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磨课活动”展示观摩会圆满落幕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0-09 10:02:31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磨课活动”展示观摩会圆满落幕

 

无米可炊,骚客苦吟,东坡居也不易

有志竟成,大家云集,西泠山岂会孤

922-24日,杭州,西子湖畔,孤山岛边,钱江左岸,全国小学语文“磨课活动”展示观摩会隆重举行。

上课,上公开课,上“理想课堂”的公开课,上“课堂革命”的公开课;上什么,怎么上,为谁上;一项项任务,一道道难题,一个个观念,都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直面的“新常态”。“千课万人”直面“新常态”,开拓新思路,原本是小众的、隐性的、操作的磨课,搬到会场上,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前,在观察团队“CT”扫描中,在专家教授理性剖析下,形成了一场大家云集的高端对话,一场珍馐佳肴的饕餮盛宴。

磨课之磨,琢磨、折磨、磨合也,或许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可以贴合这一次“磨课活动”的历程。

一、精彩初现,却生茫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次“磨课活动”,围绕三堂课进行:福建福州团队的部编语文六上年级课文《在柏林》,由福州闽江师专附小刘冰老师执教;吉林长春团队的人教版三下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由长春杨波老师执教;重庆团队的人教版三下年级课文《太阳是大家的》,由重庆市巴蜀小学徐颖老师执教。

三篇课文各有珍美。《在柏林》所在的部编六上册教材罩着面纱——尚未面世,微小说大主题,层层悬念意外结局,寂静的车厢与被摧毁的家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哲理性的叙述,锋利的斧子带来一时的幸福,也带来毁灭的悲剧;《太阳是大家的》散文诗的童化语言,歌唱着太阳做的好事,遐想着世界家园中孩子的阳光期待。所有这些都吸引读者一读探佳境,也吸引着研究者们听课品佳肴。

执教者信心满满。活动首先由执教者“课前陈述”。由于这三节课不仅在本次全国活动展示,更要在11月份千课万人的大型观摩活动“理想课堂”展示,而且三位执教者都是在全国课堂大赛或素养大赛屡获特等一等奖的名师,她们与各自的团队,已经在此前做过一些程度不一的磨课与上课,因此“课前陈述”有备而来。三位教师侃侃而谈,文本解读、教材处理、目标设定、内容取舍、程序安排、策略选择、创意体现、板书设计等等方面,都给听课教师和专家学者带来满满的期待。

初现教学的精彩。三堂课登场亮相:《在柏林》扣住微型小说的特点展开教学:理小说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要素),品小说语言,赏独特手法,明和平之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变化”为线索,以变化前后,变化因果的相关词语、语段为内容展开教学,配以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早先小山村的美丽安宁,森林破坏后带来的沉重灾难。《太阳是大家的》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为教学程序,关注韵脚,读好开口韵;借助思维导图,激发想象力;关注省略号,拓展太阳的帮助。三堂课展示出来的教师的功力和魅力,杭州崇文小学学生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获得了听课者们的点赞。

不过,清酒至纯,总有一欠;珍馐至味,难适百口。

22日下午的课堂观察和课堂评议,使执教者和听课者都有了“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课堂观察”由特级教师、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章献明老师和他的团队担任。团队7人各有分工:有观察教师语言表达的,有观察每个学生课堂表现和发言频次的,有观察教师课堂巡视路线和频率的,有观察多媒体使用的等等。他们用图表、电子器材定性定量的记录数据,然后反馈给大会,简直犹如CT扫描图解横扫纵剖,课堂教学状态无可逃遁。而后是11位专家的课堂评议。专家们有各自的专业背景,有的是大学的硕导博导,如华师大的董蓓菲、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上海师大的吴忠豪、浙江外院的汪潮;有的是省市县的特级教师教研员,如四川刘晓军、福建黄国才、重庆瞿涛、浙江龙游赖正清;有的是一线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如杭州崇文小学的虞大明、绍兴金近小学的何夏寿;更有千课万人的领袖人物82岁高龄的小学语文权威周一贯先生。每位专家从各自的视角,对三节课中的教学元素,如文本比较、文体特点,课题推敲、语段理解、板块操作,生本体现,以及教学元素之上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价值观,作了案例剖析和理论归因。点赞的当然有,但因为是“磨课”,更多的是批评与建议。尽管三位执教老师早就表态了要兼收并蓄,但专家们如此直面的评课,还是使人受到强烈的震撼。

二、选择受阻,忽有释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磨了一天的课,评价有了,建议有了,执教者们有心吸取和改进,改进意味着对原设计的取舍强弱,改弦更张。23日上午的质疑互动活动,更对课堂改进加大了压力。有的建议是执教者此前试过而放弃的,有的建议是执教者对内容选择的另一种视角,有的建议是执教者需要再度平衡取舍的,有的建议是执教者需要因地域不同而调整内容的。执教者与各自的团队课例在对照,想法在碰撞,设计在更新。但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执教者们总感到处处是路,处处受阻。

这天上午黄国才老师的《磨课——创建教师文化》,明确了大家对“磨课活动的正确认识”。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往哪里去?23日下午,大会由周一贯先生作了引领性讲座,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命题:语文知识教学的“人格化”诉求。他指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而“为谁教”比“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课堂教学如果只是静态的知识教学,缺乏“人”的活动,必然寡味而低效;只有“人”的想象,“人”的理解,“人”的朗读,“人”的交际,“人”的合作,知识的获得才是高效的,才是巩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才有保证。周老先生的讲座,如暗夜明灯,前路敞亮;如风掣红旗,号令不断。有方向了,有希望了,也会有办法。

尤其是23日下午听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变革与实践》讲座,他主张做幸福教师,要做到“课前有期望”“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审美”。

听了三大团队的“磨课叙事”,回味备课心得、回首团队故事、回看成长经历,阵阵暖意回荡胸间。

23日下午还安排了一场“圆桌会议”,由周一贯、黄国才、赖正清作课堂观察与测评。他们更多地从操作性实效性的角度,对课堂主线、内容选择、环节安排、学生实践等方面做出测评,为三堂课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整个下午的活动,让原本的紧张焦急、彷徨困惑忽有释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三、直面现实,成功可待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4日上午,“前度刘郎今又来”,三位名师厉兵秣马,重新披挂,以新的思路和设计,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新风貌。刘冰老师的《在柏林》,以解决学生学习困惑为思路,启惑——找惑——议惑——解惑——引惑,层层推进,非常适合微型小说的文体风格。杨波老师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词卡为线索安排教学,写词卡——摆词卡——理词卡——说词卡——失词卡,步步落实,顺应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徐颖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以培养朗读能力为主线,押韵验读——评读正音——音画美读——品句演读——合作扩读——以读仿写,环环相扣,让“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落到了实处。教后,执教者又充满感情地作了“修复感悟”。她们谈到了自己原先的思考和实践,谈到了专家教授听课教师给她们的思想碰撞和策略选择,谈到了二度“创作”的收获和遗憾,真实地展示了“痛并快乐着”的心路历程。

24日下午,专家鉴定性评议,孙世梅、吴忠豪、汪潮、黄国才、董蓓菲、赖正清、瞿涛等7位专家,从教材的处理、重点的突破、课堂的流程、教学的策略、学生的表现等方面,对三堂课作了条分缕析、有例有据的鉴定。与不失精彩的第一次课堂呈现相比,这“二度创作”更显特色,更具创新,更有实效。比如《在柏林》更彰显了阅读教学的“人格化”诉求,像营造师生合作氛围,聊天了解文本预习,面对文题启动质疑,小说要素引发困惑,画面想象战争残酷,结尾猜想彰显主题,无一不是在“人”的参与、实践、争辩、感悟中进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非常明确语文学习必须是自始至终的学生实践,而“词卡学习”具有清晰的实践活动印记。因此老师延续了“词卡学习”的有效做法,把原先一两个环节中的“词卡”活动,强化为为整堂课的中心线索。在“失”词卡的环节,老师巧妙地安排了太有创意的练笔活动:原先小村庄美丽宁静,由于乱砍滥伐,美丽不复存在,那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模仿“原先”来写“后来”,模仿美丽写丑陋,就地取材、词语运用都恰到好处,而且这种相反性练笔是对相似性、补续性练笔的一次革命。《太阳是大家的》对比较占时而低效的“押韵”教学弱化了;对太阳为别的国家带去光明带去欢乐带去自由更强化了;课堂生成更为精彩,当让学生说说太阳给别的国家带去什么,有个学生竟然用“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的唱歌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共鸣!

大会最后由赖正清老师作学术总结。赖老师以李白的《行路难》来描述三天“磨课活动”的历程,并用“人”(人格、人性、学生核心素养)“文”(文体、文题、文言)“磨”(折磨、琢磨、磨合)“进”(改进、推进、前进)概括了本次观摩活动聚焦点。

最后赖老师希望,二度创作的课堂已经展示了,但创新永远不会停止,用一句套话,“课堂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对前程充满期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赖正清(特级教师,正教授,正高级教师)

 

会场场景

 

【上一篇】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磨课活动”展示观摩会圆满闭幕 【下一篇】“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互联网+”深度学习研讨观摩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