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4日互动专刊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6-04
  •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424日互动专刊

     

    用语文教人,用文化立人

    ——观王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感

    在名师荟萃的千课万人课堂,初见王峰,这是一个高挑清瘦斯文帅气的年轻人,朝气蓬勃,觉得小语界又添新生力量,喜不自禁!初观其课,这是一节新鲜新型丰富多元的语文课,生气盎然,欣喜语文教学已呈多样形态,乐不可支!

    一、新鲜,充满张力的课堂 

    这是一节清华附小1+X课程中“语言与阅读”的整合课,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和新颖的冲击。

    1.新颖的授课内容:语文与英语双语汇合,跨学科整合;中华经典与西方文化,价值交织,语言与思维,阅读与表达共生。

    2.独特的教学视角:以伦理思想为线索展开语文教学,用语文教人,用文化立人。

    3.高远的育人目标:培养“中国灵魂 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新颖的授课内容,独特的教学视角,高远的育人目标,注定这是一节不同凡响的语文课。这样的课堂,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未必得心应手。然而,初出茅庐的王峰老师却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竟然用非常接地气的生本课堂把这个高大上的内容目标落到实处,真的是后生可畏啊!

    二、生本,充满活力的课堂

    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王老师几个关键的教学点。

    1.引入:结合生活,表达思考。

    师:在你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中,你最希望你的朋友怎么对待你?

    生(各抒己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将心比心,一直做好朋友……

    师:你最不希望你的家人和朋友怎样对待你?

    生(先口头表述,再在黑板上板书要点):对我说谎、互相猜忌、拍马屁、取笑我……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我会好言相劝。

    生:我会跟他绝交。

    师:这么严重?要三思而后行啊!其实,你们刚才所说的,中国有句古话,很精简,很简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

    师:她说的意思对吗?(生齐:对)其实,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贡说的话,孔子在什么情况下对子贡说这句话?想不想读一读?

    王老师让学生在讲述生活经验和感悟的过程中,自然引出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自由解读,了解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2.学文:学生先学,教师后教。

    教师出示《论语子贡》原文,让学生自读、汇报读,接着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王老师则敏锐地抓住学生解读的疑难点“恕”字作解答。

    师:是的,“其恕乎”没有讲。你们知道“恕”是什么意思吗?遇到不懂的字,你会怎么解决?

    生(先后回答):查字典;在电脑上寻找,找到这段话的译文……

    师: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常常用到的,那就是结合注释。(出示注释)恕,如心为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读懂了这个“恕”,接着自己尝试着翻译一下。

    学生就是在自读自悟中,在老师适时精要的指点下,不仅读懂了这段小古文的意思,还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作为“恕”的具体解释,也是一句千古名言。

    3.共学: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王老师安排了两次共学任务:

    第一次:作为小导游,向外国友人介绍这句话。小组中一人扮演外国友人,一个做小导游,用英语向他介绍。

    王老师通过小导游的情境创设,巧妙地让学生大胆创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文翻译,随后才出示这两句话的两种翻译让学生比较选择,最后补充说明第①句是清朝时期的外国人翻译的,第②句是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孔子这句话时的英语翻译。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to you.

    One should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he himself does not desire.

    接着引出西方相同的名言:“whatever you want men to do to you,do also to them.”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与比较“设身处地、以心交心”的中西文化价值的异同。

    第二次:小组讨论,结合预学资料、你学习的收获和你的生活,发表你的见解。

    老师在小组讨论以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摘要板书,并随机擦掉学生之前所写的不希望家人朋友这样对待自己所写的板书。

    在共学任务的驱动下,我们看到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都有自我表达与交流分享的机会,都在言语实践和师生交流中获得明显的学习进步——积累和理解中西经典名句,认识和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做人道理。

    学生为本,师导为助,先学后教,关注生成,这是小学语文课堂倡导的新常态。到了王峰老师的课堂,我感觉这竟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我想,或许是王老师天生有潜质,或许是王老师幸运地遇到高人指点(窦桂梅老师的团队成员),又或许是王老师正好遇上教育改革转型的黄金时代,所以王老师没有旧枷锁,生本课堂正好就是他的教学起点。

    我们知道,生本课堂更考验和体现老师的课堂执行力和掌控力,所以,王老师能这样从容不迫,详略有度,踏准节奏,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同时,又干净利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实在难得!

    三、整合,充满挑战的课堂

    这节课的成功,除了王峰老师的天分与努力,还要归功于清华附小的课程改革。整合是他们课程改革的最核心要素,整合让学科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科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让学生学习从知识走向能力。要驾驭和适应这样新型课堂,对教师,对学生都充满挑战。

    综观王峰老师的这节课,它打破了常规的语文课堂比较单一狭窄的内容、功能,目标,创新性地整合成多种元素:至少横跨了语文、英语、品德三学科的内容;包罗了文言文解读、英语翻译与表达、自学思考多篇阅读材料等多项学习元素;涵盖了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最后要达成“用语文教人,用文化立人”的综合教学目标。这是一个高标准、高难度的整合课程,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底蕴和多项技能,无法实施。

    陶继新先生说得好:“课堂不只是教师教学的地方,也应当是学生演绎生命的智慧场。”钱理群先生也说:“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就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其宗旨是成言立人。成言就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生活水平;立人就是在言语生活教育的过程中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的整个教学和智育体系,都要建立在“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这三根支柱上。

    感谢王峰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形态、新气象。

    最后,谈几点遗憾和期望。

    1.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学本课堂,也不要放弃老师的指导与示范。

    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我们都相当期待王老师能示范一下他自己标准流利的英语。可惜,王老师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或许是因为课时从60分钟被压缩至40分钟,不得已而忍痛割爱,让教于学,但是,对于英语表达还磕磕绊绊的学生,老师的范读和指点对他们相当重要,十分必要。

    2.在语言与阅读的新课程中,阅读思考表达要有机整合。

    对于预学材料的运用,今天的课堂没有体现它应有的效用。其实,课前我还设想这些预学材料会成为学生堂上交流分享的重要凭借,又或者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能够从各种材料的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建构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有意义的经历和活动中运用语言,在思考中学习表达。

    如果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的立场来教学,阅读、思考、表达三种能力的训练可以更突出。我以为,在阅读中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

    3.在公开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

    从会议提供的教学资料来看,我们只看到王老师的六篇阅读材料。我相信观课的老师都希望至少能看到一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规范教案,可以从中了解执教者的大致思路和教学脉络,以便观课时参考,日后借鉴时参照。特别是对于这样的新课型,更要让人明白就里,以提高学习效果。再者,对于年轻老师,写好教学设计,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梯。

    (广东省  黄莉莉)

     

    忽  然

    ——评王玲湘老师《琥珀》一课

    苍蝇的寿命到底有多长,我不知道

    蜘蛛的寿命到底有多长,我不知道

    琥珀的寿命到底有多长,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但我遇见了王玲湘老师和采荷一小的孩子们

    我们所以能遇见

    就是因为琥珀

     

    忽然,一只小苍蝇飞来了

    忽然,一只蜘蛛紧跟着爬来了

    忽然,老松树流汗了

    苍蝇、蜘蛛和松脂相遇了

    就这样忽然

     

    就这样

    苍蝇的翅膀不再掸了

    红眼睛不再眨了

    当然,圆圆的脑袋也不再刷了

     

    就这样

    蜘蛛长长的腿不再爬了

    没心思欣赏小姑娘的身姿了

    也没功夫去揣摩小姑娘的心思了

    当然,他不再有饥饿的恐惧了

     

    忽然

    陆地沉下去了

    海水升上来了

    泥沙裹挟着松脂球

    潜入渊深的海里去了

     

    忽然

    海风猛烈地吹起来了

    海涛澎湃起来了

    海里的泥沙就翻滚着

    来到了海滩

    一切发生了,忽然,又过去了

     

    这时候,海滩上来了一位渔夫

    渔夫的儿子问渔夫

    “这是什么?”

    “琥珀。”

    渔夫就这样回答了

     

    苍蝇的绿翅膀忽然之间清晰可见

    清晰可见的还有

    蜘蛛的长腿以及他们身上的

    每一根毫毛

    每一根毫毛的挣扎

    挣扎把永生的幸侥

    给他们带来了

     

    我们知道

    在过去,他们至少有一万年的寿命

    他们未来的寿命

    要靠

    严谨的推测和科学的探讨

    (湖北省  夏家发)

     

    课堂,为孩子的学习搭桥

    ——台湾葛琦霞《山田家的气象报告》课后二人谈

    听了台湾葛琦霞老师《山田家的气象报告》,来自四川成都的我,和来自江西南昌的老朋友、著名特级教师郭爱香聊起听课感受,谨记于此,以此和听课老师们交流。

    一、台湾老师课堂的特质

    罗:郭老师好!今天您作为主持,离葛琦霞老师特别近,我想听听您谈谈对这节课的总体感受。

    郭:我总的感受是,这节课学生非常喜欢,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是一节很好的低段绘本教学课。

    罗:我同意你的看法,请您谈谈好在哪里?

    郭:好在这样的课堂,它有三“不”:不是告诉,不像老师,不拘课堂。

    罗:对,您说的这三“不”,是不是就是我们追求的学本课堂,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是告诉学生怎样怎样,而是让学生在师生学习的情境中自己主动去观察和发现;不像老师,就是说老师像孩子一样,与孩子一起很亲近,与孩子有自然真诚的交流;不拘课堂,是不是说,课堂不是那么严肃,不是那么刻板,课堂更像生活的一个场景?

    郭:是的。比如在这节课之中,“不是告诉”,教师开课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要阅读绘本,而是从观察气象入手,在现代、在古代、在家里怎么观察气象,孩子们很放松地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自己就会感受到“观察”“发现”,为后面的读图、交流和写话做了充分的铺垫。有时候,功夫真的在诗外,上课也是如此。

    罗:正是因为“不是告诉”,课堂上老师就做到了“不像老师”,葛老师夸张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与孩子贴近的交流,很轻松,很家常,放得很开。这背后,其实是对儿童的尊重、与儿童的融入很到位。

    郭:我很同意您说的“融入”,“不拘课堂”,是“融入”的结果,葛老师把文本内容和孩子的生活,非常巧妙地放在一起,一步步结合,最后融合在一起。您想想,低段给了抓手、方法,做了用心而无痕的渗透,学生长大了,写家里发生的事情,还难吗?而我们大陆老师却比较笼统(内容),很急切(方法),台湾老师的教学,在这些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二、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罗:作为一线优秀教师,我相信您的直感。但我很想和您探讨一下,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值得学习,让我们学得来,带得走。

    郭:作为二年级的绘本读写课,我认为葛老师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让绘本阅读“可视化”。实现绘本阅读“可视化”,葛老师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关联”。

    首先是气象术语与家庭生活的关联:让孩子们猜测。一是根据气象术语,猜测现代、古代、家里怎么预测气象;二是从封面做猜测活动。

    其次是观察图并寻找图和文字的关联:老师一直有一句话“你从哪里看到的?”分别去图里寻找和文字(气象术语,如晴天、淹大水、刮风……)之间的关联。

    再次是绘本故事与学生自己家庭生活的关联。

    罗:是的,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一部分,听课学生和老师的笑声最多,如:

    CAI自己家里有哪些气象状况?

    师:你们家淹大水是什么状况?

    生:弟弟尿尿。

    生:爸爸洗澡。

    师:你们家有没有地震?

    生:我摔倒,或外婆绊倒。

    生:妈妈发火了,摔门而出,就像地震。

    三、台湾课堂特质的溯源

    郭:罗老师,你看到没有,葛老师抓住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每个画面过得比较快,没有停留过长的时间。

    罗:是的,对儿童的认识,台湾老师的确做得很好,我笔记中专门记了葛老师的语言:“天呀!刮台风了耶!”夸张的语言,把儿童拉入生活中。

    郭:还有,比如“谁的眼睛尖?”是激励的语言;“这部电视剧很著名,有部韩剧《冬季恋歌》,妈妈们很容易被这样的爱情故事感动。”是生活的语言。

    罗:其实,葛老师的课对语文的认识也很到位,比如从绘本迁移到生活中来,“我们来回顾一下绘本故事内容”,结果学生连结很好,老师就没有用过多时间去重复啰嗦,你就感到前面的环节准备充分,后面的书面表达就水到渠成。

    郭:水到渠成,是备课基于儿童已有的认知状态,没有过分拔高,在和孩子们的玩中,报告家里的“气象”。其实这种水到渠成,来自深入浅出的引导。自然的引导,学生不但显性的表达有变化,隐性的做人教育也同时有变化,课堂走进生活,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引领生活。

    罗:很多时候,我们由衷佩服台湾老师,她们的课都给我们温润的感觉。这温润的背后,是老师群体的深厚积淀,她们首先是自己爱读书的,其次是把学生当做主人的,葛老师的身份就很有意思——“悦读学堂”执行长,“悦读”、“学堂”,就是她的价值追求。

    郭:是的,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悦读学堂”,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追求,当然这节课还可以放开一点,还是有些牵的感觉,但是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牵当然也是必要的。

    罗:我是这么理解的,牵是必要的,但不能牵有余而放不足。牵是搭桥,不是铺路,因为寻路和走路,本身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锻炼。谢谢郭老师!

    (江西省  郭爱香、四川省  罗良建)

     

    宁静以致远

    ——关于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

    从去年的初冬时节到而今的阳春三月,两次观王崧舟老师执教《桃花心木》,课堂的景观略有不同,宁静致远的境界没有改变。

    这是一堂起点明晰、着眼成长的语文课。

    王老师一开课就公布了课前预习调查的结果:

    调查一:《桃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所有学生都认为是在“讲道理”。

    调查二:《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除1人外,98%的学生自认为全部读懂。

    调查三:《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13%的人喜欢故事,87%的人喜欢道理。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头,有利于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构建致力于学生成长的课堂。语文学习的核心,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能力。王老师的目标确定在文本细读和探究写法上,通过圈点勾画、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细读文本以领悟生活哲理,采用融入自我的方式感悟层层设置悬念增加阅读吸引力的表达方法。整堂课目标明确,路径清楚,着眼学生成长。

    这是一堂立意高远、开启哲思的语文课。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师,他的文学功底,他的哲学思考,他的语言艺术,他的教学思想,他的教育追求,他视野的高度、胸怀的宽度与底蕴的厚度都转化为教学内功,已经打上了属于王崧舟个人的文化烙印。

    关于文化是什么,龙应台曾经写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王崧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文化气息的魅力名师。

    一个人的学养有多深,立意就有多高。王老师的课一如他的学养,立意很高,带领学生从文学的语境走向文化的语境,既开启孩子们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又为孩子们的精神成长补充给养。如果追问孩子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的话,那答案一定是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更让我感慨的是,在去年冬季和今天的两次《桃花心木》课堂中,看得见王崧舟老师不断求进的轨迹,这或许就是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秘妙吧。

    这是一堂耐人寻味、值得研究的语文课。

    如果仔细研究课前预习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三个问题的选择都是关注道理大于关注故事, 阅读取向直指文本内容而非语言形式。由此也折射出日常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思想内容而轻语言表达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语文学习中,读与写原本是一体的,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写结合是非常有价值的且应世代传承的语文教育精髓。如果在阅读教学现实中,读与写的教学长期严重失衡的话,势必会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失衡。

    心平方能守正,宁静而后致远,语文教育亦如是。

     (重庆市  瞿涛)

     

    蒋军晶的“过人之处”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景阳冈》赏析

    蒋军晶老师是全国知名的特级老师,他不光语文课上得好,还能作学术报告,出版教育专著,可谓硕果累累,他所执教的《景阳冈》以精心的设计、精美的语言和精妙的板书,构成一节精致的好课,在夏日的午后带给我们轻松与愉快。其“过人之处”有:

    一、教学目标精准

    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繁琐而碎片化的教学目标,指向性不强,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少而精的教学目标才便于挖深挖透,集中精力完成教学任务,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老师执教《景阳冈》的教学目标只有两个,一是通过细读、批注、对话去感受武松的人物性格特点;二是在感受、分析武松人物特点的过程中赏评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这两个目标均指向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摒弃了那些大而空、虚而玄的所谓人文性目标、社会性目标,我觉得这是有方向性意义的。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旁逸斜出,人为地弄出一些非语文的东西来,因为语文课承受不起。这便是老师的第一个过人之处。

    二、教学过程精简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教学要实效,过程要精简。老师《景阳冈》的教学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先是通过梳理、聚焦,理解“十八碗酒和三处榜文”,探讨上冈的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此基础上,抓住“闪”字,通过研读讨论,了解武松的“过人之处”,进一步丰富武松的人物性格特点——即除了倔强、多疑外,还有机智、大胆;最后回到他再“过人”终究还是人,通过批注交流,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非高大上的武松。从 “是人”,到“过人”,再到“还是人”,三个环节,环环紧扣,一脉相承,浑然一体。教学过程简化了,教学内容却十分丰富,既理解了武松形象,又学习了精炼的语言,还掌握了批注方法。这是教师对学情深刻把握、对文本准确解读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老师的第二个过人之处。

    三、语文活动精彩

    学本课堂要求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点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老师通过对话、合作、批注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智慧,思考问题,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1、在对话中引导。在学习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前,蒋老师利用课件将武松喝十八碗酒的文句一一呈现,让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数,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酒店墙上、树干上、山神庙中写榜文的三处地方,巧妙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自然地引出“武松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继而让学生自学1——7节,通过点画体会、学生上台板书、全班交流,加深对武松“倔强、胆大、多疑、爱面子”等性格特征的把握。

    2、在合作中分享。学习“武松的过人之处”时,蒋老师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分组学习武松打虎的部分,合作阅读,仔细思考,画出“抡、跳、劈、按、揪”等动词,再引导学生重点体会“闪”字的妙用,说明武松是一个反应快、力气大、武功好的人。特别是和“躲”字的比较,一个主动、聪明而谨慎的武松形象跃然纸上。

    3、在批注中思考。武松再有过人的本事,但他终究还是人,蒋老师让学生紧扣“人”字,静心思考,品词析句,并做批注,通过对“乱”“哎呀”“冷汗”“喘气”等词语的勾画圈点与理解,感受作为血肉之躯的武松形象。当然,他是一个不只会打自然界老虎的人,还是一个会打贪官、会打昏庸朝廷的人,这是课末留给我们的精彩。

    我认为,学本课堂不是不要老师的引导,相反地,对老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备课时充分吃透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巧妙采用方法。以上实践活动讲究师生对话的深度、追求合作学习的实效,注重批注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干净简洁,语文味浓,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的第三个过人之处。

    如果说,武松的过人之处是智勇双全、身手敏捷,那么,蒋军晶老师的过人之处则是精于预设、善于引导。

    (湖北省  夏循藻)

     

    “大”而“明”的语文

    ——虞大明《景阳冈》观后

    虞大明老师的《景阳冈》一课,我看下来,脑子里蹦出了两个字——就是他的名字,一个是“大”,一个是“明”。

    说它“大”,当然是胆子大。

    有三点:1.什么话都敢说。如,关于“冈”字的读音,他说:“你们注意到刚才主持人是怎么说的了吗?”(因为主持人把“冈”字念偏了)如,在学生回答了关于李逵打虎的情况后,评价学生:“母老虎是非常厉害的。”对于前者,一般人肯定不会说;对于后者,一般人大致上也不大说得出口(因为是在课堂上)。2.表演这个事也敢让学生做。说实话,武松打虎是不怎么好表演的,但虞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表现”方式,不仅让学生作了表演,还请了两组。3.对于课文,敢作那样的取舍。课文总共有12个自然段,教学时,教师却只管后面的5个自然段(即812段),而置前面的7个自然段于不顾。这样的取舍,真可谓大刀阔斧了,一般人恐怕也是不敢的。

    当然,说它“大”,自然还有大气的意思在里头。

    一堂课,总是指向于两端:课的预设和课的生成。对于虞老师的课,比较两者,说心里话,我更看好他的“课的生成”,即课堂里的教师的举手投足。首先是自然。虞老师在课堂上一点不做作,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其次是谈吐,即语言。虞老师的语言实在是有魅力。准确,明白,清晰,幽默,生动,到位,并且是张口即来,而且嗓音圆润,富有磁性,好听。(顺便说一句,语言是使课大气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不行,课必定大气不起来。)第三是教师的整个状态。包括说话的样子、行走和站立的姿势、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表情、有意识的停和顿、自身的表现力、显示出的那种自信等等。对于这些,虞老师可以说都是没得说的。第四是对课的把握、调控。虞老师的课有一种天然的“顺”,让人感觉他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从容不迫。

    “明”呢,有四个方面:一是高明;二是简明;三是明细;四是明白。

    高明,指的是对于语文教育的宏观把握。语文教育就阅读教学来说,大致上是课文的学习。课文怎么学?我曾经提出应该有“前学、中学、后学”这样三截。前学,即课前学,就是在上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学;中学,即在课堂上学;后学,就是课文上过之后让学生进行拓展性或补充性地学。“三学”可以成为一个系统。虞老师的这节课,“三学”是明显的。“中学”自不必说。“前学”从课堂上对“用自己的方式概括课文内容”这个学习任务的反馈情况看,是一目了然的,不但有,而且作了设计。“后学”呢,从出示金圣叹对武松对《水浒传》评价的话语和“名著,得用一辈子去读;名著,常读常新,其乐无穷”的字眼里,都可以看出,这是教师在暗示和引领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所以,虞老师的课是 “三学”兼顾、“三学”合一的。实在是一种高明的表现。

    简明,指的是教学目标,或者说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任务就两个:1.聊聊武松;2.表现武松。两个任务,简单明了。这其实是集中,目标的集中。目标集中了,就容易落实,就容易到位。这自然也就是对课堂的有效性把握了。任务一采用“聊”的方式,也是一种降低难度、让学生变得轻松的做法,有远见卓识。

    明细,指的是对学习的展开。特别是完成“任务一”这个板块,课堂活动充分而有序,有圈可点之处多多。譬如,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武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作了多样的概括之后,老师提取出“智勇双全”一词——使聊的话题得到了集中;譬如,重点研读812段,让学生动起笔来:看看那些描写能够体现武松的智勇双全,用笔划出来;又有哪些描写中的哪些词能够体现武松的智勇双全,用笔圈出来——生本对话,用笔学习;譬如,研读之后,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在班上交流,班上交流要求四人都站起来,每人发表意见——保证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譬如,“大明打虎”照片的出示和李逵打虎文字的呈现等,都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明白,是聊的透彻之意。虽说聊的是人物——武松,却不知不觉(其实是有意识地)把“写法”也聊进去了。譬如,“哪些句子写出了老虎的猛?”“施耐庵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侧面衬托)“施耐庵是怎样来体现武松的智勇双全的?”(动作刻画、侧面描写、故作惊险)以及到后面的“课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写武松喝酒?”(为下文做铺垫;表明武松性格的多样)对于这些“聊”,都充分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意图和对课文教学的把握。这不仅是教师心里的明白,也让学生明白了。

    “大”是“明”的推动,“明”是“大”的推进;有“大”方能“明”,能“明”方成“大”。语文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浙江省  章师亚)

     

    学员课评

    梦想起“杭”的地方

    ——有感于“千课万人”第二届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423日、24日,我有幸赴杭州亲耳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们的语文课和报告,回想这两天的听课经历,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位年轻教师,聆听名师,学习名师,是我从师的一大享受。

    蒋军晶是名师,张学伟是名师,虞大明是名师。他们的课,要听。因为,那一定是节好课,一定在听完之后会有所思考、启迪。

    《景阳冈》一课,不管是蒋军晶、张学伟,还是虞大明,三位名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现场授课,让人如沐春风,深深受到震撼。在他们的影响与洗练下,唯有字一直在我眼前浮动。我胸中则有种一吐为快的感受。

    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获得与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之一。张学伟老师在教学《景阳冈》中紧紧围绕“朗读”这个中心,让学生不断读,反复读,有感情读,有所感悟去读,读文中人物精妙的语言,感文中作者的表情达意,悟文中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以读为起点,以读为归宿,切实体现了“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

    细细回味名师们的课堂,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有恋恋不舍的感觉,总有乐不思蜀的感觉,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他们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得益于个人的文化积淀。一位名人说:“一个人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他生命的高度。”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的文化修养达到了一定深度时,他的课堂语言才会丰富并耐人寻味,也会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孩子们。

    感受一:多读书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叹言:“让读书成为我的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为我们内在的东西。”正是因为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主动的去读书,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为学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感受二:钻教材

    名师们对教材的研读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教师一般就是就教材而教教材,名师们更是用好教材,超越教材。他们对教材的“深度”的挖掘让人“心潮澎湃”。

    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所以,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感受三:有激情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教师的幽默,主要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教学幽默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教师的幽默益智明理,是才华的流露;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折射出的是真善美的心灵之光。教师的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情绪,愉悦精神。教师的幽默,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教师的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教师的幽默,可以开户学生心智,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间或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教学内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学生记忆和巩固更高效。

    与真正做教育的人相比,我真是心存愧疚。虽然在践行着阅读改革,其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太浅薄,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更应该加强自我的修炼,让教育激情在书香中燃烧岁月!

    (湖北省   姜琪)

     

    千课万人"学本课堂"听课有感

    在这草长莺飞的人间四月天,有幸来到西子湖畔,参加千课万人的观摩学习活动。千课万人的活动,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启发。今天的几位名师,也许风格不尽相同,或和风栉雨,或风趣盎然,或循循善诱,或简洁明快。但今天的几堂好课,它所具备的特质一定是相通的。我暂且把它们归纳为:

    1、学生乐学

    学生乐学,离不开诸位老师贯穿始终的学本理念,离不开他们幽默机智的课堂语言,也离不开他们灵活的教学设计。吴忠豪教授就指出,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乐学,老师上的也就轻松愉悦。虞大明老师的《景阳冈》,光预学单上的一个开放式作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涌现出数种别开生面的解答:色彩明丽的图文,朗朗上口的快板,颇有书法功底的几个大字……整体初步感知在学生创造、享受的过程中愉快的完成了。

    2、学习有“法”

    就文本阅读,叶圣陶先生认为,“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在初识文本,有了全貌轮廓后,抓住其中最能帮助理解文本的关键部分,四两拨千斤,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蒋军晶老师与虞大明老师的《景阳冈》,不约而同的选择以“打虎”的部分作为探究热点向全文辐散开去,先找打虎前上冈时三次看榜的心理活动,再抓住三个“闪”,以及后来的“跳”、“揪”、“按”、“踢”、“打”,让武松的性格整个“立”了起来。

    3、学有所"得"

    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另一个维度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否有实在的收获非常重要。王玲湘老师的《琥珀》一课,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描写的"详细情景"来自于作者基于"那块琥珀"的成因、样子的科学严谨的推测,进而介绍科学小品文这种文体的独特属性——科学性,进而再次走进文本,品味其文学性。本文的文体知识就这样无痕的内化了,学生就这样习得了本课的重点。

    4、学有所"延"

    单篇的独立的文本,时常割裂了学生课堂知识与课外的联系。王峰老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英语与我们的母语整合在一起,是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一次融合。延伸的《礼运大同篇》,是孩子与经典文化的再一次亲密接触。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将林清玄在文中向我们阐述的"不确定"的哲理,与其他名人的生活经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汇集、发散。教师将文本延展开去,孩子就能握着文本的手与课外的教学资源互动、交流。

    千课万人的学习,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随着活动的进行不断地在更新。正如今天陈金铭老师所言:"固有的思想打乱了,才有可能重新开始思考。"

    (湖南省   谢茜西)

     

    获奖信息

    质疑问难奖

     李春艳   (内蒙古)

     郭力铭   (山东省)

    精彩短信奖

     张长云   (湖北省)

     吴  华   (重庆市)

    学员课评奖

        琪   (湖北省)

      谢茜西   (湖南省)

    幸运奖

       陈思婷   (浙江省)

       陈杭萍   (江苏省)

       卢梦思   (浙江省)

       秦江玲   (广  西)

       翁秀霞   (福建省)

       张晓燕   (甘肃省)

       赵银丽   (浙江省)

       葛颖颖   (浙江省)

       韩韶姿   (河北省)

      马仁颖    (内蒙古)

        芳    (山东省)

      胡舍囡    (浙江省)

         媛    (广  西)

       林小玲   (海南省)

       杨恒洁   (湖南省)

       周春秀   (湖北省)

       颜依梅   (浙江省)

    以上老师将获得本次观摩会相应光盘

  • 【上一篇】“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5日互动短信 【下一篇】“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4日互动短信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