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幼琴:《地球爷爷的手》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12

  • 站在童话故事的维度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低幼童话,以清浅短小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地球爷爷的手》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则科普童话。文本运用轻浅的语言,采用形象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科学,启发探究的意识。

    本课的内容是抽象的科学知识,形式却是形象的童话故事。如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融合?作者阳光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浅近的语言。一是把“地心引力”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学现象,拟人化为“地球爷爷的手”,想象新奇有趣。二是大量使用了源于儿童生活的通俗语言,全文共253个字,简洁质朴,表意清晰,尤其是角色对话中,广泛使用了语气词,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使语言活泼明快,充满童心童趣。

    二、学情分析

    科普童话作为语文教材中特定的文体,在第一学段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势必承载着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实现其主要的教学价值:通过阅读科普童话去识字、学词、读文,培养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其另一方面的教学价值还在于宣传科学知识,培养和激发儿童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这是科普童话进入语文教材后语文老师不能回避的教学内容。但一年级的孩子在理解“地心引力”时往往只停留于表面,只了解到地球爷爷的手有“很大很大的力气”,“是看不见的”。因此要充分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思维,再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得到思维与语言的共同成长。

    三、教学目标

    1.识记“俩、摘、引”等7个生字,会写“球、跳、桃”3个生字。

    2.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感受童话故事之美,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情感。初步培养阅读科普童话的语感和兴趣。

    3.初步了解,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识记“俩、摘、引”等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情趣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语言的美,联系实际理解“地心引力”。

    六、教学过程:

    (一)从分层解题到导入课文

    球——地球——地球爷爷——地球爷爷的手

    (二)从师讲故事到指导读课文。

    (三)从感受故事到品味语言。

    1.读对话,统整语气词,感受音韵美。

    2.读课文,合作品情节,感受故事美。

    (四)拓展思维,运用表述。

    1.借助图示体验,突破难点“地心引力”: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

    2.自由表达:它还有哪些神奇的本领?

    3.拓展想象:如果没有地球爷爷的手,会怎样?

    (五)梳理故事,指导书写。

       

     

    作者:张幼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 【上一篇】陈 静:《Eating Out》 【下一篇】李玉贵:《蝙蝠和雷达》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