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唤起了许多人儿时的记忆——背古诗。诗词启蒙童稚,其实已经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种传统,而中国诗词大会的高关注度,也一定会让更多家长重视对孩子的诗词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反观我们对孩子的理科思维的培养,就似乎既缺少家庭教育的传统,也缺少广为人知的方法了。
那么,孩子的理科思维应该怎样启蒙?怎样才能从小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这不光是家长们的疑惑,也让记者好奇。日前,浙江新闻记者石天星来到浙江教育综合大楼,特级教师、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与记者约在这里见面。一开始喻老师显得挺“板正”,可是一聊到那些有意思的科学课和爱科学的孩子,他就眉飞色舞起来,“咯咯咯”的笑声也把记者给感染了。
“科学老师就要永远像孩子一样,对什么都好奇。”喻伯军说,他自己做过17年的一线科学教师,那时候经常会带学生去做野外考察,带他们认识家乡的河流,山上的动植物,一起制作蝴蝶标本,每次出去时都开心得不得了。
他还讲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有一年他带学生们认识星空。晚上,全班的孩子就坐在学校的操场上,对照着星图用肉眼观测那些星座……晚上9时,户外星空课结束了,孩子们看得都不肯离去。有个小朋友就邀请了另外几个小朋友到他家的露台上接着观测,小朋友的爸爸也陪着,一起观测了一整夜。
“科学是什么?科学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科学和语文、数学这些学科不同,它是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践性活动。”喻老师说,孩子都有天生的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孩子的启蒙,有一种误解的观念,好像什么都要靠背,其实有些是需要背,有些则需要理解和实践。
春天就要到了,家长们可以多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走走,常亲近大自然的孩子肯定要比老是上培训班的孩子更活泼。看到小花小草小动物,孩子们肯定要好奇地问个不停,爸爸妈妈有的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可以对孩子说:“这个呀,我也不知道,不如我们去查查资料看。”这样,爸爸妈妈们就把探究自然奥妙的方法也渗透给了孩子——查资料。
那个陪孩子一起观察星空的爸爸,那一夜和孩子一起每隔两小时把北斗七星绕北极星移动的位置用描点法记录下来,验证了喻老师上课时讲到过的星座位移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实证的过程。带着孩子一起观察万物生长的变化,用照片和文字做记录,孩子们既学到科学严谨的记录方法,也会高高兴兴去做,不会觉得枯燥。
有的孩子喜欢“搞破坏”——把家里的电视机、钟表通通拆开,爸爸妈妈别嗔怒,恭喜你,爱拆装机械的宝宝很可能是天生具有很强的工程思维,与其心疼家里的东西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不如因势利导,给孩子布置个小任务:“拆开可以,不过拆完了还要重新装好。”有了任务驱动,这样的孩子就会更有目的地去学习。
在喻老师看来,“学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知识发生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探究出答案,这样孩子就会有成就感,探究过程中动手又动脑,这样孩子就不会忘记。“老师和家长都要保持一颗探索事物的童心,与小朋友一起去探索,而不要只想求得个结论,那样的话,孩子探索事物的动能就被卡住了。”
喻伯军说,科学教育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而对科学特别有兴趣的孩子可以朝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爸爸妈妈也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科学家梦强加给孩子,如果发现孩子对某方面有兴趣,提供条件满足孩子就行了。
西湖和运河边有很多博物馆,省科技馆也有一年一度的亲子科学活动,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优质的科学启蒙资源。家里只要留出厨房或者阳台的一个小角落,添置一些简易的实验设备,就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家庭实验室”。在浙江小学科学网和浙江微课网上,有许多教师都上传了科学拓展性课上做小实验的视频,家长和孩子也可以从上面找一些感兴趣的实验来做做。
“科学教育最成问题的是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课堂上不观察、不实验、不实践,只让学生做书面题目,一天到晚纸笔训练,那学科学跟学数学一样了,科学还有什么特色?”喻伯军说,国内的一些初中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不如做题对提高成绩来得迅速,其实做题对提高科学成绩的效果是有限的。“科学中包含了很多概念,抽象能力强的孩子可能一讲就会,而空间想象能力差一些的孩子就要动手相配合,才能听懂、记牢。”
喻伯军告诉记者,教育学上讲到过一种学习类型叫场依存类型,这类学习类型的孩子就是要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才能学会一些概念,如果教学方法与他们的学习类型不匹配,学习效果就很有限。
喻伯军还讲到了自己女儿的故事。读高中的女儿到德国的高中做交换生,喻伯军问女儿在德国最喜欢什么课?女儿脱口而出是生物课,原因是,在德国一上生物课就会去实验室做半天实验。“我们国内的科学课,什么时候也能这么重视做实验就好了。”他微微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