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力加: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8-14

  • 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二)
      

    第五个问题,要更深刻的理解美术。你要想分解美术作品,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来说要深刻的理解美术,理解美术是所有美术教师必须的、持久的修养和反思。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基础就是:你要更深刻地理解美术。怎么办呢?大家的问卷当中就涉及到这三个问题,美术课程的整体理解和表现,也就是说你美术老师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的核心素养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你的教学水平。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的理念的理解水平决定了你的教学水平,美术教师作为你对教学策略和实施的认识水平也决定了你的教学水平,这是基本指标。在这里我要抨击2014年10月,在沈阳的全国公开课的这个第三名的这个课,他的错误在哪里?这个课刚出现的时候有的人就给我说了:“李老师,他也用了你的图像分解。”他理解的毕加索是错的,毕加索不是这样看,我就讲了等孩子长大后这个班某一天孩子在西班牙的毕加索纪念馆突然发现,他小时候的美术教师给他教错了,毕加索不是这个问题,她虽然获得国家一等奖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PPT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浙江省的例子,也是我们的一个名师,我们宁波著名的特级教师骆建钧当场在温州就批这个课,难道毕加索是这样画画吗?这个图像分解也是错的,孩子们这样去画画,难道毕加索是这样认识美术吗?学生完全学瞎了。我拿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学例子,前边那个是小学课,你不要认为图像分解就是把图解一解,不是这么回事,这是这位老师上课前,我给这个老师提供的由我的学生在毕加索纪念馆,西班牙借来的六幅原照片。但是我们的老师就没用,当时毕加索的情人拍摄了六幅毕加索的创作过程,她的这种观看方式并非是我们老师这样认识的,这六张照片是原照片,一点都没有修饰,就来自于西班牙的毕加索纪念馆。但是我们的老师不会用,我感觉非常非常的可惜,所以在你们要填的问卷当中,有一项叫做美术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它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你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二,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第三,你对课表的理解程度;第四,你对美术技能的完善和补充的水平;构成这四个方面有15条内涵。我现在在我们的本科生教学当中,在浙江省的名师班当中,我讲座的时候经常说,我给大家说:做一个美术老师,要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任何一个学科都要难。因为美术史就是世界史,你美术老师要通融世界史,美术老师要懂语文,美术老师要精通历史,美术老师还要精通文化,整个大文化,所以说美术教师是中国最难最难的教师群体。

    在中国,这个案例是民间剪纸,民间剪纸造型的思维、造型样式、造型方法和手段即将断裂和失传的今天,教科书和现存的资源当中的分析存在大量的缺陷,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我必须完成。我去年和四川师大的陶旭泉教授在北大附小去看我的学生,这是再一年前我的学生在北大附小上剪纸课,这个撕纸是他课后我现场撕出来的,但是他到今天也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去教剪纸,他是不理解的。这是我现场撕给他的,那么我看了他的现场课,这个学生是我小时候教美术的一个学生,我们的著名的侯林老师就很喜欢我这个学生,还想带他上杭州来上公开课,我说:“他才是一个两年的新老师,他对美术根本理解不了你还让他上公开课。”被我拒绝了。所以说他上剪纸的时候他就不理解我为何要这样撕。也就是说理解美术文化要从三个角度,视角:第一美术语言,第二组织原理,第三美术的意义。大家注意刚才我那个图像是一个剪纸的组织原理,他用剪纸的语言表现,他表现了一种老百姓的意义,那么我们的美术老师能否能从三个基本视角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呢?山西省把所有的名师班都放在了浙江师范大学,就是所有学科,美术也在我那里。山西有一位美术名师来以前QQ上找到我,李老师你喜欢啥呀?我给你带点山西的特产来吃,土产。我说我不要吃的,我说你从老乡那里给我去淘换几张剪纸,他带来四张民间剪纸,我把其中一张让我那个刚才做民间年画的那个同学叫李霜菊,我说你把这个剪纸,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你把它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它和教学有什么关系啊?它和教学是有关系的,在这里都展不开,我只能给大家共享一下。

    所以美术学科素养和能力他的社会文化理解可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第一你要了解人和社会的关系,你要认识美术文化的内涵和类型,你要具有开拓的文化视野,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你要求我们的教师你们填的问卷上的要求,第四,要热爱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了这个事儿,我曾经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国培上和几个国培上演示了这帧PPT,那么这帧PPT就是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学者能够理解的PPT,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失传了,我找到了南京大学徐艺教授,他说老李啊,你要再不做我们整个中国的美术界就没有知道的了,我带着我的研究生丁志超和蒋哲娴做好的这个视频以及这个PPT带到南京让他去审查,他是我们国家非物质遗产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我为什么要让他审查?大家明白了吧,剪纸是空间,它不是光表现图案,它是空间表达,你们看到这个图像之后以后你再剪纸,你光教一个花样你教瞎了,你不教空间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为什么要做这个PPT,就是说我要让目前我们14个版本的美术教材,所没有的知识点,我要给它补充。去年龙建楠老师在成都看到这个PPT之后,非常感慨,马上找了尹老师的研究生祝湘晴然后给我打电话,就要这个PPT,他说北京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么我就给了祝湘晴一个视频,就让她理解因为所谓的毕加索,所谓的结构立体主义,其实都来自于中国老百姓最早最早这种视觉图像传达。他这种原理是一种视知觉常性,那么视知觉常性在今天是展不开的,是没空讲的。所以说你们看到这个PPT以后你就会认识到其实我们平常教的美术课有多少的问题。

    再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你们看了也很悲哀,油画作品如何图像分析呢?第一,自然形和画面形——图像意识的强化对比,第二,正负形的变换,你发现吕胜中为什么老用正负形?他学的西方美术,空间意识的变幻,第三,图形繁衍,你教图形,图形它是会繁衍的,它包括串联,包括变体,包括立意,第四,图形的黑白灰组织,它有画面的节奏和梳理以及营造。讲一个尴尬的现实。若干年前,我在上海的博物馆就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我们著名的艺术家夏加尔的《吻》来到了上海博物馆,我们所有的公民都看不懂,都去附庸风雅的走到柜台上去租赁那个耳机来听讲解,此刻来了一帮外国游客,很年轻的小孩子的游客,都能站在这幅作品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对这个作品的图像理解。我当时听了非常非常的难受,我们老师不会教啊,我们老师更不会这样的分析啊,我这个也是第一次在全国拿出来,所有的西方经典美术作品你都要这样进行你才能教好。特别是对高中,对初中,对小学高年级,所有都得这样,你不这样你怎么教啊?这个我都不能展开,这个里边课得有几十个。

    第六、图像分解教学设计的原理事什么呢?第一,图像分解绝对不能为了分解而分解,关键是运用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欣赏作品的观看方式的初步建立,来帮助学生们的眼睛转变他的观看方式,特别是原来的方式,要给他转过来。第二,要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图像事物的感知立义,也就是普通的感知它的相关项是什么呢?是作品的图像事物,比如说我看到了夏加尔作品当中有一个女人,还有一个男人我看到他们两个飞起来接吻,这叫啥?这叫普通的感知。当我们面对一幅作品的时候说:“这是一幅油画、这是一幅中国画”的时候,此刻,这个感知立义就已经完成了。这里所说的“普通”是指,如果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眼睛紧紧的滞留在这个感知上,不顾图像客体的话,那么你这个感知就是通常的朴素的这样一个感知,和图像的意识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美术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艺术感觉的图像意识。第三,对图像作品主题的立义,对作品图像主题的立义不是感知立义,因为他是基于作品图像刺激下发生的想象立义。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这个图像的时候,你会产生想象与联想,立义出来另外一个东西,这就是美术教学的关键。那么这个关键就要注意,对作品图像主题的立义同时也不是普通的再造想象,因为学生群体面对美术作品图像的一个普通的想象当中,被想象的东西显现出来,而在作品图像的主题意识当中,图像的主题它自己没显现。要由你每一个学生去显现,比如说我们看到了手表,它怎么显现?我们看到了照相机,这个图像在你的心里如何显现它的意义?再说一句:图像分解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什么呢?与其说是同学们看见作品的图像,不如说是学生们根据教师分解后的作品图像来看和随着分解图像来仔细地看作品,这样的欣赏学习的观看状态,和他原本仅仅是看整幅作品是不一样的。大家看《此树非彼树》的截图和《富春山居图》的截图,比如我让我的研究生万俐伶做了《富春山居图》全图流动,放到最宽的全图流动,自然播放都是做这个东西。

    结论:在任何的美术作品当中,存在着和作品主题相关的图像事物和图像客体。同时,存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立义之间的关系。那么第一个论述就是说:作品的图像事物和图像客体作为不同时显现的“双重的对象性”,是随着情况的不同,发生了关于图像事物的意识。例如,关于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意识,小孩子们可以起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当画中的墨迹不清楚的时候,比如说远古时代的缘故、绢的缘故,或者说当教师采用自己的师范墨色来讲解作品的时候,我们的观者他的注意力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干扰,或者说对图像作品的感知始终是在画面整个的背景笼罩中,因此,此刻学生也就是观者的兴趣被集中在画面中的图像客体,而不去关心这个客体通过什么媒介显现。因此,我为什么说你教学没效,就在这里。五年前我和魏瑞江一起在金华的滨虹小学我上的这个课叫做《共同线》就这个道理。

    第二点,如果教师讲座图像上的某个局部采用图像分解的教学设计方法呈现后,学生们的视觉可以随着在作品整体和作品局部表现元素分析这两种境况下跳来跳去,他的思维会跳来跳去,此刻,学生们只要将注意力时而转于此,时而转向彼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欣赏状态只是对作品图像事物的感知,还属于图像的表征,这个时候就没有转变成自己一个独立的感知的时候,也就是说,只要它对课堂的状态没有转变为一个纸质的,比如宣纸、绢、毛笔、墨色运动痕迹的物理事物的感知的时候,那么,这个学生的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就只能注意到一小部分,那么显现出来的就是图像事物的本身,而不是作品的意义了。因此,我为什么说目前也就是去年我讲的目前中国儿童水墨教学为什么没有达到尹少淳教授提出来的那个目标,就所有教水墨的都没教好呢?就这个原因。

    所有的教学成果已经在这个教材当中有80%的呈现,但是我还是不断地在做新的,如果老师想要,就从这本书里找,还能找到。前两天和尹少淳教授、陶旭泉教授去广东的时候,上完课之后,广东珠海的那个老师立刻就跟我要PPT。我当时在部里开会,回来以后我又去开了个会,他就想要这个PPT出公开课。我说,我没有带啊,那么我只能在网上给他讲几句,我为什么要这样?“凶猛”是怎么变成“可爱”的,那么这个是怎么转化的?第一个眼睛,第二个鼻子,第三个嘴巴,第四个耳朵,形态元素的转化,那么这个转化他怎么来的,用什么方法呢?用了夸张装饰,老虎的眼睛是个三角眼,民间妇女们把它改成圆眼,这是山西的,那么这是山东的,这不同的布老虎它都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凶猛变成可爱,那么这个可爱它既靠形态又靠颜色,那么这个颜色是什么呢?颜色是慈母的温情一针一线缝去了老虎的凶恶,将心灵深处美好的诉求和祈望融进了民间玩具中。长辈们化作民间的“艺术家”用勇猛来庇佑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主题。

    第二个主题,《陶罐上的人鱼》,也有一个广东老师找我要,我当时也没有带。生活当中鱼怎么出现,鱼的独白说:他们这些人哪把我们画在陶盆和陶壶上,每天灌水的时候,他们总会充满希望而虔诚地凝望着我们。说这个话的是谁啊?是鱼。然后出来之后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学科要素的这个东西拎出来了,拎出这个东西来之后,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美术史上一个重大的一个原理,所有的对称由哪来?由这个原始人的皮张,就是动物皮张而来。原始人在打动物的时候,他们捕杀动物之后然后把动物的皮张变成这样挂在那里呢?这个原理就是对称,就是先民们经常剥制动物的皮张左右对称,这个摊开的样式,用到了我们所有的彩陶纹样,这个原理要告诉老师们,然后它的三角形的变身关系,我快速。那么这个关系你一定要帮它分解。我们基层的全中国24万老师,小学到高中一共24万老师,但是我们太多的美术老师不了解,就是人和鱼的故事。其实这十几年来,想做的就是简单做了一些设计。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尹少淳教授由于飞机晚点半夜两点到,我派我的本科生,义乌一个中学的美术老师赶到萧山机场去接尹老师,半夜从萧山机场到我们金川宾馆的路上,我的这个学生就问尹老师关于美术教学的问题,尹老师把它叫做“萧山夜话”,后来我就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尹老师讲,假如你要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你就这样讲,我就根据尹老师的录音做了PPT,这就是尹老师的录音做出来的,原录音的全文我就不讲了,为什么要这样讲?就尹老师讲的很透彻,讲完这个之后还讲了这个关系,最后尹老师还讲了关于《马蒂斯》这个作品,你应该怎么去讲,因为我做了这个图像分解,都是为了帮助他。

    去年的12月份,我在这儿上水墨画的时候,我让我的研究生俞晶晶同学做的这个水墨画的分解,我为什么要让她做分解?因为2008年的时候她的师姐王香芹他们已经做了这个分解,这个分解就是要让孩子看运笔,你一定要看运笔,你不能给他看整幅作品,看整幅作品是没用的,他没有感知,那么这个局部也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艺术家他究竟怎样去画画的。这是去年在人民日报上我曾经提到的这个案例,就是关于端午节的这个案例,什么是五毒?这个分解的关系,人民日报我就写了这一段啊,就这个案例。你一定要给他分解,一定要让孩子从文化当中,它的形态所体现的文化当中来理解,然后这是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出来之后一定要让他理解。后边呢?你的表现,表现的时候你不用动手,我都给你做出来了,全给你做出来,塞进去。你表现的时候表现技法我也给你弄出来,都没问题。还有一个,最近这两天我帮助我带的研究生团队帮助我们的谁呢?帮助我们西安的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上了一个库淑兰的剪纸,我给他写了很长的一封信,我用了他一个局部,让研究生按照我给他们讲的思路去讲,为什么要用梳子?梳子是什么呢?白头偕老,我说现在的人都会离婚,不会偕老,就这个事儿,长寿问题九条命的问题,把文化和分解整到一起,比翼双飞的问题,然后做完这个PPT之后前两天在河北师大,首都师大段腾博士看了以后他就很感慨,他说李老师你最好把这个给全国高校的老师讲讲,做了这个东西之后我还不太满意,全部都分了,我现在给你看看修订版,做的最新修订版又做了一个,这个修订版做了什么呢?修订版也是俞晶晶刚做的最后的修订版,这个修订版如果你正真教学的时候,你给孩子呈现库淑兰一个局部的时候他所理解的小孩子理解的要找小孩子的东西,如果把底子换了色,再换色,再换色,再换色,它究竟是什么?你得改变他的眼睛啊,如果再换,如果再换,对调,为什么要着这样?你这样去教学,“大娘啊你配色上有什么讲究啊?”“设色讲究?陕西人叫上色子下色字,上色子下色字搭在一起就是亮了”,上色是鲜艳的,下色子是厚重的。那么艺术家他到底用了什么色?因为你要教学生,你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库淑兰究竟是怎么创作的。为什么能最多的贴六层,贴到六层的时候是做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模架化的重构到什么程度。他是一层层往上贴,最后模架化重构到什么程度。

    我最后再做一个结论。就是说任何的图像的表象无论是美术作品还是摄影作品的构造表明:自己要比单纯的感知表象的构造更为复杂。因为在我们的学生感知到的作品图像当中,很多本质上不同的立义看起来是相互叠加、相互蕴含地被构造起来,与此相符是多么重的对象性,它们贯穿的图像的意识当中,随着观赏者学生的注意力的变化而显露出一种偏好性的意向。为什么我们上课的时候有的小孩说:老师这图画太难看了。他有偏好性,这样的意向左右着美术欣赏教学的走向,也就是制约着我们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效果,也就是欣赏的有效性。那么在这个时候,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把欣赏活动当中学生和美术作品包括摄影作品的这种关系,学生与某个教学主题相关的图像欣赏感知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最终回归到人的思维意识的原初结构和原初发生上。这就是原理。所以,图像分解的教学设计把欣赏主体也就是学生和客体最终还原成视知觉心理的意向活动和作品图像构造的视觉意向也就是思维意象的相关项。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不是教技术而是教思维,最后没有从“图像识读”的体验过程中建立起艺术感觉的学生的眼睛,他就不可能进行高质量的“美术表现”,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创想能力”的基本生发和初步建立,我们很多美术老师都在唠叨要给学生创造能力、创想能力,那都是胡扯,你没有这个东西也自然不会达成学生自身发展的审美态度,也就是审美的价值观取向,这是尹老师提出的,我们课标组提出的,美术核心素养的第四条。第五条,你没有上边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对人类文化社会中多元共享的文化的理解,因此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可以为实现也就是帮助我们的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做一个基础贡献。
     

    作者: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上一篇】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李力加:基于图像识读目标的图像分解教学设计(一)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