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最大的特点一切在于人的发展,就是我们的“学本课堂”是有人的课堂。有人发展的课堂,他非常好的做了这么一个解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我做过一个梦,不晓得这个梦做的对不对,将来我们语文要分成4块:第一块就是精读,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一定要读好的,因为一个它现在是我们主导型的课,将来要统考要依靠它,讲素质教育讲了十年,还是丢不掉应试教育,所以精读还是要把它好。第二快叫阅读或者是儿童阅读。第三块是作文,我认为阅读跟作文要分开,但是不能分两个课本,多少年以前江西让我去主编语文课本,我说分两本,一本阅读,一本作文。江西不干了,他说我们农民买不起,你两本课本他只能买一本,我听了这话很心酸。我创办的上海实验学校的教材就是两本,一本是叫《阅读课本》,一本叫《语言表达课本》。现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就是这两本,但我们就是一本,这是中国的国情导致的。一本就一本,但是在这一本里面必须拿出一个专题来作为作文专题训练,人教社现在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现在我们国家统编教材叫国编教材,国编教材大概就是这么办的。最后还要增加一块就是我们语文要有一个综合课,现在语文的综合活动设是设在里面的,但是不考试。现在国外多数的国家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发展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体验性学习,我们语文既要有书本的学习,还要有体验性的学习。我估计将来就是这四大块我给你们一个建议,今天吴教授讲的你们回去搞一个整体改革,把这四大块全部抓起来,你这个课题在县里也好,在市里也好,在省里也好就能够站起来了,但是要搞得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得是“学本课堂”,关于学本课堂我写过一本书——《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87年的时候得到过国家奖,在这本书里我介绍过几种模式,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段力佩的“八字教学模式”、黎世法的“六因素(课型)单元教学模式”、顾泠沅是数学的“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其中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针对教师满堂灌而提出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可以概括为“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个字,他认为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教师的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认为这“八个字”对我们现在学本课堂是很有用的,新生代的教师在理论上跟经验上还需要重新学习。上海育才中学的 “后茶馆式”的教学,就是这个精神,还搞得非常好。我过去是全国小语会的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过不下十次全国大奖赛,但是说实话真正的以学定教、生学而导的课我几乎没有听到过,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区别牵的多一点还是牵的少一点。
“学本课堂”这个问题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阅读课课程标准不管01年的也好,11年的也好,14年据说要出来但到现在还没出来,标准讲的很多,比如说认知能力、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这,个叫‘三维目标’,还有朗读、默读、精读、阅读、浏览各种文体,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课外阅读、语言积累、标点符号提了很多要求。但是我请问,你们教学的时候抓得住吗?所以要有一个抓手,就要体现小语课的基础性,体现三维目标的综合性,要能够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上下衔接,便于检测。
抓手是什么?我讲两个最有名的语文教学家,一派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一派就是杜威。现在的经验论也好,还是什么论也好,实际上欧洲的、美国的这些东西都是从杜威理论发源的。外国最有名的语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教学的抓手是12种能力,第一,会认识的能力,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第二,会思考,会类比,会比较找出不同的东西;第三,会表达自己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第四,能流畅的、有表情的、有理解的阅读;第五,能够流利的、结构顺序正确的书写;第六,能够区分所得东西的内容逻辑上完整的各个部分,找出它们相互联系的依存性;第七,能找到所要了解问题的有关的数;第八,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第九,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第十,能听老师的讲解,同时能把老师讲解的东西简要的记录下来;第十一,能阅读课文,同时听懂老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部分逻辑关系的指示;第十二,会写作文,能把自己周围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事情记叙清楚。苏霍姆林斯基这位老教育家到临死前才拿到博士学位,他一生都在农村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校当校长,他认为语文要有规划,语文要在六年级相当于初二的时候全部过关,到七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踏步去获取科学知识。他规定第四种能力——阅读,就是要流畅的、有表情的、有理解的阅读,初三上就要过关,以后关于阅读技巧的问题就不要再提。第五种能力——书写,在四下过关,第六种能力——逻辑分段,应该在六年级时候过关。我们现在整个课程标准里面没有很具体量化的规定,我是上海实验学校筹备组组长,当时负责语文,就参照他做了一个规划,如果不弄这个东西,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整天就是在那里练读书、练写字。
老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抓手是习惯性的培养,他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读课本其目的是使学生渐进于善于阅读中,最后能不带老师之辅导而自正于通篇名校。他也讲到形成能力和方法的最后的标准就是习惯的形成,他说培养习惯一要得其道,要给他讲知识、讲技能、讲方法,二要历练,历练的思想就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课程标准里运用的思想。叶老跟苏霍姆林斯基他们都有道理,但是我是喜欢提习惯的,有两个原因,第一,小学基础教育是养成习惯的最佳年龄期,《汉书》、《甲乙篆书》,“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时段是形成习惯最好的时候,不仅是语文学习,我在上海当一个学校的顾问,这个学校就是以培养习惯为主的,基础教育的本身就是培养各种习惯。第二,对语文教学来讲习惯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表现。因为要得其道就一定要给他讲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另外心理学讲习惯是从愉快的体验,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识努力和艰苦的自动化的模式,但是反过来讲不是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变成一种习惯。
上海二期课改有两套课本,一套是上海市上师大文校长主编的,还有一套是我主编的,我们这套课本就是以习惯为主线,是把课程标准融合在习惯里边,这个习惯有八个:第一个,正确规范的书写习惯,从一上到二上;第二,专心听人讲话并大方有礼貌的和人交谈的习惯,从一下到三下;第三,正确的朗读和感悟读物思想感情的习惯,从二上到四下;第四,表达自己经历、感受、想象和读的见解的习惯,从二下到四下;第五,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从二下到四上;第六,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的习惯,从三上到五上;第七,收集资料研究问题的习惯,从四上到五下;第八,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从四上到五下。我们整个一套课本就是贯彻了这八个习惯,这八个习惯对阅读讲第三、第五、第六、第七是重点,有习惯的准备期、重点培养期和巩固发展期,每个学期要有具体要求、方法和途径。你们用到的北师大版也好,人大版也好,他们不会按照习惯来编的,你们可以自己把它整合。很遗憾,我们现在上海二期课改的这套教材出版了以后就停止修改了,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太累,将来教师的评课、赛课、评优、评等有两套教材不太好,所以第一目标要很明确,抓手不要太多,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住,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这个目标怎么做到以学定教?我们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读自悟,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说出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并在字、词、句和内容方面提出的问题。上海是用上海教材,上海自己的课标是儿子,国家课标是母亲,上海的教材一般进度很紧,一篇课文上一个课时,学生自习放在课外。我希望上两个课时,课我们不要太多,所以我现在提出一个设想,精读课文多一点,儿童阅读可以课外占用一点时间,写作课要保证,活动课也需要,预习时间的提纲低年级由老师写,高年级由学生自己写。第三个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形成读划评写,就是他感兴趣的问题、认为是好词好句划下来。第四个,要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有本杂志叫《小学语文》,去年给我来电话说开头少一篇文章,我就写了一篇关于学习国外作文教学的文章,最后说卷首语没有,我说卷首语不是我写的,因为它是教育部的,就应该由部长写,后来没有办法我写了一篇,我说要把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我们现在上公开课,最缺的是两个,第一个不是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讲课的,是从教师预设点开始讲课的,第二个学生基本上不提问题或者提假问题。好课很少,我们现在上课老师是很好的老师,但还有老师、校长、教研员一起来,最后一台戏,演员是他,导演是省教研员。这种课讲得难听点是不伦不类的,他没有上出个性来,,所以质疑问难在预习的就必须提出来。提哪一些问题?四类:第一,疏通性问题,就会说文字上的问题;第二,内容上的探究性问题;第三,鉴赏性问题,从思想问题回到语言文字;第四,延伸性问题,关于知识拓展的。比如说《蝙蝠和雷达》,蝙蝠的眼睛对探路没有用那他还长眼睛干什么呢?这些问题要让学生提。现在我们语文课太重视一个口号“不是学课文,是学语文”,我觉得出发点很好,但是有一点意见,语文和课文能分开吗?我知道不是学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学课本里的语文知识,但是你不能说不是学课文,语文就包含在课文里面得,不仅要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着思想内容的,这个叫递进句。前面“不是……而是……”是选择句,不要把语文跟课文分开来,这上面还有“不是学语文,而是学什么 ”,它又进了一步,这个意思是对的,不是学语文里面的思想内容,但是学生要对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你说你不是学语言文字的,你不要提吗?这不行。最后一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对课文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说《狐假虎威》,课文说大大小小的野兽看到老虎在后面撒谎腿就跑,孩子问:“狮子也是野兽,它看到老虎也撒腿就跑吗?”当然童话故事要跟他说一点道理,但是你还得让他提出来,所以预习要花一定的时间养成这样的习惯。
上课就是从预习中产生的感受或问题出发,读读议议,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和表达方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你们现在有没有看到好的课?老师是从学生的感受出发的吗?没有,都是预设好的,都是做戏。随堂课让你从感受出发,我介绍世界名家的一些语文教育思想,张克夫有一个徒弟,我们这里挑老师都是要挑几年教龄的,他就是刚刚毕业,上了一篇课叫《受伤的树》:春天来了,树林在漫长的冬眠以后醒过来在,这时候每一棵树都活跃起来,在地上面深的地方树根已经在截取解冻了的土壤的潮气,春天的叶子在源源不断地沿着树干上升,灌进树的叶芽,它们长得鼓鼓的,眼看就会绽开,吐出嫩绿的树叶来。记得有一天,我正在树林里徘徊。忽然,远处什么地方传来了斧子砍树的声音。“奇怪,”我想,“这些地方明明是禁止伐树呀。”我快步朝那声音走去。可是声音很快停止了,我来到树林边那儿已经没人了。我停止脚步,看看周围。我在路边上看到一棵枝条繁密的老白桦树,离老远就看得见它的树干上有新砍下的斧子印。我走到这棵树跟前,仔细察看那深深的斧痕。透明的白桦树汁一缕缕地沿着树干流下来。我朝上看,那是繁密的树枝,上面布满着淡紫色的叶芽。“它们已经不会绽开了,”我想,“那本来会营养它们的树汁,现在白白流到地上去了。这棵树就要慢慢地凋萎和死掉。要培植这么一棵树,得要不少时间啊——50年。可是有人为了喝那么两三日略带甜味的树汁,竟做了这样的坏事。”这样摧残树木的事远不止这一桩。每年春天都有几千棵白桦死在刀斧之下。可是要知道死掉的不仅是被砍的那些树,枯树还会传播各种虫害,此外还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
这是俄罗斯两年级的课文,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像说明文但又不是,实际上是一篇记叙文,是记事的。它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发展、有高潮。如果拿到这篇文章你们怎么教?这件事情分几段?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讲什么?哪些词用得好?我们一教教成碎片式的,我们这个像切肉一样,把它一片一片切开来,所以孩子们看到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一听到你们分析就打瞌睡了。这位老师在他自己朗读了一边以后他让学生思考,看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结果很自然的形成一种习惯举手发言,有的说:“这棵白桦树不会再活了,一定会枯死,这多么可惜。”还有个说:“在漫长的冬季以后,白桦树开始苏醒,它的枝头长满了叶芽,眼看就会长出又嫩又绿的树叶。”还有个说:“这些树已经再也不会长大了。”还有一个孩子激动地上气不接下气,他说他爷爷住在城外,屋边也种了一棵白桦树,他经常给它浇水,照料它,他说谁要是砍了这棵树跟他没完。为什么要砍白桦树?因为白桦树的树枝是很好吃的,俄罗斯人经常喝这种东西,但是一喝树就死了,一死会引起病虫害,还容易引起森林火灾,这是一篇很好的环保文章。
那么,怎么分析呢?就是抓住要害,主要分析两段,一段就是看到树干上一缕缕的汁液流下来,他往上看,那是繁密的树枝,上面布满着淡紫色的叶芽,已经不会绽开了。然后再回去看一看开头,在漫长的冬季以后,树林开始苏醒过来,每一棵树都活跃起来,春天的树汁源源不断地沿着树干上升,灌进树的叶芽。受伤的不可避免的死掉的白桦树的形象同正在回春的树林形成鲜明的对照,就是这么分析的,很简单,不用讲很多。从学生的情感作为突破口,张可夫讲过这句话“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多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我们现在有多少特级教师是记住这句话的,教邱少云的时候,讲分几段,分几段,人家一看那个火烧的怎么样,孩子马上就想到了这个感受,我们的教师还很淡定。还有从问题入手。巴金的《鸟的天堂》学生在预习中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好的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为什么说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面一个没加?你这篇文章就抓这两个问题分析得了,当然也要分析语言文字。
生字新词怎么教?譬如说《受伤的树》,里面有好多生字,重点分析哪一个字?“一缕缕的”表示它受伤严重,有的字你稍微讲讲或者让学生讲,有的字讲不清楚。大家知道有一个词叫“生命”,什么叫“生命”?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形式,你要跟学生讲得这么复杂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字不一定要讲。有些东西要分析它的特殊含义,比如饥饿的狼在田野里到处搜索,什么叫“搜索”?有孩子说“搜索”就是走来走去的寻找,对,我们的解释就是那么不到位,这叫同义词替代。那么人在走来走去寻找,叫不叫“搜索”?“不对,”一个孩子说,“狼到处乱跑一直在寻找食物这才叫搜索。”语感有四种感觉: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节奏感。比如讲《月光曲》讲“清幽”,清幽的秀丽而清净,那么月光怎么样叫“秀丽”呢?讲不清楚,这个叫做心有所悟。有些词硬解释是解释不出来的,只有像盲姑娘一样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我给你个词叫“月光如水”,那月光是很清澈、淡淡的、清亮亮的,有些词你是不必讲得很透的。哪一个词3、4年级的孩子就讲得很透,不可能,所以我们词语解释是很有学问的。
“以学定教”引导教师从什么路口,词语怎么教,还有一些问题不必最求统一答案。比如说《鸟的天堂》有一个人提出来, “我仿佛听见几只鸟“噗嗤”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他说为什么听见鸟噗嗤的声音,去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啊?对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回答?舒航有答案吗?巴金有答案吗?学生有各种答案,人家说是有鸟的天堂,那么肯定是有鸟,那是想象,第二个学生讲天黑了,看不见了,第三个他说树叶很茂密,鸟看不见,但是风吹来误以为是鸟的翅膀,你说哪个队?那个错?你们千万不要让同学填一个词叫“同心协力”,一定要回答“同心协力”,有的同学回答“齐心协力”,错!所以我们后来强调人文性,80时年代中期改革的好好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北京青年报》登了一篇文章,我们的教育部长他讲了一句话叫“悟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我们可不要把孩子教死了。批查考试上海是第一名但是我们学生家庭负担是全世界第一。一个是正能量,一个是负能量,到底哪个第一名好,还是学得活一点。我的小侄女在美国学校上学,读的是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这个小学我是顾问,我把它们一起创建起来的。她去了以后高兴的要死,她说:“爷爷,我终于不用看到数学老师凶巴巴的眼神了。”当然现在英国人反过来要学中国,把我们中国的华东师范的《一课一练》拿过去用,所以这个教育是左一步右一步的,搞个性发展的学校要注意双基,搞双基的要注意个性。第二阶段,搞好分组和小组学习。读读议议阶段有的时候是教师在点拨,有的时候是小组学习,小组是异质分组比同质分组好,在这里边艺术要讲清楚,自主、合作、探究是我们课程标准的六个字,我前面讲的是自主,但是合作也很重要。
第三阶段,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对语文思想感情的感悟和表达方式的领会,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后一个阶段,读议阶段过了以后,我是不赞成一节课上一篇语文,你一定要抽一点时间来搞表达。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误区,现在我们好多老师上语文课一定要用一点课来写些东西,但是阅读任务没有完成,不要把阅读教学的任务窄化,阅读教学它是要陶冶情操、积累语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借鉴写作方法。我们现在强调语文课的运用性和综合性,什么是运用性?运用性和表达是一回事吗?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是一回事吗?运用是听、说、读、写都是运用,运用是语文时间,表达是说、写,关注表达是对的,但不要以表达为主,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表达为主,要不然阅读课文就都成读写例文了。但是如果是两节课的语文课,我主张用一点时间来积淀语感和运用语感,积淀语感我们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是有一些仿写之类的东西,运用语感就是让学生有选择性、开放性、综合性,跟课文有关系的内容可以多一点,几个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别要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放在我们单元的学习中,所以说综合性学习一定要放在日程上,跟单元学习。
人教社教材的八大单元中有一个单元叫写作单元,另外七个单元是大作文,大作文里边还有一种叫它随课文练笔、语法修辞。我开头讲的语文分四大块,就是说精读、儿童阅读、写作、活动。吕叔湘讲过听、书、读、写应该相互联系,但是要自成体系。我们都是跟着头走,读到哪里写到哪里,结果很可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我希望听到的课是从学生体验情感当中开始的,从他的思维问题开始引导,词语上引导,写作方法上引导,一些重大问题上引导,不要像过去一样,老喜欢举这样那样的例子。“同学们,你们头上是什么?”它实际上想让学生回答是天,老师头上是屋顶,屋顶上是瓦片,瓦片上是天,那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很多尽是废话。问题一个就是一个,学生提的为主,不行的话要点拨几个。所以段力佩老校长说:“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我经常到育才听课,育才的课就是好,我希望我们生本课堂都能上成这个模式,当然按照年龄,低年级还要多讲一点。不要管人家有没有效果,孩子能发展就好。我给你讲个故事,我们有些特级教师上课很好,复旦附中的陆元老师牙齿都没有了,上课声音都发不准,但他教出的学生都是棒棒的,都是自学为主的,老师好不好不是看他会不会表演。所以我对赛课还有点保留看法的,还有多借班上课也是保留看法的,我还是希望听原生态的课。
作者:吴立岗(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