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要讲这个问题,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我们就是说去研究一下国际化人才模型到底怎么样?这个话题其实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很多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研究了,我记得最早提出的是国民关键能力模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提出4个学习,后来变成5个学习的模式,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情、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改变,当时说未来21世纪当这个世界进入到知识社会的时候,那种社会形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的一个研究结果是五个学会,1998年开始OECE组织也提出一个框架,叫DESECO,他们提出的人才模型有三个领域,九大能力,我们看一下是什么,一个是人与自我,提出来要环境应变能力,人具有环境应变能力,一个人具有创建管理生活规划和个人项目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维护个人权利、权益和需求的能力,这是第一领域。
第二个领域,是人与工具。也提出了三个方面,语言、符号、文本能力,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实用技术的能力,还有就是人与社会,理解他人的能力、共同协作的能力,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这是两大国际组织研究关键能力所提出来的,我想到现在位置,我们很难说在这个新的时代当中,我们到底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模型,但是从这两个机构的说法,我们也结合很多,欧盟也有一个框架,我们当下需要的模型基本有很多类似之处,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中国培养下一代,也应该培养他们具备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能力,所以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教育。
为什么提出国际化教育概念?我们看了刚才的东西,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自身的传统教育,我们传统的单一文化就是自己关起门来孤立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实我们当下都知道,我们很大的一股势力就是应试教育,通过这种模式来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只会做题目,离我刚才所说的人才模型距离太大了,所以说在当下我们的教育可能就要思考,要突破单一模式的教育,我们要引进外来理念、外来做法,这就是我想我们的教育需要国际化,最后通过这条路,或者是这是其中一条路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能具备国际能力或者是跟国际上相通的关键能力。
在这么两点的考虑下,我们自己在学校里面,我们在国际化课程教育等等方面走了九年了,我下面就想把九年自己的感受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第一,我们在引进国际课程也好,在改良自身的教育也好,我们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如何去理解教育的国际化,所谓国际两个字应该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美国的教育也不是国际教育,中国教育也不能成为国际教育,只有美国、中国、英国、欧盟等等世界各个国家、各种元素碰撞在一起,融合成为一个国际化,所以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多元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来谈我们的教育国际化,可能首先有一个立足点的问题,那就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而不是用单纯一种课程来代替我们自身教育,这不是国际化的教育。
所以说,我们在这么一个认识当中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认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具有国际合作能力,也就是国际竞争能力,但是合作两个字更好,所以我们在前面两个命题下做一个出发点,无论是引进国际课程还是改良自身的课程我们都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然后我们规划自己的国际项目引进课程,我们再规划校本的课程,我们搞了九年,取名是基于本土教育的国际化校本课程,这个课程里面有理论基础,首先是中国的高中,我们立足于中国自己国家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不管课程标准是怎么样,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代表着一个时代当中的方向性。第二,也在研究国民关键能力模型,好在高中课程标准又在修订了,我刚刚讲我们现在已经在研制中国的国民关键能力模型,说实话我们2001年开始推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我们那时候还没有这个模型概念,我们只是就课程标准在做文章,没有去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这次我们经过几年努力,已经研制出我们中国自身的标准,最近很多杂志、报纸讨论很多,就是核心素养,无非就是说法不一样而已,第二我们是在研究这个东西。
第三,我们也在研究欧美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比如美国、英国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立足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干什么?第二个层面就是课程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首先得做为一个人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本国的国情,第二就是全球化,不管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很多地方可以走在一起,这里面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要有国际视野要理解包容,甚至还要来传递自身的文化,所以在这里面中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跨文化领导力,实际上这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如果跨文化,就是希望我们在多元文化当中发挥我们自身文化的作用,不只是去吸收、包容、理解对方文化,所以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这样的下面,我们建构了基于本土教育的国际化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由三大块课程所组成的,第一是学术课程,第二是非学术课程,第三就是家长课程,为什么提家长课程?当下中国的教育的改革其实很大的阻力来自于家长,因为我们的家长是受原来传统教育出来的,教育这个东西的专业性是有的,但是专业性又不是非常强,谁都可以对教育有说法,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今年教龄36年,刚刚当教师的时候,家长到学校来说,我的孩子不乖,你可以批评,甚至可以打他。现在呢?家长到学校来是指导我们老师教书的,因为他的指导,他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第二就是选来受到的教育背景是传统的教育,所以我们学校改革可能会遇到家长的阻力,我们充分意识到这块东西的重要性,我们设立家长课程,帮助家长参与并共同和我们一起成长,这三个课程地下的东西又有所不一样,比如学术课程当中我们把这三块东西和三维变成一个我们的校本课程,以普通高中课程,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民课程,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作为国家的公民,首先应该完成自身国家的国民教育,我们一共有11门课全部开启,而且都要达到学业水平,达到毕业的要求,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引进了英国课程A-LEVEL中等教育证书,我们作为选修课程,有学生选择所喜欢学的课。第三就是自主开发课程,就是任何一个学校办学都需要有它自身的特色,基于什么考虑?学校所在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属性在里面,我们必须要办自己有特色的学校,现在有很多的中学很遗憾的就是一个学生出来我们看不出这个学生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所讲的都是像工厂里面是流水线,批量生产,都是一个模式,我想尤其是到高端、高中,更应该体现这个学校的特色,让这个孩子走出校门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是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的学生,我们如何凸现我们自身的特色,利用我们的资源、学生的现状情况我们去开发自己的课程。
这个课程也是作为一个选修,所以我们说是一个必修是完成国民教育,两个选修是一是发展特色,二是凸现我们的特色。还有就是生涯规划,这实际上是非知识性的课程,还有就是自己起名是实践性的项目,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的一种课程,而家长课程我们主要是家长沙龙,还有就是建立一个QQ家校,把我们的想法和家长进行解释,家长有疑问可以解答等等方式。
下面我们看一下,作为一个学术类课程,我们按照学生不同的年级,高中三年,因为这三年对学生来说是有阶段性的不一样,比如说高一,我们国际项目从初三毕业的时候通过中考加试一些东西招进来的,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一共九年,大家知道九年基本上是有一种保姆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家长、老师都被包办代替了,学生只是做练习,所以如何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这里面讲的就是高一我们重点要帮助学生自主性建立起来,就是自主转型,如何从保姆式教育当中转向自主学习?到了高二,高二有大量的选修课出来,要帮助学生要学会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叫学业规划。高三基本上都是申请大学,就是上学规划,这是我们学习过程当中三个阶段的核心,针对这个我们提供了国内必修课程,国际课程我们主要是英国的三个成员课程,IGCSE、AS、A-LEVEL,还有自己开发的课程。
比如自己的普通高中课程,要求学生达到毕业水平考试,也就是说要达到B,完成国民课程,算是高中毕业了,因为我们现在跟国际合作过程当中所谓有文凭大家要注意,这个文凭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文凭无非就是证明,这不是文明,如果真要取得文明就没有那么简单,可能要把完整的课程体系引进来,这里面可能会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模式,文凭是有本国课程的。
第二,国际选修课程,高一的时候选修五门课,到了高二,我们增加了这么一些课,到了高三有一些调整,基本上和高二差不多,但是有调整,比如统计进去了,高数进去了,这是国际课程开设情况,还有自主开发过程,我们跟国内外很多学校、专家等等合作,比如说这里列了几个课,其中有一个Modern Leadership,我们和英国伊顿公学开设了一个新型的课,我们从是否需要方面的程度分了两类课程,一类是需要很高的认知,这是传统的知识性课程,还有一类就是非认知性的课程,大量是经验、能力、活动,像这种课程不是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在活动当中培养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等等能力,所以我们开展这个课程。比如我们有一个课程很有意思,这是我们自己搞的课程,我们和美国的一个中学搞了这个课程,这个很有意思,我们搞了四年,通过网络,星期一晚上我在学校上课,我们晚上8点上课,我们是一个技术学校,对方也是技术学校,他们早上8点钟,我上课是什么形式?在我面前坐了14个,然后有一个大屏幕,通过网络,对面就是美国的学生组成,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当下年轻孩子通过自己的文化角度理解的东西,比如说东西方观点,通过这个讨论我们让中国的孩子怎么去理解,从美国西方文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样道理,美国的孩子通过跟中国孩子的交流,他们也理解我们东方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如孝道,我和美国的历史老师共同开了一个课,我讲孔子之道,对方老师讲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讲到东西方之道是有所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中国是家齐治国天下平,西方就不理解,我只是举一个例子,所以不同文化是有不同文化的东西。
还有一个课程,我们和美国很多顶尖大学的教授,比如西北大学、耶鲁等等,大学教授在全球当中每一期招收三个学生,我们的孩子就申请,申请成功以后跟教授学十周的时间,学什么?这个教授现在研究什么内容?就是学这个东西,我们有一个孩子跟西北大学的教授去研究人的心理特征,十周之后写学术论文,我们学生在这个课程当中会真正去体验,如何搞研究,所以这些课程是从我们自身学校出发,跟国际上、国内的一些合作来开始,为我们自身学生发展需要。
非学术课程,我们同样也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他们的特点,比如高一我们主要在自律启蒙,现在都是独生子,不会自己打理、管理自己,到高二社会参与,大量的社会活动开始了,到了高三,生涯规划,因为要升学,要考虑到今后想干什么的问题,所以因此相对应的有生涯规划、血液指导、升学指导、EL项目,这个是学生自发的参与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项目,学生自己组团设计项目,去实践、体验,然后得出一个结果。
这就是我们讲的EL课程,我们规定每个孩子每个学期必须有十个小时有家务劳动,我们这一块都是非学术类的,帮助学生从非知识角度方面去完善自己。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我们如何实施?我们从不同类型进行实施的,国内课程我们主要以行政班进行,但是通过积分类,国际课程是走班形式,老师在教室,学生走动,自主课程也是走班形式,在这么一个管理过程当中,我们还建立了一大堆的制度得到保障,比如评价、作业、出勤、手机使用制度、公共场所行为制度等等,所以经过这么几年下来,我觉得我们学生发生了变化,主要由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强了,比如每年他们都会在汉语桥项目当中做志愿者,很好的起到志愿者的活动,在海外担任文化使者,到贫困地区支教,比如生涯目标和自我发展,还有就是思维激情和行动力,很好的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学生在国内外大赛获奖,项目的设计,比如哈佛大学举办的一个活动获得了大奖等,在这样的构建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八年多的时间,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发展变化,我相信我们这条路还可以再走过去,还可以把现有的课程再进行完善,我想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谢谢大家!
作者:夏谷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