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老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赏析
黄爱华老师的课无疑是带有清晰个性的,每次听他的课,“大问题”教学课堂实施都会深深触动内心,这次依然如此。“大问题”教学过程就是诠释“问题解决”思路的过程,是学生们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关注创新意识这一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
黄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我们在课堂中如何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思路来展开教学过程作了很好地示范,值得大家借鉴与思考。
一、明晰问题,让主动学习自然发生
学习无疑要有清晰的方向,它是课堂的灵魂。方向不仅是教师需要明白,学生心里也需做到清晰。学习的方向在哪儿?问题从哪里产生?一般常规的做法是出示课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做适当地梳理。黄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课始教师大屏幕呈现本节课教材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略读教材并引出本节课的三个学习大问题: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有什么特性。这样引出问题的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也给教师们如何提出学习问题提供了新的策略。
提出问题后教师并没有急于展开问题的探讨,而是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的三个学习任务,而后师生再一次来说说这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教师足足花费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明晰任务,值吗?笔者觉得这样的时间花费得很有价值。一次次地强调,任务已深深烙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子里。整节课学生们是奔着方向去的,始终想着的是解决一个个的任务。有了方向便有了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正如李嘉俊老师所说:当懂得主动学习时,学生的比较对象就不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主动学习在明晰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发生。
二、分析问题,从浅表走向深刻
初一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貌似简单。三个学习任务,在教材中似乎都已有说明,那么本节课的三个任务还需做怎样进一步地研究?相信也是学生心中疑虑的问题。
任务一:什么是三角形?教师让学生互相质疑彼此画的三角形,学生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自动聚焦到概念的关键词。带着问题质疑,带着思考学习,三角形概念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也相信如何有效学习已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任务二:三角形有什么特性?三角形的特性教材已然进行了清晰的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需研究什么?该任务教师侧重于“为什么”的引导。学生通过“认为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自由组合还可拼出不一样的图形——只能拼出唯一的图形——明理”这一思维冲击的过程,相信他们已清晰地认识到学习需要厘清本质,需要追根溯源。
任务三: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作为本课内容的困难点,教师将之安排至最后。定义中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如何突破?黄老师引领孩子们采用动作语言与文字语言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从静态走向动态,这一过程使得高与底的理解变得形象、简洁而有趣。
不同的问题,本节课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透彻解读关键词、从现象看本质、用形象的方式解读抽象的文本,个性鲜明、各个精彩。如何分析问题,从浅表走向深刻,黄老师的演绎为我们打开了视野。
三、解决问题,突显良好学习方式的指导
教师在进入新课研究时提供了三种学习方式:我问你说、自己研究、华哥带路你们自己研究,让学生自选一个。教师让学生自选学习方式的过程即是学生自发思考“怎么学”的过程。
尽管整个教师过程采用的是老师带路学生自己研究的方式,但每一个任务的引导教师都有明晰的学习方式指导,独具匠心。课中老师让同桌互相质疑的方式来理解概念;当学生对“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多样的吗”这一问题有疑议时引导学生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说明等等,都在指导学生学会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
整节课以优质的学习方式来配合学习内容本质的深刻认知,形式与实质做到了较完美的结合。这一过程事实也是黄老师向我们示范如何在课中关注核心素养培养与落实的过程。
相信今天“老师带路学生研究”这一学习方案一定会慢慢铸就未来“学生自己研究”,如此的过程定能引领孩子们从学会到会学,黄老师的课是“为未来而教成为可能”的一种精彩示范。
回顾本节课,给大家最直白强烈的直观感受应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中构建起的欢乐、和谐、自然、美好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神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教学共同体的基础才有效助力于学生主动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如何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也是这节课引发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一个重点话题。
对于本节课笔者也提一点个人建议。大问题是否都需要大研究?课中呈现的三个大问题虽然都是本节课要点,但基于学情,笔者认为还需要做详略处理,问题一可以做更简单地处理,以更多的时间研究学习重难点。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孙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