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世萍:上好观察类课的一点做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 所以说,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学生智慧的能源,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同样告诉我们:在智力结构的诸多因素中,观察能力是首要因素。
小学科学教材中专项观察课(如《蚂蚁》、《鸟》等)很多,以青岛版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教材为例,涉及观察(专向观察)内容的占到21.43%,比例是相当大的。,这类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导入新课——观察过程——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四个阶段,效果非常不错的。
一、导入新课
导入活动的成功与否,对于营造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明确观察任务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进行。如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的目的,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本步要注意以下事项:
导入过程的语言要精练,具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观察材料的准备要有选择、有目标,提供给学生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教师从中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 观察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校条件、教师特点等因素来选择;
二是因地制宜,坚持简便易行(易于收集、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真实、生动)、便于观察(能见度大、安全可靠、干扰少)的原则。
二、自主观察
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对信息的初步加工,得到理性上的领悟。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本步分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是方案制定。观察方案是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依据。观察计划的质量对观察结果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它包括观察什么,观察顺序、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判断、猜测问题的结果;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知道应从观察中寻找什么,要解决什问题,抓住几个观察点,让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学生的观察计划中,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观察有所收获。观察方法有很多,如先整体后局部、对比观察、连续观察、重复观察等,要视观察对象、观察类型、学生特点、解决的问题等做出不同的选择。观察人员的分工要视小组人员的多少、每个成员的特长而定,人人参与,相互合作,交流完善,共同完成。方案形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方案,使方案更为合理。
第二是观察实施。方案确定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制定的观察方案,提供观察的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独立观察或全班集体观察。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每个观察成员依据方案的分工展开观察活动,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及时点拨或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与困难,保证观察活动的有序、有效。同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好的观察记录首先要准确无误。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记什么,尽量详细,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凭主观或想当然,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凭空捏造。其次要做到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第三,必须对每个现象都详细记录;第四要按一定的顺序记录,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画图等形式。
本步要注意以下事项:
观察要有序、全面。观察是否有序是提高观察效益的关键。观察的顺序有很多,如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等。
要明确观察的主次。方案中要明确观察的重点,依据问题去观察。
要明确观察类型。
科学课中观察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按照一下分类标准进行:
(1)按照对观察者对感觉器官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2)按观察进行的时间规律可分为系统观察、随机观察;
(3)按观察对象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动态观察、静态观察;
(4)按观察是否与实验相结合可分为自然观察、实验观察;
(5)按观察结果的表述可分为定性观察、定量观察。
4.借助科学仪器时还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规范操作。
三、交流总结
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观察与描述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流的过程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有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的过程,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观察结果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碰撞,才能发现事物所蕴涵的规律,其中既有正确和错误的选择,本质与分本质的判断,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的只是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交流的形式有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两种方式,一般是生生交流在先、师生交流在后。在相互交流观察结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恰当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共同判断、抽象、概括,对观察对象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直至提出正确的结论。
本步分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是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的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教师一般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要启发学生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能对所做的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做初步的判断。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观察结果时,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对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再次判断,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全部讲出来,准许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回应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入思考;要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矛盾,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和平台,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是归纳总结。在形成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或系统的知识体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步要注意以下事项:
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放弃,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是一种经验事实,但它往往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等)所影响,所以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所观、所思,遇到不同要敢于争辩。
四、应用拓展
观察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本步分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是实践应用。本环节教师要引入知识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生活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第二是拓展延伸。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准备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