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初探(二)
(三)原理——赏识教育20个字的理论要点
我们用“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20个字来解析学会赏识理念的理论要素。
1.走近生命
“走近生命”这个“近”是靠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我们有一个想法,生命是孩子自己的,教师不要随便闯进去打搅他,你可以靠近,你可以了解他。“走近生命”就是强调要克服我们现在的教育目中有分,目中无人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能仅仅是分数意义上“成绩”,也不能仅仅是功利意义上“成功”,而应当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班级里第一名只有一个;清华、北大一年只能招收那么一点大学生;一个人出名就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出名;一个人很有钱就意味着更多的人钱不多;一个人很有权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没有权,一个省只有一个省长,一个市也只有一个市长。如果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这样的层面上,那么教育多半注定要失败,人生多半注定要失败!教育要把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幸福快乐,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当官,都能出名,都能富甲一方。但是我们活在世上走这么一趟,一定要品尝到快乐的滋味,一定要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就要让孩子一生幸福,一生快乐,童年就让他快乐,教育过程就让他快乐。我们过去过于强调“投悬梁,锥刺骨”,过于强调吃苦,结果苦吃多了变成了痛苦,“要刻苦而不要痛苦”。这就是我们“走近生命”所想表达的意思,它是关于教育目标的一个思考、一种选择。
2.发现潜能
当我们真正走近生命以后,就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潜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人的潜能不仅表现在智能上面,其道德潜能也是不可限量的。人的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我们一定要强化这种认识。
3.唤起自信
如此巨大的潜能怎么能够把它开发出来呢?关键是要“唤起自信”。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地是在打击自信。班上考第一名的只有一个人,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考前几名的学生,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总有灰溜溜的,他们就无数次地宣判不行,无数次地被甩到后面,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损失。我们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精英,但是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理走向社会的学生。社会将会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表现。你让多数人带着阴暗的心理走向社会,成功的人也会觉得不那么安全,不那么美妙。
4.善待差异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我们取消了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我们还取消了百分制,采用了等级制,可是总感觉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要“善待差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我们要善待。作为一个学校我们要有多重评价机制,要给学生更多的衡量的尺度。我们不能用语文数学这一把尺度来衡量学生,我们还要用讲道德,用跳绳,用踢足球,用写字,用画画等各种尺度来衡量学生,甚至还要专门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的尺度。总之,一定要通过我们的特殊评价让每一个孩子找到成功感,找到自豪感,让每一个孩子昂起头来做人,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让他们充满信心。
6.引导自选
为每一个孩子找到成功感,找到自豪感,为他们创设特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我们成年人外加给孩子的。真正的善待差异,是“引导自选”,是引导孩子对于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哪怕是苦的,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学会赏识一定是最终落实在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老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四)原则——赏识教育的6条原则,12个“学会”
1.尊重——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尊重的是人格。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予以极大的尊重。蹲下身来,平视孩子,倾听孩子说话,会使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孩子身上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许多灵性的东西,应当虚心向孩子学习,这不仅是对孩子生命价值的真正承认与尊重,而且是教师、家长生命成长的良好方法。
2.信任——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信任的是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 ,每个孩子,哪怕是残疾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应当学会敬畏,学会“顶礼膜拜”:哪怕天下所有的人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拥抱他、亲吻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3.理解——学会陪伴,学会感激
理解的是差异。孩子的个性世界复杂而丰富,不同的孩子心灵之花千姿百态,决不能用单一尺度去衡量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要多多陪伴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开心地谈话。要想孩子对你说心里话,你得先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不要以为孩子不懂。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不要抱怨为了孩子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而要常常感激孩子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童年,拥有了生命的再生,给自己带来了天伦之乐和生命意义的升华。
4.激励——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要热情地激励。当我们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时候,我们便看见了,看见了孩子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的激励。有人说孩子没有优点,那么请你去发掘。孩子一定有潜在的优点: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点滴进步也具有激励价值;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你因为他的表现而快乐,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5.包容——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要耐心地包容。看待孩子不能绝对化——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表扬、奖励,就是批评、惩罚。孩子的表现大多数时候都是中间状态,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和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 。要接纳,再接纳,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使孩子的求知,成长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而不是靠表扬或批评带来的外在强化。
家长、教师每时每刻要关注你的孩子,爱你的学生,而大多数时候,可以对他们的具体表现“视而不见”。对他们不合自己心意的表现不要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首先问“我怎么了”——这样反思一下,就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要允许孩子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
6.提醒——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要真诚地提醒。赏识教育不仅不否认批评、惩罚,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地批评、惩罚。周弘发现,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批评时讲究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可以这样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还可以更好吗?”
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时候,家长应该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而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这叫“够朋友”。
激励、宽容、提醒,是关于教育行为的原则,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是相对的。要有策略地导。
信任、尊重、理解,是关于教育态度的原则,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是绝对的。要无条件地爱。
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信任、尊重、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我们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啊!
赏识教育的6条原则是为了强调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的不同侧面而分别提出来的,事实上,在具体运用时是不可以分开的,任何一个教育行为都必须同时遵循所有的原则,要“六管齐下用赏识”。
(五)方法——赏识教育“三字经”
方法是千变万化的,由三字短句组成的赏识教育“三字经”,是周弘精心收集、编创的老百姓的教育语言,富有智慧,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这里摘录其中一部分:
学说话,学走路;玩学习,追蝴蝶;
创环境,爱生命;找感觉,尝甜头;
看得起,够朋友;太好了,你真棒;
好消息,好心情;热乎乎,甜丝丝;
溶进去,诱出来;给面子,给台阶;
豆腐嘴,刀子心;讲故事,解心结;
跳一跳,够得着;倒过来,跳出去;
先接纳,后升华;再坚持,过极点。
(六)特色——赏识教育的6个特色
1.从实践的角度看,是生命的体验
有些人称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发明人,周弘总是立即认真地纠正。他强调,不是创始人,只是倡导者,不是发明人,只是发现者。
赏识教育是周弘父女用生命熬出来的教育体验,也是所有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体验。人们认识赏识教育总是从惊叹周婷婷生命成长的奇迹开始,从敬佩周弘由普通的父亲成长为教育专家的事迹开始,从自己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开始。所以,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在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教师、家长树立教育信心、把握教育规律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2.从理论的角度看,是思想的继承
赏识教育是在对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长期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陶先生热爱儿童,信任儿童,把儿童当成“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认为“小孩不小”,要“爱满天下”,要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陶先生写过一首诗,叫做《糊涂的先生》: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学校成了害人坑!
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
你说瓦特庸。
你说牛顿笨。
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
若信你的话,
哪儿来火轮?
哪儿来电灯?
哪儿来微积分?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种诠释、一种继承和弘扬。
赏识教育团队还认真学习研究了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爱因斯坦、卡耐基、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了孔子、老子、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学习研究了南京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南通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上海刘京海老师的“成功教育”、四川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的系列研究成果。
赏识教育之所以在推动素质教育中产生强有力的作用,之所以得到迅速传播,是与理论的滋养分不开的。
3.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先生称赏识教育是“中国的学习的革命”,周弘则强调,赏识教育是回归,是家长、教师对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那样一种心态的回归,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只有回归,教育者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信心、智慧和快乐。
4.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
孩子的心灵处在舒展还是压抑状态,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孩子心灵舒展,就能轻松而愉快地飞。赏识教育在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必将大有可为。
5.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是观念的更新
是抓住缺点还是抓住优点,是关注光明还关注黑暗,赏识教育给人的是光明思维,带给人的是一系列观念的更新和重组。
6.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是语言的突破
赏识教育的语言特色是“旧瓶装新酒”,是“老邻居谈心”,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凝练传神。独具智慧魅力的表达方式,使赏识教育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生命,贴近时代。
三、学会赏识是大教育的理念
从婷婷1980年到2004年,周弘先生在教育的旅途上已经跋涉了20多个年头。
周弘先生2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历四次拓展。
(一)从哑女到“神童”
从1992年周弘担任南京爱德聋儿康复中心主任,到1998年创办南京婷婷聋童幼儿园,赏识教育已经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赏识教育走出了个别教育,走出了家庭教育。一个周婷婷是奇迹,一个又一个周婷婷是希望。
(三)从聋童教育到健全儿童教育
许多家长惊呼,聋孩子尚且能发展得这么优秀,难道健全孩子的耳朵反而成了摆设?实际上,周婷婷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周弘的报告早已做遍大江南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早已对赏识教育做了大量跟踪报道;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早已参与、组织了赏识教育的研究推广工作;南京行知小学、北京育英学校、江苏淮安中学、马来西亚沙巴崇正中学等单位早已开始了赏识教育实验研究工作······一大批学者、教师和家长已经行动起来,无数健全的孩子正沐浴着赏识教育的春风。
(四)从儿童教育到终生教育
许多教师家长听完周弘的赏识教育报告后,都有这样的感慨:原以为听报告是为了学几招对付孩子的,谁知首先对付的是自己。赏识教育使许多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的成年人重新获得了生命成长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时代。
正如孙云晓先生在《少年儿童研究》1998年第一期重点推出的“学会赏识孩子”话题中所指出的那样:“赏识教育是人人都明白却又最容易忘记的道理,它与其说是一种教育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原则。赏识教育岂止限于儿童?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甚至国家之间,都在渴望赏识。”南京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老总实施“赏识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他认为,学会赏识理念将对中国和世界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难怪伴随着赏识教育的实践,“赏识人生”、“赏识管理”的实践也在迅速展开。
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度,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已经来临,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学会生存;
知识的日新月异,仅仅靠被动接受、储存已经无济于事了,必须学会创造;
必须有效地克服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道德危机,谋求人类长远的真正的幸福,因而应当学会关心;
在这个高扬科学、民主旗帜的时代里,在我们这样一个刚刚摆脱几千年封建礼教压抑的国度里,多么多么地需要学会赏识!
我们要让赏识教育早日走入每一个家庭,解放孩子的心灵,转变家长的心态,促进家庭的和谐。
我们要让赏识教育早日走进每一所学校,冲击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和谐。
我们要让赏识教育早日走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汇入时代洪流,积极推进全民终生大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全民终生学习成长的新型社会里,办教育和受教育将成为每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再也不能听任教育的书只有少数人读懂,教育的事只有少数人操办的局面继续下去了。人人都能受教育的境界,只有人人都来办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我们要让学会赏识的理念早日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如果人人学会赏识,人人成为自信的老师,人人成为自信的学生,人类便可以从容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拥抱信息时代的来临!
作者:杨瑞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全国十佳师德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