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川:我与生命教育的结缘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24
  •  

    肖川:我与生命教育的结缘

     

    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最为简洁也最易达成共识的就是这15个字: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它涉及目标:为什么而教?为生命成长与美好而教;涉及过程:它真切地关照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处境、感受与需要,真切地关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涉及内容: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与发掘创造幸福人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与生命教育的结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更非为赶时髦,而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与学识的积累和思想渊源。

    19877月,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基本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为《教育与文化的整体考察》。“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作为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客观精神文化和主观精神文化”四个大的部分。作为“民族文化”,它主要的要素有:语言、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习俗、礼仪等。后来,论文成了一本专著。这成为赋予生命教育“造就人格强健的个体”的思想源泉。我崇尚生命的强健、茁壮、挺拔、伟岸、有活力,我讴歌阳光的心态与生命蓬勃的生机。我认同“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应该是兴高采烈、风生水起、志得意满的”这样的生活观念。

    如果说我对教育的理解有那么一份独特与细腻,只因为我对“生命”与“文化”这两个现象与概念有比较丰富与细致的体认。在我看来,缺乏对人的生命的特征的认知,缺乏对社会文化的结构、功能、系统与要素以及发展变化和它的动力的认知,要对教育有比较深入、系统、丰富与细腻的认识就会是很困难的。理由就在于教育是服务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文化行为。我执教的两门课程——《生命教育》与《教育文化学》是教育研究者的基础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发表拙作《人道主义、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其思想主张与生命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教育作为人道主义事业,关注生命、成全生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成有信教授在拙著《教育的视界》的序言中所说:“贯穿他全部思想的是人性、人道与人文,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自觉守护,是对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人的深切的呼唤。”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系统地论述了造就具有独立、自主生命姿态的完整的人的必要性及其途径与方法,都为我认同和发展“生命教育”的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通俗地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但在文明社会中,人作为“目的”是第一位的。这也就是时下所说的“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都是指现实的、具体的所有的个人。当现实的、具体的个人更能感受到社会的种种设计及其规则与氛围本质上是“人人为我”时,就会有更多的个人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我为人人”。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人是目的”是近代以来先进文明很重要的价值基础。

    2001年是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年”。这一年我应中原大学等大学的邀请,赴台湾参加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并向海峡两岸的学者同仁作了《生命教育的价值与目标》的报告。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的六个核心理念。

    我走过千山万水,领略过无数的非常之观,见识过许多的奇珍异宝……我越来越确信:人是天地间最美好的存在。无论是饱满圆润的孩童,还是清纯如水的少女;无论是妩媚动人的少妇,还是睿智慈祥的老人,都有种令人倾心与神往的美。当然,似乎也可以说,天地间,人是最丑陋的(这可以作为“深刻的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的注脚)。人的狡诈、贪婪、冷漠、凶残、欺骗、虚伪、专制、独裁、暴虐……都很丑陋。人性向着美好的进化尚需时日,而好的制度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是文化的动物。制度是文化中刚性的、最具规训力量的因素。

    我越来越倾向于将人生中一些特殊的境遇当作上苍赐予我洞悉人性事理的机遇。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样一来,就少了许多因困厄而带来的焦虑,因鲁莽而带来的懊恼,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追悔莫及……这是不是亦可视为生活对于思想者的奖赏?“

    生命原本是不断地受伤,与不断地复原。世界依然是等待着我们成熟的果园……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命原本是可以这样的安宁与美丽。

    ——席慕蓉:《禅意·二》

    这首诗,我常想起。

    我在醒着的绝大多数时光里,都会想:生活是多么美好,活着是多么美好。尽管人生充满了遗憾,但仍旧十分美好。要能有对生活有美好的感受,一是要有感恩之心,二是要知足常乐,三是要有生活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付出切实的努力,四是要与他人有深度和富有意义的交往,五是要尽可能地给予而非索取。幸福的人是幸运的,而不幸的人虽不够体面,却值得悲悯。

    快乐,英文happyjoyful;惬意,英文cheerful;开心,英文delightful,其名词依次为happinesscheerdelight。幸福的英文为wellbeing。快乐,相对幸福而言,它属于情绪表现,而幸福属于比较深沉的、稳定的内心体验。一个人总是不快乐,肯定不能说他很幸福,但一个不幸福的人,也会有偶尔和短暂的快乐。快乐更多地与人的生物本能相关,而幸福有着更多的文化内涵。满月后的婴儿,早晨醒来会很快乐地呀呀学语,但很难说那是幸福。童年的快乐,与晚年的幸福,有没有关联?这是很好的研究课题。我的经验是,对于贫穷的记忆,有助于对摆脱贫困后的幸福的咂摸。

    我的成长经验,自然而然地使我做出如下的猜测:

    1、没有走过千山万水的人,很难获得一种人生的豪迈。当个体的身躯置于广袤的地理空间时,会获得“一览众山小”的彻悟。

    2、没有亲临若干个理论大厦而一探究竟的人,很难获得清明的智慧。理论是一种心智宏构,它会疏通、整理人们的思绪。

    3、没有受过思想方法训练的人,很难摆脱狭隘与肤浅。如何正确地思考,需要专门的学习与训练。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中非常缺失的。

    我的学习与探索以及我的生活经历,使我非常认同“为生命而教”“通过生命进行教育”这样一些教育理念,并使我执着地行走在探索、推广与普及生命教育的路上。

    我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生命教育首先作为标识教育自觉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美好生活添彩。这在当下的中国是有无可争辩的价值的。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引导人们过有意义的、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无论对所有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极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可以肯定所有人都会死去,却不能肯定所有人都真正地生活过,更不能肯定所有人都美好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帮助学生学会过美好生活是教育者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这样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如果这一观念能够扎根于广大校长和教师心中,不要说别的,它本身就很有价值。

    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关照教师美好人生的建设,并且认为如果能够使更多的老师变得更温暖、更和善、更体恤与尊重学生,更少责难、呵斥、贬损性的断言乃至刁难与羞辱,那已然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主要由人格决定。而一个人健康人格的成长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敬畏感—羞耻心”,一条是“自豪感—同情心”。一个人没有敬畏感,就不会有羞耻心,没羞耻心就不会有道德底线,一个人如果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会很可怕。宗教(邪教非宗教)的价值就是让人们对宇宙自然、对神秘的事物心存敬畏。否则,人就容易自我膨胀,就容易变得不可一世,从而恣意妄为。一个人的自豪感可以来自很多的方面,而对所有人来说都有的一点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本身就是值得无比自豪的事情,活着本身就有着无尽的美好,而任何人都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都可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仁”及“仁爱之心”。

    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落实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生命化课堂的创设。生命化课堂特征我概括为“温暖的,开放的,分享的”三个特征。“开放的”意谓着课堂与广阔的外部世界有紧密联系,能够将现实世界中相关的、敏感的、有争议的问题带进课堂,引发师生的精神关注;有预设但更重生成,切实地引导学生建构个人知识;充分捕捉与利用课堂互动中生发的教育契机与资源,使课堂充满探索,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思想历险与精神漫游的过程。

    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到活着的美好,人间的美好,成长的美好。我深信,生命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因为,成长的动力来自于整个生命的良好状态时,其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生命教育崇尚鼓舞人、欣赏人、激励人、引领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教育者蓬勃的生命力,那器宇轩昂、笑容灿烂、满面春风、从容淡定而又信心满怀的步履。我希望所有老师都成为这样的教育者。

    学校组织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不仅有助于教师熟悉和较好地掌握生命教育关涉的主题和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更有感染力与吸引力,也可使教师更好地认识生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命有关。因此,生命是我们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只能面对。

    生命教育要着力于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些生命信念:1活着,好好地活着,也是一种责任。2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而所有人生而平等。3人的生命是一种高贵的存在,因而理所当然要被高贵地对待。4你是重要的,除非你自我定义为卑微的、无足轻重的,没有人可以轻贱你。5生命好与不好,我们都要对它负责,好是你的;不好,也是你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经历一切。6让自我的生命变得美好是我们值得为之全力以赴的事情。教育者要努力身体力行这些人生信念。

    生命教育在中国大地上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首先,就因为中国社会正开始由谋生向乐生的文化转型,谋求更高的生命质素已成为各社会阶层人们的共同愿望。其次,也因为生命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美好生活添彩”的自觉努力代表着教育正当的价值追求,其正当性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再次,还因为生命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落实——从学校文化建设到教学内容,从师生关系到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校本课程建设到主题班会,从教师成长到家校合作……都可以找到工作抓手。

    生命教育十分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尤其是人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尽管几乎所有老师都会遇到道德品质不好的学生,但整体上的师生关系好不好,主要由教师的行为与个性决定。如果一个教师的师生关系不和谐,还怪罪学生,那只能说明该教师的不成熟。有研究者的调查揭示:温和可亲,幽默智慧,平等民主的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也就是说,教师的个性在师生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所倡导的生命教育致力于倡扬教师营造积极的生命姿态,即温暖的、热情的、友善的、礼貌的、自信的、谦和的、体恤的生命姿态,这也是一个教师良好个性的展示。

    生命教育作为我们的自觉追求与人格品质的光辉,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随时随处:与他人目光相遇时,即使是陌生人,你是否会点头微笑?你是否会对他人提供的便利(哪怕它极其微不足道)表示感谢?进出门时,你是否会为后面的人拉着门等待?你是否会对身边的人经常给予宽慰或激励?你是否会自觉关照他人的感受?你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你人生宝贵的经验?你是否对人总是彬彬有礼、客客气气?……这说明并非只有涉及保全、珍爱、欣赏、感恩、激扬、灿烂、敬畏生命的主题活动和主题内容的学习才是生命教育。

    我想对生命教育做出如下两个命题:

    1、生命教育:朝向幸福的努力。教育中,大凡一切有助于提高师生生活满意度的追求与努力,都是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造就强健的个人。

    “生命成长”的内涵更为丰富。它包括: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阳光心态的培育,丰富而和谐的个性的养成,人生支持系统的建立,经验与学识的丰富,认知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将“生命成长”作为教与学的最高目标,是文明社会中“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的体现与落实。成就一个人,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能力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人,一个对美好社会的建设能够做出积极努力与贡献的人,有赖于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在内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所谓生命尊严,即挺拔地生活着,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不必也不会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仰人鼻息,自轻自贱……而一个自由、民主、开放、多元、法治的国家与社会,才能确保更多的人不需要去牺牲个人的生命尊严来体面地获得生存、发展与享受所需要的种种机会与资源。

    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敏感与关注,勤于表达与分享,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更积极、更健康的自我。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相关。更为重要的是,表达是宣示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如果你不觉得你可有可无,那就用你的智识与热情参与这个世界的建设。这是人之为人的权利,也是人之为人的责任。

    一个人的生活一定是与他对生活的体察、感受和理解相联系的。因此,要让人们尽可能多地生活,除了追求健康与长寿,还需要尽可能地发展人的专注力、感受力、理解力与想象力。对情境及生活本身的迟钝、感觉与理解的粗糙,本质上是人的粗糙、生命的低品质。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下,与多种能力相关。最简单的一个事实是:同样的食物,烹饪能力强的人,会制作出美味佳肴;相反,则会弄出难以下咽的食物。前者带给你的是享受,而后者带给你的是忍受。为幸福人生奠基,一定包括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而能力大多是可以迁移的。

    生命教育要致力于人们生命情怀的培育。何为“生命情怀”?我以为主要包括悲天悯人的情怀,包括孟子讲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包括张载讲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包括王阳明在离世时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那种生命的豪迈感,包括弘一法师在圆寂前“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怀,还包括对于无限与永恒的向往,对超越个人以及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的公共事务及所应该依存的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的关注,更包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学生的心中培育生命情怀,让他们远离暴力、敌意、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粗鄙无礼,甚至唯利是图等都大有稗益。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既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因为正是文化决定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学校文化,影响着教育者的人格。

    在我的字典里,“生命教育”是优质教育、良好教育的代名词,理由就在于:好的教育是共同的,不好的教育却各有各的问题;好的教育一定有一些共同的元素,而一定不可或缺的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因此,用“生命教育”来命名优质教育是最为恰当的。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与人们对生活乃至人生的丰富性与透彻性的认识相伴随的。一个人对人生认识肤浅与单薄就难以对生命教育获得深入的理解。所有对人类文化的理解都有助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因为一切文化都不过是生命活动的印记。也可以说,一切与野蛮相对的文明,都有助于人类生命的灿烂、美好与辉煌,生命的法则亦即文明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教育是文明和神圣的事业。

    我在探索、推广生命教育上的努力与作为

    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出版了《守护孩子的生命》(肖川、曹专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润泽生命的教育》(肖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生命教育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成果。肖川等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肖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专著,发表《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人民教育》2013年第12期)、《现代教育的两大支柱:生命教育与公民教育》(肖川、陈黎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荒诞现象研究》(肖川、郝东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等论文,在岳麓书社出版给小学生、中学生、教师与家长的“生命教育的系列读物”,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由肖川主编的中小学《生命教育》四套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肖川、王凌云主编,2011年),出版《生命教育教师班会活动指导手册》(肖川主编,岳麓书社2016年),出版由肖川、曹专主编的《生命校园》(岳麓书社2013年版)、《为生命而教》(岳麓书社2014年版)、《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等实践探索成果汇编。

    2009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召开“全国生命教育年会”11届,“全国生命教育高峰论坛”7届,生命教育种子教师培训营3届。有近百名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和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这些专家、学者包括陈建翔教授、王啸教授、田慧生教授、郭元祥教授、李晓东教授、何仁富教授、刘铁芳教授、孙效智教授、林治平教授、郑晓江教授、刘良华教授、蒋凯教授、田汉族教授、李秉豪教授、白冰总主编、何荣汉博士、张晓风女士、田丽女士、张文质先生、刘万讲先生等。我分别以《生命教育与师生的幸福人生》《生命教育:朝向幸福的努力》《让生命教育在课堂绽放异彩》《生命教育强调什么》为题,在全国各地做讲座、培训报告360余场。

    在我服务的北京师范大学,我率先在全校开设通识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其教学计划大体如下:第一、第二周,为学生试听期,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以及学业成绩的评定。因为是选修课,故特别强调出勤:你可以不选,但一旦选择,就要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契约精神。学业成绩的评定依据为出勤、作业完成、卷面考试,依次为30%30%40%。从第三周至第十四周依次为12个专题学习:

    认识生命;

    诠释幸福;

    学会学习;

    理解爱情;

    营建家庭;

    培植友谊;

    走进艺术;

    生涯规划;

    享受旅行;

    关注健康;

    十一阳光心态;

    十二向死而生。

    “专题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为:1、理解生命教育:每周讲解我为生命教育实验学校给出的6个题词,由PPT展示,时长10分钟。2、专题讲解,时长15分钟。3、小组专题汇报,时长30分钟。4、生命教育主题歌曲和诗词赏析。歌曲,如《隐形的翅膀》《蓝莲花》;诗,如《热爱生命》《相信未来》,时长5分钟。5、两则哈佛大学幸福教育故事分享,时长10分钟。6、总结、反馈与强化,时长20分钟。第十五周,系统复习,力求巩固,学有所获。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李政涛:面向未来,教师的“变”与“不变”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