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新和:文体感是读写行为的目标预期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13

  • 文体感是读写行为的目标预期

    文体感不但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也是写作的向导。文体,是表达知情意的载体。文体感的强弱,决定了传达知情意的质量。文体感的作用不只在于动手写这个阶段,不只是给内容找个承载形式,而是贯穿了整个的写作运思与表达过程。

    良好的文体感将沉潜进人的无意识中,就像给大脑装上了写作软件,悄然支配着人的感知、思维与精神创造。诗人眼里都是诗,小说家眼里都是小说,学者眼里都是论文。写作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你,自动化地孕育、发生与生成文章。

    有了它,你的生活、人生将因之而改变。生活无所不在,生命无所不在,写作活动便也无所不在。你的生活就是写作生活,你的人生就是写作人生,你的心灵与生活、写作共舞、共存。——是否有点玄幻有点晕?不必惊慌,成熟的文体感就是这么神奇、美妙,人类一切生命之作都是这么创造出来的。

    要写作,先要懂得我要写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才知道该怎样去把它写出来。文体感,好比是施工的蓝图,写作行为,便是施工蓝图的实施。要是走一步看一步,一定是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没有哪一篇名作是胸无成竹、信笔涂鸦出来的。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写作,这一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更是如此。人在动手写之前,在他的脑子里必须先有要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的形式感、体式美感,才有最后符合预期的美好创造物的产生。

    写作(阅读)思维可以视为一种文体思维。作者写出的文章,是作者心中原有的文体图式的复制、复呈。文体感水平,往往决定了写作水平——如果你具备了相应的知情意素养与其他写作智能的话。所以,不论阅读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注重培养文体感。

    文体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因素:具备了良好的文体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文体的审美追求,产生写出某一体式好文章的愿望;萌发写作冲动与创造激情,便对写作行为形成一种内驱力,写作主体下意识地进入写作状态。

    由经典、美文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感十分必要。只有经典、美文,才有足够强大的美感诱惑力,使人趋之若鹜、百读不厌;明知虽不能至,但吾心向往之。反之,读那些腐烂、垃圾时文,无助于培养良好的文体感,受其误导,顶多也就如出一辙,写出的也是那一类腐烂、垃圾时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起来的“文体感”(记叙文、议论文)是“伪文体感”,对“真文体感”的形成,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伪文体感”的思维定势会对培养“真文体感”产生干扰作用。因此,要彻底摒弃伪文体,以真文体建构写作文体系统,从学生刚接触写作,就要立足于培养“真文体感”。

    在文体感的培养中,尤以论文(研究报告)为要。因为它是唯一的共性化的写作体式。因此,小学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论文体式写作。逐渐使学生知道论文写作是以阐明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为目的,以大量相关资料、知识为基础,以辩证分析、说理为表现形态的。论文文体感需要不间断地长期培育。

    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形式特征。共性特征,如所有的文体都有浑凝整一的结构形式美感,有开头、中段、结尾,起、承、转、合的结构需求,有篇章、段落、句子、词语等成分。个性特征,单单是诗歌、小说就有许多不同的体式要求。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辨析、复制这些文体形式的共性与个性美。

    在阅读经典美文时,要有文体辨析意识。绝不能不论什么文体都是讲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都是一样的分析字词句、语修逻。

    拥有良好的文体形式感,即对某一文体形态美有着清晰、透彻的领悟,就拥有了基本的体式素养。

     

    作者: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潘庆玉:呵护心灵的惊异与渴望 【下一篇】汪 潮:语文学习核心能力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