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课:《地球爷爷的手》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12-21

  • 同课异构辩课
     

    陈金铭:如果说大家看展示课更多地是靠自己揣摩——这个课好,好在什么地方?那么辩课环节其实是知其所以然的意图,希望通过上课老师、专家一块儿讨论这节课,让听课老师明白这节课背后的意图——好在什么地方;如果需要改进,可以怎么改?

    我和这里面的几位老师都很熟悉了,原先都搭档辩过课。所以有人说我特别犀利之类的,大家就要稍微包涵一点,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了,陌生一点的我们就不那么犀利了。再说我现在风格已经变了,已经不犀利了,因为我是原《小学语文教师》的副主编。

    先问第一个问题,上完课以后,请问几位老师对自己课的评价,三个选项:满意、非常满意、非常非常满意。曹老师。

    曹爱卫:我可以不再这三个选项之内吗?(陈金铭:可以。)我觉得自己今天这节课在思维的发展和孩子的引领上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一些细节处理是不满意的。

    陈金铭:哪里不满意呢?

    曹爱卫:你前面下课的时候已经和我说过了:不精致,很大气。我就听进去了,不精致就是细节处理地不够。

    陈金铭:我没说不精致,因为我觉得不精致不是一个问题,我说的是不细腻。回头再讨论这个问题。那我们张老师。

    张幼琴:我选择B吧!(陈金铭:比较中庸)我觉得自己的设计理念还是能够在这堂课当中比较好得体现,但是其实我昨天上课前也有像黄老师说的那个顾虑:我觉得低段语文老师太难当了,尤其是上低段公开课的语文老师就更难了。我昨天也想把听故事讲故事做到最自然,做到这节课能够很好地体现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但是我又怕如果我不写字的话,待会黄老师评课时就会说“低段的语文老师怎么可以不写字呢?

    陈金铭:你这个是有感而发是吧?黄老师回应一下。

    (黄国才:我从来不这样评课。

    陈金铭:你重新认识了黄老师,下次你可以不这样上了。好,赖老师,我是第一次和赖老师有同台交流的机会。赖老师,你对自己课的一个评价?

    赖丽英:潘新和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陈金铭:这句话不是潘老师说的)所以上完课后我感觉学生、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遗憾。

    陈金铭: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赖老师,我就不追问了。我刚才在听课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那咱们低段老师在处理这样的课文的的时候是偏语文的方面,还是偏科普的方面?不管偏哪一个方面,你觉得在课堂的40分钟当中,你自己应该用多长时间来偏哪一方面。比方说,我语文可能要占70%,那么70%的时间给语文。我不知道咱们怎么来理解科普童话,科普和语文各占的分量。曹老师

    曹爱卫:我觉得课堂或者是知识是不能用百分之几来量化的。按我理解的,这是一个科普童话,那么它的本质还是童话,所以我们语文教学要围绕“童话”来教,这个文体要把握好,这个是毫无疑问的。至于科学,一、科学的知识点牵涉到一个地心引力,但在教的时候,还是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教。还有一个我想努力突破的就是:科学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的精神。那科学精神中最大的精神就是质疑。所以我在今天这堂课里面还是想努力地突破这一点,也希望大家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让我怎么做能够做得更好。

    陈金铭:科普不单指科学知识我能理解,但是怎么又从科普跳到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又跳到了质疑?

    曹爱卫:科普童话里面肯定是有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习得必须依赖科学精神。懂了吗?

    陈金铭:没懂。因为这堂课人家没教我们质疑,就教我们地心引力。

    曹爱卫:这倒也是,但是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发现最后一句。因为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了这个“又”字,会写会认会用的一个字,但在这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会有一些想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他们的思维就是:几个桃子从树上掉下来,几个桃子又从树上掉下来,这表示第二次。我们低年级的孩子认为“又”的意思是不是再一次、又一次?那么几个桃子可能又一次掉下来吗?这是基于孩子的思维。在此之前我也请教过几个资深的编辑,他们觉得“又有几个桃子从树上掉下来”要更合适些。刚才下课后我也请教了周老先生,他说要看你侧重的点在哪里,如果侧重几个桃子,那把几个桃子放前面,如果侧重再一次、又一次,那么把又放前面,两种他觉得都可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探讨。

    张幼琴:我也觉得。我对曹老师这个教学内容有点想法。我觉得课文里面这个“又”确实以前就学过,但是不是孩子们提出来的呢?不是呀!是曹老师提出来的。第二个我觉得孩子们要去理解的是这句话在语境当中的意思,口语作品中有一个承前省或者说是语境的省略,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说的。

    曹爱卫:对,这个是可以的。我没说它绝对就错,我说的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理解水平,“又”更多地被理解为再一次、又一次,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作为我们老师,永远不要以为孩子能够学到什么就是什么,那要老师何用?我们老师永远可以是站在前面一点的地方带着孩子往前看,而不是说,孩子,往这里看。

    陈金铭:反正老师怎么做都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个科学精神,我觉得与这堂课基本不沾边。因为人家也没让咱们去培养科学精神。再说科学精神有很多,比如说求真、务实,这些更基本的科学精神,质疑问难可能是科学精神360分类当中最不起眼的一类,你非要把它抓出来干嘛呢?当然,我其实是支持曹老师做这种语感的辨析,这个对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孩子来说都有必要。但是这句话在语法上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不讨论。你提供的那个例子是正确的,没有问题,可是它与质疑问难关系不大,你还不如说它就是培养一个语感辨析呢,回到语文多好啊,还非到科学精神去。

    曹爱卫:这是你的理解,每个人说的话和每个人做的事都有自己的意图,我觉得你不能完全理解我的用意。我觉得这确实在语感上很重要。还有一个,的的确确,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问,尽管今天的孩子没问出来,但我相信,我带着这个班再往前走几年,他们会在这方面越来越敏锐。

    陈金铭:我们要眼前看得见的,而不是靠去猜测的。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一些看法是吧?您说。

    黄国才:陈老师本身提的这个问题有偏颇。你的问题是——是偏语文还是偏科学?我觉得不能用“偏”字。这是科普童话,所有的都是语文的。怎么说呢?这个童话核心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在文章当中第一个是现象,现象引导疑问,桃子从树上掉下来,两个人的疑问非常重要。小猴问:“咦,它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呀?”第二个孩子问:“是啊,地球爷爷又没有手。”要有疑问,这是一个现象。第二个是概念,用地球爷爷的话来讲了地心引力的概念。概念怎么讲呢?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用例子,举例来说,因此这一个就是把科普和语文完整地整合为:一、用童话来表现;二用很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用儿童能够理解的、又有趣的方式来表达科普知识。我觉得世界上所有东西都离不开用语文来表现它。因此,老师们可以观察到,这三位老师做的同样都是对地心引力知识点的教学,三位老师都是语文的教法,只不过有的老师做得更简洁,更明白,有的老师稍微绕了一些弯。

    陈金铭:对,我就是针对这些绕弯的老师问得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普的知识在课堂上用的时间太多了,没有那么大的必要,省下时间来去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我觉得比这个可能更有效。

    张幼琴:我很赞成刚才黄老师说的话。我看这个教材的时候就是把它看成一个童话,前提是科普,主题是童话。用故事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童话故事的故事源就是地心引力,这是这个科普童话最精彩的地方。地心引力有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阳光用地球爷爷的手,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了。第二个,这个故事表达的技巧就是对话,通过对话一步一步推进故事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就是遵从儿童学习故事的逻辑规律,从听到读再到讲。还有说到地心引力,我一开始也想到就是像赖老师这样,我也把上次宇航员在太空授课这个视频找出来了,但后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是否这个东西一定要在一年级的时候给孩子们呢?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地球爷爷有一双神奇的手是不是更恰当呢?我后来又查了科学的教材,我发现科学教材是在5年级的时候出现了这个吸引力。所以我就想让孩子们再等一等,慢一点再告诉她们。所以后来我在这里面就引用了这个手让他们来解读地心引力。

    陈金铭:好的。赖老师,你看,张老师也找到了这个视频但是她没有用。

    赖丽英:我们大家在听课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懂地心引力,他们对太空的兴趣可能比我们要更浓厚,他们看了很多的百科全书。今天一说到:你看,看到了什么?我还没问呢,孩子就说太空没有地心引力。所以我觉得其实地心引力不是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然后,因为我们是北师大版的,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觉得其实这篇故事比“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真的要好很多。我觉得语文就是姓语名文,还是得好好地学语言。

    黄国才:请允许我补充一下,我们今天的孩子已不是过去的孩子,但是你会发现,我们今天的孩子也会用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实际上他未必懂。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懂地心引力?这是我们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要去琢磨的。如何让他懂呢?就是他的生活当中与地心引力能够对接,又被老师点拨了——你看,阳光说树叶从天上掉下来;踢上去的足球又掉下来;你看赖老师说孩子们跳一跳吧,哪怕跳得再高你都要落下来。这就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如果要去研究,我们要研究到万有引力,要研究到相对论之类的。我个人觉得,要让孩子在他已有的基础上往前走一点,但是这一定要注意儿童的生活,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语文更多的是形象,和孩子的生活对接,和他的思维对接。在这里的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让孩子像阳光爷爷底下的地球那样把自己的话说清楚——我有手,而且有很大的力气,然后举例,最后,你看,我的手就是地心引力。这个是非常好的语言与思维的结合。

    赖丽英:因为我们三个人,她们两个的教法是一样的人。她们在教地球爷爷的手还能干什么的时候都借助图片。我的课是没有借助图片的,但是因为有前面的太空,然后孩子蹦跳之后没有一个不会说地球爷爷还能干什么,而且说得非常精彩,是不是?

    张幼琴:那我也发现,其实在你没有让孩子补充“能让什么,能让什么”之前,让孩子自己在说的时候,孩子的语言说得比补充的更好。补充以后,孩子的语言就是“成熟的梨”、“成熟的什么”、“半空中的什么”,那个句式有点把孩子们的语言和想象框住了,在没有出示这个句式之前,孩子们的语言反而是离生活更近的,更生活化的语言。

    陈金铭:这个我觉得它不是最关键的,或者说在这个年龄段出不出这个视频都没关系。视频也好,图片也好,它只是一个工具,辅助我们理解概念或这篇课文。你出了,效果弱一点,或者有效果就行了,有时候没有那么精确。倒是我想问一下赖老师,在这堂课上先是宇航员的片子,后来又是微课,挺高级的。就把一些互联网的东西拿进来了。你在设计课的时候是一开始就想到了我要把更多互联网的因素拿进来,它对我的课堂有什么作用,这个有考虑吗?还是说我觉得这个很新鲜我先拿进来,之后再说。

    赖丽英:是根据课的需要。因为我们学校在做科学识字,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跟学生讲形声字、会意字,用一种很科学的方法来识字。那么我们知道这个王字旁在我们的课标里面是明确写着斜玉旁的,所以我就觉得又怎么去讲呢?

    陈金铭:我想插一句问一下,这个微课是您在网上找的,还是自己录制的?

    赖丽英:原创。

    陈金铭:那是不是每上一堂课都要花大功夫录制这样一节微课?

    赖丽英:其实很快的。如果我来做的话,1个小时吧。因为我开了个人空间,我们的孩子会通过我的个人空间进去学习,里面有一些微课。

    陈金铭:我在这里想说,第一个,如果一个老师为一堂课去这样准备肯定是不现实的,也不经济,时间成本、人的智力成本这些是达不到的。但是如果说像赖老师这样的老师非常多,或者说我们福建有这样一个资源库,这样子的话进去学习,比如说那个斜玉旁让我都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觉得一个地区做一个资源包、资源库的建设会更有意义,就是把一些语文知识的专项训练微课化,会很有意思。

    黄国才:我再补充一点,在2014年之前我是不认识赖老师的。2014年在我们省的学科基地校的研讨会上,她给我们上了一节课叫《鸟的王国》。在鸟的王国当中,她确实比较好的运用了微课程这种资源。接着我们省里面做了两届微课程的制作与评选。所以5月份希望我们在座的老师再来千课万人,5月份就聚焦微课程。微课程如何用?5月份大家来千课万人的话,我会有一个简短的报告,我相信这会让大家对微课程有一些了解。第三个我要说的是,陈老师说的工具是对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它的效益,考虑它的效果,你用不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用它来做什么,实现了目标吗?经济吗?当然,今天的孩子已经不能离开互联网了。

    陈金铭:原先我们有一些老先生提过一些观点,说语文更应该简单一点、朴素一点、真实一点。觉得互联网的一些手段、课件太眼花缭乱了,还是一直粉笔、一个黑板会更好。我自己的观点是都可以,如果这个适合你,这个老师用这个也行;如果这个老师像我们赖老师一样微课制作水平非常高,用了之后对学生确实有帮助,我觉得这样也可以。

    接着往下,曹老师,您觉得课堂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带着头饰来表演,估计制作这个头饰的时间可能得花一个小时,演的时候可能3分钟也没有,然后得到展现的只有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演得还不好。

    曹爱卫:首先,我们学校倡导在做的是一个课程的整合。所以他们做这个头饰我是知道的,但并不是我参与指导的的,是美术老师。我就把这个文本交给他,就说这个能不能作为你的教学资料,然后这是他指导的。至于孩子们带着头饰,会能够找到这个角色的感觉,我认为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是有必要的。遗憾的是昨天我回来得很晚,所以第一课是另一个老师帮我上的,我并不知道他是如何帮我分的组。所以今天一过来,孩子们的位置坐错了,就是相同角色的坐在同一组里面的也有,这确实有点遗憾。但我觉得要是操作得好,孩子们上一节课是分角色朗读,第二节课延续下去,分角色表演,带上头饰,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陈金铭:就是说,分角色演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会存在一些客观原因。

    好的,张老师,我刚才听完张老师的课以后和周老师在讲,这堂课比几年前我第一次听你的课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堂课的效果让我觉得低年级的课应该这样上,很扎实。整堂课定位在讲故事,但是也有一个问题,讲故事更多的是让学生讲一句一句的话,好像没有全部串起来让学生讲一讲,既然没有全部串起来讲,那更多的算是讲对话,说不上讲故事,为什么没有设计全文串起来讲这样一个环节?

    张幼琴:这是40分钟第一课时的局限,那我在第二课时就可以像曹老师一样,让孩子们来串联这个故事。第二个,我的目标定位就是读好角色的对话,落实到语气词这个知识点上来。

    陈金铭:我觉得可以把其他的环节砍一砍,比方说更多的识字和写字,识字稍微点一下就可以了,写字在第一个课时我觉得是没有必要,黄老师肯定不会批评那个事了,你还担心什么呢?把更多的时间落实在讲上。

    曹爱卫:这个我觉得张老师担心的是有道理的,因为对于低年级来说,明文规定每节课至少八分钟的写字时间,我们浙江省的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所以她有这个担心很正常。

    张幼琴:尤其是教材里的课文,我们是上给下面在座的一线的老师听的,所以我会想上得规范、规矩一点。

    曹爱卫: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我觉得千课万人就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场所,他和普通的教研室组织的课不一样,普通的教研室组织的那种课应该要有所突破。在这里就是思想进行碰撞,如果这种民间的场合思想再不碰撞,我们的小学语文就是一潭死水。在千课万人,我上的是我的思想。

    黄国才:我想纠正一下,有思想才是真正的规范,真正的规范才是有思想的碰撞。规范不是墨守成规,有思想也不是随意地拍脑袋,二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守正出新。这个是我们周老说的。

    陈金铭:在这一点上我和黄老师是一样的,我们老同志都比较保守。总觉得一线老师其实出不了那么多新,哪有那么多新可以出呀!出新出新有时候就出歪了、出斜了、出岔了,我们还是规规矩矩地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故事练好,我觉得这个挺好的,老师也简单。也别去琢磨科学精神,做个头饰什么的。

    曹爱卫: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时候形式真的很重要。比如,我们如果是读书,一直说,你读你读你读,这样某种程度上就是傻读。今天这样读、明天也是这样读,孩子就会没兴趣。形式如果能够围绕具体的文本,采用合适的方式,那么会非常有效果。

    黄国才:确实,形式非常重要。但是,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形式为什么服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还是为老师服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是一线老师出来的,而且是农村老师出身,我深深地懂得老师的苦。那么老师的苦在哪里呢?老师实际上是做了很多形式没有真正为目标服务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如果说要为我们的课、为我们的专业人生减负的话,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80%的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清楚,语文教学,或者一年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曹爱卫:在黄老师这里我做一个补充。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写字很重要,必须扎扎实实到位。这个工作不到位,流畅朗读是没办法做到位的。而流畅朗读是保证学生思维思考的前提。他不会流畅朗读,读出来都是破句,他只认识了这个字,而不知道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第二个,刚才黄老师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那我今天就我这节课发表一下看法。因为陈金铭老师在反对,黄老师没明着说,我自己知道我要干什么。如果表演我们不给孩子第一次机会,他们永远都不会。你们今天也看到这节课我事先没有任何参与,所以我都不知道今天的表演就是孩子们第一次的表演。我觉得第一次的表演是这样的并不是说它只是为了形式,总归有第一次,那么第一次差强人意也是正常的。但是当孩子们通过这样的锻炼一步一步清楚以后,我相信接下来会越来越好,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千万不要以为我这节课最后就是要呈现出一个很光彩的东西,才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我可以说如果今天表演地很好,我曹爱卫某种程度上肯定在下面给他们练习过了。你们回去试试看,第一次表演会不会这样。我觉得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陈金铭:我和黄老师并不是反对表演,也很赞成表演,我们只是觉得表演不可以这样仓促。既然这个形式准备了好长时间,花了很大的工夫,那我们在课堂上多给孩子们点时间,对吧!本来你3分钟处理完,现在可以增加到8分钟,让学生多次练习,多组上来表演,然后你再指导、再表演,这样就把这个表演做实了。

    曹爱卫:我明白,你的细腻就在这里嘛!下次我改正。

    陈金铭:辩课有时候说一下子达成一个绝对的真理和共识,那绝对是骗人的。很多时候是我故意在这里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尽管有时候可能还是违心的。比如说,我也挺欣赏几位老师的课,但是得让大家看一看这个课(刚才赖老师也说了)是否还有提高的空间,提高在哪里?我们碰着碰着说不定就有一些新的想法出来了。说句实话,低年级的阅读课是非常难上的,一旦你说:哎呀,很简单啦,就是读一读、写一写,就出现了曹老师说得傻读傻写,学生不感兴趣。如果你的形式用得过多,有时候有会被批评为你这个流于形式。所以尺寸非常难拿捏。今天几节课,我们赖老师立足于读故事,曹老师立足于演故事,张老师立足于讲故事,总之都是围绕故事来的,这个是一个主旋律,语文还是回到语文本身,童话还是回到故事本身上来。至于教材,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教材,到目前为止我们老师有几个比较为难为难的地方。比方说,这个教材的编写可能是在0203年之前就做了,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那个时候编写的科普文或者说时事文章,放在今天来看可能就落后了。就像我们赖老师说今天的孩子可能早就知道地心引力这么回事了,你的知识点本来想告诉他的但他已经知道了。这本身是一个矛盾点。第二个是例文与范文的矛盾,说句实话,像《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文章经过多少年的沉淀确实是经典,从语言到内容到什么都很经典,对我们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但是《地球爷爷的手》,一个小猴一个小兔这样说一说,把三流作家写的三流作品拿来做我们的教材,而我们的教材又习惯于把它处理成范文。因为我们老师上课总是把它前前后后折腾透了再说,说句实话,这些内容不值得折腾透。

    张幼琴:金铭老师,我倒是不赞成你说的这篇文章是三流作家写的三流作品。我读过好多遍,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口语化,用很直白的语言。全文二百五十多个字,它没有一个特别书面的语言,就是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用林良的话说,就是“浅语”。

    陈金铭:浅语并不一定代表高级。我说的是,到现在为止,肯定有更好的介绍此类的科普的文章。

    张幼琴:就像刚才赖老师说到的苹果为什么落地,就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和这篇文章相比,毫无疑问是《地球爷爷的手》更适合于低段的孩子。

    陈金铭:那要看苹果那个故事怎么写,如果那个故事写得好的话,比这个《地球爷爷的手》作为课文要好。

    曹爱卫:这个我支持金铭的。这篇课文的文字的确是三流的。

    黄国才:但有一个问题,本身那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据有人考证,不成立。

    陈金铭:那是据有人,也有更多证据证明是成立的,这个不重要。我是说本身教材中出现这个童话来讲一个科普,到今天为止应该有更好的文本来让孩子学习,但是这个根本不是老师的事。

    曹爱卫:老师也有事。老师一定要积极去反映不适合的或者说语言不够好的文章。因为我这次参加人教社的教材的编写,老师的意见对整个教材的走向还有很大作用。我们不要以为那个是圣经,那个也是人编的,出错了,我们要把声音反映出来。

    陈金铭:教材确实有好和坏之分,但责任不在老师。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老师没有选择权,就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你不教还不行,他要考你。只有个别有思想的老师可以去向教材编辑反映。总的来说,低年级的课,我觉得今天三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面貌,有的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形式,当然这个形式一定是为他的目的服务的,有的可能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这个读好讲好,我觉得给我们做了一个范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周老师说,课堂上我就是语文,或者说我就是风格。有了自己的风格,你的课堂就精彩了。我希望通过我们三位老师的演绎、示范、借鉴,能够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尽早地确立自己的风格,不要去学谁,做你自己,你的声音甜美,更多地发挥好朗读;你的字好,更多地做好示范;如果你比较理性,你的学生可能比较理性;你感性,你的学生可能比较感性。不要去盲目地模仿别人。好,今天我们讨论到这里,谢谢大家。

     

    辩课主持:陈金铭(原《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辩课进校园”资深主持)

    辩课老师:曹爱卫(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张幼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赖丽英(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黄国才(福建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 【上一篇】何 捷:“套路表演”与实战格斗 【下一篇】何 捷:上课,应当是很讲究的事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