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振明:从三个层面理解校园足球“全体性”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6-15

  • 毛振明:从三个层面理解校园足球“全体性”
     

    近日,原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执委、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毛振明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国内校园足球的开展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即“从属于少数学生的校园足球变为所谓的全体性的校园足球”,因为“全体性”其实并不符合实际现状,出现了不少引起争议的现象。毛振明认为,校园足球的全体性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和推动,“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01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主管部门从国家体育总局转变为教育部。原先,体育部门在推动校园足球发展时主要以抓校队建设为方向,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属于少数学生的校园足球受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也因此,教育部在主导校园足球工作之后,提出了校园足球“全体性”的概念,也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校园足球。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在毛振明看来,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属于少数学生的校园足球肯定是不对的,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校园足球。但是,校园足球的全体性,并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标准去参加足球活动。

    开展足球活动对学校的场地条件、师资力量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毛振明表示,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学校并不具备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足球活动的场地、师资的情况下,所谓校园足球的“全体性”最终导致诸如足球操等备受争议的现象出现。

    足球是要用脚踢的,如果只是拿在手里做操用,那不能算是真正的足球活动”,毛振明说,“但是,如果你站在这些学校的校长、体育老师的角度想,在场地、师资等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要想让校园足球体现出全体性,是不是也只能走‘足球操’这条路?

    另外,因为对校园足球“全体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学校还出现了过度抬高足球地位,导致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项目被歧视的现象。

    基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毛振明提出了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全体性”的思路。

    第一个层面的“全体性”,是指学校的全部学生。毛振明表示,通过体育课向全体学生介绍足球知识和进行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让全体学生了解足球、接触足球、体验足球,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基本认知,尽可能减少因缺少对足球的认知渠道,而对足球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毛振明认为,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是有着多彩魅力、灿烂文化的运动项目,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没有机会接触足球而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无法欣赏足球,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第二个层面的“全体性”是指适合踢球、喜欢踢球的全体学生有机会充分接受足球教学和参加足球活动。毛振明认为,这个层面的学生大约占到全部学生的20%~30%,他们是热爱足球、较好掌握足球技能,未来会将足球作为终身体育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通过打破班级界限的“年级内走班教学”去得到更好的足球训练和指导。毛振明解释,这种“年级内走班教学”,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课程。比如,这20%~到30%的学生可以选择足球课,剩余的学生可能再有20%选择篮球、再有10%选择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目前饱受专家诟病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二年级,上了14年体育课,却一项体育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如果是按照根据学生兴趣去开展校园足球、篮球等各个运动项目的方式,则既能有效利用好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师资条件,也能帮助学生去获得至少一项能够伴随终身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三个层面的校园足球“全体性”,才是向“精通”发展的小部分学生,也就是能够加入足球校队的学生,人数大概占到全体学生的1%~5%。这些学生有着更高的足球天赋和能力,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会成为职业运动员,甚至是国家队运动员。这些学生,将以参加课外足球俱乐部或是跟随校队训练的方式,将自身的足球技能提升到很高层次。

    毛振明认为,校园足球的“全体性”应当在上述三个层面均有体现,这样具备实际操作可能性的“全体性”,才能避免校园足球走入“抓而不实”的误区。

  • 【上一篇】潘绍伟: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下一篇】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