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婷婷、陈力仁、郑 洋《塔》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11

  • 亮闪闪地润泽  活泼泼地生长

    ——在和而不同的全科教学中追求美美与共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今日由杭州天地实验小学语文老师朱婷婷、数学老师郑洋、科学老师陈力仁这三位老师共同执教的全科教学课《塔》,为探索当下的核心素养的理想课堂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正如杨九俊院长在《蓬勃生长欢乐颂》一书中提到的:“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此课打破了单科教学的课堂壁垒,拓宽了学科与学科间相关的知识维度,延展了教授、学习和操作的系统纽带,丰富了学生对单一事物的认知方式,使得课堂更具学习的活力,更有整合的魅力,更富全息的生命力。

    一、用图本激活塔的认知

    塔是一种具有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生活在浙江的孩子更是对塔不陌生。老师在课堂伊始呈现出了不同的塔,用生活中的具象的塔唤醒学生对塔的初步印象。在进一步交流关于塔的各种数学信息后,老师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塔的层数、形状等关键信息,将具象的塔概念化。

    在学生认识完塔的一面之后,老师指导学生深入观察,换个角度,把塔“剖开来”看,找到塔的三视图。这同样是图本,却辅助了学生从塔的外形走向塔的结构,从塔的样子认识到塔的设计,将扁平的塔立体化。

    不管是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图片还是提炼出来的图表,亦或是解剖出来的三视图,这些“图本”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塔,全面、深入、多角度地激活了学生对塔的认知。

    二、用文化丰厚塔的形象

    塔,自作为佛教建筑流传到中国后,就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就雷峰塔来说,朱老师就呈现出了传说《白蛇传》,乾隆皇帝的题字,墨客的石刻及文人的诗句等文化元素。朱老师出示了元代尹廷高的《雷锋 夕照诗》,及明代马洪《雷锋 夕照南乡子》,让学生朗诵后比较:

    师:这两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都是写雷峰夕照的

    师:可见什么时候是游玩雷峰塔的最佳时机?

    2:傍晚时分。

    师:还有吗?

    3;“高塔耸层层,斜日明时景倍增”和“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都说明夕阳下的雷峰塔是最美的。

    学生们不仅会读诗文,会悟意思,还会想画面。他们边认识塔,边读诗文,欣赏的是塔的形色之美,品味的是塔的文化之韵,这些人文知识的积淀丰厚了学生对塔的感性认识,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美好情操,激发了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向往与追求。

    三、用思维统整塔的意象

    这是一堂思维含量极高的课。三位老师借助塔这一具体物象,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均培养了学生们的多种思维能力。

    如第一环节欣赏图片,聆听讲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则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找寻塔的三视图,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根据三视图想象出对应的塔,则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第三环节建高塔时,学生们手脑并用,将之前学习中接收到的众多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描述、比对和分析,自主创设出有高度,又稳定,并具设计感的高塔,充分培养了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可以看出,三位老师不同教学环节各有侧重,教学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塔”这一种具体物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在看塔、说塔、认塔、画塔、懂塔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阅读与倾听、探索与整合、沟通与写作、思辨与表达、审美与创造等能力,激起思维的涟漪无数,迸射情感的火花无限,学生充分领略和感受塔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学生的心目中,塔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有了积淀,学生对由塔而产生的意象更为鲜明凸显,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建筑带给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用合作探索塔的奥秘

    在这堂课中,全科学习是一大亮点,全息学习是一大特色。

    1.师与师跨学科合作的冲击波很大。这堂课不同于常规的单科老师的独奏,而是三个老师共同联袂的跨学科整体教学。三位老师共同教“塔”,柔化学科界限,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综合化课程的某些特征。但三位老师的教学又却各有侧重,从“塔是一种文化”到“塔是一种设计”再到“塔是一种智慧”,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充分开掘塔的教学价值,寻求由外到内的学科统整,让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无缝对接,相互融合。这样的全科教学更适合学生统整地学习,更契合学生对塔的各类知识的自然吸收,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这样新的视域里学习,形成的冲击波很大,激发起的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与诉求更为迫切。

    2.师与生不同领域合作的震撼力巨大。不同的老师能带给学生不同的课堂感受,一个课堂三个老师执教,更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领略不同的风景。语文朱婷婷老师恬静娴雅,带领着学生在听说活动中游览雷峰塔,在西湖边尽享“雷峰夕照”的秀美风光;数学郑洋老师灵活敏捷,引导学生探究塔的层级和形状的奥秘,帮助学生思辨地认识塔的结构;科学陈力仁老师端肃谨慎,教会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去猜测和尝试,用科学的验光去发现和创造,在实验中感受建造高塔的乐趣。

    如果说单科教学是单薄的、扁平的,那么三位老师的全科教学则是充实的、立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维的、发散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全面的、高效的。朱老师、陈老师、郑老师三位老师互为补充,合三为一,带给学生这一崭新学习方式的震撼力是巨大的,对学生今后自主学习心理的影响力是持久的和深远的。

    3.生与生全息学习的创新力不小。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不同。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同,水平高低也不同。在全科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幸福地进行着全息学习。学生在小组成员合作时,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内省智力等智力得到互有补充,再不是单科教学中的就一个问题相互讨论,就一个方法相互尝试,就一种能力相互辅助。每个学生学习过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息参与,发挥自己各方面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全科教学收益最大化,使全息学习收效最大化。

    4.师师、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各类合作与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了科学精神,积淀了人文底蕴,最终指向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兴趣与乐趣。杨九俊院长说:“知识教学展现的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相互交融的完整世界,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应当领悟到思想,体验到情感,这应当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三位老师的全科教学虽处在浅浅的尝试期,却有着深深的思考;全科教学的路程虽是远远的,但我们仍需稳稳地走下去。如果能让多学科的精华充分融合在一起,适切地运用到相应年段的教学上,便是让每一滴亮闪闪的雨露润泽每一棵稚嫩的禾苗,让每一个亟待生长的灵魂活泼泼地绽放美的身心。 

     

    (作者:江苏省太仓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薛丽芬)

  • 【上一篇】何 捷《慈母情深》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蒋军晶《马裤先生》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