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昌斌:阅读,是我作为教师存在的方式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1-31
  • 池昌斌:阅读,是我作为教师存在的方式

     

    小时候在山区长大,基本上没有条件阅读课外书。初中开始对地理、历史尤其是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读了一些有关二战和朝鲜战争方面的书籍。

    读中师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专业文化课,“狂读”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作品通读了一遍。当时读这样的书会被看作是虚度光阴的表现,后来我曾借鉴金庸先生的“武侠”方式表达我的教学探索路径——《从无为到无剑——我的课堂教学探究之路》,颇能启发听众。

    真正的阅读,其实是从在农村当教师开始。在农村呆着,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所以一开始纯粹是因为无聊,为了打发时间才读书。当时我精心读的第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深受感动。孙少平、孙少安兄弟出生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历经生活磨砺,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平凡但内心强大。我同样出生寒门,被分配到特别偏远的地方工作,情景相似,读起来特别入情入境有感触。这本书后来又重读了好几遍,深夜在那个偏僻山村小学的宿舍里潜心阅读路遥先生的作品,激励自己在农村好好工作和生活,相信未来总会有希望。后来我想了很多办法弄到了路遥先生所有的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人生》等等,逐一细细品读,从此慢慢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接着我有了定期到书店淘书的习惯,开始看贾平凹、梁晓声、余华、王朔、王蒙、余秋雨等作家的书,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订阅了《南风窗》、《南方周末》、《方法》、《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我被这些报刊传递的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对现实与未来理性的思考所感动。到今天我都深深记得《南方周末》当年新年献词中的两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那个时候的《南方周末》激进而理性,充满温情,他们正义的声音总能进入我们的内心,击中我们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引发我的强烈共鸣;《方法》杂志的撰稿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者、坚定而理性的改革派,如:雷颐、茅于轼、吴敬琏……通过他们的介绍,我开始了解西方宪政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如:捷克的天鹅绒革命。

    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尽管订阅的《南方周末》会晚一个星期到,但总是充满了期盼。每周都有期待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是一本书、一本杂志和一份报纸带给我的希望。在那个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的年代,尽管我身处偏远之地,但是眼睛和思维是和这个时代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因为我和那个时代最具卓越远见以及公平正义感的一个群体站在一起,这对我的人生观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试问,那些身处城市的教师们,又有多少在读他们呢?

    因为听摇滚乐,我又开始买一些和艺术有关的书来读。那时候还看经济学,统计学方面的书,我还报了法律专业的自考,系统读了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书籍。

    看的书越来多广,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宽。我读了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何青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才能成功》、《曾国藩家书》、老六的《读库》系列,并且关注TED和“一席”的演讲……我还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嘉诚传》、《洛克菲勒传》、《罗斯福传》、《毛泽东传》……

    当我的阅读面越来越宽广,也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知识太匮乏,观念太落后,思维太肤浅。我经常感慨:自己懂得真是太少了,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我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原来还有人是这样思考问题……

    1997年,我接触到林达的书籍,对我产生了较大影响,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我读林达的第一本书是《近距离看美国——历史的忧虑》,又读他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可谓惊叹!正是这两本书奠定了我的基本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尊严、理性的价值追寻。之后读他的《扫起落叶好过冬》、《如彗星划过夜空》、《带本书去巴黎》、《像自由一样美丽》……把林达一系列的书籍全部读完。它们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有关美国的一个个生动案例,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权利?一个社会的道德如何形成?什么是美国式思维?什么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如何构建相互制约的政府管理体系?等等。

    如果说摇滚乐让我开启了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大门,那么对林达系列书籍的阅读就是我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深入建构过程。另外林达系列书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向理性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从“愤青”走向理性与宽容。从此,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以及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开始主导我的思想,而这些对我后来的教育教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关键的其实不是教学技巧的习得,而是他理性成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如果说,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做一件事情,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教师去读书吧!而现在,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我的办公室,家里的床头、书房、卫生间、餐桌、沙发上一定有书,随手抓来就可以读。每周我都会去书店购书。出门在外我的背包里始终会带着一本书,见缝插针有时间就读书,每年能读五六十本书。

    阅读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作为教师存在的方式!

    我很少读纯粹的教育类书籍,更多阅读的是无关教育的书籍,非常多元,包罗万象。有一年我在杭州参加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分享会,我提出教师阅读的章鱼论。教师的阅读应该和章鱼“保罗”一样,它有很多触须触及这个社会的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艺术,要看不同领域的书籍,做一个“越读者”,这样才能建立起多元而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这样的老师,视野一定会更宽广,更能触类旁通,无疑更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未来的教师能不能适应综合化、主题化、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教育教学需求,是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目前,我们的教师普遍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单一,以个人喜好来做决定,缺少理性和包容性思维,个人片面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盛行。一个老师也许不需要在某一个领域非常精通,但他一定要知道很多。这样的老师有什么好?学生和我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老师好像“无所不通”。学生说音乐,老师就能聊音乐,说艺术老师就可以聊艺术,说战争史老师就可以聊战争史,说金融危机老师就可以介绍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金融危机事件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谈吐幽默的老师最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并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也会更受学生欢迎。

    要建构起这样一个老师的特点和形象,最直接最有效路径就是跨界阅读,多元体验,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教学。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的老师几乎不阅读,花大量时间“聊微信”,“看微博”,阅读来自网络的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根本不具有阅读的价值。常常有老师对我说:我哪有时间读书!其实,有没有时间读书更多的还是一个习惯和重视程度问题,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教师群体都应该是全民阅读的第一倡导者与实践者,改变阅读现状,应该从教师群体开始吧!

    一个人,如果有那么两三个足以影响我们去拥抱卓越与幸福的朋友,有那么几本好书、那么几本特殊的报刊杂志,这些将足以影响我们的人生。

  • 【上一篇】成尚荣:名师成长要回归人的本源,焕发生命的光彩 【下一篇】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建构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