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大伟:关于课堂纪律的问题讨论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1-31

  • 关于课堂纪律的问题讨论
     

    一、让学生尊重纪律的意义

    如果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纪律秩序,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没有好的纪律,教学就难以进行。”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其实,纪律教育本身也是目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问题:在人的未来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成为一个有纪律意识并遵守纪律——进而成为有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制度的公民?而纪律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是不是天生的?如果不是天生的,学校是否应该承担这样的教育任务?

    想清楚以后,我们就明白了让学生在纪律的环境中过有秩序、有纪律的生活多么重要,尊重纪律、进而遵守规则本身就是目标。由于我们仅仅把纪律当成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念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长大以后,不闯红灯、过马路走斑马线、候车排队等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就成了问题。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含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出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作为一种目的,学校纪律追求什么呢?我想,首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纪律、需要约束、需要规则;在纪律的环境中,群体活动会更有秩序,更加高效;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纪律,并为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承担责任。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协商,共同约定等方式参与规则制订,参与制度建设。第三,通过纪律管理使学生养成尊重纪律的意识和习惯。

    因为纪律不仅仅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所以,纪律教育就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就不能有“只要我的课堂上不出问题,教学能够进行,纪律问题就和我无关”的思想。每一个学校工作的老师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提高认识,要求一致,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纪律环境和课堂秩序。

    在看到纪律和秩序作为目的的意义同时,我们当然不能否定纪律作为手段的作用。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从手段上看,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二、课堂纪律的标准

    很多老师和我谈课堂纪律,就说:“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标准。”标准是不好给的,只能谈一谈感觉。我以为好的课堂从纪律上应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彼此尊重,有序运行”。

    首先是要严格要求,但不能管死了。严格要求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表现。但严格应该有度,这种度就是不要管死了,不必一定要举手投足整齐划一,课堂毕竟不是军营,也不能成为军营。要做到“严而不死”,要求教师在纪律管理时要充满人道关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宽容他们的不成熟、顽皮和控制不住自己,对他们有充分的耐心和细心。

    其次是充满活力,但不是混乱得不能控制。自由的是思想,需要约束的是行为,充满活力中的“活”是思想活、思维活。在思想和思维活起来后,是把学生把思想的内容、思维的方向引导到教学内容中来。当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和思维都在教学内容上活起来的,课堂上就是热烈,而不是混乱了。相反,如果不是思维和探究的“活”,而是行为上的乱糟糟,那就需要需要花功夫整顿纪律了。

    第三是彼此尊重。思想和思维活起来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都有观点、都有想法、都想表达和发言;热烈固然可喜,但过度以后就导致你不听我的,我不管你的,大家只顾自己参与和表达,不去接受和倾听。因为缺乏接受和倾听,成长和进步自然成了一句空话。这时规则的要求是相互尊重。我们可以说,纪律本身是协调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种规范和适度的强制。作为一种手段和过程,纪律实际上在要求约束自己,成就他人。好的课堂纪律既追求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权利,同时又尊重对方的权利、对方的意见。从这种意义上,课堂秩序管理的路线就是首先强调相互尊重,如果不能相互尊重就需要纪律强制和约束,然后在强制和约束中受到纪律教育,最后学会尊重他人,严格自律。

    第四是有序运行。秩序井然、气氛和谐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整体标志。

    从层次上,我觉得课堂纪律的建立和规范可以有这样的进阶:首先是不影响他人,然后是尊重他人,再是要集中注意力,最后才是认真思考。考虑这样的进阶,是我认为,不听课是学生的一种权利,但他绝不能影响他人学习,这是一项义务。

    三、建立合理纪律制度的一种建议

    建立纪律制度是课堂管理的一项必要工作。但审视很多学校、很多老师的纪律制度,从形成过程看,缺乏学生的参与;从表达方式看,成人化现象明显,缺乏儿童特点;从制度推行看,缺乏儿童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整体看显得生硬,缺乏亲近感和可接受性。

    能不能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来建立纪律制度呢?

    曾经观察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的一节识字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猜字”游戏(注:一位学生指出黑板上的生字,让另外一位同学猜。猜的时候时需要大声读出来,班上其余的同学担任裁判,游戏的目的在于通过猜字巩固认识生字的成果)。

    两位同学到讲台后,都要求承担“指字”的任务而不愿意担任“猜字”的角色,这时,两位同学都望着老师,希望老师照顾自己,把指字的任务给自己。老师只是说:“你们自己商量。”两个同学一商量:“猜拳!”

    “石头剪子布!”

    问题解决了。

    ……

    在“猜拳”时,同去听课的朋友忍不住笑出了声。课后,大家问:“课堂上能让学生猜拳吗?”

    对课堂是否允许学生猜拳不能一概而论,但我对这堂课上教师允许学生通过猜拳解决矛盾持积极肯定意见。

    猜拳是小孩在游戏过程中处理矛盾和争执的一种方法,小学生是带着游戏的经验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游戏的经验是他们原有生活的重要经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应该尊重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猜拳本身的积极意义还在于这种方法提供了规则意识,小孩在交往中有了矛盾和冲突时,“猜拳”提供一种比较公平的处理方法:大家协商和订立规则,在规则中竞争和比赛,竞争失败者接受规则处罚。这种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契约”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的“规则”意识。

    儿童经验、儿童参与、儿童约束,这是不是一种建立纪律制度的一个基础?是不是可以用来借鉴班级纪律制度的一种方法。

    四、有序的课堂运行从何而来?

    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在《低头找幸福》中写过这样的故事:

    我刚工作的时侯,上课一遇到学生吵,就很生气。……我就给他们立了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让我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因为这样就没法上课了。如果停三次的话,那我就罚学生放学后在教室里静坐15分钟。我这是跟他们讲好的,他们也没办法。想想也是应该的,课堂上这么吵,那些想学习的学生也会感到很烦。

    有一天,真的有个小朋友让我停下来三次。我说:“好,第三次停下来了。今天放学后,大家都要留下来静坐。”到了下午,学生们就乖乖地留下来静坐了。那天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这个办法很聪明。

    等我让他们回家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作业本过来了。“咦?”我很惊讶:“你怎么把作业拿来了?我们今天又没留作业,你为什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她说:“俞老师,你看看,你看看。”说完,她就跑了。我打开作业本,一下子就看见她本子里写的话:“老师,您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这怎么会是浪费呢?我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批复:“好的纪律是好好学习的前提,可爱的小姐!”可是,第二天我又看到了她写的回复:“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俞正强说:“我当时看了这句话,马上就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觉得学生看不起我。她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是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你有本领,就让学生忘记吵。’那天我想了很多。她给我的警示是:老师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听,你要听’,你有没有想过,你讲得好不好听。如果上得不好,你凭什么要求学生?这对我的教育实在是太大了。我以前从来没这样反思过。我总是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不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反正我上课认真地讲,你不听就是你的责任。这种思想其实是很不对的,作为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忘记吵是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是大人。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他们,是要吵的、要动的。如果老师上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忘记吵,讲得不精彩他们才会吵。”

    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让学生忘记吵。这是课堂纪律管理的一种追求和境界。

    除此以外,课堂上的纪律管理中还有其它一些注意事项:

    1.避免人为添乱。有些课堂上的乱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考虑不周到而带来的,教师自己添了乱。比如前面的例子,数学课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一位同学代表小组上台做题。本来老师希望学生振奋精神,关注竞赛内容,但提出的要求却是:“为本组学生加油,”小学生立即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制纪律就比较难了,教学陷入了长时间停顿。

    2.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行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体的标准。很多老师不仅注意树立榜样,而且注意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体态语,用老师的体态语指引学生的行动。

    3.让学生分享老师纪律管理时的情感。比如老师说:“某某同学刚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很不满意。”“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不仅有利于纪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分享别人情感,尊重别人情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而言,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与他们空间距离大了,心理距离也大了,而教师的影响力却小了。特别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一些教师把鼠标当成了羁绊与学生交流的绳索,更难走下讲台。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近距离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5.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除了内部动机外,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外在需求,并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是进行纪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

    “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

    “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老师想把小红花奖励给你,可是小红花不愿意,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认真倾听其他小朋友发言的孩子。”

    “谁更遵守纪律,我就请谁来回答问题。” ……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纪律的课堂评价用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侮辱学生。一般而言,如果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习,是你期望的,你就给予肯定,而且必须明确那一类行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学生的行为是不利于学习,不是你期望的,就应该给予批评,但批评也一定要指向具体的行为。

    6.注意纪律要求的变化。比如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你这样做很乖”可能巩固某些行为,但到三年级,就需要从“我希望你怎么”到“你应该怎么”转变,从“你乖”到“你懂得规则”的转变,注意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谋求老师的赞赏转化到认可和接受纪律的要求。

     

    作者简介:陈大伟(成都大学副教授)

  • 【上一篇】高德胜:突出德法兼修 强化实践体验 【下一篇】钟志农:心育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过高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