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连仲:新时代下外国语学校办学的几点思考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10-08

  • 新时代下外国语学校办学的几点思考
     

    外国语学校是1963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提议在我们国家创办的,至今已有五十余年。我国创办外国语学校是为了培养大量的外语外交人才,在国际舞台上能代表中国发声。改革开放至今日,全国蓬勃发展起的大大小小的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学校成千上万,各有各的优势、特色。外语学校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应运而生、顺势发展。

    本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交往更加便捷和频繁,数字化和互联网使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同时,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世界公民进入了大信息量、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和生存时代。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其功能作用愈发凸现。国际化和改革开放使我国官方和民间、民众能够前所未有地面对世界,与各国各民族交往,对英语的需要也与时俱进。英语教育随之发生了很多变革,我们的办学理念、课程和教学模式也在顺应时代发生变化。外语教学不能只聚焦语言形态的记忆和研究,简单地以量、以早取胜。时代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外语的交流和使用功能、对人的素质和思维的塑造功能。外国语学校需要跳出旧的办学思路,迎接新时代。

    世界的发展对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应该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外国语学校的使命和功能,思考和细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在全民外语教育中做出示范,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端的外语教育应该把培养有世界意识、爱国情怀,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知识面广、思维敏捷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办学目标。而近些年,我们所看到的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的团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交流中代表我国利益与国际交往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缺乏,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文化了解沟通能力、在重大问题上的议题设置能力、在关键问题上掌握充分的话语权等能力不足。同时,每年我国几十万在海外就读的学生,各类出国进行商务活动、旅游的人员反馈回的信息也说明我们在民间交流中也存在语言能力不够,文化了解不足、思维交流差异,缺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诸多问题。

    我们需要从我国在国际交往和外交工作遇到的挑战中反思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认识到,外语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对培养国际性人才有直接和便利条件,因此要超越语言层面,从培养国际化、本土化人才的高度思考外语教育的意义和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校要研究如何突破旧的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打破应试教育对人才成长的束缚;利用自己的特有教育优势和特点,研究、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和国际水准的教育实践。我们的下一代再不能是高分数的行动弱者、思维匮乏者、文化缺失者。也就是说,外国语学校必须要把自己放到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怎么样能够代表我们中国的教育,怎么样能够代表中国教育跟国际接轨。有大视野,才能谋大事业。

    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大环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清,对课程改革缺乏清晰的思路和设计蓝图。二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功利色彩明显,一切向分数看齐,以简单的加减法处理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问题。这源于很多人对教育的规律认识失误和功利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改革要有全局观,从宏观上把握趋势,用科学理性的思维进行分析。

    一般来看,我国的外国语学校有很多的发展层次:最初是起步发展型,学校注重强化外语,在摸索经验;其次是地区先进型,这些学校在某个区域内有一定的发展实力,但基本上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再次是国内领先型,这些学校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国际人才的培养,特色鲜明,成绩突出;最后是国际开放型,这也是外国语学校发展的最高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校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从起步发展型到国际开放型,学校都对外语教育和整体的教育有自己的设计和操作,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现状。外国语学校真正走向国际开放型,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育,更注重的应该是国际化(International)、本土化(Localization)和整合化(Integration),最终落实到学习者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发展。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应该研究如何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有底蕴、有操作能力和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不但注重加强研究交流,能够设计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且重视过程科学,进行脚踏实地的教学操作。

    外语是通向世界的窗口,是认知其他民族理念、思维方式的工具。外语教育从低到高发展为三个层次:从教学生学会外语,到教学生运用外语获取信息、知识,再到教学生学会运用外语进行思考、思辨、评判的能力,同时给学生巨大的人文关怀体验和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外国语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关怀情怀的人才。前不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复旦大学给学生做题为“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联合国和普通公民的视角”的主题演讲,赠送年轻人五个“C”:Calm(冷静)、Compassionate(同情心)、Cooperation(合作)、Courage(勇气)和Confucius(孔子)。前四个“C”是勉励青年学生要做世界公民,了解世界发展,承担更大责任;后一个“C”是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全球社会都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有国际视野、责任感、使命感的“世界公民”。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更应该为培养学生成为这种人才而努力。

    针对目前我国外国语学校发展,我想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建构具有针对性的学段内课程体系。要认真研究区域和学校发展阶段特点和发展目标,基于学生学段发展目标的不同,设定课程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学段性教育安排,使受教育者逐渐获取相应的语言应用和实践能力,锻炼、形成有效思维能力,提升认知世界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和沟通能力。小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应该适当增加课时和教学资源,尝试创立跨学科课程,让孩子在浸润中逐步提升语感,提高在语境下的自然反应能力;初中阶段要尝试以英语为手段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知识学习,并设置真实语境和任务,让学生锻炼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语用能力的内化和理性提升的高级阶段。要扩展阅读、丰富视野,更多机会接触真实语境下的真实语用,进一步培养用英语进行有效思维的能力和与母语进行有效转换表达的能力,为高层次语言应用储备基本能力。

    二是开展“以我为主”的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现在我们大部分外国语学校都开展了直接的、多渠道的国际合作。有为促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而引进的长期教育项目,也有引入为留学准备的外向型国际教育,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交流项目、短期文化之旅等等,可谓种类繁多。我们应该认识到:国际合作需要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需”,也就是强调本土化,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责任。国际化不是简单地走出去,更不是把孩子送出去就完成我们的使命了。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理论、课程设计和操作模式,为我所用,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水平教育模式。在与国际教育对接中,无论是引进、交流、合作,还是拓展与提升都要与我国的教育国情相结合。要引进与我国体制匹配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系;引进人才时注意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机制;引进教材和教学资源时注重原版教材与我国教材的结合;引进评价体系时以适用性为主,改造或依据评价体系另外建立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体系。

    三是建设积极开放、有特色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是外国语学校能不能办好的根本保障。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和管理团队要懂教育,懂外语教育,懂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外语教育。更要有Vision(远识)、Mission(使命感、事业心)、Expectation(期待、目标)和Administration(运作能力)。学校要营造积极、开放、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对国际先进教育文化有敏感度和吸收能力,与国际教学、管理团队要融合协作,建设有效的教研机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外语教师的提高。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很年轻、富有朝气,语言水平高,热爱学生。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维深度和文化底蕴。在中国走向世界大背景下,我们外国语学校为了能够培养有国学底蕴的学生,需要老师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理解和用外语解读、传播的能力。大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用了六个字来阐释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即“仁、德、礼、法、化、和”。教师应该秉持“仁、德、礼、法”,做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教师还应该是教化之师,要学会“化”,感化、文化我们的后代,这样才能实现“和”,使社会和谐,世界大同。“天下文化,教师有责”。我们的下一代要代表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传递我们的理念与世界共处,向天下传播中华文化。外国语学校是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外语学校教师更首当其责。为此,教师们要追随先贤,做教化之师,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共同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外国语学校的发展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有新思路、新方向,为中国培养具有高素质、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而努力,为中国外语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奋斗。


    作者:张连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上一篇】刘兆义:英语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 【下一篇】田湘军:怎样才是一个好老师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