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
接下来确实应该谈到教学应该怎么做了。简单来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路径。依据上面提到的杨向东对素养概念的解释,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需要去注意:一是问题情境,二是知识与技能。其间,谈到知识与技能就涉及选择的问题。学生怎样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怎样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会涉及另外一些方面,即是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方法、过程……学生反复这样做,有了量变积累,慢慢地就会积淀成素养,知识与技能会在其中变成整体素养的一种“局部”,就不再是“全部”了。
对于上面的解释,我们也可以举“司马光砸缸”的例子。这里的“问题情境”就是要去救人及如何救人?要救人首先就要有知识、技能,当然这里的知识、技能不是司马光去选择的,是其生活中的积淀。要解决“情急中救人”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首先司马光应该知道“人会被水淹死、水往低处流、石头可以把缸砸破”等常识。司马光还要知道将石头砸在合适的位置上,迅速地把缸砸破。此外,成功地把缸砸破,将人救出还需要沉着冷静果断等的心理品质。“司马光砸缸”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与技能必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知识与技能并没有原罪,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所谓解决问题只是空谈。我们过去的问题出在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存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弊病。
然而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没有必要刻意排斥知识与技能,因为没有知识与技能根本谈不上素养。美术学科还有自己的特点,也即技能性特别显著。技能是需要练**而达成熟练的,而技能熟练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运用,并将人的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
这样来看,我想现在的美术教学应该进入一个“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有些方法我们过去也运用,但不经常,现在则应该经常地、普遍地加以运用。我们未来的教学的“新常态”可能体现为:以主题来统整的,形式可能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就要求我们根据主题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的是包含问题的现实情境,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剥离”与“裹挟”两大类。问题和情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这样的——问题是“内核”,情境是“外表”,它们之间是互为包容关系。可以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犹如“剥香蕉”一样;也可以给问题创设情境,犹如“包饺子”一样。通过情境认识问题、定义问题,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此类活动循环运用,就会逐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素养。
另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学习的经验化。也即我们应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死记硬背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外在的知识。而这里强调的是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例如同样画一个苹果,我们可以将苹果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摸、剥、吃,然后再画;也可以直接将苹果画在黑板上叫学生照着画。前一种方法教出的学生可能不如后一种方法教出的学生画得像,但前一种方法教给学生内化的知识,后一种方法教给学生外化的知识。前一种方法下,有的学生可能感到苹果有些酸,有的学生感到手中的苹果形状不周正,这时学生的绘画表现就会和自己的个性相结合,并逐渐将学习经验内化。
还有就是应该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能够调动以往积累的知识,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活动中还能够做出自我调节,必要的时候还能够与他人合作。在合作学**的时候,学生必须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要为一部分学习任务负责,所以教师应该具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美术教学的评价导向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评价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行为。评价应该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扭曲教学目标和行为。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为什么却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呢?问题出在考试制度和方式上,也即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应试教育的考试严重不匹配,再好的教育理念遭遇了不适当的考试方式,就像巨浪砸在巨石上,只会化作四溅的泡沫。所谓评价导向,指我们在确定了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目标之后,需要将它们分解成可以检测的评价指标,最后依据这些指标以评价方式回馈目标,做到首尾相合,前后一致。
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如何实施,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和教师集思广益,在实践中探索,真正发现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今天的一席谈话,我们了解了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发展源流和分期、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和即将迎来的美术教学新常态……相信在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