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歌曲教学的多视角思考,说实在的这个话题我思考了将近不说长吧,三年,这三年我可以说都是在思考这个话题,从2012年起,我举办了全省,歌唱教学比赛以后,我就经常在关注,在平时的一些教研也好,调研活动也好,这个内容关注这个内容,也说不上到目前为止有很成熟的想法,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很多也来源于我们的一线老师,并不是我个人思考和实践的,更多的是一线老师在听课教研观摩听课的当中,思考和总结出来的。所以今天非常乐意地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对歌曲教学的理解。其实我们做教研员的更擅长的是课例研究,通过一些丰富的课例,帮助大家去理解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今天时间关系,场地也是不利于课例课例展示,所以我只能展示我们的一部分结论成果。
首先我们还是要谈一谈,当前对歌曲教学的理解与思考,歌曲是我们中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一般来说,传统的认识,往往都是把我们这些歌曲叫唱歌,在我们欣赏的领域有一部分声乐作品之外,我们教材当中呈现的演唱的作品,是不是就是歌曲?我们长期以来,我们常常把这些歌唱歌曲认为是唱歌课。歌唱歌曲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就体现在:学习演唱歌曲,学习歌曲相关音乐知识,讲我歌唱的方法和技能上,当然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不可否认,歌曲演唱仍然是当前歌曲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在2011年新颁布的课表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歌曲演唱不仅是表现领域最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学习形式,因为人生歌唱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体验与表达音乐兴趣培养及音乐素养形成的,能起到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所以我前面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把歌唱教学改成歌曲教学了,但是这并不否认歌唱的重要性,而且我们有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歌唱起实际上是学生接触音乐最直接的一种载体,应该说这个理念,始终是我们应该要坚持的,而认识我们歌曲教学,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随着我们音乐教学领域的丰富,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歌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又有了新的拓展,这个拓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参加全国活动也好参加我们省里、区域性的活动也好,我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关于课型已经很少出现以前的那种单一的唱歌课,上课或者创作课,很少出现这要一种单一的,一般出现都是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哪怕是歌曲教学,我们所呈现的课型一般都是歌唱为主的综合课,这实际上是建立在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形态,已经不是我们以前传统认识的,单一的唱歌课。以前我们讲的唱歌课,单独唱更多一点,会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我们始终是在唱的文字上面,创造做文章,我们现在提出,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这样一种观念实际上它已经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唱的那也是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更应该说现在这样一种课型,实际上学生的能力范畴会更加宽泛,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演唱能力上,还有对音乐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这应该说是一大突破。
当然这种认识,其实也是建立在我们现在对作品的认识,尤其是我们教材当中对音乐的认识,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教材当中的一些作品,哪怕是一首歌曲也好,或者是欣赏的一个作品也好,它不仅仅是我们用来学唱,这是我学这首歌,或者我来听这一个作品,它的功能是用这个作品,来学习音乐,我想这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在音乐课程改革当中,一个最大的观念的转变——我们以前的课堂上,可能我唱的这首作品,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学会唱好它,这是我最直接的目的,或者我欣赏这个作品,我领导和让学生感受这个作品的艺术价值、魅力;但是我们当前的教学应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用这个材料、用这个作品来学习音乐。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老师,其实对我们教材当中的音乐作品的认识不要狭隘地局限在这个作品,实际上另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教材当中的作品具有它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因为它是音乐作品,又是我们很多的专家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固然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个价值和我们音乐会想听,听到了一个音乐作品一个歌曲,作用和价值是一样的,这是带给人的审美价值。
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作品当中,除了这个价值以外,必须还要有一个教育的价值,所以这也是我们的作品为什么和音乐会上的或者和我们平时单纯的欣赏和聆听的作品有所不同,因为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教育价值在。但是反过来说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用来教育,有可能它的教育价值并不高。
那么我刚才说了我为什么把歌唱教学改成歌曲教学,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也经历了一段迷茫的认识:首先就是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歌曲教学和歌唱教学。这两个概念到底如何去鉴定,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还不是很清晰,虽然我今天讲的内容当中有可能已经有了对歌唱教学的拓展,形成了对歌曲教学的认识,但是我自己还是感觉到,这种认识还是比较片面的;第二个就是演唱歌曲,与感知音乐要素培养音乐能力的关系该如何把握。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现在对于歌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把它上升为培养学生、人类的一个作品来认识,也就是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么演唱该处在什么地位?学唱歌曲,到底还要不要?这个过程,如果你仅仅是把它作为感知要素培养音乐能力,那么演唱的这个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体现出来?在我们平时听的课当中,也曾经发现一些老师,单纯的关注了歌曲当中的音乐要素,把这个歌曲讲的支离破碎,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学唱的过程,也没有对歌曲感知体验的过程,那么这也带给我一些思索——如果从培养音乐的能力来说,它通过对一些要素,的感知,确实发展了某些音乐能力,比如说节奏,或者是节拍上的,或者是对旋律的感知,多声部的局部的感知能力。我是感到从能力来说学生是能够在这个作品当中获得他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还有歌曲的完整表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把握的?我相信这几年在我们“千课万人”上,大家也听到了一些这样的课,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演唱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的兴趣两者如何平衡。我们在2011版课标新修订的教材当中会发现关键词的变化,我曾经还专门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关于对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认识,就像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我们所说的淡化知识技能的教学(这句话本身是没错,只是我们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实践的过程当中,对它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不去重视音乐知识和心得),现在有一些专家也提出,虽然我们提倡以体验为核心,但是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也是一种空洞的体验,甚至有些是背离的音乐本体的这种体验。所以说知识和技能还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中,对知识技能的一个措词是——“了解音乐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把这“了解”两个字改成了,“掌握了解”,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们对知识技能的一个正确认识,但是这也会带来比如说对演唱的领域来说,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我们必然离不开对学生歌唱技能的指导,包括我们现在的教材当中,很多都包含了发声的练习,像我们以前浙江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在2012年修订版之前的教材,是没有专门的发声练习,但是2012年以后,教材当中专门要发声联系,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对演唱技能的关注。但这样一来也会带来学生对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的问题,因为你一涉及到技术性的东西,学生的兴趣必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四个我相信很多老师这几年也很困惑和思考,我们现在在接受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体系,像我们大家熟知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艾尔福达,科鲁兹,甚至我们一些国内的一些研究,很多老师也参加包括我,昨天浙江老师呈现的课,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的新体系的教育、思想,当然他们也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国外先进教育体系的本土化的研究,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多元的教育思想之下,我们当前的国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国情呢?当前的一个教育体制,比如我们的课程设置每周小学两节课,初中一节课,是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之下,还有教材内容,我们很多老师会学了好多的先进的体系,当初在培训的时候很激动,因为体系用到的材料都是教育体系当中作曲家创作或者是专门在教育体系当中使用的一些作品,我们就会觉得这些作品教育的价值非常的大,作用很明显,但是我们现有的教材据我了解,全国十几个版本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我们结合国外的教育体系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有一些作品真的很难找到结合点,曾经有一些我们浙江的老师,在微信上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我们在寻求哈尔夫乐器和歌唱的胶质,向左走向右走,迷雾中前行。就是说现在老是拿着现有的内容,他不知道如何去结合课堂。我甚至还听过一节课,老师用在二胡演奏,设备可以说是我们非常高级的一套设备,但是我听下来感觉简直是浪费了这套乐器,她没有找到这个结合点,没有很好地利用乐器。但是我们的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是使用国家规定的教材,我们没有教材的自主权,不像美国的课标,教学内容可以很自由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但是我们老师,一个我们是国家规定,第二个是我们音乐老师,你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当然承认我们有一部分,骨干老师有这个能力,但是大部分的老师没这个能力;第三个,我们也没有这个时间,在这样的一个教育,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下一节我们要上些什么内容,去找些相关的素材,我们的资源库也特别少。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思考我们的课程教学和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整合。
当然还有一些客观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师资状况大家也都了解,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大班的教学,我们去培训新体系也好阿尔夫也好,柯达伊的教学也好,我们发现人家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家都是小班化的,二三十个人,我们就可以设计好多的活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音乐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有效;但是面对我们现在大部分大班的,一个班级起码都是四五十个人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你原封不动的照搬人家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的困难。所以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一直在思考,和我们的同行在交流。应该说这几年我们说教育的思想教学的理念,是一个多元化的思想,我们没有说是全国人民上同一堂课,一模一样的一种模式,这个从去年12月份全国第七届音乐课堂教学评比当中就可以感受到,全国不再是说一个教育与理念,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也应该是包容和多元的。
在我们很多的公开课上,音乐老师开始大胆的尝试不同的课型,那么在不同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的课也形成了一种蓬勃发展的、带有创新改革的特色,理念的一些也可以呈现出来,所以歌曲教学的多视角思考,实际上是站在这些老师实践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个梳理和总结和大家一起交流:歌曲教学的多视角思考,我想第一个也是我前面强调的,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就是学唱歌曲培养有理解有表现力的准确歌唱能力为视角的歌曲教学。我们最近这几年听了好多的课,可能有些老师就像我所说的第二个困惑一样,我们在关注音乐,关注音乐要素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演唱,这让我有点担心,这不是二元对立的,我们关注了他对音乐能力的发展、培养他的音乐能力了,我们就忽略了演唱,这不是二元对立的思想。
首先还是要建立一个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而且是怎样的歌唱能力呢?有理解有表现力准确歌唱,我把它总结成三个层面:一个是有理解、有表现力、准确,或者说应该把准确歌唱放在前面,正确歌唱,有理解有表现能力的课程,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形态。如果你第一节课,通过你的辅导最后学生的歌声能够呈现出非常美妙的声音的话,你的课就是一个成功的课。现在我们杨宏杰老师年纪大了,听过他排练合唱,我说请杨老师来给我们小学生上一场歌唱课,不会像我们听到的其他一些创新的课,有那么多丰富的心声,他最主要就是集中在你的音色,你的演唱方法上,通过他的指导班级的歌声,立竿见影,非常的美妙。我觉得难道这不是一堂好课吗?我曾经听过我们温州地区一个农村学校的老师,他因为听说我去听课,他很紧张,他那天上了一节课,说方法和形式,那真的是太简单了,但是他后来呈现出的歌声那真是很棒。后来他让我点评课,我说我不说其他细节的地方了,我说你就告诉你的校长,你这节课是我这一年听过最美的歌声,这就够了。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因为我们有的时候关注的内容多了之后,我们却把一些最基本,就是音乐的美,最基本的东西忽略了,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把第一个视角放到第一个来讲,这是培养学生准确的,有表现的歌唱。
我昨天在给我们杭州有一个地区上课(初中老师培训),我给他们三部轮唱的作品,唱完老师说,我们再来一遍好不好。其实我昨天讲的内容比较多,我说我们就过了,结果老师主动提出来我们再来一遍,初中的老师我给的是一个小学的轮唱的作品——《美丽的黄昏》,初中的老师听了之后,主动说再来一遍为什么,——唱了以后效果太好了,自己都能感受到。当时我就和老师们说了你要想想看,如果在你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唱出这样的声音,他们是不是也会说老师再来一遍。。这就是歌唱的魅力。所以我培养学生准确歌唱有能力有表现,把一首歌表现得非常有表现力,也是一堂成功的课,尤其是以一些合唱,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拓展的一个领域。
当然这里面有我们也会面临一些困惑,比如歌曲的选择,我们前面讲到,我们的国情,教学内容上,我们现有教材上的歌曲是怎么样,你上或不上它都已经存在了,那怎么办,这就要靠我们来选择说实话,很多的作品重演唱,对艺术表现力来说,不一定是非常高的。昨天我和初中的老师交流,给我举了好多的例子比如《歌唱美丽的家乡》,如果单纯从唱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这堂课很难上得很精准,我说这些材料怎么办?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设计。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第二个关于方法指导;第三个,就是合唱的教学,正确歌唱的基本要求,基本的方法,我始终认为有理解的歌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我们传统的包括我就听我们浙江很多老师上课,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多是建立在对歌词的理解,我经常和老师交流这个作品《荡秋千》,我们人音版的一个作品,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作品的时候,启发学生:给你看标题我们就知道荡秋千告诉我们音乐表达的情境和形象,荡秋千,荡秋千。我们再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带着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你们看一看歌词里面,“来回荡呀荡,荡得慢上慢下心莫慌,荡得心欢畅”,表达的情感是怎么样?高兴的,甚至是,紧张的,心莫慌吗?对吧,我们很多的理解都是从歌词的文本理解,当然这是一种很直接的理解。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对音乐本身的理解。那这个歌曲是几拍子的?对我们歌曲的形象有没有联系的?能不能把它和它建立联系起来?这个作品是二拍子的荡秋千,但是也有三拍子的荡秋千,那么这个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第二,旋律当中哪些乐曲是重复的?重复的乐句那些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我们讲,音乐给人的魅力在哪里,就是在于你的期待和变化。我们总是期待音乐的发展能够达到我们预想的,但是往往音乐来了一点变化超过你的预计,这就是一种艺术的魅力,和人们的心理作用其实是息息相关的。高明的作曲家,懂得把握时机,哪里突然变化一下会让你感觉到音乐的魅力。哪怕我们在研究是一个歌曲作品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比如说这些问题,乐句的重复与变化,音乐的结构:你有没有知道根据音乐的重复,你可以把乐曲分为几段,而我们平时问孩子,这首歌几段啊!三段,你怎么知道的,三段歌词是吧。所以这就是我们没有从音乐当中去引导他们音乐的结构,还有这首歌曲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这就涉及到一个调式和调性的问题。还有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旋律的进行和歌词内容有什么联系,我让老师们完整的唱了一遍,发现这首歌是主要是以激进为主的,主要的旋律是以激进为主的,但有几处是跳跃的,这些跳跃的地方,歌词内容有没有联系呢?老师一上就发现了。还有我们可以试着为歌曲配上伴唱,听听看效果是怎么样,这是对歌曲的再度创作和处理。如果站在音乐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你对这样的一个小作品,会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才能在你去指导学生的过程当中真正的让他理解了音乐而不仅是理解了歌词来演唱,这样他比如在理解大跳的时候,重复的时候,怎么样能唱出他的变化,在力度和速度上,就会做一些调整,这才是对音乐真正的理解。我就简单的举这个例子,还有就是如何培养有表现力的歌唱,我们要记牢这样一句话,音准节奏都是正确但没有表现力的歌唱都不是真正的歌唱,如果你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的,我们如何要加强合唱教学,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常见的卡农的形式,这里其实卡农有很巧妙的办法,比如节奏感的短小的旋律,临街的卡农,有些我们可以用音阶形成三度卡农,形成一种复调的效果,还有旋律和节奏的、多声部的。像我们的小学作品,有一个非常好,《美丽的黄昏》,当然还有一些作曲家创作的四声部的卡农,非常简单,一个单音旋律,但是学生已进行轮唱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和声的进行,非常美妙;固定音型的合唱,也是我们经常在使用的;填充式合唱,其实我们在有些音乐的句尾,我们给它加入一个和声,这样会降低演唱的难度,还有一个固定和弦的合唱;还有一个就是什锦歌,这个我是从我是歌手的比赛当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就把两个歌曲混搭,混搭在一块儿,但是它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这也是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效果。
去年的深圳有一堂江西的课,老师就用了我这个方法,他把《草原上》和《我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这两首歌,进行了混搭,这就是什锦歌。像这种合唱老师们不要有畏难的心理,只要我们去动脑筋,你肯定会找到一些方法非常好的方法,我这里只是提供了这几年,我们在尝试的一些方法。
第二个我简单的讲下,这是发展学生对歌曲中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为视角的歌曲教学。因为我们知道在唱歌的过程当中,世界上音乐的音高音质、节奏变化力度变化风格味道,都可以在歌唱当中进行培养,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人声是培养精确细致的听觉能力最好的手段,在这个理解上,我提出了第二个试讲,这些课,看着侧重点就不一定是在唱法,当然唱是他的一种手段,但是我的重点不在于唱,我的重点是在于引导他,关于音乐当中的一些要素,独特的要素,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倒着思考,先找到作品当中最有力的音乐要素,然后来刺激你的教学活动,不一定从头到尾这样,先要找到最有特点的表现要素,然后来设计你的活动,这很多也是源自于美国的教学启发,研究了一些他们教师的培训,他们更注重歌曲找到这些元素,然后用不同的学习来发展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他的音乐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注意不要过于形式主义,这样也会导致我们教学的变味,变成了极端形式主义以后,学生就没有什么体验,就像我前面讲的关注了一些歌,把歌词整的支离破碎,结果学生却缺少了音乐的审美。所以我说我们要遵循这样的一个教学原则。
第三个视角就是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视角的歌曲教学。这里我要举我们今天上课黄老师第一节课,编花篮,我认为他的这堂课就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把这首歌曲建立在文化的背景之下,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歌曲的内涵结合了当地的方言,结合了当地的粤剧,结合了当地的民族风情,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歌曲的内容,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更好地表现作品。
这四个个性,是去年在深圳听课的时候得到的启发,我们还可以对学生一些熟悉的作品,有些歌非常的短小,一节课他对于演唱来说并不难,很快就能掌握,这样一些作品,我们就可以进行改变或者再创作,把这首歌变成,全新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来得到另一种体验;还有一些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个综合性的表演,演奏演唱律动,甚至有些改编成音乐剧和歌舞剧,这个可惜目前我们来说是非常薄弱,我们老师能不能利用学生很熟悉的歌曲,把它改编成音乐剧,改编成歌舞剧。在这个过程当中,用这个角度来教学,学生也能获得一些非常全面或者非常综合的能力的发展。
总之一句话,不管你从哪个角度设计,我们始终关注的是音乐能力的发展,当然我说了这些角度并不是孤立的,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有的更是某一种角度为主,但是呢,有时候也可以综合运用。但是不管怎么样,要突出当然是音乐的审美与情感体验,第二个就是音乐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以上仅仅是我近年来对单纯的歌曲教学,到多视角的歌曲教学理解和拓展性思考,是对当前几种主要形态歌曲教学的归纳和总结。说实在也是对我们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中国国情下的音乐课堂模式下的梳理和思考。这方面可参考的资料很少,加上我自己的实战经验也比较缺乏,我觉得这些认识还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我觉得我这个话题是开放性的话题,说不定以后我又会发现一些新的视角,我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在做的,甚至更多的全国音乐老师,一些指导和帮助。
作者:杜宏斌(浙江省小学音乐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