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教育部决定在未来4年内,斥巨资4100万英镑,向英格兰8000所小学提供教科书支持和教师培训,以改用中国上海的数学教学法。同时还将建立35所专业数学教学中心,作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台。拟将这种数学教学方法成为未来英国学校的固定标准。消息一传出,引起多方关注,更激发了中国国内小学数学教师的热议,“人家发达国家英国都要向我们学习了”,难掩小学数学教师的激动与自豪。笔者有幸于2011年参加了教育部首批公派中小学教师留学英国的高级研修班,在英格兰雷丁小镇(Reading)中小学蹲点听课半年,同时,也参与国内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对于中英两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有更多真切体会。
笔者以为,中国数学教学被英国引进,一方面增强了教师民族自豪感和教学自信,不仅仅是通过数学教育赚了“外汇”,更充分展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升教育的文化自信,实现了国际教育交流的“输入输出”双向互动;但另一方面也要自省,不能为此过度“傲慢与偏见”,需要反思我们到底什么方面值得英国学习?中国的数学教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数学教学方法用到英国学生身上也有好成绩?即使如此,我们应该向英国教育学什么?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且专业的探讨。
是什么让英国决定要引进中国上海的数学教学方法?
主要源自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测量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青人(15岁)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中国上海参加了两次,两次都获得全球第一。尤其是数学成绩遥遥领先,2009年比第二名高出27分,2012年比第二名高出40分,与此同时,英国的成绩分别是第25名和第26名,与中国的距离相差甚远。
曾经的数学大国英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当下的青少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英国媒体开始将矛头直指英国的老师,2011年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在《每日邮报》上,有一篇大标题文章,“为什么英国的数学老师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试图来为“英国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归因,引发了英国老师的不满。在学校办公室里,英国老师愤怒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也高度关注,英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数学教师的培训”,于是就有了“中国上海的老师去英国支教”“英国的数学老师来上海学习”的教师培训活动,后来还有了轰动一时的BBC纪录片,尽管BBC纪录片的镜头不一定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录了中英教育的差别,但大众媒体的渲染成了再一次促进英国政府下定决心改进数学教学的力量,这一次的行动计划将更有力更深度,瞄准教学内容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将在“学什么”和“怎么学”发生根本性变革。
换了教科书就换了教学内容了吗?
英国的教科书和中国的教科书到底有哪些差异呢?英国该怎样引进中国的数学教科书?事实上英国的教科书曾经引领全球,20世纪60年代初,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等成立“学校数学设计组”(School Mathematics Project)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SMP教科书,不仅对英国数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全世界的数学教育有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英国的教材管理系统属于混合式系统:课程标准由国家来制定,教科书可以根据地方和出版社来进行选择。英国中小学数学的教材种类比较繁多,从SMP、Collins、Oxford、Cambridge等搜集到得几个版本的教材看来,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差异,教材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供学校选择。教材一般由学校统一购买,循环使用。但是,在笔者所见的课堂内,英国教师很少拿着教科书带领学生“照本宣科”,学习的内容大都已经进行加工,通常以讲义活页的形式发给学生。换一句话说:换教材,其实并不能改变英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决定教学内容的是英国数学课程标准和每一个学校的校本化资源。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英国和中国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相对来说,中国的学习内容窄而深,英国的内容宽而浅。尤其是在计算方面,中国的小学数学依靠“中华瑰宝乘法口诀”,一下子借助语言的优势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效率。英国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确差强人意。甚至到了中学阶段,笔者在英国的课堂里亲眼所见,还有学生不能很快地算出“8×9”的结果,甚至还在捌手指头,看到一个简单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子“75+25”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计算器,在求64和64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还是需要先加起来然后再除以2……虽然笔者个人也认同,在信息时代对于计算机能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也认同数学学习的目标不在于算得多快,但是对于一些最为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于那些学生稍作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督促他们学会”是否应当成为教师应有的责任。这也许也是让英国政府担忧并努力改变现状的部分原因吧。按照英国教育部的新规,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进行计算练习,“必须先通过不断重复来掌握各个概念,然后再学习其他新的内容。计算练习除了保障正确率之外,还要不断加快运算的速度,让孩子们做到“熟能生巧”。笔者认同这一点,从内容角度来说,中国数学最值得英国学习的是中国数学的“双基”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一定追求和中国学生一样熟练,一旦提高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脑力在思考更有挑战的数学思维了。
什么是中国式数学教学?
英国教师眼里的“中国式”教学是什么式?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式”会不会水土不服?坦率地说,从课堂的教学方法来说,笔者听过的中英数学课,没有“方法论”层面的过多差异,“精简多练”是两个国家日常数学教学的共同常态,英国的数学学习也有开放和挑战,并不是一味地“放羊”或“漫谈”。相比之下,组织形式上的差异较大。英国小学班级往往根据学生能力分组,每个组教授不同难度的内容。笔者在英国的小学观察到,小学通常是包班教学,但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会打通班级让学生分层走班的时候,有一次,笔者所见,一班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一般人学习用六边形拼图形,这种分班“形式的意义大于内容”,因为这些最基础的基础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的。从教学方式的借鉴角度来说,英国准备引进中国式的新方法就是将进行全班教学法,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数学学习要求,更多地提高班级教学的效率。
中国式教学能否换来英国学生好成绩?
中国数学的内容和方法出口英国,是否一定就会让英国学生的成绩和中国学生一样好?笔者对此不让乐观。就像一位芬兰老师所说“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开展学习成果的评估,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完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因为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样,作为中国的数学老师也要自省,我们是怎样让学生获得如此出色的成绩的?除了内容的优选和方法的得当,还有什么?
英国的学生和家长能适应吗?在PISA测试的问卷分析中,中国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达到平均每周13.8小时,位列第一,OECD国家平均不到4.9小时。(张民选,2013),虽然小学的情况会好一些,但是相比英国来说,中国的数学学习时间还是偏长的,作业负担显然还是偏重的。笔者在英国的小学做了随机访问,包括5,6年级的学生,“你们平时家庭作业要多少时间”,有的学生很可爱,开始说5分钟,看我诧异的表情,就再加5分钟,10分钟。我问过10多个孩子得到的回答一般都在10分钟,20分钟以内完成。后来,在老师这里得到证实“5、6年级的学生一周的家庭作业时间总量是2个半小时,3、4年级一个半小时至2小时内”。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清楚要获得测试的高分,避免不了操练,英国的学生和家长愿意把奔跑在绿茵球场的时间,改为面对密密麻麻的练习题吗?
英国的教师能适应吗?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英国中小学教师满负荷的工作是一个事实,这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带来了不可逾越的挑战。英国的小学实施包班,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教学资源。大量的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除了公共的课间休息和午间休息,教师还享有10%的备课准备时间。记得一位中学副校长不无感慨地对笔者说“老师把更多的时间去做事情,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想怎样把事情做好”,也许就是当下英国中小学教师的现状的最为直接的描述。大量的课务让英国数学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来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职后培训全部依赖学校层面进行,尽管校本教研的确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学校教学改革的通行方式,但深入学科的业务培训少之甚少。大量课务也让老师的批改变得有限,教师也难以照顾到个体的思考,老师和学生个别交流的时间变得有限,个别辅导难以实现,“英国老师在喝咖啡的时候,通常中国的老师都在辅导后进生”。另外,据《每日邮报》报道中提及的英国数学教师的入职要求,只要达到GCSE水平达到c就可以担任中学数学教师是否过低,的确也是英国教师群体软肋。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全科教学,入职前的培训时间共6个月,针对小学数学的也许只有8天的时间,这对于胜任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严格地说可能也是匆促的。对于英国教师来说,目前要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和教学技能,首先缺的是时间。要提高英国老师的数学素养,靠派到中国现实吗?
当然,中英数学教育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差异,不一定是差距,自信,也要自省。离开了社会经济、文化谈教育是片面的,只有当学习数学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和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时,人们才会提高它的优先级,如果他所处的国家和社会,不会因为数学学习成绩的优劣而改变生活的品质,作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公民,自然也不会把它看得太重。英国国情和中国不同,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便英国引进中国式教学法,要发挥作用,也要若干年吸收融合,中国式数学教学法不是提高英国数学成绩的一剂“猛药”。
作为开放的中国,一边自信输出了中国数学的经验,大大方方地把自己民族的教学传统坦然地展现出来;一边也继续谦虚谨慎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包括正在向我们学习的英国在内,这一点在上海派出去英国“支教”的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一方面去帮助英国老师教好数学,同时也感受到很多方面要向他们学习。笔者也以为:英国学校的人文化个性化管理、为不同的人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的“中学走班”、基于水平等级的评价机制、基于信息技术专门开设学科ICT课以及丰富完备的阅读推广体系等等,都是值得中国数学教师学习的。英国有一句谚语:英国的天气最适合英国。也许数学教育也是一样,只有适合的就是最好,只有当把中国数学合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