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论坛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5日互动专刊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6-04 10:50:59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425日互动专刊

 

语文课堂中的“吝啬”与“大方”

——张立军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观后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严监生这个人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怎样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严监生这个人物?课堂上“站着”的老师和“坐着”学生,怎样来到“躺着”的严监生面前?……

说实话,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急匆匆地走进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我走进张立军老师的课堂。要知道,要让“躺着”的严监生“站”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0分钟下来,很欣慰的是,严监生“站”起来了,而且《儒林外史》也“站”起来了。张立军老师如何做到的呢?我想,借吝啬鬼严监生,也来谈谈张立军老师在这节课处理上的“吝啬”与“大方”。

一、谈“吝啬”

这节课,其实张老师很“吝啬”,整节课就集中在这么一个问题:“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第一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得出对这个人物的认知,集中到这三个词语:小气、吝啬、节约。

第二步,通过回扣“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学生知道词语的感情色彩,得出对这个人物的认知,集中到这两个词语:小气、吝啬。

第三步,再次回扣“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学生得出对这个人物的认知,集中到这个词语:吝啬。

第四步,又一次暗扣“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学生进一步体会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吝啬鬼。

可以说,张立军老师始终聚焦到“讽刺”(以“吝啬”来讽刺)来推进整节课,其他的问题基本没有管,如生字新词、如朗读的语气语调、如批注勾画、如以读促写……,好一个“吝啬”的张老师!

二、谈“大方”

“吝啬”的人,必有“大方”之处。这节课,张老师“大方”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统计了一下时间,围绕“吝啬”和“吝啬鬼”,这节课共有四个“阅读”,其中“背景阅读”“文字性阅读”大概用了9分钟时间左右,“解释性阅读”大概用了29分钟左右(涉及了上面的第一二三步),“鉴赏性阅读”大概用了6分钟左右。可见,张立军老师的这节课,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解释性阅读”,即对严监生人物“吝啬”的认知上,是为这节课的“大方”之处,其中张老师在处理“(老师认为严监生是吝啬的)三条理由:该想的不想;该用的不用;该死的不死。”这个环节,共用了15分钟左右。我们来看看这部分的课堂呈现:

师:(第三次阅读课文)告诉我,这种理由。

生:伸出两个指头,我想和亲人在一起。

师:一个人离去的时候,最放不下的是:

1:亲人   2:财产   3:生命

生:两个灯草,连财产都说不上。

师:这叫——该想的不想。

生:……

(师补充资料:严监生“奢侈”的一些故事)

生:看来严监生是会用钱的呀?

生:……

师:这叫——该用的不用。

师:谁能想到我的第三条理由?

生:病得这么重了,居然没有落气,这叫该死的不死。

师:我的第三条理由:该死的不死。看来这个人确实很不一般。

板书:非常情

师:……再重复一下,我的三条理由:该想的不想;该用的不用;该死的不死。

一个环节用这么多的时间在这里,张老师可谓“大方”。

三、谈“吝啬”与“大方”

这节课,其“吝啬”之处,使课堂能够聚焦,教学的重点突出。它把握了小说教学的文本特征,让严监生的人物形象“站”起来了;鉴赏性阅读,尤其师生分角色表演读,体会人物形象的“矛盾”并对《儒林外史》“广告”,让《儒林外史》也“站”起来了,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其“大方”之处,是把对小说人物的评价权利,交给学生:把时间“大方”地交给学生,这个理念无疑是先进的。

但是,这节课“吝啬”和“大方”之处,在课堂呈现中也产生了一些纠结:

第一,课堂的“吝啬”,导致先入为主的定调。“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背景一出,导致严监生的“吝啬”不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是“猜”出来的。

第二,课堂的“大方”,导致过程探究充满矛盾。在对严监生“吝啬”的认知上,教师确定的目标是:“基于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展开比较、判断,确定准确的评价;基于学生的解释过程,展开归纳、延伸,形成多角度解释。”“准确的评价”和“多角度解释”,似乎并不容易统一起来,因而耗时比较多。

如果这节课课堂的“吝啬”,把对严监生人物的认知、评价、解释,聚焦到“作家是怎么写出这个吝啬鬼形象的”,会不会落点更实;如果这节课课堂的“大方”之处,不是让学生去“准确的评价”和“多角度解释”,而是放到去探究严监生这个特殊人物在临死前这个特殊场景的特殊表现,去想象和体念严监生那三次摇头背后的所思所想和欲说之词,增加语文的训练和文学的熏陶,“大方”的价值也许更大:这样严监生“站”起来了,《儒林外史》“站”起来了,一个个小“吴敬梓”也“站”起来了。

总之,张立军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节课,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字正腔圆的朗读、对文本深入的解读、高阶阅读的意识等等,给我们很多启示。同时,我们也从这节课中,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在“吝啬”与“大方”之间,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精准,是为“吝啬”;其次我们要敢于把时间放给学生,并且思考把时间放给学生做什么,做到真正有语文和教育价值的“大方”。

(四川省  罗良建)

 

建构适合儿童的教师课程

——听孙双金老师执教《李白与美酒》有感

民国那些先生,自己拟订大纲,自己撰写讲义,自己编制教材,值得我们学习。今天的小语届,有一批课程意识强的优秀教师,也在尝试着建构自己的教师课程,孙双金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通过《李白与美酒》向我们诠释了自己对教师课程的理解与探索。

一、主张:教师课程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就有什么样的教师课程。孙老师有五个教学主张:①起点高一点。主张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适当提高教学的起点。②容量大一点。主张教学应从分析内容转向学习表达,可以适当增加语用教学的容量。③难度深一点。主张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④积累厚一点。主张在小学6年中让学生练好语文“童子功”,积累丰富的经典诗文,为一生的语文打下扎实的功底。⑤视野宽一点。主张教学不局限于课本,把人类文明中适合儿童学习的经典美文收入教学视野。基于这样的教学主张,他开发了“李白课程”。

《李白与美酒》是其中的一课。这节课上,孙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了杜甫的《饮中八仙》和李白的《清平调》《南陵别儿童入京》《山中与幽人对酌》《将进酒》《月下独酌(二)》,一共六首诗歌,确实体现了他所讲的起点高、容量大、难度深、视野宽的教学主张。当然,这样的设计更多的是基于本校学情的思考。

二、主题:教师课程的载体

没有明确的主题为载体,教师课程难以实现。前几年,孙老师上了一组李白课。第一课为“李白是仙”,第二课为“李白是人”,第三课为“李白是侠”。近年来,他又陆续研制“李白与月亮”,“李白与美酒”,“李白与名山”,“李白与大川”,“李白与朋友”,“李白与送别”,“李白与旅游”等系列课程。孙老师想通过“李白课程”的开发,将李白的诗歌进行结构化、序列化学习,将李白其人与其诗结合起来体会,让孩子们走近李白、欣赏李白、崇拜李白。

孙老师执教《李白与美酒》一课,首先用杜甫《饮中八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导入。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及有关史料,编创李白斗酒创作诗歌赞美杨贵妃的故事,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中拉开了“李白是酒仙”的序幕。接下来,围绕“得意时饮酒”,“失意时饮酒”,“交友时饮酒”,“饮酒的N个理由”四个话题展开学习,充分感受诗仙的神韵,太白的浪漫。课的结尾,孙老师讲述太白为月而生,为酒而生,捞月而去,饮酒升天的故事,前后呼应。

三、主体:教师课程的基础

教师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教师课程,是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文化底蕴、个人爱好、研究专长而研制出来的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课程。

孙老师研究古诗文教学有功底、有境界。他认为,中华文明更多地在古诗文中。人类文明需代代相传,作为中国人理应传承本民族的文明。13岁之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积累为主。品读经典,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中能丰盈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对许多老师来说,一节课上一首古诗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孙老师在《李白与美酒》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了六首诗。如果对李白的人和诗,以及诗歌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开发这样的课程,上出这样的课是难以想象的。

《李白与美酒》最值得学习的有两点:一是老师把收集的相关资料创编成故事,弥补儿童认知的不足,拉近儿童与李白的距离。二是紧扣“李白与美酒”这一主题,通过抓诗眼,想情景,悟情感,体会李白的才情。比如,抓住《清平调》中的“笑”与“恨”,感受借酒吟诗;抓住《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醉”与“笑”,洞悉借酒言志;抓住《将进酒》中的“悲”“欢”“愁”,体会借酒消愁。在多元对话中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让学生体悟诗仙的才情,领悟太白的诗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是即兴即情喷涌出来的。

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努力构建教师课程,方向是正确的。孙老师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和努力探索的做法也是值得称道的。再此基础上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教师课程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儿童?

建构适合儿童的教师课程,我们都在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重庆市  王小毅)

 

与尔同品诗中意酒中味

——孙双金《李白与美酒》课堂观感

孙双金老师的课,总是让人万分期待。因为孙老师每次都给我们奉上名副其实的文化盛宴,其丰富、高端、上档次绝不亚于满汉全席。果不其然,这次,孙老师不仅唤来诗仙李白,还带上陈年佳酿,与尔同品诗圣李白的诗中意,酒中味。

一、李白课程  诗圣酒仙  万世景仰

起点高,容量大,视野宽,主题教学,自建课程是孙老师的特色。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课程建设是个资源潜力无限的广阔天地。对于底蕴深厚,学识丰富的孙老师,那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用武之地。

孙老师早就不满足于在语文课堂上局限于单篇课文的细嚼慢咽,主张通过主题阅读、群文阅读、自建课程来加大教学容量,提升思维含量,提高教学效率。

李白应该是孙老师的最爱。孙老师之前三咏李白——《李白是仙》、《李白是人》、《李白是侠》,之后,意犹未尽、一口气开发出李白的一系列课程——去年秋捧出《李白与月亮》,今天带来《李白与美酒》,紧接着“李白与名山”,“李白与大川”,“李白与朋友”,“李白与送别”将纷至沓来,闪亮登场。

不得不佩服孙老师的高瞻远瞩与教育情怀,孙老师觉得像李白这样的国学之宝,中华文化之光,应该让更多的孩子走近李白、欣赏李白、崇拜李白。于是,孙老师用一个个鲜明的主题,精心挑选,分类重组李白的各类诗作,建构出这一系列的孙氏李白课程,开创小学语文界创建个人特色课程的先河 。

言归正传,单表今天《李白与美酒》一课。孙老师用两个课时,领着小学五年级的一班学生详略有致地赏析了李白的七首饮酒诗,让学生了解到李白“酒仙”雅号的由来:借酒作诗、言志、消愁、会友;体味出李白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得意时尽欢,失意时长醉,交友时随性。

二、双金教学  情智双生  点石成金

技艺高,情意浓,智慧多,情智双生 ,点石成金是孙老师的特长。

今天的课堂,我们再次见证孙老师的教学功力。

选取几个教学片段,我们先来看看孙老师教了什么,学生读懂了什么。

其一,解读《清平调》之三:君王为何“笑”?谁消解了君王的“恨”?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读懂了“名花”指牡丹花,“倾国”指杨贵妃。接着一位男生这样理解“恨”:“皇上在宫中有很多的障碍,国家有很多的事情要烦恼。”另一位男生这样回答“谁消解了君王的恨”:“杨贵妃和牡丹花像温暖的春风,把君王的烦恼给消解了。”

观感:抓住关键词,解诗情悟诗意,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把解读的过程也变成言语练习的手段。

其二,解读《南陵别儿童入京》,教师这样设疑:李白离家赴京为官最应该与妻子道别,为什么诗题和诗中只写和年幼的儿女告别呢?接着引出典故《会稽愚妇》,让学生小组讨论探个究竟。学生相继说出了五个理由:

1.从朱买臣的故事,他觉得妻子有可能离开他,而自己的儿女就不会离开他。

2.从引用这个典故看出他的妻子可能看不起他。

3.李白的儿女这时候还小,如果离开长时间的话,担心儿女以后记不得他。

4.他的妻子可能没有像朱买臣的妻子那样看不起他,只是怕她伤心,不忍心跟妻子道别。

5.赴京的路途遥远复杂,有可能会出意外。这样一来,妻子就有可能改嫁。

观感:真的不能小觑小学生的理解力、洞察力和想象力。从他们有理有据的观点说法中,谁能说天真的孩子不理解成人复杂的世界?孙老师只提供了一点相关的背景资料,他们就能有效联结,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这种种独到独特的想象和假设。

其三,解读《将进酒》,师生共同梳理李白在诗中的情感变化:悲 ——欢乐——愁,然后孙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自己的理解。

悲:在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从黄河之水不复回,联系朱自清的《匆匆》,理解到李白因岁月无情流逝而悲,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推断李白因抱负未能实现而悲。

欢乐:学生从“须尽欢”和“三百杯”读出李白的欢乐,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出李白的自信和自负,还读出了他的自我安慰。

愁:李白为什么而愁呢?在师生交流碰撞中,获得这样的共识:李白为自己的不得志而愁,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愁,为自己后半生的前途而愁。最后,孙老师再度提升——李白看见国家日渐衰败,还为国家的命运而愁。这样为个人命运担忧,为国家前途忧愁,就是“万古愁”!

观感:学本课堂,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不能缺位。孙老师以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去激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发现,也不失时机地梳理、补充、完善学生的不流畅、不规范、不全面的表达。孙老师对“万古愁”的顺势解读,就是在学生想不深想不透的地方作引领,以促进学生的新增长。

总的说来,孙老师是煽情高手,他以生动故事激趣,用感情朗读入情,用赏识鼓励生情。所谓情动而辞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上来了,思维被逐步激活,学习的火花就产生了——与李白同悲共喜,与学友互助共学,与老师渐行渐近。

从上述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孙老师的教学智慧。在孙老师的问题导学、有效追问、适时点拨下,学生在潜心会文中生“智”,在质疑解疑中生“智”, 在互相讨论中生“智”。

孙老师的开拓进取创新,让我们真心佩服,望尘莫及。

但是,转念一想,这样的课程,这样的内容,足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甚至是研究课题。放在小学课堂,我们的小学生吃得消吗?

综观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我们有理由对小学生的领悟力和思考力看高一线。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李白与美酒》所涉及的问题过于成人化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最应该关注和喜欢关注的事情。小学语文的课程建构,还是要多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视野来考虑,让孩子活在儿童的世界,不要忙着把他们带进成人世界,过早地体会人生的复杂,世道的艰难。

适合的口味,合理的份量,有时比饕餮大餐,满汉全席更让人受落。况且,不管酒有多美,始终都是儿童不宜。

(广东省  黄莉莉)

 

协同的学习  分享的课堂

——听林莘老师执教《蝙蝠与雷达》体会

林莘老师执教的《蝙蝠与雷达》一课,以新的理念,新的视界,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协同学习,共同分享,给人以新的启示。

一、依学定教,适时梳理

千课万人提倡的学本课堂,强调立足学情,强调导在学生未知处。林老师的课,课伊始,就着力摸清学生已读懂了什么,读到什么程度,,看看学生不懂什么。

一上课简单的交谈后,林老师检测: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请写在答题板上,意在摸清学生阅读课文已获取哪些信息。通过学生的答题、交流、补充,学生已大体把握课文信息。一是知道蝙蝠靠什么探路,它不靠眼睛,而是靠耳朵与嘴巴配合探路;二是怎么配合探路,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碰到障碍物,然后反射到耳朵里;三是怎么模仿,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到荧光屏,从而解决飞机夜航问题。据此,林老师摒弃了一般教学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的弊端,而是大刀阔斧删除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梳理出:课文主要描写“观察蝙蝠”“试验研究”“发明雷达”三个要点。此之教学删繁就简,仅用了不到1/3的课堂时空,而是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转到了探究与实践表达上,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华丽转身。

二、紧扣文体,感悟表达

这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此类文体最忌上成科学知识课。林老师深谙此理,在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及时把目光聚集在文体的把握与表达特点的感悟上。放手让学生发现探究:科学性的说明的特点是严谨与准确,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找找哪些词句运用非常严谨与准确,写在答题板上。学生纷纷交流:眼睛用“蒙”,耳朵用“塞”,嘴巴用“封”非常准确,三个动词无法对换;“横七竖八”“极细”“漆黑”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反复”“终于”看出研究的严谨与不易等 。事先没有框框,没有暗示,完全是学生开放式的大胆尝试。

接着,林老师出示了课文第三段内容:“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他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与学生一同比较有和没有“横七竖八”“许多”“许多”“一个”“一根”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了说明的准确与可信。

三、换位介绍,运用语言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光感悟了感不够,还要在真正的表达实践中运用。林老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分组合作,可用关键词、图画图表图示等形式,转换角色,假如你就是科学家,请说明你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假如你是蝙蝠,自述你被作试验那难忘的经历。

孩子的富有灵性与创造力的,有了林老师巧妙的点拨与欣赏,个个闪现出灿烂的思维火花。有的把蝙蝠被蒙眼、封嘴、塞耳的感觉、心理描述得栩栩如生,有的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与结果说的有条有理;为的把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表达得简洁而巧妙,有效地把阅读与表达容光融合,使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课堂上,林老师几个明显的特色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讲究时间效益。一个问题,多少时间,规定明确,限时完成,也促进了速读能力与捕捉信息能力的提升。

二是共同体学习。小组合作,同伴交流,全班分享始终贯串全课,是一种协同分享的课堂。

三是静黙读书思考。课堂动静有致,既有热烈的自由交流,又有静悄悄的读书思考,还有侧耳的认真倾听。

四是自主的发现探究,努力营就开放、宽松、自主的现代特色课堂。

《蝙蝠与雷达》的写明文,文章的“生趣”方面颇有特色,“趣写”和“引人入胜”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若你引导学生关注,也许效果更佳。

(福建省  肖俊宇)

 

童眼  童趣  童真  童心

——评析钟鹤童老师执教《与众不同的麻雀》一课

第一次聆听了吉林省钟鹤童老师执教《与众不同的麻雀》一课,我的感受像雪野老师编写的一首童诗《老师的故事像棒棒糖》:

听陈老师读故事

我的嘴里

就像含着棒棒糖

 

那甜甜的味道

眼睛尝着

耳朵也喜欢

钟老师的课像棒棒糖,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课的老师也喜欢。

钟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以童眼来看故事的精巧,以童趣演绎故事的曲折,以童真触碰故事的核心,以童心领略故事的深刻。全国小语学会崔峦先生曾说:“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四件事,分别是识字、写字、朗读、学词。”钟老师扎扎实实落实了这四点,看似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其实花费了一番心思,承载着生存与生活的智慧,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苗。

一、问渠怎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识字方法多样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重点,钟老师识字教得灵活,依据学情,以学定教,把学生学习生字的重点放在弄清字源上,放在学习生字的方法上,真可谓“问渠怎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例:

师:我们看看这个字,谁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记住它?

生:女字旁加一个“方”。

师:对,女字旁加一个“方”,就念“妨”。加一加是我们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师:我们看看碍这个字,读。看屏幕,“碍”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字很像。

生:得。

师:对了,得。请仔细观察这两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偏旁不同。“碍”是石字旁,“得”是双人旁。

师:比一比,也是识字的好方法。我们看看这个“碍”字,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了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大石头多碍事呀!所以这个“碍”字就用石字旁。

……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搭建识字的桥梁,让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字源识字,方法一直在变,学生识字乐无穷。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字实实在在

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国家督学周德藩先生曾提出中小学生“五好”,他说:“ 我倡导中小学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唱好歌、绘好画。”钟老师在这节课上尤为重视教师范写生字,他把学生学习生字的重点放在教一个生字带出写好一类字的写字规律的揭示上。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在书写时却不一样。看看屏幕,谁能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生:刮字左宽右窄。

师:他很善于发现,快给他掌声鼓励鼓励。接着说。悄字是?

生:悄字左窄右宽。

师:很好!救,这个字呢?

生: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

生:左右等宽。

师:你真善于观察。下面大家看着屏幕,跟老师一起书空。我们汉字的书写就讲究一招一式,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怎么写。特别要注意老师写这个字的时候,每一笔的笔画走势。老师把这个字写在田字格中,你再观察一下。请大家将这三个字每个字写一个,注意它们在结构上要有所不同。

钟老师教“刮、悄、救”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让学生找出不同,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有的左窄右宽,有的左宽右窄,还有的左右等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写字教学的要点让学生去发现,教师授以方法,重视写姿,关注反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自己在黑板上写的八个生字相当漂亮,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朗读掷地有声

钟老师的朗读指导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的教师往往止于形式,一遍一遍地朗读,低水平重复,无针对性指导,遇到学生不会读或读不好的时候,通常换个学生朗读,一俊遮百丑。而钟老师的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有朗读的目的,朗读指向非常明确,朗读效果喜人。

师:还有想读的吗?我们大家都练一练,一定把动作和表情都带上了,老师看一看谁读得好。老师配合你们读,我来演这只小麻雀,好不好?你们都是这一群麻雀。

教师戴着头饰,朗读那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的话。(笑声)

师:你们挺厉害的,眼睛瞪起来了,眉毛竖起来了,手还指着我,就这样带着表情、动作再读读。

全班学生站起来与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读起来……

钟老师的教学尤为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不要小看钟老师的“看老师怎么读”,教师不厌其烦地示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再带着自己体会朗读,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得了成长,朗读有了真收获。我们看到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景象。

四、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学词鲜活有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不要小看钟老师的“看老师怎么读”,教师不厌其烦地示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再带着自己体会朗读,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得了成长,朗读有了真收获。我很欣赏钟老师的示范朗读,一个个词语示范,一个个句子示范,学生透过语气语调的模仿,揣摩文字本身的内涵,且通过朗读和神情语气进行传达。学生生动的朗读是一幅幅有声的看得见的画,钟老师的词语教学鲜活有趣,带给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喜悦。

生:“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为什么只有你跟我们站得相反?”

师:读得真好!看一看,如果你就是这群麻雀中的一员,你怎么读这句话呢?它的标点是?

生:问号。

师:带问号的句子就是疑问句。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疑问的语气。

师:你听听老师怎么读?注意红色的词语。

教师示范读。

师:听清了吗?谁来试试?看他模仿老师读得像不像。

生模仿老师读。

师:掌声鼓励。听老师读。

师再次示范读。

生再次模仿老师读。

师:这一回谁还能读?跟老师读得不一样。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去读。你们自己练一练,就这句话,开始,大声地练一练。

生读。

师:好,看一看,这么多只小麻雀,他说,他也说,他也说,他也说,他们都来说这一只站得相反的小麻雀,用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

……

师:你们都来批评我、谴责我;他们也来批评我、谴责我,这用一个叫?

生:一致谴责。

钟老师的词语教学尤为闪亮,他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语境中学习语言。“七嘴八舌”“没有妨碍”“丝毫未变”“”一致谴责”等词语教学是那么新活,新鲜得透出水来。

五、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收获数不胜数

钟老师的课堂教学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胜枚举,用“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诗句形容这节课也不为过,无论是开篇导入还是结语收尾,都耐人寻味,余音绕梁,学一篇,打通三篇,串联起一组,处处闪现出智慧,显示着独运的匠心。

师:与众不同这一板块,一共有三篇课文。第一篇《毛毛虫的故事》我们知道在那么多的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或许他们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今天,我们又读了第二篇文章《与众不同的麻雀》,是那只与众不同的麻雀救了大家一命。读了这样一篇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想法吗?分享给大家。

……

师:其实生活当中,只要没有妨碍大家,没有影响大家,我们就可以稍有与众不同,就可以稍有创新,这样,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相信,我们读了《小老鼠去旅行》这个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想法和感受。

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弋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

这节课学生学到了带得走的东西,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智慧。钟鹤童老师执教《与众不同的麻雀》这节课简单又很深刻,这节课童趣又富哲理,这节课养眼更养心,这节课与众不同、不同凡响。

但是这节课学生真正拿起笔来写字的时间不足2分钟,写字时间没能真正确保,教师只是要求学生举起小手一起书空,书空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会写了。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这个整体了,心中才会更加明了如何做减法,“减”是为了更好地“增”,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

(江苏省  薛丽芬)

 

乐于表达  敢于表达

《我是小小推销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邓剑东老师立足于口语交际课的特点,紧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小小推销员的水平,给我们提供了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例。

首先,邓老师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课标要求,这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现实前提,没有这种乐于、敢于的态度,就很难有口语交际的成功开展。邓老师从导入开始就结合“跳蚤市场”等很多材料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得学生乐于当一个“小小推销员”,带着这种兴趣参与学习就奠定了积极参与的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角色交际,敢于表达,为善于表达奠定基础 。

其次,给学生表达的时间,让学生能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不急于求成。学生的学习和进步需要时间,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有些教师给学生问题请学生思考和小组合作,可转身之后老师就请学生回答,实际上没有跟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合作。本节课邓老师给学生留下相对充足的时间,使得学生能有时间完成口语交际的准备。用邓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给学生时间,于无声处听花开的声音;给学生空间,于无痕处润种子的心灵”。

第三,营造“我是小小推销员”的语境。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有合适的语境才能顺利进行。从开课之初的“跳蚤市场”到其后所准备的材料,从教师自己角色的介入到同学们的角色扮演,这些都在营造一个适宜本节课的口语交际语境。从构成看,口语交际包括交际主体、交际语境和交际行为三部分,在本节课上,师生是交际主体,同时还是交际语境有意识的营造者,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交际行为。三者之间,交际语境的营造非常重要,是教师要重点把握的。邓老师很好地营造了本节课的交际语境。

第四,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学生作为一个小小推销员的角色能够更加胜任。口语交际需要方法和技巧,比如内容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等。“如何推销的”、“抓住了哪些方面”、“哪些语言特别打动你”等等问题,要求“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突出商品特点;态度大方、声音洪亮地进行推销”,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在推销时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更好地交际。

第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堂表现越来越突出,显示了学本课堂的魅力。在邓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优化,表现不断精彩,课堂不断出现掌声和笑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轻松愉悦中逐步推进。

尽管如此,本节课似有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如何紧密贯彻落实课标问题,即结合课题“我是小小推销员”,体现与成人推销员的不同。本节课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善于表达上”,如何进一步落实课标要求尚需琢磨。其次,就一节课而言,本节课的课堂设计容量偏大,直接导致了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想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些困难。第三,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第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合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在这节课里渗透诚信教育,尚需思考。第五,及时地改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如一学生把纤维的“纤”读成“qiān”没能及时纠正。

感谢邓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节比较成功的口语交际课例。

(山东省  张志刚)

 

说“微”

——郑黎萍微课程《三个儿子》评析

文人就这个臭毛病,凡事喜欢引经据典,查根究源。这不,今天下午郑黎萍老师上的《三个儿子》,定位为“微课程”。“课程”我们耳熟能详,那“微课程”又是什么东东呢?前天我写过张祖庆的《微电影与微写作》课评,似乎我是研究“微”的专家了。其实我是来杭州前恶补了一下,对“微”的研究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今天听了微课程《三个儿子》,我又特意查了一下《汉典》。微,有如下义项:1小,2少,3卑,4精,5隐,6匿,7暗,8非,9物理量。跟“微”的以前有关系的有“微格教学”,跟“微”的现代有关系的有“微博”“微信”。“微”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我这样抄袭,不是掉书袋,而是想猜测“微课程”的定义。

从《三个儿子》这节课看,我猜测郑黎萍老师想要体现上述9个义项的小、少、精这三个义项的,而且是想要努力践行(有点大词小用)杭州市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文件的——“微”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代名词。郑老师,我隔空喊话,你肯定心里嘀咕,我又没去查过《汉典》,你干嘛把三个义项强加于我?是的,我是从课堂来“拉郎配”的。看看课堂吧!

求新。“千课万人”不乏久经沙场的老将,而郑老师则是诺大的体育馆里初出茅庐的新兵。怎样亮相新形象,怎样展示采荷一小的教改成果,怎样体现新时代的特点,估计郑老师和王红校长的采荷一小老师都是郑重考虑过的。“微时代”来上“微课程”,给几千听课老师一个新的视点。这样的思考和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开始郑老师脸泛红云,似有疾声厉色,但慢慢地云散天青,语气平复,跟孩子一起读划比排,议评说写,把“微课程”的新特点展示在听课老师眼前。

求小。一节课20分钟。估计是这次“千课万人”前无过人后无来者的。微课程有点类似于以前教师培训的“微格教学”。教师上某一个片段,用录像拍下来,然后和受训教师一起来回看录像,分析得失优劣,探讨改进办法,接着继续再上这一片段。看郑老师的课,“微”是其课堂特征。时间短,20分钟;篇幅短,两处6句话;任务小,儿子评价和儿子表现的对照学习;环节少,只有两个环节:1.读、找、划妈妈眼中的儿子和小朋友眼里的儿子,2.交流反馈和朗读这两处语句。这样的微课堂,很好地体现了把一个教学任务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

求变。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常见的是按段落顺序展开教学过程。郑老师改变了这样的程序。她把236节和91011节对照起来上,其它的或顺带而过,或弃置一旁。这是很有风险的,容易被人视为“碎片化阅读”。对此我趁机亮一下自己的嘴脸:在自己关起门来上课,或许有“碎片化”阅读;在公开课上是不会有的,因为要上的这篇课文,在班级任课老师的指令下,学生肯定是早就好好的读过了,全文的大致内容都已经心里有数了。在这样的理解背景下选择某几个“片段”来学习,那叫抓重点抓难点,这怎么会是“碎片化”阅读呢?

求律。从文章的写法看,这篇课文的前后照应特点是很重要的,这是文章的写作规律,教学应该体现。但是二年级孩子绝对不可以说,“孩子们,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个很大的特点叫前后照应,让我们来好好学习这一规律”。如果这样,那就糟了。郑老师采用的方法是,一、分别找出两个三组进行对比,二、一组一组分别配对,三、找出配对的规律“另一个妈妈”“另一个儿子”。这样的找划读议,只是“规律”的亮相,完全没有也不需要出现“文章写法”“规律”这些所谓高大上的词汇。

求用。学习语言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指向,郑老师的课堂当然也着力体现。朗读、划读不用说,明显的语用项目就有,填空说话:另一个孩子看见,           ,想:        ,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呈现的文字是课文的原句,经过处理,把原句空出两处,构成了一个开放题。有的学生用一个妈妈的吃力状况也有的学生用三个妈妈的吃力状况来填空说话。通过这一练习,不仅是练笔的雏形,也是情感体现的妙招。

如果能再求简那就更好了。二十分钟的课,教学的并不轻松,原因何在呢?“简”不下来可能是一个原因。二下年级还是属于低段,低段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但这节课完全没有体现。当然眼见不一定为实,可能在本微课前或后有识字教学安排的。但是,对内容理解显得繁琐却是眼见的,比如“你还能听到什么”学生就很难明白老师问的是孩子翻跟头的声音,而说出这样的声音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向大会提供的教学设计跟今天的教学实施完全是两副面孔,从正面说是对不好教学设计的颠覆,从负面说是教学设想混乱不成熟。到底是什么呢,我无言。微课还有“微时代”的一面,限于篇幅和时间,我也无言了。

(浙江省  赖正清)

 

学员课评

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千课万人”观课有感

迎着纷飞的柳絮,我来到西子湖畔美丽的浙大校园相约千课万人的“学本课堂”语文观摩活动。虽然行程满满当当,虽然步履匆匆,虽然略感疲惫……但是我的内心却充满活力!

周一贯教授在《语文教学的求道之本》中提到本立而后道生,课堂要以生为本。正如说的“学习要发生在课堂上,学习要发生在学生身上。”这几位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们艺术的教学风格,睿智的教育理念,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让我真正领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

一、教学之“精”

张立军老师的一句“我是语文老师,我更是古典文学的代言人!”真的让我听得心潮澎湃!咱们的古典文学确实魅力无穷,我们的孩子怎能不读?张老师的这堂《临死前的严监生》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范、提、点、结、拓”充分落实,灵活驾驭课堂,教给孩子学习古典文的方法,将吴敬梓笔下严监生的吝啬读得深入人心。他最大的精明之处不仅如此,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另外的性格特征展现,让孩子明白故事与书籍的区别。“读一篇文章可以知道人物的一种性格,读一本书可以知道人物的多种性格。”将孩子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激发阅读的兴趣。我相信孩子们回家肯定会将《儒林外史》细细品味的。

二、教学之“高”

孙双军老师执教的《李白和美酒》一课。孙老师的课大气磅礴,厚重回响,丰实圆融,开阖有度,浑然一体,天圆地方。他将李白的人生与作品相结合,已经跳出简单的语文课之外,以更大的视角来让我们如何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他的课有课程建构的高度,有课堂文化的厚度,有资源拓展的广度,有中华文化的深度,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引领,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

三、教学之“放”

林莘老师的《蝙蝠与雷达》从开课伊始的座位摆放就让我们明白,这是一堂以学为本的课。课中老师确实只作为一位穿针引线的人,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并且每一次的合作,老师都有明确的方法指导,让孩子们真正地落实了合作一次。课中的《新闻发布会》,孩子们的图画展示、文字表达、合作表演……都体现了生本课堂下孩子们自己的风采,老师放得有效!

四、教学之“实”

钟鹤童老师的《与众不同的麻雀》我真的很喜欢,一个男老师能将低年级的课上得如此亲切又舒服是难得一见。他的教学真正地符合低年级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并且紧扣低段目标,抓住识字写字为重点,实实在在教语文。他的教学环节安排并没有巧妙的设计,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完全遵从文章的本真面目和低年级阅读课的一般流程——落实生字词、了解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主题。但是这样可以说得上朴素的课,我想孩子们的收获肯定是华丽的!

五、教学之“新”

邓剑东老师选择的是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这种课在平时还是比较少有听到的。在这种没有文本做支持的话题下,我们想上好课是更需要教师的底蕴以及应变能力的。老师的整个课堂正如周一贯教授说的,紧紧抓住了语文学科的言语功能,让学生的思维用语言来表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那句句精彩的语言,博得台下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我想这节口语交际课的效果不言而喻。

孩子们,我们,在不一样的课堂,感受不一样的魅力,沉浸在不一样的情境中,沐浴着不一样的芬芳阳光!那感觉,真好!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我以后要更充分地研读文本,备学生备学情,要多阅读,使自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文化知识,要循循善诱的引导,要拥有属于我自己的教学魅力!

(湖北省   姜琪)

 

学在杭州  教育从“浙”里启“杭”

玉兰初绽的阳春三月,我们在浙江大学参加了“千课万人”活动。在整四天的学习中,使我对“学本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以生为本,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节节别出心裁的语文课,一场场见解独特的报告,如饕餮盛宴,我变成了一个饥饿的孩子,尽情地享受着美餐!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名师开阔的视野,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人格魅力。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构建“学本课堂”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从大师们的精彩课堂中,我找到了感觉,提高“学本课堂”效率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把握:

一、尊重学生个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在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提问题,编习题,悟疑难,寻方法,辨错误,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提问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课堂练习设计合理。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王峰老师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会,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王玲湘执教的《琥珀》一课,导学案的使用贯穿整个授课流程。“大语文”观念的阐释让我打开了眼界,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大胆质疑,建设了开放的课堂。这位王老师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孩子们交流充分,大胆发表看法。该教师身上体现的气质类似窦桂梅老师之风格。

在这紧张的学习中,我梳理自己的点滴收获,幸福地收获着。在会场上,有这样一位老者忙碌着,精彩评价着每节课。我感动着。也想赋诗一首:“赞周老(周一贯)周老飞龙腾四海,慈容英眉赤情怀。明理尚徳在语界,赞君高义满是爱。”“建立‘大语文’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打造 ‘生本课堂’,给孩子们一个魅力的语文课堂。”让我的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我在思考着如何去实现。让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快乐着,收获着,幸福成长! 学在杭州,教育从“浙”里启“杭”!

(湖北省   彭慧兰)

 

获奖信息

质疑问难奖

  郭力铭   (山东省)

  毕晓瑜   (山东省)

  陈思琪   (浙江省)

  李玉芳   (湖南省)

精彩短信奖

   刘腊蓉   (湖北省)

     芳   (浙江省)

学员课评奖

    颜海燕   (湖南省)

   彭慧兰    (湖北省)

幸运奖

     昊    (陕西省)

     利    (陕西省)

     溢    (陕西省)

   陈凤至    (陕西省)

   邹冬华    (江西省)

   吕小雅    (浙江省)

     燕    (浙江省)

   马微婵    (浙江省)

     斐    (湖北省)

      妍    (湖北省)

   江  敏    (重庆市)

    张灵玲    (重庆市)

    毕晓瑜    (山东省)

    郭力铭    (山东省)

    陈美玉    (山东省)

    龙讲志    (湖南省)

    洪彩娣    (安徽省)

     李凤萍   (安徽省)

     李长琴   (四川省)

     申月红   (江苏省)

       李红霞   (黑龙江省)

     曹莉莉   (辽宁省)

金点子奖

       欣   (重庆市)

       腼    (江西省)

以上老师将获得本次观摩会相应光盘

【上一篇】“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6日互动短信 【下一篇】“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5日互动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