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乐:发挥每一个细节的教育力量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24
  •  

    章乐:发挥每一个细节的教育力量

     

    为了编出一套对国家负责、对儿童负责的教材,编写者不仅需要从大处规划教材,而且也要从细节打磨教材。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力求让小细节会“说话”,发挥其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儿童身边的风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能够对接儿童的生活可是让编写组绞尽脑汁。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的当地风俗”一课,为了选出既能对接儿童的生活,又能传承中华美德的风俗,编写组是收集了大量的风俗,并从中筛选。一开始编写者优先考虑的是对接儿童的生活,所以选择了“十二生肖”和“压岁钱”两个风俗。在随后的教材试讲中,编写组发现儿童知道不少伴随其成长的风俗,比如“送红鸡蛋”、“剃胎发”、“抓周”等,并且这些风俗都寄托了长辈对于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因此,在试讲之后的研讨中,编写组确定了以儿童成长的时间线索来选择风俗的思路,并把这个板块所要传承的中华美德确定为“爱幼”。于是教材最终呈现了“送红鸡蛋”和“剃胎发”两个风俗和一个“留白”的设计,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给予补充,并通过问题“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的设计,引导儿童思考这些风俗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后来与不同学科专家的会商会议中,专家建议风俗的选择不仅要对接儿童的生活,而且还要进一步提升其德育内涵。于是在随后的研讨中,编写组又把与儿童成长有关的风俗从“爱幼”,自然过渡到了“尊老”,因为“尊老”与“爱幼”是一对相互回应的美德。最终这一部分的教材设计是从对接儿童的生活开始,以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结尾。

    城乡与性别的公正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不仅落实了国家要求,而且也可以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能够体现城乡和性别的公正,编写组除了从大处规划,还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各种类型图片的选择中时刻兼顾城乡和性别的公正。比如,在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一课中,教材呈现了四张有关儿童与邻居小伙伴玩耍场景的照片,在这四张照片中有两张是城市场景的,有两张是农村场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设伴我成长一课”中,呈现了一系列有关学习与儿童成长的图片,后期编写组在教材审读中,发现这些图片中所呈现的“主角”都是男孩子,存在性别公正的问题,虽然重新画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编写组坚持要替换,最终呈现了男女比较均衡的“主角”。事实上,这种考虑城乡和性别公正的细节设计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为了体现城乡的公正,在每次教材试讲时,编写组还会拿着教材询问儿童:“教材中的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因此,教材中很多图片的选择都是几易其稿。为了考虑统编教材的全国适用性,编写组对教材的这种城乡公正的关注,甚至让部分城市的儿童觉得部分场景,他们觉得陌生。记得编写组一次去北京的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听课,就有教师就建议编写组能否增加城市场景。后来,在座谈交流中,该教师了解教材的统编性质,以及城乡公正问题后,也对编写组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以问题设计促进儿童生活经验的增长

    经过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能让儿童的生活经验得以提升,将儿童的经验引向深入,体现教育的价值,则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比如,三年级下册“我家在这里”一课中,关于儿童生活的村庄(社区)的内容,一开始是从村庄(社区)的自然环境、熟悉的人和有趣的事几个方面设计的,但是编写组总感觉这样设计虽然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但是却没有将他们的经验引向深入,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在一次中年段教材的研讨会上,大家绞尽脑汁也未想出更好的思路时,本套教材的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从他那“大麻袋”式的公文包中拿出了一本其他版本的教材,此教材中关于村庄的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家要住在同一个村庄里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打开了编写组的思路,把设计从表层的了解村庄深入到了村庄存在的意义上。为了编好教材不仅需要编写组的智慧,也需要借鉴别人的智慧,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高老师请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我们收集并复印了大量世界各地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教材,以求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开思路。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高德胜:德育如何实现“大中小一体化”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