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黎明: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向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12-20

  • 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向
     

    我为老师们讲的是写作教改的一个基本录像。我只讲一点,题目是为学生搭建写作的“脚手架”。我先讲一个故事,在我女儿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为了介入她的写作,有一次我心血来潮给她布置了一个想象作文,题目叫“二十年后的我”,她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要哭了,说:“我不要写,不要写。”无论我怎么威逼利诱,她就是不愿意写。她说:“我写不出来,没什么好写的。”我想这大概是好多小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绝望、不知所措。我的女儿当时也是这个样子,无论怎么劝她逼她都没有用。那么后来我实在没有办法,用了最笨的一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教师下水作文,我说你不要着急,你先在一边看我写,我马上给你写一篇二十年后的我,然后我就让她坐我旁边我给她写,我怎么写的呢?我一开始第一行字就是:一天早上,然后写二十年后的我,在某一个早上会做什么,我就写了一段话,我女儿马上说“哦,我懂了。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会写了。”然后她马上坐下来也写了一篇文章。我就起了一个头,二十年后一天早上醒来怎么样,她马上就写了,她完全模仿了我的一个基本的格式,你看她开头是这样的: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她写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我现32岁,在一家世界50强企业当精算师(精算师是她的一个梦想),月收入2000万。大学牛津,研究生耶鲁,博士剑桥,博士后哈佛。接下来是我的一天作息表:早晨7点起床,和老公一起晨练,绕别墅一圈,足有30千米长。然后引出她老公:我老公37岁,哈佛史上最年轻的校长,18岁从副校长提升为校长,美国人和新人(注:新加坡)混血(因为我刚带她去玩过新加坡,她理想中是新加坡和美国人的混血最好)。我叫他希莫斯,中文名苏豪宇,倒插门(因为她是独生子女,她想的东西很多的,将来的老公一定要倒插门)。然后她的分段很自然的就按时间顺序来分。上午9点,上楼照顾龙凤胎宝宝,她要考虑到要生两胎的,兄妹,金头发,蓝眼睛,跟他们奶奶一样。现3岁,很淘气,像老鼠一样到处乱啃。中间一些我就不摘了,下面看她的结尾。傍晚6点到9点,要么是练习新歌,要么就是开演奏会。这里她写到了自己的专长,在练古典乐器琵琶。后半夜的时间就自由了(本性就暴露了),我偶尔坐火箭去草原骑马,灯光把草原照得亮如白昼。12点,晚安。

    写了一篇想象作文,先不说她想象得有多离奇,也有多现实,但是至少她写出了一篇基本像样的想象作文。为什么能写出来,我觉得主要的功劳在于我。我做了什么呢?我们用学理性的东西对它概括了下,我主要做了一个构思的示范。下水作文,我们好多老师都误解了下水作文的价值,下水作文不是向学生炫耀教师的写作技巧,不是在那卖弄,主要应该起的是构思示范的作用。告诉他写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写或那样写。我给她做了一个构思示范,主要示范了什么,她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结构技巧如何经营一篇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自我怎么样展开那么多可写的东西,我怎么样把它变成一篇文章。我的女儿从我写的第一段当中她马上就受到启发。原来写二十年后的我,可以通过一天来反映,这种写作的技巧叫做横截面式的构思技巧。我们用一天反映的是整个的一生。这叫横截面式的小说构思的技巧,取材的技巧。这就是我说的“脚手架”。我们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厌恶、反感,其实很大一部分可以归于我们教师没有给他们有效的“脚手架”。所以我今天要专门讲,这个在小学阶段“脚手架”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在整个基础教育学生群体中,小学生是最需要我们帮着扶着的一个群体。“脚手架”对于高中学生的意义就远不如对于小学生意义来得重要。这就是我通过这个故事要强调的“脚手架”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脚手架呢?我们用最简单的定义来说一下,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且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我们先讲前半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他写特定的某一篇文章,完成某一个特定的写作任务,他所遇到的困难,他所需要的帮助,你给予他帮助,这就是脚手架。我再讲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在我们杭州很著名的一所小学,听过一堂写作课,读写结合。老师给的材料是我国著名的童话作家金波的一首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首诗很经典,我觉得这位教师的选材特别好,他选了一篇充满童趣的、可模仿的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我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我愿飘到广场上,堆个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我更愿飘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的融化。”非常好,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读这首诗,先让他们来说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我们先不谈他的阅读教学,然后接下来他转到仿写,现在同学们拿起笔也学金波老师的样子写一段,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到哪里去呢?结果那么好的一所名校的学生仿写出来的东西,让我听了以后非常失望。下面就是这个班里学生仿写的语段。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愿飘到操场上,变成一个足球,被同学们快乐地踢来踢去。第二个同学就更糟糕了,我们都坐在教室里,他说我愿飘到教室里,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我觉得这个孩子的童真哪里去了呀!我们天天在学校里上课,有谁还愿意变成一朵小雪花的时候还愿意飘到教室里,8小时之外还要继续在教室里听课。我觉得第二个孩子写的特别假,不仅假而且拙劣。这两个孩子,我觉得都没有写出一点点诗歌的味道,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就因为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让孩子们欣赏诗歌的时候,完全没有涉及到一点点诗歌创作的技巧。结果孩子们仿写的不知所云,你看如果我是一朵小雪花,这是整个想象的前提,我是一片雪花。你看金波老师写的三段里头,雪变成一滴水,他是紧扣这个前提的,我堆个胖雪人,雪变成了胖雪人也是符合这个前提的,到最后飘到妈妈的脸上融化了,他都紧扣着这个前提: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而这两个学生仿写呢,我飘到操场上我变成一个足球。请问雪花怎么变成足球了?第二个学生他根本没有想象雪花变成的一个所谓的意象是什么,他直接说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我们认为他想象雪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人。那么这是不是和金波老师的那首诗是不符合是不一致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一致?我们只能说因为老师引导教得不到位。其实像这首诗完全可以做一个示范,你给学生出示这么一个示范,或者你就在原诗里头把押韵的两个字圈上,我愿飘落到田野上,变成一床棉被,为小麦苗御寒。你看“上”和“寒”我们说广义上它是一个押韵。我们的学生没有考虑押韵,诗歌写作的技巧之一可能是押韵的。没有考虑这首诗的一个技巧之一是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个前提是多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这个案例来说明,教师心里面有没有给学生搭“脚手架”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的结果,直接决定着你一堂一堂课教学的效率,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所以我要引起我的第一个观点,今天要讲的,我认为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能一直疏忽并且我们需要迫切改进的,就是在写作教学当中用专业的写作知识、精当的文本分析(我不用范文,因为有一些文章可以是错误的文章,我们统称为精当的文本分析)以及可操作性的步骤,为学生搭建写作的“脚手架”。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提高自己教的意识,这是我今天重点阐述的一段话。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了,给学生搭建怎样的“脚手架”,怎么搭建呢?其实就写作来说,所有的“脚手架”无非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内容方面的问题(写什么);一类是帮助学生解决形式方面的问题(怎么写)。但是你在教学的时候心里要清楚,我这一堂课给学生的“脚手架”是属于哪一类?是内容方面的还是形式方面的,如果是内容方面的就用内容方面的“脚手架”,要清楚的有一个区分。讲到内容方面的“脚手架”我们先来看一下,我想我们有必要对小语课堂上那么多那么多的现场演示作文做一个反思。我听过好多好多小语课堂上的写作教学课。我发现,我们的老师非常喜欢在现场40分钟的时间里领着孩子们做一个现场演示的活动,比如在40分钟内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现场老师指导学生们展开这个游戏。比如踩气球、扳手腕比赛,然后让全部其他的同学在那里观察,这几个孩子是怎么踩气球的,他们是怎么进行扳手腕比赛的。或者老师做一个表演,老师先让学生记录一个场景,我记得有一个特级教师在开课15分钟里他就是不进教室,整个下面就炸开了锅,说老师怎么迟迟不来,等了5分钟老师不来,学生站不住了。班长出面问其他老师我们今天的任课老师怎么不来,然后班长派几个同学去其他地方找老师,整整过去15分钟,老师一进场,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当老师迟到以后。他把自己迟到的行为当作了一个表演,然后让学生写教室里今天发生的突发事件,这叫做表演,还有其他的实验。我想在座的老师们心里都清楚,你们一定听过太多太多这样的课,我们统统称它为现场演示类的作文教学课。这些现场演示类的教学作文课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我们今天要反思那些不太成功的课,不成功在哪里。我给它盖了一个章,他们不成功的原因首先是犯了一个写作认识上的错误,他们把学生的作文当作了照相机,以为写作就是对于生活对于现场的一个机械的反映。所以我在现场制作了学生写作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你现在有可写的内容了,你把它写出来。写作是照相吗?千万要知道写作不是摄影,学生也不是傻瓜,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眼睛当成了傻瓜照相机,让他们把现场的东西巨细无遗地拍下来写进了作文,这是不是作文理解上的一种巨大的认识错误呢?我觉得我们那些不成功的现场活动课主要犯了这个错误。所以我特别喜欢讲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因为我觉得就现场活动演示类的作文课来说,他是我目前看到相当成功的一个案例,他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总结。记叙文,记叙和描写一个场景应该怎么教是对路的。王崧舟老师曾经借鉴心理学的一个经典的测试,然后把它搬到了小学的写作课堂上,这个测试好多人演示过,包括我讲过后好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里都演示过,据说效果都不错。它主要把课堂分五个部分。第一步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干净的白纸,在这个上面写下这个世界上是他认为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五个人的名字,写了五个人的名字后,王老师抽学生来谈一谈你为什么选这五个人不是别人,学生在那里说了。说了以后进入第二步,让学生拿起笔划掉一个人,每划掉一个人的名字就相当于这个人死掉了,也就说你准备让这五个人谁先死,很残忍。学生在那五选一,五选一还好一点,比较好选,选了以后老师再叫学生起来说,为什么要先划掉。比如有个学生先划掉妈妈,你为什么第一个就把妈妈划掉啊?学生说:“因为我的妈妈在我读小学六年来从来都没有到学校来接过我,所以我让她先死。”但是有一个学生他先划掉自己,他在写自己的时候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怎么爱别人,我第一个写下的是自己,第一个划掉的也是自己,说明他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谈这样交流,然后接下来第三步在四个人中再划掉一个人的名字,在三个人中再划掉一个人的名字,最后叫学生把剩下的两个人的名字全部划掉。在这个过程当中,王崧舟老师让学生一边划一边说,学生是一边说,有的是一边叫,有的是一边哭一边喊,这是那节课上学生的反应。有的学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有的满面通红大声地抗议,捂着名字感觉如果我真的划掉了,他就真的离我而去了,大声地叫不要啊,不要划啊,老师你怎么这么残忍啊。有的内敛一点的学生,在那里小声抽泣,性格开朗一点的会放声大哭,还有的叹息,有的烦躁,有的羞愧,有的悲伤。我们有没有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他所产生的这些反应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他平时没有到达的层面,叫什么层面?审美体验的境界。他已经不知不觉在一个特殊的心里测试当中,对生活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了一种审美体验。这才是这堂课我需要肯定的地方。如果他的学生没有这一系列的反应,这堂课就不成功了。那么我们把这堂课他所用的方法和所用的目的进行一个学理性的探究,我们会发现王崧舟老师在这堂课中他用的方法,我们称为情境教学法。一个特殊的生死测验构成了一个活动的情境,学生在虚拟的“生死抉择”中不停地想,不停地回忆,不停地说。而且同学和同学之间进行不停地碰撞、沟通、启迪,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有时候对生活熟视无睹,这个生活有时候需要外人来打破。我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追过一个很红的剧叫《欢乐颂》,追剧的同学应该知道的,里头写富二代曲筱绡,她不知道她的父母对她有多好,但是她亲眼看到了同楼的樊胜美,她的父母待她是那么的不好之后,她很感动,她被伙伴感动了。然后她在深夜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告白,跟她的爸妈说我真的好爱好爱你们,因为我从来不觉得你们对我有多好。这个也是一样,有的学生从来不觉得父母有多好,在其他同学说父母的时候,在抱怨父母的时候,她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好,这个交流的价值在这里。不仅仅自己内心受到了触动,自己内心还受到来自同伴的一种经验的触发和碰撞。那么它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拔出来,让他们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视角、陌生的心情来重新审视自己和亲人的关系。然后在这个重新审视的过程中,榨出日常所没有的情感。就像那个曲筱绡一样,她被榨出来了,她突然意识到了,所以在深更半夜要给父母打电话表达一下。那么我们把这个情境活动当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打出来,就是“陌生化”。整个的情境活动设置他最核心的一个技巧就是“陌生化”。教师通过活动把学生打出了生活的常规,用一个平常少见的虚拟“生死测验”把学生打出了生活常规。老师们有没有注意到,我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打到哪里去?你们明白了吗?打到哪里去啊?把学生打出了生活的常规,打到哪里去?你们想一想,下面接着我要揭晓答案,你想的和我想的是不是一样。

    我想通过这个先总结一下,叙事性散文教学的第一个路径就是通过陌生化的技巧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生活,学生从来不缺生活,你就要帮他们对自己熟视无睹的生活进行审美,然后唤起一种新奇深的体验,注意这三个字——新奇深,如果你的活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那么你就要警惕,这个活动值不值得在我的写作课堂上去展开。老师们注意到了吗?你在设计一些让学生记录生活的活动,你要考虑一个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唤起学生新奇深的情感体验,打到这里去啊。第二个路径是写记叙文,写真实的记叙文。我们不唤起学生新奇深的情感体验,我们直接让学生写他们生活当中那些新奇深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特别有价值的新奇深的生活。所以老师们要反省了,你让学生们写我的暑假生活,我的寒假生活。如果他的暑假生活是很平淡地在家里度过的,就不要记了,流水账,值得记的就是他暑假生活当中那些新奇深的生活体验。他暑假去了月球那可以写,他暑假去了非洲,一般人都没去过,你把它记下来,不需要太多的情感渲染,写出来了就有意思。记叙文无非是这两点,要么情感新奇深,要么生活内容本身足够新奇深。所以我总结了一下,我们与其在记叙文中反反复复地提醒学生贴近生活,我想倒不如鼓励孩子们启发孩子们或者通过活动的设计来领着孩子们去贴近自我,所以我的答案来了,刚才说把学生打出生活的常规,打到哪里去?打到一个他从未发现的自我那里去,贴近自我。生活当中的记叙文无非是两点:()自己私人的独享的生活经验;()感受感悟最深的情感体悟。这个提纲很重要,这个提纲决定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在公开课上,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活动应该往哪里去。所以我觉得王崧舟的那个课例非常好,值得我们反复地去琢磨,值得我们反思去借鉴我们的记叙文的活动应该怎么设计。我再举一个案例,我们有一位名师,浙江省的一位特级教师,他到一个中学去让孩子们写一篇记叙文,全班40个同学每人写一篇同题的记叙文,题目是《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写什么呀?就是每个人写自己的生活,熟悉的地方,每个人写自己的日常。写一篇记叙文,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结果40篇文章交上来,他先送给了一个报社的总编看,就说你以总编的视角,来挑一篇你最喜欢的文章。然后他又把40篇文章送给我,他说你以研究作文教学专家的眼光,你来挑一篇你最喜欢的文章。结果我们两个人一致看重的文章,居然是同一篇。文章很长,其实真正打动我和那位报社总编的就是这段话,这个孩子写他陪奶奶到农村老家看望一位故人,奶奶的旧邻居,因为那个邻居生病了。然后要走的时候,老朋友拉着奶奶在院子里没完没了地聊天,奶奶多次表现要走了,邻居就拉着奶奶聊个不停。你看,“许久我走进老屋,谈话还没结束,奶奶显出要走的意思,而那位村人却一直津津乐道……就当我们即将告辞时,她终于解释道:后院的鸡下了九个蛋,马上就下第十个了,你们来看望我,我一定得感谢,十全十美是个祝福,务必等收下十个鸡蛋再走。于是奶奶又和她聊了起来,没多久,奶奶接下后院提上来的一篮鸡蛋,是九个,而我接过另一个热乎乎的鸡蛋。”看到这里我们都觉得很感慨,农村人的质朴通过十个鸡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学生的文笔很一般,你会发现这个“津津乐道”的成语都用错了,不是特别恰当,但是很打动我,也打动了那位总编。我们一致觉得40份文章当中,它最好。为什么呀?事后一想就因为这个学生取材独特,他写了他自己私人的独享的一个故事。就写了一个农村的老奶奶感谢来看病的一个故人,她没有什么好感谢的,唯一的办法是立等母鸡下十个蛋,是等出来的十个蛋,多么朴素多么真挚的一种情谊啊,不需要抒情,我们都感受到了。而这种经验其他城里的孩子写不出来,其他孩子大部分的是早餐,母亲那个动人的背景,晚上母亲熬的一碗汤。只有这个学生他写出了他私人独享的东西打动了我们。所以说记叙文要么是内容新奇深,要么是情感新奇深,似乎没有太多的技巧可以玩。如果离开了这个东西,纯粹的玩文采和语言,我们觉得那种华丽是要不得的,根本不应该是我们中小学所应该提倡的写作的路子。所以我把我刚才说的话再总结一下,写实的记叙性文章,是我们小学写作的一块重要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千万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机械记录上。50个孩子写的东西一模一样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让学生写一个一模一样的场景,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遇到呀?没有啊,除非是重大实践。比如说我们去年的阅兵式,那要写,但是每个记者写阅兵式的视角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记录一个一模一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呀!你就不知不觉的把写作当成了是一个生活机械的反映。它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你的活动要么走心,你一定要领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要么纯粹的走技巧,如果纯粹的走技巧你的活动就不需要那么搞了,你就扎扎实实地教孩子们怎么记录一个场景,怎么样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有意义。但我们现在好多的活动似乎是杂揉的,活动搞了很久可能最后只给学生十分钟的展示,我觉得既不走心,也不走技巧,是比较尴尬的。但是好的课,它一定是要么是很走心,要么很走技巧。这是我讲的第一块内容,就是指向内容的“脚手架”,那些活动的设计我们应该往哪里去。

    接下来我简单地谈一谈语言训练,因为小学阶段是我们的学生语感形成的重要阶段、关键时期。小学的语言教学有时候比文章的写作来得更重要,所以指向语言训练的“脚手架”也需要老师们用心去琢磨。这是我摘的课标里的两句话,分别是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第一学段中说:(1)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乐于用,要把积累的东西运用起来。第二个是:(2)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都谈到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那么怎么样把积累的东西运用起来?这一块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问题在哪里呢?我先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也是王崧舟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我觉得对我们写作特别有启发。他讲到小语课堂上一个生字词教学的案例。两位老师,一位是优秀教师,一位是普通教师,教的是同一篇课文当中同一个词语,就是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中描写三轮车夫的脸,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一个生字词,两个老师都重点教了这个词语,但是他们教的路径完全不一样。优秀教师是这么教的,他第一步: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下自己生活中看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有哪一些?这个我们称他为经验的联想和提取。有学生说自己楼下门卫的脸,守门老大爷的脸;有学生说自己阿太的脸,饱经风霜的脸很多很多。接下来第二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给移到了课文当中三轮车夫的脸上问:请你想象一下,文中三轮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可能是怎样的?也就是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生活当中看到过的,在阅读当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都嫁接到这个车夫的脸上。有些说这个车夫的脸应该是很黑的,因为风吹日晒;有的学生说一定是又黑又脏的,因为他没有时间来洗脸;还有的学生说他的皱纹是一道一道横着的,他把自己生活当中这种经验移植到了车夫的脸上。第三步更绝了,老师问:谁能看出车夫饱经风霜背后的东西,他为什么会有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孩子们就说得更多了,想象他住的地方,想象他工作的状态,想象他生活的境遇,等等,又说了一大堆。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优秀教师的教法:回忆、想象、推理。教了一个词花了那么多的课堂时间。普通老师是这么教的,问孩子们:同学们谁能说出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含义?有学生举手,老师让学生说一下。学生站起来说了什么什么意思。老师还故作惊奇的问他:“你从哪里知道这个饱经风霜的意思学生说:“《词语手册》。”l老师又假装表扬一番你真棒,你能通过词语手册来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命令全班同学打开词语手册,饱经风霜的解释读三遍,读了之后背,背了之后再随机地抽几个学生来抽查一下,好中差都背出来了。好,差不多了,我们都已经记住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回去抄十遍。普通老师的教法大家都这么教。有意思的是一个月之后跟进的测试,第一个测试是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填空什么的脸,这个脸没有给任何图片。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脸的填空题,越多越好。第二个给出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让孩子们描写父亲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隐含的评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想看看这两个班的孩子有没有记住饱经风霜这个词,并且能不能熟练地使用,能不能自动地提取出这个词。你们想象一下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第一题什么的脸,愉快的脸、慈祥的脸随便写,普通教师教的班级10%的学生写出了饱经风霜,而优秀教师教出的班级91.7%的孩子们写出来了。第二题,就这么一张明显的饱经风霜的脸,普通班级的学生不到10%写得出来,而优秀班级的学生82%写出来了。这是一个阅读教学当中实质教学的案例,但我觉得他给我们小学写作教育教学的语言训练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什么启发?字词积累如果仅仅让学生拿一个本子摘抄,可能效果就跟刚刚做的测试是一样的,一个月之后他忘得差不多了。而字词积累读读背背抄抄是我们大多数老师用的招,你们承认不承认?你们怎么样想提高学生词汇的丰富性,是不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做的是读读背背抄抄啊,而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读读背背抄抄,一个月以后忘得差不多了。学生并不能进行有效地提取,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呀。那么怎么样让学生积累的词汇在一个月之后,甚至在后面更长的时间里能够自动化地使用,跳出来进入到他的写作当中去?我觉得给我们的启发是你一定要创设实践性的活动,你必须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用到这些词语,然后他能够记住。其实我自己也有这样一个经验,我有时候觉得某一个人某一段话特别好,我赶紧把它记下来,记下来之后我在下一次我的论文写作中刻意模仿这段话,仿了一下这段话就深刻了,我也许就记住了,一定要用。这是这个案例对我们的启发。那么怎么用呢?在字词教学,特别是语言积累这一块,我觉得我们老师脑洞一定要开得大一点,多设计一些有创意的有意思的活动来推进学生的语感,来强化学生字词积累的主动性。所以这里头我特别要宣传江苏省一个特级教师洪榴老师,他就不停地在那开发这些东西,他开发了语文微生活系列,就是让学生随手写一点点东西,一点点短小的一句话一段话,他称之为语文微生活。其中有一块就是微写作,我觉得很好,这些就是对我们学生的语感形成特别有价值的一些活动设计。有一个系列叫字词微电影,让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出一个词,然后全班学生一起来把这个词用语言文字拍成一段电影。其实就是把它还原成一个场景,生活当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瞬间相当于文字的描绘或叙事写一段话。这是洪榴老师的解释,让学生通过一段话来还原或丰富某个字词投射在脑海中产生的意象。把一个抽象的词具体化,具体化了以后还要用文字把它给写出来,他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字词微电影。学生就是欲罢不能,停不下来,后来每天全部同学在那里竞标,我准备出这个词,他准备出那个词,然后全部拍板用哪一个词。搞得很好,这是他的学生用“影子”拍出的文字微电影。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中低段的孩子们来说能写出这样一段话就可以了。你的目的是指向他语言的训练和语感的培养,但是你逼着他写,硬要他摘抄他不乐意,这样他就愿意写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又很有意思,全班一起来做。每个孩子写的都不一样,影子拍成了这么多,这就叫字词微电影。第二个微写作就是校园微视角,让孩子们拿着相机捕捉校园里头精彩的一个瞬间,一个风景,课堂的一瞬间都可以,然后全班给照片命名,图配文给照片写一段话。这又是一段话的语言训练,结果学生做得也有滋有味,而且在做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语感意识就提升了、就好了。我给你们看看他的学生写到什么程度,这是六年级学生写的,刚刚看到的这个学生拍摄的是校园爬山虎的一角,然后下面学生争着给它取名字。这个学生给照片取的名字叫《当我途经你》,小学生我觉得有这个文笔就是教师教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好学生以前都不是老师教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洪榴老师的学生就是他教出来的,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出来的。我读一段:翻开记忆的相册,你火红的侧影仍留恋地抓着校园的一角。我听到有同学傻傻地说你是幅画,也许你真是不曾被人特别关注,也不曾被人遗忘,如名师大作一样不受尘世影响。还记得,你为白墙留下的“爪痕”,以及那随意乱甩的“红袖”,这不就是你?美丽又捎带倔强,似乎没有人能阻止你向墙的尽头前进。我静静地感受你,感受你端庄的一切,它是内含的。里面藏着那小女孩天真的笑容,顽皮男生看到你时片刻的惊讶,老师散步时的由衷感叹……就是一张图,爬山虎的一角,他写成了一段话,写得很好。然后另一个学生,他比赛就有意思了,另外一个学生给这个幅照片取的名字叫《爬山虎物语》,我想我们有的孩子连什么叫物语都不知道,他就叫《爬山虎物语》,这就是语言的积累,他在生活当中看到什么什么物语,这个时候通过这个活动设计,这个词就跳出来了用起来了。《爬山虎物语》写了一首诗:“它只知道,爬着,爬着,一颗心,也变得火热,它不知道,一片叶子落下,变成了秋天。”小学生写得太好了。所以这是一种活动的示范,就是你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创设有意思的语段训练的任务,有趣一点,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当中积累字词,使用积累的词语,提高语感。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修词训练,这就要看你脑洞开不开,看你是不是生活当中写作教学当中的一个有心人。比如说有时候看到一些好的句子,修词特别好,你可以马上把它记下来,让孩子们去练。每天练一句话都很好。比如说给学生写,先出示一个示范:十二月像狂风暴雨,迅疾无比(你乍一看十二月怎么像狂风暴雨呢,看到后一句就明白了,原来形容十二月来得很快,日子在年底的时候过得特别快)。然后我们让学生来写,你任选一个月份,然后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它:一月像什么,三月像什么。我想这样一种简短的语句训练学生不觉得难,不觉其难,但觉有趣。这应该就是我们设计的方向,不要用那种机械的。我们好多老师在学生的摘抄本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摘抄本:好词好句,我的感想。给学生设计一张摘抄的表格。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打破摘抄的模版,就把摘抄抛开。我们在这些学的活动的设计,一句话,一段话有好多的点子。当然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感,我觉得写诗恐怕是最理想的,因为诗歌的语言相对来说是最精炼的。这是我们杭州重点中学的学生仿写的一句诗,我觉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诗句的仿写中,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推敲字词,琢磨字词。老师给了学生一首诗就是《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其中中间有一段“夕阳倒映在水潭”,如果这使你感到快乐,那么爱情美酒等等都不值得一提。让学生来写夕阳倒映在水潭这个意象。然后我们的学生,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是有问题的,他的语感的语言的意识是不强的。一个学生写:“鸟儿回荡在山林。”什么意思?鸟儿怎么用回荡呢?你会发现主谓搭配不是很恰当。你如果写鸟儿的话最好使用盘旋,如果写鸟的声音的话,应该改成鸟声回荡在山林。第一句话不理想,第二句话:“清风驰骋过海洋”。你又觉得驰骋这个词不对劲,因为清风是柔的,驰骋是干净有力的,感觉上不对的。“花香弥漫在鼻尖”,你又觉得这个动词用的怎么都让人看着不舒服,因为鼻尖有多大啊?花香弥漫在鼻尖,觉得弥漫这个词也不妥。“暮星坠落于林梢”你也感觉到读着很变扭,为什么呀?因为你觉得暮星这个词有点深造之嫌。“浮云悠翔过蓝天”只有这个稍微像样点。“微风吹拂柳梢”像样点。但是这说明什么?这是我们中学生仿写一句诗,他的一个结果。我随机抽了这么几句,我觉得不太乐观,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那么类似的一些精致的诗歌的仿写,其实也可以让孩子们练一练,不要多。所以这是我引用了我们后面的大师王荣生老师说的一段话:“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语感的养成。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而语言使用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它就是语感,语感的养成。”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的主要途径是实践,除了实践没有别的方法。而对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要好好地琢磨,如何改进我们实践的方式,如何突破我们对于实践的固有模式的认识误区,这需要老师们多一些创意,多看一些其他老师实践的方法。语感培养的途径有两种1.语感实践;2.语感分析。所谓语感的实践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们自己使用语言,自己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但我们发现问题来了,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言语实践都可以达到语感养成的目的。不是所有的言语实践,它的效果都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我们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看了600万字的课外书,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他可能看了1000万字的课外书,他的语文还是薄弱的,他还是不会写。这说明什么?就是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的语感实践都可以达到语感养成的目的。为什么会有好有坏?有的有效,有的无效?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偶然的成功了,有的学生会不太成功?是这样吗?是这样的。因为我自己的女儿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她在小学阶段在我这个爱阅读的妈妈的强力的压迫下,她看了10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的书,但是到今天她读高中了,语文还是薄弱环节,语感确实是比较差。为什么?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达到语感养成的效果。原因在哪里,老师们想过没有?我相信你们一定想知道这个谜底。因为那些不成功的课外阅读,不成功的语感实践,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语感实践层次太低了,我们称之为他一直停留在粗浅的语感实践上(读读、抄抄、背背)。就像我们大部分的孩子一样,他读小说,他只注意到小说的情节、内容、故事好玩。我们称之为他只是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上进行语感实践,但是有一些学生不一样,他同样读一篇小说,读一个故事,他被里头的一个词语打动了,他会在这个词语上逗留好久,想了很久,他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精致的语感实践层面。他有想象,他不知不觉地已经想到有一天我要把它用起来,他已经自觉地走向精致的语感实践的层面,这就是最大的一个奥妙。有的学生不自觉地停留在粗浅的语感实践层面,而且一直粗浅。有些厉害的学生他之所以厉害,是他不知不觉地进入精致的语感实践层面,所以他很厉害。他看的书不比别人多,但是他语文很厉害,他写作很厉害。所以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做一些精致的语感实践,提醒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书你也可以这样看,你写文章你可以这样写。所以我这里要说引导学生进行精致的语感实践,或者设计一些精致的语感实践。比如我们语文教材当中有好多好的文章,你让学生用100字、200字、300字概括同一篇课文。比如小学中段有一篇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我们让学生们练练看。第一天你让学生用300字概括《穷人》,第二天提出说300字减为200字,最后用100字概括《穷人》。300200100这就是很精致的语感训练。训练什么?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我们还有一种很精致的语感训练叫批注。所以我们以前说会读书的人,比如列宁他的哲学笔记,自己批注的东西比要读的原著字数要多很多,所以列宁厉害。我们可以给学生选一些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精致的片段,比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文章,这个片段很精致:“我到母亲的工厂里,向母亲要一块钱买一套书,从来没有去过母亲的车间,第一次去,母亲给了我一块钱之后,头也不回,没有任何理我的意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这个片段写得很好,他刻意地用了4个立刻的重复,其实简单的描述就是:母亲说完,立刻坐下去,弯着背,将头俯在缝纫机上忙碌起来。为什么是4个立刻,要这么写?他要强调对母亲来说,每一分钟都是钱啊。这么一个挣公分的人,每一分钟都是钱,她一分钟一秒钟都舍不得浪费。为什么呀?她要给家里挣钱。反过来通过这个事情来说明母亲看似不通情理的背后,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来说明这一块钱对母亲来说有多难,难的连她亲爱的儿子到工厂里看,她都顾不上多看一眼,要立刻挣钱。那么我们通过这种批注让学生知道有一些词它好在哪里,然后他以后会形成习惯。遇到一些文章里好的词语,他就会停留,想象,鉴赏,进入一个精致的语感实践的层面。所以我今天又说我的第二个观点:语言训练,应该通过实践性活动来促积累,助运用;语言训练,应该从粗浅的语感实践走向精致的语感实践;而我们老师是其中重要的介入力量,你要去设计它。

    最后做一个小结,今天讲到一个“脚手架”,有一些东西还没有涉及,我们能给学生提供的一个“脚手架”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概念类、元认知类、程序类、策略类。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有用的,值得我们老师开发的是程序类的,是怎么写程序步骤以及策略。那么我们还讲到“脚手架”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内容,一类是形式。“脚手架”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范例、图表、提示、问题,但是你会发现所有这一切,对我们老师在写作课堂上提出最大挑战的是活动的设计,根据你设计的脚手架来思考活动应该怎么设计,设计怎么样的活动。

     

    作者:叶黎明(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 【上一篇】郑庆全:学本课堂的实践关注与研究课题之思考 【下一篇】肖 川:让生命教育在课堂中绽放光彩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