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分别推出素养公式和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林崇德团队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已经出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还刚刚起步,高中课标组专家从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3个维度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组成,并具体划分为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六大要素。
1.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国家对体育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再加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建构完整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着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1)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素养等式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体系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明确了方向。
(4)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7号文对确立体育学科素养提供了明确政策导向。
(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6)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对该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维度确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与核心要素的确定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其中,体育精神,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培养价值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运动实践,重点集中在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形成上,一旦学生具有了运动实践的能力,不仅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有了重要保障,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健康促进这个维度,与运动实践相似的是也主要集中在能力上,尤其是促进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为此,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这3个方面缺一不可。
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体育情感指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表现出对体育的热爱,尤其对体育浓厚兴趣,这种兴趣能提升参与水平。体育品格是体育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锻炼、互相激励等。体育精神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运动实践由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两大要素组成,运动能力既包含走、跑、跳、爬、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也包含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是运动的惯常行为,是通过不断参与体育活动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如每天下午坚持打球,或每周固定几天按时锻炼等。
健康促进包含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其中,健康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否做出良好健康行为的前提。健康知识掌握多少,对健康促进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良好行为,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关联性分析
框架多指结构形式,而体系重在完整性,因此,考虑到各维度与要素的相互关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结构。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协调统一,从精神层面到身体活动,最终指向健康。但又各有侧重,体育精神表达的是情、品双育,重在“育”,强化“情”与“品”的培育,突显育人价值;运动实践表达的是能、习相随,重在“随”,强化“能”与“习”形影不离,强调运动习惯不可缺失;健康促进表达的是知、行合一,重在“合”,“知”与“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健康。
将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确定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其主要根源在于3维度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集中表现,而且,3维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拥有体育精神,是其他两个维度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运动实践,是体育精神的显性呈现,也是最终促进健康的关键和桥梁。健康促进既是人们拥有并保持健康的积极行动。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维度的层次递进性和目标统一性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之精髓。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的6个要素相互关联,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除了各维度内部要素表现出“情品双育”、“能习相随”和“知行合一”的内在联系外,6个要素也是相互促进的。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叠加,而是包含着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的完整体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和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性练习,逐步掌握并形成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健康发展所需和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作者简介: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