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张齐华老师《数据影响决策》示范课赏析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27 09:35:38
“经验即决策”到“数据辅助决策”再到“数据即决策”

——赏析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数据影响决策》一课


被别人否定,往往有伤自尊。被自己否定,则另当别论。因为那是“灵魂深处闹革命”,是一场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我们说:好的教学,是一种吻合了学生特点的教学(好奇、好趣、好问、好胜、好探、好玩)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带领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经验即决策”——“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即决策”过程,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反思中,学生思维越来越缜密,考虑问题越来越周到,这是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在进行深度学习。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现实性的“要想在距离600米的AB两个小区之间的街道上,建一个超市应如何选址”的问题,随着两小区人数的不断变化,他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分析数据,随着数据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选择,把课堂引向了高潮。

张齐华老师做得最成功的一点是:从学生的疑惑处开展教学。学习中,有些错迟早要犯的。如果学习过程中剥夺了学生犯错的机会,那错误只能暴露在考卷里。因此,高明的教师在课堂里不仅呈现错误,乃至是诱发错误。教学主要流程如下:

老师提问一:超市建在哪里好?

多数学生想当然凭感觉地回答:建在正中间。

(这是典型的“经验即决策”

老师第一次启发:有问题吗?(学贵有疑,这是“于无疑处生疑”)

学生回答:先做一个调查,哪边人多就靠哪边建。(有理有据,有朦朦胧胧的数据意识了)

老师补充:A小区人数2018人,B小区人数3950人。

老师提问二:加上了数据,你觉得建在哪里好?

学生回答:偏向B小区那边,因为那边人多。(有初步的数据意识了,但是还是“感觉型”的)

(这是学生第一次否定自己以前的看法。)

 

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2018≈2千,3950≈4千,两倍的关系。

老师提问三: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

学生回答:按照人数的比例建。(有一定的数据意识了,开始朝着“精准型”迈进)

老师提问四:刚才有同学说“人多未必买的就多”,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

老师补充:A小区2018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1000人,B小区3950人中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500人。

学生回答:偏向A小区这边,因为这边爱逛超市的人多。(关注数据中的有效数据,有一定的数据意识,这是“数据辅助决策”

(这是学生第二次否定自己以前的看法。)

老师提问五:刚才有同学提出:老年人人数虽多,但是他们往往图便宜,或者只逛不买,同学们关注到了消费能力问题。我补充一下:

A小区2018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1000人,每人消费20元;

B小区3950人中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500人,每人消费200元。

1000×20=2万,500×200=10万。

现在你的超市,“飞”到哪里好?

学生回答:偏向B小区这边,因为这边实际消费能力强。(关注数据中的核心数据,数据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是学生第三次否定自己以前的看法。)

老师提问六:虽然A小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每次只消费20元,但是他们平均每天去4次;B小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每次消费却高达200元,但是他们平均每周只去1次。

每天去4次和每周去1次!

现在你的超市,飞到哪里好?

学生回答:这要根据计算后得出。(这是“数据即决策”

(这是学生第四次否定自己以前的看法。)

回顾一下:刚开始,张齐华老师提供了一个现实性问题,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个方案,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逐渐发现自己设想的比较片面,考虑得不够周到,从一开始想当然——想到调查小区人数——再到有效人数——再到消费频率——最后到实际购买力。完整地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思维得以提升。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认知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长期实践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更加合乎实际、更加接近本质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战胜错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失败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对他们的教育更深刻、更难忘。错误也是最宝贵的资源,犯过错误的学生一旦汲取了教训可能变得更聪明、更成熟,增加了免疫力以后走的弯路会更少一些。

知识和思想只有经受学习的“阵痛”之后, 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轻易得到的也就会轻易地失去。高明的教法是什么?——“先问迷糊再教明白”。即先把学生问住,将他们推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然后再予以点拨开导。“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什么都想开始就搞得一清二楚,到头来反而老不清楚;倒不如先卖点糊涂,再引导学生从糊涂走向清楚,那才是真正的清楚。我们注意到张齐华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地追问:“有问题吗”“有什么新想法吗”——他是在“经常给学生找麻烦”,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同时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老师只是在中间不停地穿插、点拨和引领。学生通过对话、争论、思考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认知,学生数据意识和理性思辨得以提升。整个过程中,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历经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

就这样,错着错着就对了,说着说着就会了,走着走着就到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体会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境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超市建在哪里好?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与技能,这只是简简单单的“术”,真正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有用的核心能力是“道”——比如这节课中,“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运用统计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精神,它具有可迁移性、促进性和通用性,会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心智模式和思维习惯。有良好统计素养和较强思辨意识的人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真正有用的信息,作出独立的分析与判断,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不跟风不盲从,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识。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杨迎冬) 

【上一篇】“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理想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圆满结束 【下一篇】徐长青《数与形》、张齐华《数据影响决策》示范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