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31

  • 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二)
     

    我过去一直认为谁会一直关心来世的问题,幸福的问题,宗教的问题,我认为是宗教家、哲学家。但事实上我看到霍金他们的思维以后,我发现,真正关心的是什么?看的更远的是宇宙学家。宇宙那么大,我们人多么渺小。我们比如说讲一个人走了以后,我们说一个人多伟大,与天地同辉,永垂不朽,讲句老实话都是我们人类自己说的话。对宇宙来说,你一个伟人的去世和一个老百姓的死其实是一样的。那我们讲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你创造了一个艺术杰作。但是我告诉你,将来这个艺术杰作,总有一天要消亡,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人类就想,宇宙学家就想,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现在生命有多长时间,他们预估是300亿年。我们现在过了多少亿了?我们过了120亿了,余下的还有多少亿年啊?还有180亿年。180亿年怎么办呢?我们人类能在世界上存在那么久吗?怎么办?就要找移民,向哪移啊?向美国?美国也不行啊,美国也是地球上的。向哪移?向类地球移。类地球现在他们说适合我们生存的类地球有多遥远?我们现在的航空器,我们有超音速,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超光速,就是我们超光速的航天器我们没发明,那么一旦我们发明了超光速的航天器,然后我们从这个地球上,移到那个类地球上去,要多少年?把你一出生就放到这个航空器上,你飞向遥远的类地球,你到了那个地方是多少年呢?你八十多岁了。还是超光速的航天器啊,所以人类到底能存活多久,这是一个迷。这是宇宙学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那么你在这个背景下,你再看看我们人生,人生有多长,我们人类活在世界上有多长?虽然这个问题一讲起来就马上变成一个哲学,变成个宗教。人怎么来生存,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们讲,文化也好,国民性也好,我们的教育也好,我们学科也好,我们把它做好了,其实是跟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有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体系,一个循环体系。

    那我讲讲这个国民性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去过日本,其实讲了,我们对日本有诸多想法,对日本也很反感他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不思悔改,不道歉,不反思,而且越走越远。在这个极右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是去过日本的我也问过很多人,一个共同的感觉,对日本人啊,有些东西我们还是佩服它的。什么叫佩服呢?那你自己想一想你为什么会佩服一个人,你为什么会佩服你,佩服他,就是因为他做到的东西,你做不到。你没做到,如果一件事情我们能够轻易做到,你怎么会佩服别人呢?冷军画的作品,大概是前两次全国美展获金奖的作品。后来在北京展出,我去看,进去以后发现这件作品围的人是最多的。挤不进去,大家都在看,怎么画出来的?老百姓都在看,怎么画出来的?这个一般的画家也在看,怎么画出来的?佩服,为什么佩服?就是因为我画不出来这样的水平。如果这个东西谁都能够轻易画出来,我们各位做老师,当然我们有时候也是画家,你都能轻易画出来,你怎么去佩服他呢?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就是人家做到了,我们做不到,我们才佩服他。日本人他很多东西,他做了,我们没做到,所以,从这一个意义上说,我们还是有点佩服他们的。日本的一个商场,所有的东西你看放到外面,那个亮的地方是门,没人拿。在中国行吗?所以你不能不佩服他们那个国民的素养,它的国民性,它有它的好的地方。日本的高铁,他们叫新干线嘛,比我们慢啊,我们现在是305KM左右速度,日本那个高铁,60年代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建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它只有260公里,相当于我们动车的速度。你到车站去,也没有像我们的服务员推着车,一下给你放个清洁袋,你完了以后往里一扔他收走了,日本不是这样的,他是你拿了塑料袋,完了以后你自己上月台上把东西一扔就走了。所以他的素养是比较高啊,干净、精致。所以我们跟日本人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有几个电视厂家,像创维啊,海信啊,他们玩4K电视嘛,但是我们现在没有4K节目,我们只有高清节目,高清比4K要差,但是日本电视台里面有时有4K影像。这边对着宾馆,照相机一拍,你看他的轮廓,他的这个照相里面叫锐化程度,那比我们清晰的多了。后来我们去参观日本全球第三大电视台东京胶去看,它那个8K电视都出来了,它做的非常精细。

    后来我们去参观一个公司,这是做那个数码版的公司,他们每个桌子上,是个开放的平台,就是每个人不固定桌子,你今天可以在这个桌子上坐,明天可以再那个桌子上坐,但是注意一下,每一个桌子下面都有一个包,这个包里有什么啊?有点心,有矿泉水,有防毒面具,有逃生锁,用来防震。因为日本地震太多了,他们告诉我,日本的宪法里说,如果发生大地震,首都要移到大阪去,东京有毁灭性的地震。日本人从小就这样的,他就是一直就是按照地震来训练的,地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家常便饭,大大小小,大小不等。有一次,我接待日本有一个老一辈的美术教育家,叫宫些里,我送他到我们旁边的紫玉饭店去,他就跟我说:“北京有没有地震?”我说:“你放心,北京没有地震。”所以,日本他是从小就要进行这种教育,他知道是地震,你躲不了的。现在中国唯一能够对地震表现出从容镇定的,就是成都人,四川人。但是他们不是这样,他不是准备这个地震来了,余震来了没关系,他照样打麻将,很镇定,他知道成都不会有大地震。所以,这就是他们跟我们的区别,我们是听天由命。后来我就跟他们的老总聊天,他问我对日本人观感怎么样?我说日本人做事,太精致了后来我就问他,这是日本的文化吗?是不是所有人做事就这样的啊?还是受德国人影响?因为德国啊他是这样的。德国人做事也很刻板,后来他就告诉我,其实啊这个日本人做事跟他的文化有关系,日本什么文化?他过去就是讲“武士道文化”,“武士文化”,所以“武士文化”他到极点就是自己拿一把刀把自己剖掉了。我们看那个《菊与刀》里面,菊花是高度审美的东西,刀又是高度血腥的东西,高度暴力的东西,居然能够合在一起,这是做事是往极端做的。

    然后我们再看德国人,德国人做事也是很精致啊,所以德国的工艺教育和日本的工艺教育,中小学的工艺教育都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德国人的精致也影响了他们。后来他跟我说,日本人什么东西都认真也不好,什么东西都往极致做也不好,他说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学点中国人。就是说缺乏一种灵活性,比如说,他们做一种压感笔,就是这个压感笔芯他做多少时间?他要一个工程师做12年,还在做。后来跟我们同行的有一拨人,他们说,我们是干这一行的,3年做不出来,我们就不做了。

    我们现在所在是浙江大学,大学考核怎么考核老师的?每年要报发表了多少论文。一年能报出那么多论文来,但一年这个周期能搞出诺贝尔奖吗?不能。我看到有个资料说佳能公司,有一拨人,他是不考核你的,你就按你的兴趣,按照你的直觉去做东西,你要么就做不出来,但是一旦做出来,就是了不起的东西。像我们这样每年写那么多论文有什么用吗?你还要找人,还要花钱,还要把这个社会风气搞坏了。所以,人家做事跟我们不一样。但是日本人的压力很大,这个地方你可以看出来,前后都是有路可以走的,这些姑娘都是很漂亮的,有的穿的比较现代风,有的穿和服,然后隔一段时间,他们两头送出一个人来,这个人是西装革履的,然后大家互相鞠躬就走了。我当时第一感觉是红灯区,他们告诉我不叫红灯区,这叫聊天屋。在日本很多人在公司压力太大了,不回家,到这里喝点酒,然后姑娘就陪他喝酒,聊天,甚至当着姑娘的面嚎啕大哭一场,宣泄一下,第二天又精神抖擞的上班去了。日本文化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叫什么?这是日本的国民性。国民性是一个分析、研究这个名族、这个国家、这些人将来会干什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说现在有一拨社会学家,不是军界的,他们就认为日本和中国人不可能再打起来,但是军方的观点不一样。南京军区原来有个副司令员叫做王洪光中将,他从国民性来研究、判断,说日本人可能和中国人还会打。他这么说,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坚韧、狭隘、隐忍、忠诚、好学习、守纪律、崇尚实力、尚武好斗、尊重强者、服从权威、极度自尊、漠视生命、形成了独特的岛国国民心态。一旦全名族动员起来,平时温文尔雅的日本国民可以在短时间内变得狂躁起来。这是对国民性的研究。

    《菊与刀》是谁写的?美国学者本尼迪·科特写的。有一批人类学家在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因为美国军方,看到二战结束了,日本人要败了,他急于要知道两个问题:第一天皇要不要保留?第二日本人会不会投降?当时有人类学家研究这个东西,然后本尼迪·科特他研究出来,就写了一本书叫《菊与刀》。这个被称为研究日本国民性的经典的著作。结论说,日本人会投降,天皇这个制度要保留。这个跟军方的评估是一样的。你们可以看一个大片,叫《天皇》。这个片子,讲美国一个少将,他直接跟艾森豪威尔负责的,跟日本人处理这个问题。这个片子当然里面有些演绎,包括把个人的感情也放进去了,决定天皇是不是要保留,把个人的感情也放进去了,那个是不可信的。就是研究国民性很重要,对不对。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是要改良?也要改良。我做个比喻,叠被子。你在家里每天会这样叠被子吗?大家都不会这样叠。你会这样叠被子吗?还有呢?干脆不叠。为什么不叠呢?早上起来想到中午还要睡一觉,中午起来想到晚上还要睡一觉,叠被子干嘛呢。而且,以我们搞艺术的人居多,不叠。但是我们也叠被子,我们叠被子主要是这么叠法,我们不会这样叠。这种叠被子怎么叠?极端的认真,一般认真,还有极不认真。大家为什么跑日本去买日本的产品呢?就它质量高嘛,但是他压力大,刻板;我们说德国人刻板吧,他们有相通的地方吧。粗放,质量一般,但是压力小,灵活。这是我们中国人做事的一个态度。这个在现代的工业文明,在产品讲质量的时候,这个东西应该去改善它。这个是极其的粗放,压力极小,但话说回来,你如果能够像陈景润一样的,其他生活放的很松很随意,你的精力放在你研究的问题上,这也可以。我这个做的是比喻,我们做事的认真态度应该怎么来考虑。在浙江也有做事很认真的,比如东阳木雕。其实我去过两次,这种微雕,你看枣核、核桃核做东西,非常精细。

    所以,我们说怎么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考虑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立德树人。因为我们是习惯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图示来表达,立德树人是个什么关系呢?是立德和树人,是立德大还是树人大?实际上他们是个包容关系。但是我们中国人,习惯于这个图形,太极图型,太极图形有什么好处啊?它把一个笼统的东西,变成一个一分为二的辩证关系。那么,一个人的理想范型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培养一个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很笼统,什么叫优秀的人呢?那我们把它变成这个图形就是德才兼备。我们说要培养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如果我们按照那个太极图示来分他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啊?德艺双馨。那么说如果要培养一个,要立德树人要怎么来做呢?我们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一分为二的图形呢?又红又专行不行?又红又专其实他是符合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这么一个问题。这比较符合太极图的图形,但是因为这个内涵已经固定化了,它带有我们那个时代的痕迹。我们怎么把立德树人变成一分为二的图形呢?所以我的想法应该是高素养,精专业,只有素养高和专业精你才能够变成立德树人的人。那么看按摩,到了九九重阳节,我们说我们去给免费给老人按摩,到敬老院去,你说过来过来,请躺下躺下,然后就那摁,突然听到咔擦一声响,怎么样把人家脊椎摁断了。你这是体现什么素养,你是有很高道德素养,你是免费给人家按摩啊。但是你光是这样够吗?你不够,你要会按摩啊。你不会按摩怎么行呢?那会按摩就是说体现是专业,所以我一直认为就是高素养加精专业你才是叫立德树人。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我是不主张把专业给否认掉的,否则的话你做一件事情你能做好吗?你做不好的。

    我们现在正在做那个高中修订,它最高的层面是什么?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思想。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做了个核心素养,我们要做就是在这个下面做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下面又是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下面要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下面要做学业质量标准,再做实施建议。林崇德教授做的一个中国学生的发展素养的一个图,一个圆切三块,三块叫什么?叫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我们美术学科就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和文化理解。这是我们所有的中国学生通过这个学科所获得的核心素养,就是这么五块。也就是说他将来不一定是搞美术,搞艺术,他将来是个公民,但是他通过我们这个美术学习,我们给他是这么五个核心素养。那核心素养怎么来的?就是它是由立科之本。语文它的立科之本是语言和文字,它的活动方式是听说读写,数学是数字与符号,没有数字与符号怎么是数学呢?它的方式是运算、解题和应用。体育呢?体育它是身体和运动,它没有身体没有运动怎么会是体育呢?所以它的活动方式是行、跑、跳跃、翻滚、投掷、击打、攀爬、游泳。音乐呢?音乐是乐音,乐音跟杂音是相对的,它是经过组织起来的声音,比较好听的,这叫乐音,音乐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听、歌唱和演奏。那我们美术呢?美术它的立科之本——视觉形象,没有视觉形象怎么会有美术呢?但是我们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是感知,理解,创作。太阳,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思想,核心素养像太阳一样照在我们美术的土壤上,在这个土壤上我们生出我们的学科素养之花。我们是这么来做的。所以我们来感知、理解和创造。当你看东西都需要感知,它有规格,我们现在水彩画,一画就是全开。我们那个年代一般水彩画多少大?8开的,16开的,对开的,全开的极少。前段时间我到中国美术馆去看那个法国美术院的院士皮尔·卡隆那个展览,他的画很小啊,挂墙上就那么大一张,当时站我旁边有一个美学的,他说你看人家,这么小一张也是画,我们现在一画就很大很大一张,就像我们不把声音喊得声嘶力竭好像我们没有说话的感觉。轻声细语其实他也是说话啊。你看这个雕塑它有规格吗?小雕塑放在案头上,放在那个汽车的操控台上,什么感觉?街头的那个雕塑,跟你等高的什么感觉?乐山大佛、灵山大佛什么感觉?三个规格给你造成不同的感觉。还有比例,比例画准三个比例就差不多。还有它有主观比例,这个代表中国人对宇宙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畏惧、尊重。

    我们看图像识读。图像识就是让我们中国人通过这个美术学习以后,他对图像有基本的识读能力,我们还是看图。比如说形式,从这个东西一看就知道谁在那里,那么这里大家一看,大家认识我,那么那个图照片跟我是形似的,那我就知道那个照片跟我是有关系。所以形式是我们理解图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个需要知道,还有呢就是同构,我们学过美术的人啊,需要有很强的对同构的把握能力。我们看这个日本京都的一个花园,你一看的感觉,是拥塞还是空灵,还是空?你一看是空,安静。空和安静你把它移过去又和什么对应啊?它是禅意的注释。这叫同构,你通过这个东西可以看到另外的东西,所谓同构就是构造相相同。这两个东西是一样吗?一个是植物一个是人物,但是他们两个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有同构关系,就是鲜嫩、美好、短暂。我们说好花不常开。我们讲花季少女大概是16岁左右嘛,很短暂但是很美好。所以他们两个之间有关系就是可以互喻、互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少女好像鲜花一样,那么可以反过来说鲜花好像少女一样,可不可以这样说?可以。这个就是同构。还有这个,在陕北榆林拍的,这个老头子脸上像刀刻一样的皱纹,他可以什么?马上就可以跟树皮同构嘛,对不对。他们之间就是粗糙、年久这一点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可以互喻、互译嘛。这个老人脸跟树皮一样,或者这个树皮跟老人脸一样,你看这一比喻就出来了,这一比喻出来是什么?这就是诗歌啊,他就是艺术啊,所以你没有对同构的理解,你怎么会有艺术呢?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反复的对图像的观摩,我们要形成这些东西出来,所以这就叫做互喻、互译,没有这样的东西你就没有通解,没有触类旁通,没有举一反三,就不会有艺术。如果我们没有艺术的语言,没有这个语言,我们说,这个姑娘长的太漂亮了,只能这么说。但是,她漂亮什么程度呢?你可以说这个姑娘像鲜花一样。我们还有叫沉鱼落雁,那反过来说,沉鱼落雁你发过来就可以知道这个姑娘有多漂亮了,这就是我们讲的同构性。我在湖南师大工作的时候带学生去湖南常德一个中学实习,初中三年级,这个是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然后我们当时一个实习老师就问一个孩子,这个人拿着那个扇子是干嘛的?后来我们老师自己的一个解释就是一个装饰没有别的用途。但是有个初三的小女孩,有个中学生她看到什么?她看到他们同构关系,她说这个扇子夏天用,到了深秋就不用了,就要被抛弃了,它是纨扇,它是这么一个东西,用就用,不用就丢。还有一个就是佳人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是王公贵族、王公子弟竞相追逐的对象,一旦到了她人老色衰的时候怎么样,很快就被抛弃掉。跟扇子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关系?有同构关系。世态炎凉是不是这样的?一旦你有权有势的时候,你门庭若市,一旦你无权无势的时候,门可罗雀。所以这三者有一个同构的关系?无用则弃。所以他们三者之间就有关系了,那么我们看看唐伯虎怎么说的,唐伯虎这里提了一句诗:秋来纨扇何收藏,何似佳人重感伤。请把事情详细看,大都谁不著炎凉。所以画这个扇子,画这个佳人其实表达的是什么?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个学生太聪明了,就他能发现这一点。

    还有就是张力,什么是张力呢?物体远离平衡态它就有一个回复平衡态的一个张力,像这个,这边这个农妇她让人有一个什么感觉?她有特殊的变现性,什么表现呢?壮硕、结实,怎么来的?就是跟中间那个人比较来的。那边那个舞蹈演员她有什么感觉?灵巧、纤长怎么来的?也是跟中间人物比较来的。这个叫什么?张力。你离开常态以后所形成的变化它就是张力,张力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所以我们让学生去欣赏、去看作品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去感悟这个东西。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大量的这个看现在的报纸和我们过去看的那个报纸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很多的图形。黑榜专业红榜专业,很不幸我们的美术在黑榜专业里面,就是不好就业的专业。还有,国家大部委的这个改革以后什么关系,还有就是李克强号召我们网费要下降,很多人搞不清楚,我看报纸上就做了很多图,所以大家的说法是什么呢?说三大运营公司没承认,叫做移不动,联不通,信不过。是不是这种说法啊?它就是用这个图形来说明的。这个像达芬奇的作品一样,他也是用图形来说明问题,还有这样的图,网络上很多这样的图,马上又到毕业季了,且看我们的大学生怎么来搞笑。这个图什么问题?你看图形上这个坐姿,这个我们媒体里看看这是女性坐姿还是男性坐姿?这是女性坐姿,怕走光嘛。然后这是男性坐姿,但是他到这里把它颠倒过来,为什么颠倒过来了?就是故意在讽刺我们现在的性别倒错。女孩我们崇尚的叫女汉子,男孩我们崇尚的叫伪娘嘛。所以现在有人要恢复血性,吴京演的那个片子叫《战狼》,现在也受推崇。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的男孩子缺乏血性,包括现在我们上次电视里放的那个精神病人踹一个男孩嘛,几个人过去都不理不睬,所以这就是他们在讽刺这个问题,所以你要读图,识别它。

    美术表现,美术表现不是说出来以后我要创造力,不是这样的,你要习惯用图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是用这个图形来表达什么,来表达那个对美术学科教育和美术的关系。我当时是用了一个出卖自己色相或自虐的方式来表达的,后来他们告诉我原来这个教育部工作组有一个专家,他说他用过这个图。我也不知道从哪找到这个图,就说明我这个图能说明问题,说明什么问题呢?你看美术教育的几个关系,就是你搞美术你习惯用这些图形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的方式,这叫美术表现。不是说你完成一个作品,这个也有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也有孩子。这是北京有一个中学的同学画的,画的非常非常精细,他们老师教这些做切挖联系,后来数学老师教几何的时候跟她说,经过你这段时间的美术学习,这个孩子理解空间观念比过去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最后孩子可以慢慢切挖切挖做出这么一个东西出来,所以这个空间方面,包括大小、方位等这些观念,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审美态度,包括艺术学的审美,包括自然美的审美,但是我要说一点,审美跟创造力是有矛盾的。有的人他创造东西,他非常有个性,但是不一定老百姓认为是美的。但是话又说过来,有的人穿的很美很漂亮,但是没有个性,没有特性。这个是有矛盾的。你比如说这张画,我说我是学美术,回来你跟你爸妈说给你们画张相,最后你把你爸妈画成这样的,他们作何感想?那边是我们一个老师画的,他的画卖的很好,但是也是有争议,美不美也是有争议的。所以这个是有矛盾的,还有一个我们叫做创想能力,那么创想能力在美术上有很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孩子,比如说改变现实的逻辑,在一个壁炉里一列火车开出来,这是不可能存在的,玛格丽特画的,玛格丽特甚至可以画打开一个门以后一片云从门里飘进来。这也不可能存在的,他不是生活的逻辑,这都不是现实的逻辑。还有你可以改变物体的材质,本来这个碗是个磁的或是金属的,你给它弄成毛,怎么能用来喝茶喝咖啡呢?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往别的方面想。你像这个玛格丽特的,把这个梨和苹果做成什么样的,做成一个风华的石头的感觉,他也是改变对象的材质,它会产生新的东西。这样一个船,你改变物体环境的关系,放在河边的小船没什么新东西,但是你把这个小船放在哪去了?放在悬崖峭壁上去了,你把环境改变这可能就是那个新东西,你就会往别的方面去想。把这个物体的比例放大,你看一个手那么小,在一个广场上出现一个那么大的,还有那个小衣夹木夹子,在美国有一个城市雕塑,把它放大以后变成一个雕塑,你看把物体的比例实际比例一改变就会产生新东西。

    还有将不同的局部重新组合,就是这样的方式。我们看美术史,美术鉴赏会影响孩子,然后我们把这些东西归纳出来,孩子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创造他们自己的作品。美术你想能不能培养创造力呢?创想能力呢?这样一个教材里面的杜甫,蒋昭和画的杜甫,你看我们孩子多有创造力,这是我在北京一个宣武区的一个活动的时候一个韩国孩子说的,这个韩国孩子在美国也待过,跟他父亲在美国也呆过,在北京也呆过。他就说他们在美国的时候这样画的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下课以后拿教材过来,我们一起来画。他说中国老师不行,中国老师看到这样的,你叫亵渎教材,你为什么把教材画这么乱?罚抄作业多少遍。他就说这就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但是孩子们你看看他很有想象力嘛,讲句老实话,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但是没他们大胆,我们充其量给他画个手表,画点胡子,画点眼镜,但是他们画的更加张扬,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啊,已经是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还有就是文化理解。文化理解,就是要通过美术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自己的文化。这是北京的回民学校的孩子他们做的,他们了解自己回族的服饰,伊斯兰建筑;咱们川戏,四川的孩子画画,画的是川剧。然后他就会了解这个东西,去喜欢他,去尊重他,去保留他。这是我们在湘西阿拉小学拍的,奉化阿拉小学拍的,他们做这些东西。没有材料用报纸做。还有就是了解其他国家的艺术,这是我们北京的孩子对这个东西的分析研究,一个头骨,维斯米斯特教堂的建筑,那个图就是宇宙的意思,他都作了解释,这两个地方都是年龄,2429,他做了很细的研究,这个代表什么东西?天文地理都有,这后面还有一个人,受难的基督。所以这就是文化理解的问题。

     

    作者: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谢玲玲:两岸交锋——实践艺术教育的共构经验 【下一篇】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一)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