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做了个比喻,“合唱中声部间的和谐关系是我们的耳朵要习惯另一方的存在,就像两个人,要彼此习惯和适应另一方的存在。”如果不能容纳另一方,在演唱中就会出现声部合作的不和谐和不稳定。如果听觉上习惯、甚至是觉得只有另一方的存在还有自身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的话,那么合唱学习中的声部合作与配合就不成问题了。
那么在教学中,如果是独立地进行分声部的教学,然后再进行二声部的合作,在合作中摇摇晃晃、在合作中慢慢融合,听觉在进行声部的合作时才开始进入多声的听觉,而往往这时候学生的听觉是强迫的,有些人努力地调整听觉的分配,有意识地不去聆听另外的声部来帮助自己唱稳自己的声部,或者把注意力放在教室给于的“拐杖”上,及给于的帮助上(如教师利用另外的乐器帮助稳定,或者教师用更大的音量帮助演唱等等),总之听觉都是不能够主动地进行多声部的聆听,在慢慢稳定之后,在逐渐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的感觉之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听听另外的声部。”这时候,学生才逐渐在放松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主动的多声聆听。
于是,我就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在一开始学习某一个声部的时候就让学生习惯另一个声部的存在,在多声部的音乐听觉环境下进行分声部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在不分离的、完整的状态下主动地进行多声部的听,这是唱好合唱的关键因素——多声部听觉基础。
我一直2011年第六届全国的一等奖音乐课《田野在召唤》所震撼,我当时好佩服这个老师,觉得他的教学太高效了,能够在短短一节课中就让学生基本稳定地唱下了整首歌曲。这次在准备这个课时内容时,我又一次认真地看了这节课的教学视频,我突然看到了许多我现在不认同的做法,如A段低声部的学唱和记忆,教师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用数数的方式让学生死死记牢唱几个d s,又唱几个t,s,。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快速教会学生,而根本不具备音乐性,更脱离了合唱的多声听觉的培养,学生是在脱离主旋律的情况用死记的方法来学习低声部。而在B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小提琴带领学生学习低声部的旋律,两个声部也是分开依次教学的,最后合成的,是通过小提琴帮助演奏一个声部,电子琴提琴录好音帮助演奏另一个声部,学生在这样的稳稳帮助下进行了较为稳定的二声部合作。学生只有在几次聆听歌曲范唱录音时,是充分打开耳朵,在安全地心里状态下,在教师的提示下(“有几只小分队”),这个时候学生是在主动地进行多声部聆听,而在开始学唱之后,几乎都是单声部的听觉。
我在想是否可以建立另一种模式的合唱教学呢?我认为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在不分离的状态下、在充分聆听着的过程中、在多声部的听觉下进行分声部的学习。
我就是带着这么一种萌芽的思考进行《小白船》的教学设计,可是发现教学中出现了大大的失败,有些情况出乎我的意料,比如音响的实际效果,太响了,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敏锐的聆听。但我坚信这是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情况,我还是始终坚信一定能够寻找到一种办法来逐步实现我的合唱教学想法,我也会带着这么一种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逐步积累经验和方法!
作者:林 琼(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