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正强:对我影响很大的5个学生,除了温暖,还有深思……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24
  •  

    俞正强:对我影响很大的5个学生,除了温暖,还有深思……

     

    这5个学生对我影响很大!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许许多多帮助支撑着的,在成长中给我帮助的、让我感恩于心的人太多了,而每一个帮助都重要无比。

    一开始应该说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是他们养育并支持我选择教书的。而我能够坚持在教学岗位上耕耘并乐此不疲,应归功于我的妻子,她的信任与关爱是无与伦比的。要知道,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小学老师娶妻是比较困难的,而我的妻子是女教师,美丽而书香,属于很吃香的。但是,如果说到课堂教学,我觉得学生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

    故事一:老师,你进步了吗?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教书的第三年,教四年级。

    那时,我做班主任,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都喜欢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了,你跟我说说你有什么进步啊?”我要求每个人最多说一两分钟小朋友们就说呀说。

    一个小女孩举手,我把她叫起来,我问她:“你有什么事啊?她说:“俞老师,我不敢说,我说了怕你不高兴。哎,我看还是不说算了。”我说:“不可以的。我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俞老师对你们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也应对俞老师这样。”于是她就问:“俞老师,那你说说,一个学期下来,你有什么进步啊?”

    哎呀!本来是我问小朋友的问题,结果她这么反过来一问,嗬!那些小朋友的眼睛就像放电一样“刷”地射过来了。我感觉就好像有很多灯聚焦在我身上,那时我有种发昏的感觉。所以,我发现老师有一个误区,老是想着问学生:你进步了没有?其实,我们经常忘记问自己:“我进步了没有?”

    我当时就有发昏的感觉,心想今天完了。这个班我带了一年了,小朋友都很喜欢我。那时我想,如果我的进步不大,只是一点点的话,小朋友听了,可能就对我不感兴趣,就没有那么喜欢我,不再佩服我了,那肯定是不可以的。

    如果说进步很大,可我又觉得自己也没有很大的进步啊,毕竟这才是我教书第三年。正好,那节课也快结束了,我就耍了个滑头,对学生们说:“时间差不多了,让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去,明天向大家汇报,好不好?”小朋友们很不情愿地摇摇头。哼哼!他们其实也很喜欢看老师的笑话的。(呵呵)

    那天晚上,真的,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进步了没有?作为老师,我一年应该有哪些进步?作为一名老师,我怎么向学生交代?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提倡教学反思,也不讲什么专业发展,一般教师教书也就是求个养家糊口,不怎么想个人的发展问题。啊~,这个孩子给我提的这个问题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第二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课。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昨天问的那个问题还记得吧?”“记得!”学生们回答得很响亮。“那你们说说看,俞老师这学期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有啥进步。”我问他们。

    然后,有的学生就说:“俞老师,我发现你的普通话进步了不少,以前你讲课有好几句话我们听不懂,现在就能全部听懂了。”有的说:“你还有一个进步就是,以前有打骂我们的时候,现在不打骂了,还经常搓搓我们的脑袋这让我们很舒服。”……

    我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真的很感动。我说:“我教你们一年了,昨天你们提的问题,我老实跟你们讲,我想了一个晚上力。我说:我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地方进步了。但是今天你们讲了我这么多的进步,老师很感动。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其实也是要进步的。”

    教学相长,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从心底里感激我的学生。就这个故事,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老师,你进步了吗?”。

    故事二: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还有一个事情,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是我的学生让我进步。

    小孩子嘛,上课总是要吵的。那时我也年轻,上课一遇到学生吵,我就很生气。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不是上课他要吵,要打断我上课吗?我就给他们立了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的,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让我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因为这样就没法上课了)。如果停三次的话,那我就罚全班放学后在教室里静坐15分钟。这是我跟他们讲好的,他们也没其他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想想也是应该的。课堂上这么吵,那些想学习的学生也是很烦的。

    有一天,真的有个小朋友让我一堂课上停下来三次。我说:“好,第三次停下来了,要组织纪律啊。今天放学后,大家要留下来静坐。”到了下午,学生们就乖乖地留下来静坐了。那天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这个办法很聪明。

    等我让他们回家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作业本过来了。“咦?”我很惊讶,“你怎么把作业拿来了,你们今天又没做作业。你为什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她说:“俞老师,你看看,你看看。说完,她就跑走了。她走后,我打开作业本,一下子就看见她在本子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您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这怎么会是浪费时间呢?我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批复:“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可爱的小姐!”第二天她给我的回复是这样写的:“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唉,我当时看了这句话,马上就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觉得学生看不起我。她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有本领,就让学生忘记吵。”那天我想了很多。

    她给我的警示是:老师啊,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听,你要听”,你有没想过,你讲得好不好听。如果你讲得不好,你凭什么要求学生?

    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实在是太大了。我以前从来没这样反思过。我总是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不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反正我上课是很认真地去讲的,你不听就是你的责任。这种思想其实是很不对的,作为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忘记吵是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是大人,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他们,是要吵的,要动的。如果教师讲得很精彩,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忘记吵,讲得不精彩他们才会吵。

    像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可能把作业本一扔说她两句也就过去了。我呢,可能就有这么一种素质,愿意接受学生的帮助。这个关键事件给我的影响是:以前我只想着应该怎样上课,现在我想的是应该怎样把课上好。

    所以,我说是谁在帮助我成长,是学生。学生始终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就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裂开了你的脑子让你一下子得到不少感悟。这种感觉有点像佛教的“当头棒喝”,让你醍醐灌顶。

    故事三:老师,我想不出你好在哪里

    我觉得影响我成长的关键的人和事,基本上都来自学生。

    我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孩子,有一次回来给我讲:“俞老师,我回去老是对爸爸说你很好。”这个孩子的爸爸在报社工作,孩子老说俞老师好好好,讲得多了,他爸爸就问他:“你们俞老师到底好在哪里呀,咱们给他写篇报道吧。”他对我说:“俞老师,昨天晚上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想不出你好在哪里呢!”我说:“不会吧。我怎么不好了?”他说:“是啊。我老说俞老师好,真去想的时候,却想不出你好在哪里了。”我说:“你说说看。”

    他说:“第一,你有没有备课到深夜?”我说:“没有。”“第二,你有没有带病坚持上课?”我说:“没有。”“第三,你有没有打雨伞送我们回家?”我说:“也没有。”他说:“所有好的事情你一样都没有呢。”(呵呵)

    哎呀,这个学生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他说:“反正在你身上找不出一点好的东西来。你呀,衣服乱穿,字也乱写,有时还批评我们,但是你说怎么回事呢,我们就是觉得你挺好的,可又说不出你好在哪里。”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呢?所以,那次,这个学生给我的感悟就是,老师不要在学生面前塑造这种形象:备课到深夜,坚持上课香倒在讲台上。这个形象一定要改变。

    故事四:吃大饼的故事

    还有一个关键事件,影响了我对数学的理解。2007年《人民教育》第7期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让一个学生落后”。在那篇文章开头,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学生是我第四批学生中的一个。这个小朋友人长得很漂亮,就是读书不好。

    一天,我让这个小朋友做一道题。这道题很简单,题目是这样的:××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顷,问12天耕地多少公顷?就这么个题目,她不会做。她先是把三个数字乘起来。我说:“你错了。”她就订正,把乘法变成除法。我说:“你又错了。”她又订正,把除法变成加法,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学生是在瞎猜,她不会思考。有些小学生就是这样的,今天课堂上讲了乘法,他就认为今天的题目肯定用乘法,要是讲了除法呢,他就用除法,一点都不动脑的。

    我说:“你过来,我给你打个比方。比方说你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啊?”这和那个题目的性质是一样的嘛!要不就换成学号,我问她:“你是几号?”“我16号。”她说。“哦,那就是16号同学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16这个数字在这里是没用的,是个代号而已。然后,这个小朋友却说:“俞老师,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当时我还以为她是开玩笑呢!那天我的心情也比较好,本来可以一句话丢过去:“你开什么玩笑,我现在叫你做数学,你以为我是在跟你讲吃大饼吗?”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问她:“那你早上喜欢吃什么?”她说:“我都是吃粽子的。”我说:“那好,这很简单啊,我问你,你每天早上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啊?”

    呵呵,这个小家伙,她很认真地想了一想。我想,你这么认真,应该把问题解决了吧。她说:“俞老师。”我说:“哎,你说。她说:“俞老师,我两个粽子吃不下去的哎!”“那你每天能吃几个粽子?”她说:“一般都是妈妈给我买一个,我只吃半个,剩下的我都扔掉了,我不喜欢吃。”我说:“好的。”我想这个题目可能是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半个是0.5,0.5×5,这是小数乘法啊这个知识点还没学呢。我说:“你每天吃半个,那你5天吃几个粽子?”然后她说:“吃两个半。”“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天不就两个半了嘛!”你说这个学生笨不笨,一点都不笨,聪明着呢。然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这个学生不笨啊,但她为什么又连一道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呢?

    所以,后来我就开始思考学生的学习准备问题。我现在的观点是:当一个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困难的时候,一定是在学习准备上出问题了,而不是智力有问题。她的智力绝对没问题。

    我就再接着思考一个问题: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好的人,你问他/她一个问题: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他/她绝不会去思考这两个大饼是不是我吃的。他/她不会陷进去。在他/她的眼睛里,不管这两个大饼是谁吃的,马上就能抽象出来了。而我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笨”呢?她没抽象出来,陷进去了:“我怎么能吃得下两个大饼呢?”“我没吃大饼啊?”她把数学忘记了。这就是问题了。

    这个小朋友就把自己陷进去了,她老是想“我每次吃两个大饼”这些问题。这些人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被非本质的东西迷惑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她对信息的捕捉和别人不一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马上把非本质的无关信息滤掉。

    数学就是数学,数学是讲量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常理无涉。而有一部分孩子就不知道,老是琢磨“两个大饼能吃得下吗,可能吗?”这类非数学的问题。

    后来,我告诉她,她的毛病在哪里她为什么数学学不好?因为她不是用数学的方式去想问题。两个大饼拿来了,这只是一个比方啊,两个大饼可以,两个粽子也可以,两根油条也可以呀!你要“刷”地一下子把这个“2”提取出来,这就是数学。

    我很耐心地给她补课,就讲这个东西,其他的都不讲。这个东西理解了之后呢,其他的东西也就慢慢地通了。这个事件让我对小朋友的数学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五:老师,你为什么要我去补课?

    一段时间,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任务来抓。当时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每天放学之后,把学习困难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学习半小时。因为学校比较大,每个班规定只能送6名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每个年级组织成一个班。

    有一天放学后,我听见自己班的教室里有哭声。我忙跑过去,看见一位本该去补课的学习困难生很伤心地在那里哭。我问她被谁欺负了,哪里痛了,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问了很多我认为值得她哭的理由,可是我越问她哭得越响。

    看看没效果,我只好拿出老师的架子来“教育”她:“五年级的学生了,不要一味地哭,要学会表达,好不好?”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抬起头,满眼是泪,几乎是愤怒地瞪着我:“你为什么要让我去补课?”我一听,觉得挺奇怪,对她说:“补课有什么不好,你成绩还差啊。”我一说完,她就对着我喊:“可是我不想,难道只有这样补课才能进步吗?!”看着她一脸的委屈与愤怒,我再也说不出话了。

    至今我还记得那时我的惊愕与迷惑,我让她先回家,让我想想。我发现我们老师是经常犯错误的,而且很多错误犯得理直气壮。比如组织学生补课这件事,我们自以为是好事:学习有困难,学校安排补课,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可我们并不了解,这样的好事往往是一件令学生伤心的事。

    在我们的思想中有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认为的好事对学生也一定是好事。于是,把我们的想法作为一种事实强加给学生,而没有去思考学生怎么想,这是一种多么霸道的错误啊。我们老师其实经常伤害学生的,害了学生不说,还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有了这个理由,教学中的很多错误便心安理得地发生着。

    事实上,学生的很多想法与成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大多数学生所不敢表达的,是大多数成人所不曾体会的。所以,以后,我在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位学生的质问:只有这样补课才能进步吗?是的,应该有更多好的办法,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

  • 【上一篇】任景业:关注个性化学习,盘活闲置资源 【下一篇】唐彩斌: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是能力为重的?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