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跃风: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中教与学方式的思考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28

  • 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中教与学方式的思考
     

    刚才在第一节课中我以水墨画的形式给大家上一节现场课,现在我作为一线老师在给大家做交流分享的时候,我们是属于从下往上看的角度去理解中央的精神和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在实际中再次提升我们的认识。今天就围绕关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论这样一个话题,谈一谈我对教育学方面的思考。

    首先,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和大家沟通和交流我们思考的一些成果时,首先要说清楚我们是围绕哪些思想,哪些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的。目前我们谈论的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作为老师其实我们更多是求助于美术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这是我们课标中这么多年来一直学习的。实际上作为老师,我们要思考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化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转变,也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应用的能力,成为学生自身的人的素养。这是我们老师能够做的或是应该做的。

    课程的四个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在这四个要素和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我们理解这四个要素。其实我们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常态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研究,而且我们所设的目标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达成的素养培养。可能我每一节课目标有很多,有的时候是一种造型表现,有的时候是审美,有的时候是欣赏,有可能是多个或者是单个,但是一定作为一线老师是立志于常态课堂教学,然后培养学生,设定他的目标。其实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使用的教材,那我们的内容应该结合我们各个地区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进行合适的补充,确定我们教学的内容,关注我们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运用。当然方法上来说,我们应该是把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评价也是围绕前面的进行评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或者我们内容是否设计合理,或者我们教学是否有效。

    在美育文件中,其中就很明确地提出了“以美育人”的教育重心,而我们的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审美态度、文化理解”以及我们美术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关注文化与生活”,这些所有的内容都让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对审美和人文的一些思考。

    围绕上述的思考我将和大家分享四点:一、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教学方式的思考;二、如何在素养的达成中审美与人文素养教学的实践方法;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体会;四、这个我在尝试做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首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是要根据我们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要有课程性、计划性、目标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实我们老师最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身的审美教育观念,我们自身在原有的教育理念与基础上自省、改变和提高。只有在这种认识之中反思自己的工作,才能得到一种收获。而所谓审美,就是指一种审美活动,就是人们评价、判别美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而审美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提高和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去判别、鉴别审美和创造审美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其实分为两个层面,我们可以从胡知凡老师的微信中看出:树叶开始发新芽了,春天真的来临了,英文“bud”为萌芽之意,延伸为“Buddhism”是指佛教,因此佛教含有“觉悟”之意。输液发芽是在春天的召唤下考试发芽“觉悟”的,我们是通过什么不断使自己“觉悟”的?就这段话其实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是两方面的。第一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课程资源,我们教学本体的美丽。如:茶壶的造型,茶具表面的花纹图案,古建筑的雕梁画柱、门窗纹饰等。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做的。第二层: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我们眼前的美丽事物联想到生活中与这个审美对象没有关联的美,并能够打动心扉,从内心感受到事物的价值与意义,成为根植于内心的感受与动力。“燕尾脊”:燕尾本生出自于《诗经·小雅》,老百姓为什么用燕尾脊进行建筑,老师必须要去了解,让孩子去了解它不仅仅是美观,更意味着飞燕通天敬神的寓意。这就是我们教学中的第二个审美,这是要老师去做的。学生是很难通过教学直接达到第二个层面的理解,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层面的欣赏感知后才能达到第二个层面的理解和认知,让孩子去体会“借物寓意”、“以物传情”等教学重点。学生必须慢慢体会画面中本体之外的东西,其实我们品茶更多的是品生活,感受事物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第一层教学是老师们都会做的,或者是只要我们把握好知识和技能,严谨地去备课去准备教学材料就可以达到的,这种审美教学是显性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在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很明确。但是做到第二层的审美教学,需要教师自身对审美的课程资源内容升入了解与认识,才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地思考与认知,如何把生活与审美相联系。

    人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文化感。人文资源:人们通过创造文化能够再一次被创造和利用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审美和人文,在生活中是怎样理解呢?什么是人文?人文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就看你是否具备了人文的情怀和眼光。按照中央的要求,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能担当起重任。作为教学,其实我们要把人文落实在教育中,让孩子热爱我们的家乡、了解家乡,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中教师应当能够立足本地文化资源自助合理地融合于教学中。厦门集美三社小学的南音剧场与洗手间里的福建名胜风景的介绍,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校会把教学资源从单纯的课堂教材和学校资源扩展为一切可利用的美育课程资源,把教学置身于社会文化与生活之中。

    在教育中老师通过融合地方人文资源进行教学。如:门神的哼哈二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某些地区会看到女性的形象呢?其实它就是和地方文化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那儿有一些玛祖的信仰,门神就变成了女性的形象,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地方上的一种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美术课程教学离不开本地的历史人文、名胜古迹、民俗民生,而福建是闽地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深渊,各地方分布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有特色,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等等。虽然有些地区的教学条件比较好,但是在一些地市级或者是县镇级的学校中,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的运用和开发是很困难的。比如我在福建省的不同地方“送教送培”的时候发现许多美术的课程资源分布于县镇自然村的区域之中,但是这些老师却不懂或者是没有能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中。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审美和人文,要注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利于理解的地方文化素材进行教学。例如《水墨品茶》,实质是指品生活文化。我上《画扇面》这一课时,在福建上课,扇面的内容是我们闽南的荔枝,但是我在黄山赛课的时候,我画的就是黄山的迎客松。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是适合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地方文化素材,而不是老师准备了多少就给孩子上多少的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第二,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教学思考之后,我们怎么样进行实践呢?一、以慢于践:素养是一个人逐渐形成的,但是文化则蕴含了个人的文学、气质、修养、审美等诸多内容,是要慢慢培养的。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数据时代,他们的“视觉教育”是非常快速的,读图是非常浅的,他们很快速地读图,但是不能去细细品味图像背后的主题和思想,所以我们尽可能要在教学中慢。帮助学生以美的心灵从视觉图像中建构美感,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例如《水墨品茶》,有关“寄物于情”的教学,小学生的视觉审美文化素养要立足于能理解认知的视觉文化现象,从而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只有放慢脚步,首先联系生活进行理解,同时还要引导孩子通过菊花的生长环境与节气,再思考画家的创造立意,这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上课,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换位理解放慢脚步。

    二、以史于践:史指历史感,借助“过去”感悟当下的美丽,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沉淀一种审美思维的方式,通过现在和过去可以产生的,我们课堂上教的是一种审美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过去的艺术作品实践中总结出审美智慧,解读当今社会中所看到图像。作为一线老师,我们知道许多教材中就有很多的课题是跟历史审美有关的,比如人教版的《家乡变了样》《梦幻中的城堡》《新颖的电脑》《家乡的桥和塔》《快乐的回忆》《地球的新生》等等,很多的课题都有“历史味”。上这样的课题时,我们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寻找适合的方法教学,解读人文素养知识。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我们要把历史的美感和厚重的教学“轻装上阵”,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它。比如人教版的《变了样》:厦门——海堤,漳州——塔下村,泉州——“蔡氏古居民”。这里的“史”指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博物馆、美术馆里的记载,文化遗产,还包括正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资源。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给孩子时,老师要慎重。《水墨品茶》一课时,我选择一张藏于黑龙江博物馆的一幅宋代的图,但是这张图我发现不是很清楚,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后来我就又找到一幅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明代的图,就重点用这张图分解,让孩子体会品茶。因为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是要老师自身的审美与人文修养去判断的,历史文化渗透不能太多,点到为止。在小学的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就可,因为我们不是高中或是初中,它只是我们教学方式中一种感知文化的内容。

    三、以情于践:不留痕迹的感悟最好表现就是情景教学,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引导孩子进入课堂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中的一节初二学年的国画课,教师在上课后,出示了一组四条屏花鸟画作品,分别是“梅、兰、竹、菊”,其中让第三幅画的位置上空着,问孩子应该画什么内容。整个导课环节不足两分钟,却很快地让学生走进课题《借物寓意》的学习。在《彩墨旦角》这一课中让孩子理解素脸和装扮之后的旦角的形象区别,当时我以我自己的装扮形象让孩子去鉴别的,因为我觉得在这样的课堂,虽然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让孩子去体会,但让孩子看到老师本人的变化,会有更好的认知。情景教学将学生生活和所学的课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

    四、以察于践:“察”当然是考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老师们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实地采访,田野考察,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上课服务,就像《水墨诗画》《水墨园林》里有很多照片都是我自己去拍,通过考察之后才能真正发现有所体悟。当老师亲身体验之后再上课,就会体会到哪些地方可以打动学生,因为打动你的才是能打动孩子的。“察”还包括洞察与发现。上海一位很优秀老师说过一段话:有深厚经验的艺术家或老师鉴赏一张画时,作者无论表达什么观念还是用什么主义流派或技巧,水平高低暂且不论,一眼能看出作画的人是否真诚,面对画面是否用心思考。教师只有用博大的艺术视野与人文情怀,智慧,激情,爱心,才能把孩子们的灵魂诱发出来自由地漫步嬉戏!这一定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老师们要仔细地洞察孩子的作品。

    美术学科中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是需要实物感受、观察认知,通过对事物的历史了解与文化解读,以及教师的巧妙设计去参与的一种教学行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日常美术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教师需要通过自己对课程文化资源的认识,恰当地运用地域文化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中。因为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过程”的漫长,就如同茶道之法,有“道”才能“品”。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亦是教学之道。虽然很漫长,但终究会在道法之中品茗香韵。一切都是以生为本进行教学的,如果前面是这一阶段我对教学方法上的思考之后,那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又怎么改变?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纬度: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比较少;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比较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作业和阅读教材,这是我们要常常在做的,但也正是我们要改变的地方。我也在努力地改变,在《水墨品茶》教学中,课前设计了一份问卷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课前联系生活记录与观察。这个实践考察,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茶文化的上课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由我在前面上课变成了我在孩子们中间上课。这就是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一个时间和创新的过程。

    国画教学,如何改变我们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我重点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国画教学时常给人以技法教学,师传生学是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要反思自我。第二,我们要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可用的课程资源,当然美术资源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各种各样的资源。第三,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在观念上要知道我们自身的“教和不教”境界的转变。“教”与“不教”是教学中的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教的是规律和方法,而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是在“教”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使老师所教授的方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学生能举一反三,用自己的理解表现方法,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规律,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对象,这就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其实“不教”是会教的体现,是一种有效启发和引导,它是更高层次上的“教”。这是程明泰老师在我的新书上写的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受用的。

    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一、确立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在能够根据教师的预设与引导延续学习的进度,完成学习的内容,这是我们自主学习的概念,能够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发展。作为我自己个人的体验来说,自主学习首先在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国画“落笔成型”的绘画特点,教学中首先是大胆地玩,让孩子大胆地玩笔墨,但是在玩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他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些孩子会产生不同的画面问题,这时候要鼓励孩子大胆的提问,孩子他会说会问,自然你就会发现他需要帮助的一些点;其次是大胆地尝试。在《水墨品茶》教学中试着让孩子先根据他的经验去讨论,再看画家的绘画方法,接着再来画,画完之后我再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有失败,也会有突破。二、巧用图像解读的方法:运用视觉图像的素材,培养学生在细赏慢读的过程中寻找图像的细节、学会图与图之间的对比分析赏读,提高看图解惑的能力。这是美术最常用的表现方法,还有在图像解读方法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一些好的作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和欣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前提。把传统教学中的技法,师授生学的模式,改变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分析的视觉素养能力。还有合作学习,在责任明确的行为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情感。常见的合作学习有很多,比如《水墨画园林》中采用“造园林”的方法,以小组合作拼接的形式,感受园林之美,在于“借”,“借窗借景”,一窗一景的美丽。

    探究学习,在国画中是挺重要的,但是常出现很多问题,第一问题就是有探无究型:课堂上预设的探究时间“超标”,学生的探究时间少,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的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探究学习就是只探不究的或是深探浅究的。第二是有究无探型:学生没有“探”的体验,还是以被动接受的关系进行学习。课后,学生离开了教师的“带画”示范,还是无法自己主动地进行绘画体验与造型创作。第三是探究无龄型: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的多是以感知物象、认知事物的美。课堂上常常因为“探”的透彻,而忽略了如何把探究的感受进行表现,体现这个年龄层次应该到达的成果。

    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有很多。第一是以理探究:运用传统的“理”的绘画原理帮助孩子去体会学习。比如我们一些传统的画雨画露“聚散疏密”“虚实藏露”,这些给孩子之后,让他们慢慢体会,这样他们在画画的时候会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地在自己的创造中探究。第二是以旧探究,这是我们老师经常所用的。还有就是以型探究,这是我在《学画齐白石笔下的小动物》的课程中用到的。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其实很纠结的,因为要讲小动物的造型,又要讲水墨,怎么让孩子掌握这堂课,“点厾法”要讲“型”。当时就是以中国传统摹画的形式让孩子借助模型,用摹画的形式让孩子用水墨画动物。以物探究:有一些东西可以借助物体让孩子观察,学生以物探究的体验能够务实地解决教学的难点,避免教师讲导之中,学生探无实处的现象。

    我觉得茶叶不过两种姿态:浮与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与放;教学不过两种方式:教与学;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我们的课堂,忘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后,他们懂得去欣赏,用审美的眼睛关注生活,改变生活,这就是过程之行的动力。

    作者:宗跃风(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赛课评选一等奖)

  • 【上一篇】张世玚:艺术理论运用与美感教育实务探究 【下一篇】朱敬东:美术课堂结构链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