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希望借助这组教材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联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要深刻领悟主要人物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的“勇敢机智”尚有难度,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联读”的方法阅读课文,通过“发现相同”——“同中寻异”——“发现不同”——“异中求同”等教学环节实现对课文全方位、各层面以及课内外的联读,通过对课文内容有机地整合与比较,升华对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扎实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璧”、“荆”等生字。
2.学习运用联读法阅读经典历史故事,在联读中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引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以及它所发生的时代,点明课文的出处。)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 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 上卿,(指名读,正音 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个高吗? (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3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 正音 齐读 )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指导书写“荆”, 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
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3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4.小结:我们读出了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一篇名著改编的课文,仅仅读个大意够不够?(不够)这叫——囫囵吞枣。告诉同学们,《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我们这节课就来读一读人物。课文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蔺相如)我们就来读读他!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正如全国小语会陈先云理事长所说:“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整篇课文着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既要注意一篇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更要关注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1.随文识字,部分难读易错的生字词正音、个别生字词的书写指导以及理解;2.检测高年级孩子的概括能力;3. 将课文与原著相联系,点明原著《史记》的写作特色是刻画人物,所以这节课也是循着原著的写作特色来进行阅读指导的,道出了这节课的根本任务是——读人物蔺相如)
(三)阅读故事,在联读中感悟形象。
1.围绕“勇敢机智”联读阅读故事一、二
(1)教给方法
既然前两个故事都是写蔺相如立了功,封了官,我们就先读一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老师在把这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发现这两个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板书:联系着读 比较着读)比如,故事的开头——(课件出示句子)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A 我请左边的同学读第一个故事的开头,右边的同学读第二个故事的开头。你们读出了相似之处在哪儿吗?(着急 为难 纠结 选择)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把两个地方的相似之处说出来了,能再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吗?为什么为难?最糟糕的情况可能会怎样?
B正因为秦强赵弱,所以才会左右为难,谁能带上你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C在这样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两次都是蔺相如主动接受了任务。第一次送和氏璧去秦国,第二次陪赵王去见秦王,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勇敢机智)说说你的见解。这两次都是蔺相如在危急关头接受任务,老师用了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叫——临危受命。(板书—— 临危受命)
D小结:刚刚,我们尝试了把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读出了蔺相如两次临危受命,感受到了他的勇敢,这就是今天老师想要教给同学们的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联读法(板书:联读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继续用联读的方法读读这两个故事,找一找这两个故事除了开始的背景是相似的,还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发现相似之处就做上相同的记号。思考:通过这些相似之处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继续读书交流)
(设计意图:《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许多老师都已经做了精彩的范例。如何围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既守正又创新?所以,我们尝试着运用一种新的阅读策略——“联读法”, 通过“联系着读”、“比较着读”来发现三个小故事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让学生获得另一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构筑起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名著的乐趣。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联读法”。)
(2)尝试联读
(预设 经过相似)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A生交流,还有哪些同学也找到了这处?相似之处在哪儿?说说你的理解。让我们来关注这两个词“撞碎”“拼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读出感觉。读完之后,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这简直就是在以 相拼。( 板书:以死相拼)
B除了这份以命相拼的勇敢,你还读出了什么?我们再来关注这个词——“理直气壮”, 蔺相如在大殿上为什么可以“理直气壮”呢?理在哪儿?(生谈看法 秦国失信在前 秦王爱璧心切)正因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对对方又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理直气壮,请带上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看来你真的理解了理直气壮!还有谁也想读一读?——齐读——
C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什么又敢跟秦王拼命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除了勇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谁给了蔺相如和赵王坚实的后盾?)(因为知道廉颇已经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密切配合,所以在赵王受到侮辱时,为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
D此时,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机智 知己知彼 随机应变 忠心耿耿)
(预设 结局相似)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A指名读。也说说你对两个相似之处的理解。(只得 只好)
B通过这相似的结局,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以弱胜强 挫败秦王)
……
(2)同中求异
师:(指着PPT说)刚刚我们读出的都是相似之处,同学们很会读书,很会发现,但更要会思考,我们再想想这两个故事又有什么不同呢?(生交流)第一个故事是为什么拼?第二个故事又为什么拼?
学生交流。(完璧归赵是为了和氏璧;渑池之会是为了赵王的尊严。)
小结:和氏璧代表了赵国的利益,赵王的尊严也就是赵国的尊严,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在蔺相如眼里,赵国的利益和尊严都不容侵犯)(板书:为了赵国 )
3.联读故事(一二)(三),
我们刚才用新学的联读法把前面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不少认识,下面的学习要靠同学们自己啰!请大家默读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用上我们刚才学习的联读法,找出它与前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把关键的语句画下来,看看你们对蔺相如又有哪些更新的认识?并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做上批注,找到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我看到不少同学都在圈点勾画。谁愿意带上你的学习纸上台来交流你的学习体会。
学生交流:
A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B第三个故事跟前面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说说你的见解。
C从这些相同(不同)之处,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小结:把第三个故事与前面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你读出怎样的蔺相如?(在蔺相如的心目中,国家二字永远排在第一位。)(板书:国家至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课件出示)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总结:(指着板书说)今天同学们运用了联读法,对蔺相如有了如此丰富的感受和认识,有意思吗?这就是阅读名著的乐趣。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体现由“教学生读”到“带学生读”再到“学生自读”这样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层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学生逐渐学习并尝试运用了“联读法”这一阅读策略,并从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批注,安静地与文本、与自己进行深度的对话,我则不断地把发言权交给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当好一个聆听者、点拨者、激励者。最后再领着学生一起读一读原著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升华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赵国大将廉颇,因改编时受篇幅限制,课文删除了关于他的一些描写。在原文中,关于廉颇的故事除了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还有这些……(课件出示: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长平之战 廉颇失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晚年的廉颇最后死在了楚国,到死,他都对身边的人说:“我只想指挥我们赵国的军队呀!”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大家课后也试着用上我们今天学习的“联读”的方法,去读一读《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这些故事,相信你也能读出一个极具个性的廉颇。
(设计意图:课堂最后结尾的处理,既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以及探寻历史知识的好奇,又点明了“联读法”是日后阅读名著可使用的一种重要阅读策略,真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杨舸(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