课堂。它是一个逐步的,先由老师领着做,然后学生完全自己做了,这个能力是逐步提升的,用英文去展示,不用怕学生听不懂,熟悉文本内容,拓展知识,包括我们关注的素养,6、7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培养大意,推论的技巧,这是阅读的技巧,做一些拼图各种各样的课堂典型活动,多种多样的,刚才我还提到一个先写后读的模式,学生的朗读关注音素、拼写、拼读,然后关注流畅度,关注他的享受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有独立的默读,各种方式形式,最后可以总结故事的情节,培养信息综合的技巧,这个是素养7。

    老师提前要做好一些准备,做这些准备可以是一劳永逸的,就是我做完这个之后我以后上故事课大家可以分享,可以去用,我们的阅读其实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是仅仅关注他的那点阅读理解或者对词,对句子的简单理解而已。下面一种方式叫Jigsaw Reading,就是拼图阅读,其实我刚才稍微说了下,向学生拼读封面的这种方式。它可以用Jigsaw的理念,像做个game一样,把具体的阅读材料可以切分成不同的小片段,打乱顺序发给学生,学生组成小组,然后自己把这个故事拼出来,拼出来之后把它讲出来,然后分享,老师在前面还是需要做一些铺垫,关于故事背景、人物或者重点的一些词、文化的场景等,然后学生拼读,拼起来之后,老师再回过头来,再进一步的深入、阐释,和学生一起建构里面的意义,这个我觉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尤其到了7级8级甚至9级以后,一本故事就已经很多了,到小学五六年级读的时候其实读的东西蛮多的,他读那些东西,他其实也不是说你要细说,那绝对讲不完,咱现在那课文这么一小段一节课都不够,那学生的阅读量一节课能读很多段,很多图形,这种情况下,学生阅读量增加了之后,你根本不用担心他的词汇、语法,这个故事你会发现其实它的什么所谓时态是没有限制的,它其实出现的时候在前面当然会简单些,后来出现的一些所谓的语法一些东西可能我们以前想象的在中学都还没有学到的东西,但学生理解并不难。He must have gone sleep,或者类似这种话,这学生理解不难,要从语法上可能高中才讲,但实际上在那个场景它一点不觉得难,他意义就能理解,而且他能够用,他用的过程中去体会它的表意功能,这就是我们在课标里写的,要让学生语境中,使用中体会它的表意功能,这表的是什么意?He must have been, he怎么怎么样,就是一种猜测,肯定是在那干这个呢,其实这个意思一点都不难,你也不需要他去给你造句,只要理解就可以了。这种Jigsaw Reading它有些特点,比如说它参与性强,趣味性强,主体性强,学生在做,不是老师在讲,思维性也很强,因为它要有逻辑把它组织起来,还得说出理由来,同学之间发生争议,为什么会是这样,这都是一个逻辑,一个思维的过程,所以每个小组可能展示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还需要合作完成,所以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而且大家在一起分享阅读的体验过程也特别好,它不是孤军一人在读,我一人读也读不懂,大家在一起读把这个故事读明白,学生之间的这种交流也会特别的充分。

    还有一种阅读叫reading circle,即阅读圈。阅读圈其实也是为了更多地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简单地说它的核心是文本,在阅读过程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角色,这个不论是小学中学高中都可以做,全都可以做的这样阅读圈。在这个文本里面老师在前面做了必要的导入和铺垫之后,然后让学生分成角色,把这个课文进行学习,它首先有角色是discussion leader,也就是我是一个group leader,我来组织讨论,然后它又culture collector,我们读的东西它有哪些文化的点特别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抓住的,这一个学生他就负责把文化的点挖出来,然后text analyst,来分析下这个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怎么分的,从哪到哪是这样的一个分的过程,然后是word master,哪个学生去把这个文章里面最有趣的或者是最难懂的,觉得最核心的一些词把它挖出来,然后小组内讨论,看看它是什么意思。Connector to personal life,把这个故事和我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我经过哪里然后我自己想到了什么。summarizer是一个小结,他自己把这个故事做一个summarizer,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discussion leader他是prepare questions,他提出讨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讨论,他负责提问的,organize discussion,他一定要负责任,而且他组织起来,学生习惯了之后,他就会分配这个角色,监督,而且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一起讨论。Summarizer,他是identify main ideas, main plots,或者是important messages,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其实这个不见得非得是故事阅读,我们的一些课文都可以做成这个样子,就是你一定要课文内容一定要有内涵,你的课文如果没内涵,做起来不是就没意思嘛!像咱们课文它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就没意思,连个文化都没有,你怎么去collect,可能可以和自己的文化沟通一下,怎么去讨论呢?这种东西它就无聊,就需要我去选择更好的材料,然后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去pick and explain important words,把那些重要的词拿出来做一些解释,analyze text structures, text analyst, culture collector, compare cultural elements,所有这些角色都是分配好的,每一个学生每次可以换不同的角色,其实能力低的学生就做word master就挺好的,能力高的学生做discussion leader来分配角色。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其实我曾经看到上海有一节课,三年级做过一节reading circles,还是真是蛮有能力的小朋友们,真的是很自信,最后每个小组上来之后站一排,把自己所做的这部分内容,怎么组织向全班做汇报。它其实那课文也就是教材里面的一篇课文,也就是用reading circles来做的,那个课堂是学生非常自主的一个课堂,都可以用到我们现在的教材。先编后读可以有比较和评价,这个对学生的挑战性会更多一些,但是也会更有意思一些,怎么做呢?其实你创设语境,预教一些必要的生词、背景,然后把打乱顺序的N幅图片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图片先组成序,你认为按照你的逻辑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的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你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比如说我们给他这样的五幅图,这五幅图讲的这么一个故事,学生怎么组那是学生的事,他怎么组都没有关系,他只要把这个故事讲完整就可以,他自己编一个,底下配上所谓的caption,给每幅图配上它的说明文字,编完之后全班同学之间有一个分享,分享之后老师才把故事原文给他,拿到故事原文比较,看一看我们的故事和原来作者的故事有什么差异和区别,有什么不同,比较完了之后,他可以想一想你更喜欢谁的故事,你更喜欢哪个故事,其实每个组的学生编的故事都不一样,你认为谁的故事更有趣,谁的故事更有逻辑,谁的故事更有创新,学生他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会说为什么,所以他会有思维的。然后他总结从原文故事里面学习到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那些语言表达方式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编写的时候我是用了这个句子,它可能就有点单调,但是故事原文里面是这么写的,它的写法就特别好,学生去把这些句子pick up出来,然后去说我在这个课文原文里面我觉得这个表达方式特别的好,这个语言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个学生自主的一种学习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大家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素材来做,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

    然后是SSR,SSR就是刚才我说了,其实它很早就提出来的,特别也基于Krashen的一个input hypothesis,所谓的这种输入假设,就是一定要有量才能够有质,其实他也是很早就提出来而且很盛行的,指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大概用十到十五分钟,他被允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进行默读,不是说要统一,当然你也可以统一,如果你没有材料,它的特点就是经济,易操作,这个时候你不仅关注阅读理解能力,还关注阅读品格,它是一个习惯,一种体验。但是我们的阅读大部分读完了之后,学生都读,我们也做过调查,说你平时读吗?他说读,读什么呢?你一看他读什么你就知道,他就读那小段,然后做multiple choice,做题,他基本上没有享受过阅读,不是那种很享受阅读的过程,这个读老师不检查,他就觉得怎么忽然这么轻松,就放掉所有需要理解的东西,然后他去真正深入到人物里面,深入到绘本里面,去享受自己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你都难以想象,你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说今天咱们有事时间不够,把SSR取消了行不行,学生不干,他不同意,因为他已经养成习惯了,他真的就喜欢这样一个安静的过程,非常individualize这样的一个学习体验。其实也有很多证据证明,像国际教育评价协会对几十万的学生进行了测评,发现阅读能力得分高的学生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就他每天都在学校听老师读书或者他自己有读书的时间,另外第二就是他对阅读感兴趣,他每天自己都读,这样的学生他其实对他的成绩是影响非常显著的,我们发现每天阅读的学生的分数要远远高于每周只阅读一次的学生,这个是有研究作证据证明的。

    刚才说到了材料从哪里来,一个是现有的,如果学校有这种资源和经费,可以给学生配备图书馆的,我发现现在有些学校他们把分级阅读教材买一套,比如40本,从低级一直到高级,放到图书馆,放到英语老师的教研组里面,哪个老师上课搬着这40本书去,上完课再拿回来,如果第二天老师没有用,他就把书发给学生,学生第二天带回来,因为他们有的时候会还想读,回去还想读,然后下一个班上课老师再搬着书出去,所以没有很多的经费,这是一种分级阅读的方式。还有就是我实在没有经费,需要但不花钱,那就让学生带书来,其实很多学生他们家长买很多书,他们都不读,在家里放着,所以这些书可以拿过来。老师需要做分类工作,把这个班级小图书角、图书馆什么类似名称交给学生管,学生其实管的很好,他们很愿意管这种事。组织好了,借阅,学生负责借,负责收,每个学生都可以贡献,有多的多贡献,少的少贡献,没有的不贡献,没关系,这也是一种分享,资源能够很好地整理出来,我们也有老师这样做了。这个持续默读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他们这个默读是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把书开放,放在一个地方,学生利用五分钟,十分钟自愿去读,就做SSR,也有的学校是放在课堂当中做,因为不是每天都有课,没有课的时候放到中午,我看有的学校在空间楼道比较宽的地方会摆一些书架,把书摆在上面,不要担心学生把书偷走了,其实我觉得即使偷书它也是好事,他能偷书回去读都是好事,但是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规矩,就是不能够随便拿,当然这是我们需要引导的,我只是说万一他拿走了,他总比偷别的东西强,所以我是这种理念。我现在看到了,学校已经有一些空间摆了一些凳子,挺舒舒服服的一些小方的座位,彩色的,非常漂亮,我觉得都很享受,孩子们没事坐那拿本书自己读一会。

    也有高中的学生,这是我们高中的学生做SSR,这些学生高二马上面临高三的,这个是北京东直门中学,全年级做了SSR,发现整个全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高考的水平不仅没下还上去了,很多老师特担心:就要考试了,快要考试了,还让他们自己读,行不行啊?!最后坚持之下,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所以现在这SSR在北京很多学校还是展开的起来,这真的要解放思想。

    这个是课堂教学的所谓的图片环游,这是像北京的一部分实验学校他们都读的是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学生参与的非常热烈,然后他们自己编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中古友谊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自己画的图,写的故事,I put the flower in, I put the sugar in, I put the milk in ,I put the eggs in, I put 
    the cookies in the oven.其实它重复率很高,基本上就这几个句子,但是他写的编的,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很喜欢做。二年级他能写的多了,编成各种各样的故事,包括My day他能够编出很有意思的东西,三年级写这么多字了,咱现在好多孩子三年级根本不可能写这么多,四五六年级更甭说了,我后面没搁这么多图。真的是写的太多了,都写的是文化的节日等,孩子们非常用心,你仔细看文本还是有语言错误的,没有关系,不用去追求完全的准确,语言这东西它是一个不断的接触不断的修正的过程。

    这是drama,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drama课,我跟了快三年,这个drama课做的有声有色,非常精彩,孩子们非常享受,这个drama课其实是得到学校的支持,他把一个教室改成一个桌椅都拿走,铺上地毯,其实就是一个普通教室,后面是台子,搭了两块木,前面是教室的讲台和黑板,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坐在地上,先面对黑板和PPT,老师把文本scrips通过一个视频播放,这两年主要用的素材是《狮子王》这部电影,取了《狮子王》里面的scrips,这个人物和歌曲,太好听了,我每次去听他们的戏剧课都觉得是一种无限的享受,孩子们表演。转过来之后就是舞台,孩子们可以上舞台去表演。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现在是全员做,不是说只对某些有才能的学生去做。基本上我也就到最后了,我就在想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促进全能发展的教育,不是说只关注语言语法的知识的学习,它从品德到文化到思维以及学习策略、合作意识、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其实是一个全能发展的概念。我们也看到其实不用担心,这个是中古友谊小学,他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之后会发现英语的学习不仅没有影响汉语,学英语好的学生他的汉语水平也相当的好,他的语文老师做课的时候都愿意用英语这个班,因为他读书读的多,思维活跃,他的精力表现自信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这个丝毫不影响数学,也不影响语文,有的人说好像语文哪哪没学好是英语闹的,这绝对是不对的,咱们必须得咱们英语证明。最后我想说其实再回过头来去看,就是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我们一定要在课程当中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关注他的思维,关注他的多元文化的体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千万别把学生都培养成只会回答正确答案,只问一个问题,Do you like chicken? Yes , I do. Yes , I do. Yes , I do.每个人都说。所有人都说,No , I dont.No, I dont.我就在想你说的这个语言是生活中的语言,孩子们是真的在说Yes , I do和No , I dont吗?怎么能够让学生去真实地表达自己,不要去简单地重复一些所谓的句型。在国家课程的指导下能不能构建一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除了我们课堂教学以外,关注学生整个素养的发展?我觉得我们现在在规模和水平上应该都取得了已经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整体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所以我特别提议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研究,很多东西都有待研究,在实践中完善,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改革,它的建构发展创设一个更美好的明天,给孩子创设一个更享受,更有收效的课堂和他们的学校生活!

     

    作者:王  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上一篇】鲁子问:我国外语教育的全球领导力目标设想 【下一篇】王蔷:重构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创新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一)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