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千课万人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
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 孙晓天:让我们用行动撬动改革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3-31
让我们用行动撬动改革
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已经多年,表面上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层出不穷。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学生始终笼罩在题型教育、考试教育的阴影下,我们的教学总是专注于解题的步骤和层次,总是强调速度和效率,总是讲究如何走捷径。其结果是数学的面貌越来越失去光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喜欢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虽然考试的分数越来越高,在世界上领先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但数学的高分与学生未来生活的关联度却越来越低,甚至被人呵斥该“滚出去”了。
本来,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上述这些现象,可十几年下来,感觉实在是有点难,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文化的、传统的、……,层层叠叠的重压,使得任何改革举措不是变了味儿,就是举步维艰。改革的初衷真的就像是梦,可望、可想、但多少有点不可及,不经历一个“历史阶段”恐怕也难见分晓。
这些话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不是,是着急!难道改革都是要到快饿死人时才能大干快上?可数学,甚至包括整个教育,恰恰是改不改都饿不死人的地方。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心里还燃烧着使命的火焰啊!?
的确,全面彻底的改革凭我们一己之力做不到,但使命的火焰不能熄灭;完全割除弊端积习做不到,适度抑制上面提到那些阴影多少还是做得到的。我们是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撬动整体改革的车轮应有可能。
这是一个大话题,无法在这里完全展开,下面几个前后关联的想法供大家抉择时参考:
1.教育的进步基于教学的进步,教学的进步离不开改革与发展,而课堂是改革目标和要求的载体和风向标,课堂没有变化,改革永远是一纸空文。
2.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其核心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只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运用的有多好,有多娴熟都不会符合时代的要求。
3.为什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丰富性?多样化、丰富性的内涵是什么?当前应当重点关注什么?如何在教室里实现丰富、多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这些问号应该有清晰的答案,但听凭别人单向灌输,估计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最好由我们教师自己想清楚、说明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想清楚、说明白呢?下面是个人一点粗线条的分析:
一、接受、启发、探究是基础
我们现在已经听到、见到、用到的教学模式已经多到不胜枚举,需要弄清的是,无论冠以何种称谓,他们都是在接受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这三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延伸、融合发展而来,换句话说,这三种教学方式是我们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性的基础。其中,接受式在教学中长期存在,通过“灌输”实现了知识的直接传导,的确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是不争的事实;启发式系出自我国本土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的讲授形成互补,平抑了被动接受的弊端,但弱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探究式泛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围绕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展开的、以学生主动探索为标志的学习方式,但对教师指导水平的要求高,且时间上难于把控,与我们现行的教学体系之间有矛盾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各有利弊,所以才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丰富和多样,不同教学方式的长长短短才能各得其所,形成合力。目前,虽然接受、启发、探究这几种方式我们都已经有了,可问题还没解决,有些事需要进一步琢磨。
二、探究式是弱项
教学方式的运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们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更替而逐步递进。远了不说,随着多媒体的介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就早已改变了模样。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转型的历史进程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传统制造业不断向高新技术等创新型产业转化,传统的农村正在聚集成一个个新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景。将这一历史进程投射到教学领域,就是接受式的空间将逐步缩小,启发式的功能将有所放大,而探究式将被不断提及、催生和拓展完善。这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现实的情况仍然严峻,虽然接受式、启发式和探究式在我们这里都有了一席之地,但后者还是显得无足轻重,探究式教学的推进非常困难。究其原因,就是这种教学方式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当中显得效率低下,远不如从概念出发那么一针见血。再加上考试一般与探究无关,还有谁会在这上面下功夫?本来应该讲授、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溶于一体,事实终归是探究性学习踪迹难觅。于是,多样化有了,但其实并不丰富,最需要发展起来的探究式明显是一个弱项。面对历史进程的召唤,教育领域的回应真的不那么令人满意。
三、抓住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探究式教学给人的感觉有点高深莫测,所以容易使人敬而远之。其实这里的探究不是成人世界的科研,其起点应该比学习现成的理论、方法和体系要低。探究式与接受式和启发式的区别是:探究式教学从应用开始,通过逐步递进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获得以前未知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然后应用这样的概念和方法去处理新的问题,从始至终应用、应用还是应用。它的教学属性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而不是把一切都准备好再“用”。我们现在已经习惯拘泥于从现成概念出发、学会了再做、再用的传统了。更极端的是:“用”、“做”也都省略,一切考场上见。
仔细想想,真正需要我们作为公民(不是科学家)面对的现实问题差不多都是“奶奶家房子的前门和厨房门各自应往哪个方向开”、“博物馆监控探头最少需要安装多少个”这类的问题,如果没有定义、没有公式甚至没有已知的学问就不能解决,岂不是要坏了大事!所以,有定义、定理、公式可用固然好,但忘了他们或没有他们时能不能解决问题才是数学教育的宗旨和要义,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归根结底,教学方式是时代的产物,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当与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教育相匹配。
各位看官,如果上述分析还不是那么单向灌输、强词夺理的话,就想想我们该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样的行动去撬动改革的车轮?
作者: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
【上一篇】李嘉骏:21世纪国际教育视域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吴卫东:在对抗错误中获得发展
-
电话:400-001-7582 0571-86596901 86596902 86596906 Email:qkwr_bm@163.com
手机:15167164759/ 15958198815 / 15958188212
QQ:2382552788 / 1658661567 QQ群:316759934 / 103560296
新浪微博:@千课万人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qkwr
“千课万人”观摩活动组委会 北京名师之约文化传播中心杭州分中心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18177号-1
未经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千课万人
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