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瑶香:中国民族音乐课堂美学之探微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20-07-15
  •  

    吴瑶香中国民族音乐课堂美学之探微

     

    一、关爱课堂生命成长

    课堂生命成长,包括课堂成长、教师成长、学生成长,一堂关爱生命成长的优质的音乐课,一定是关注了师生在音乐课堂中身、心、灵三个层面的生长。一位优秀的音乐老师,总能在课堂中既观察到师生成长的原来需要延续积淀的部分,又能关注与牵引出变化生长的部分,从而建构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灵性课堂。

    1、生本课堂。提及生本课堂,我们脑海中即想到教育界提倡的“以生为本”,着眼点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而笔者眼中的音乐生本课堂,比这更胜一筹,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的心动,音乐课不触及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感觉就不具有意味。因此音乐的生本课堂要造成故事,促成发乎心的歌唱、律动或舞蹈。生本课堂首先是关注用音乐叩问生命内心的感觉,吸引学生在富有启迪的音乐体验活动中灵敏听觉、丰富感觉;其次是关注用人物情感、音乐形象来呵护与培育童心童趣, 善用人物情感或故事来启迪歌唱、聆听与创造,善用巧妙的创意环节,既滋养烂漫纯真的童心,又有四两拨千金的知识技能训练效果。

    2、生态课堂。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课堂,笔者以为,要意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学生与学习过程,学生与所处的学习环境等,形成健康的、美的、和谐的关系。 生态课堂首先是营造师生、生生和谐互动的生态,师生、生生以音乐活动为介质展开亲切的情感互动;其次是营造循序渐进、学有所得的生态,层层递进展开体验、模仿、即兴创造活动;再次是营造学生与音乐资源自然和谐的生态,关注学生内心感觉、情感上与音乐产生自然、和谐的共鸣,从而创生“琴瑟共鸣、”“和而不同”的生态课堂境界。

    3、灵性课堂。灵性指的是人的天赋的智慧。灵性的课堂,必定是发现儿童天赋智慧,使学生主动获取发展的课堂。灵性的课堂,必定是师生与某些智慧对接的课堂。灵性的课堂,必定是教师以文化赤诚的态度,探寻民族音乐美学思想本源,敏锐师生本民族文化触觉的课堂。

    关爱生命成长的课堂暗示我们,我们的音乐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创设,诸如追随教育理念发展的步伐前行,积极吸纳国外先进教育体系的音乐教学方法策略,借鉴网络时代无边界的大量优质音乐资源充实课堂,深入探究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研发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生活等,从而建构生命的、生活的、生态的让学生身心灵自然和谐发展的艺术课堂。

    下面呈现我的三堂民族音乐教学课例,也是基于以上观点来设计的。

    二、民族音乐教学课例视频分析:

    1、《春江花月夜》

    入课礼仪:伴乐优雅步态入课,谈论中国传统节日与月亮情结;

    古韵对接:诵读:苏轼《水调歌头》; 伴乐琴曲《春晓吟》;

    创意体验:呼吸律动,风荷传递,鼓乐演奏,倒影接唱,扇摇春江;

    借物传情:蓝色木兰扇,风荷。

    设境聆听:《符号中国》《春晓吟》《奥运礼乐》;

    民族意蕴:琵琶独奏版,民族管弦乐团版,笛、筝、鼓现场版;国画配乐。

    中国乐理:乐眼,鱼咬尾,换头合尾,倒影。

    2、《阳关三叠》

    入课礼仪:伴乐优雅步态入课,谈论秋景秋思;

    古韵对接:诵读:王维《山居秋暝》《鸟鸣涧》; 伴乐琴曲《秋风词》;

    创意体验:对对子,叠字叠词叠句叠韵,一唱三叹接唱吟别,谈论离情别绪绪;

    借物传情:古琴,线状古书;

    设境聆听:《春晓吟》《秋风词》《梅花三弄》《流水》。

    民族意蕴:龚一演奏版,教师现场演奏版,李欣然琴歌吟唱版。诗书配乐。伯牙绝弦典故。

    中国乐理:琴,减字谱,三叠,起承转合,复沓。

    3、《幽兰操》

    入课礼仪:伴雅乐《汉未央》入课,行拱手礼;

    古韵对接:听乐画兰,说兰的成语,空中画宋兰;

    创意体验:民谣起兴,快诵式朗读,慢吟式诵读,和琴吟诵,图谱律动,听琴吟唱,即兴乐舞;

    借物传情:绿色丝带,香粉;

    设境聆听:《汉未央》《文王操》《兰花草》《观沧海》;

    民族意蕴:赵晓霞版,教师演奏版,王菲电影主题曲版;宋意国画,香草美人,兰为王者香,孔子习琴典故。

    中国乐理:操,阙,三音小组,腔音,吟猱绰注。

    纵观三堂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中,不仅仅是外在的音乐形态、演唱演奏技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情感表现方式、神韵风格的体悟,以及对自己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同样,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也需要把握三个境界:音乐形态,情感表现,风格神韵。具体来说就是由内至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点的境地。

    三、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艺术从日常课堂教学操作行为开始:

    1、重视学生高级音乐能力的培养。高级音乐能力,指学生音乐能力的核心素养,如①音乐感受力;②音乐的节奏感;③音乐记忆和表现能力。要指向这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课堂操作要避开形式化的、浅层娱乐的、空泛的、诸多教学环节在一种音乐能力上原地踏步的行为;二是要从某个音乐能力生长点上看到更多更广更深的审美特征,将之放大之后,建构成学生可强烈而主动的参与到音乐表现性中去的教学操作行为。通常,抓住音乐表层的东西去设计兴趣,对学生高级音乐能力的培养没有太大帮助,而要敏锐地感觉音乐,捕捉音乐赋予我们的最核心的表现力,并给予标杆性的,富于画面感的,可引起视觉联想的演唱演奏,去深入表现,塑造美的音乐形象。在捕捉音乐核心表现力方面可圈可点的音乐教学操作行为,总比普通的目标要求或体验方法稍稍多一点、深一步,这稍稍的一点或许就是音乐核心能力被激发的根本所在。

    2、凸显歌唱与鉴赏的形象化教学。 关注音乐形象的存在状态:声象(声音形象),听象(听感觉形象),视象(视表象形象)。要使时间性的音的流动成为音乐形象:①心理学的观点:直观象、残存象、心里的现在、记忆、统觉。②力学的观点:音不是并列的,而是运动的,在时间里流动的空间性感觉。③美学的观点:音乐如果不造成形象的话就不具有意味,音乐形象应该在感觉上存在着,因此还要有美的感觉性。为了在音乐形象中看到美,无论歌唱、鉴赏,音乐形象应该是在感觉上存在着的,我们要具有使美得以产生的完形能力!使音乐形象得以在感觉上存在着。

    关注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一是从音乐要素与情境意境上感受歌曲的声音形象;用良好的音源,在课的铺垫、展开、收束处进一步渲染作品声音形象;让课堂感觉有音乐形象的存在。二是反复听,听觉捕捉连续出现的音具有什么性格,在整体里边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个性的东西,让这种听觉形象的感觉存在着。三是把握人文主题、歌词、标题,捕捉作品塑造的视觉形象,让仿佛看到了什么的感觉时而存在。

    关注塑造音乐形象所需要的美的态度与感情:一是入课有音乐的意味,帮助儿童建立基本感情;二是要选用好合适的伴随方式,凸显作品的特殊感情;三是时时处处总关情,情态启发,情绪诱导,情境创设,情感诵读,情节渲染,投情演唱,用美的态度表现,激发美的感情;四是要让敏感的,一般的,不敏感的孩子对音乐形象的观察与反应足以发生。

    3、努力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成长的小单元快感。单元快感是指某项技能习得后拥有迁移表现的能力所获得的快感,比如学习韵母a 与声调之后能读出a的四个声调,这是一个小小的单元快感,学习声母b之后,又可以拼读ba八、拔、把、爸,这是进入了下一个小小的单元快感,而所有的声母韵母学好,可以阅读拼音小报了,这是建立了一个大的单元快感。

    学生歌唱、聆听、谈论、即兴创造水平的提高都要循序渐进,通过日积月累的滚雪球式的教学得以建立单元快感。这就要求课的单元建构,要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层层落实在课时目标中,最终落脚点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操作行为中。一课一得,提升音乐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快感。单元快感的建立有灵动之处的课堂,对于学生内心的愉悦程度会有被打开另一个通道的快意感觉。

    总结:我用王耀华教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音乐艺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质属于人学,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和发掘每个人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关怀,树立人文信念。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得以纵向的深度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人生意义的反思,以音乐形式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策划自我,进而产生个人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还要能够以主体性身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学习、传承、发展、创造中国传统音乐为荣,树立热爱华夏民族、热爱中国传统音乐,以及理解与尊重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 【上一篇】杜亚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概念、构成及建设 【下一篇】谢嘉幸:发现传统并非摒弃创造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