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力加:儿童美术教育研究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9-08

  • 儿童美术教育研

    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人(儿童)的感受器官方面生物素质的成熟决定美术教育的任务,而后是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来促进儿童自我的发展(包括儿童艺术才能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特点是才能上有明显的旺盛时期,只需给儿童内在力量以出路,而不要强迫儿童接受现场的模式,按照一定的目的来发展他们的内在力量。例如,儿童就是“艺术家”,或“儿童都是艺术家”的观点,是论证儿童在创造自己本身的世界,按照自己的“兴趣”以新的方式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生命状态。

    杜威先生的研究在时间上没有割断生物成熟和社会经验积累这两种机能所起的作用,他将教学目的确定为,从人类的四个主要本能中引伸出来(其中一个是艺术本能)。也就是说儿童在任何实际活动中都有美的品质,活动是一种圆满的、由儿童自身某种意向所激发起的审美尝试。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德国等西方学者认为,儿童的艺术才能仅仅是一种天赋的属性,儿童的艺术发展具有自发的必然性,教师和成人要按照儿童内在的心理过程来指导他们,教学中多由儿童自我表现,并对儿童的自我表现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进行研究,提出了每个儿童都有“自我表现”的本能,都有自己发展的可能性。

    上述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自1992年“国外美术教育译丛”出版后,不少教师在美术教育的“本质论”和“工具论”的理论探讨中,一般都偏向于罗恩菲德和里德的“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提倡与逐步转向为开放式、自由式的儿童美术教学,提倡儿童自发的、自由地创造活动。因为,就儿童期孩子自身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来说,实质上,儿童的主体本身不仅能享受形式本身的美,而且能感受其中所充分表现出来的一定的内在意义,即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内容。这种内容既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又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是通过在艺术中汲取这些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溶合后产生个体思想上的发展与飞跃。因此,以美育为宗旨的儿童美术教育,要通过尽可能全面而综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课题、学科种类来启发和引导儿童认识艺术中和生活中美的表现,让儿童通过绘画和其它形式的美术活动,把握一定的艺术语言、技能方法来实现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样的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保证儿童的审美力得到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品格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身心全面发展。

    儿童通过美术教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要以科学的综合法和研究的分解法全面进行。一是要在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中研究儿童美术教育,这几门学科是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二是用分解法对具体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解决那些迫切而又局部的问题。如,儿童美术教育中社会学因素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局部问题涉及到社会伦理和社区、家庭文化对儿童的影响,这种局部研究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和儿童发展的研究。又如,儿童个性在美术活动中的发展表现,从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上分析儿童在美术学习中的关系等等。

    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科学研究,不仅要对儿童美术教育如何使儿童审美态度发生的变化上进行研究,而且要将其审美态度在知觉中的反映,情绪中的作用,创造活动中的表现一一进行分析。探讨美术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性质,确定美术活动中儿童主体的变化特征,解决儿童发展与美术才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年龄段儿童在普通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系统联系,并充分考虑每个儿童特殊的个性特点。整个研究重点要以“儿童的美术发展”为主题展开。例如“儿童美术教育在整个人全面素养形成上的巨大作用”;“儿童美术教育和教育的其它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儿童美术学科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全面成长所起的作用”等,都是系统化教学的实验课题。仅从儿童绘画来看,作为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形式,从发生学观点说明,儿童绘画能力的形成过程特征,是以儿童感知和表现为标志的儿童对各种物象形态的再现能力。儿童的绘画创作是以生活情境和主题启发展开的,儿童个体的特征是以作品来体现这个儿童知觉和视觉感受的。作品的构思不仅反映了儿童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儿童美术教育的整体教学,不仅要体现人文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来感知儿童,而且在学科技能上要让儿童愉快地掌握实际操作。儿童不仅要形象地、充满激情地体现生活现象,又要求儿童掌握实际本领,用不同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两者之间的和谐是儿童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教育,与邻近各门学科的联系和对教学实验的研究要加大力度进行,不断探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要明确并彻底地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同其他教育的联系,首先是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在儿童个性的研究上要采取整体研究的方法,不能只从狭隘的学科功能观点入手,应从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来看待儿童每一个时期的学科能力的表现,从本质上对“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进行探讨。儿童美术教育如何发展儿童的艺术语言,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更好的利用文学作品来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等都是研究的重点。研究不仅要从儿童的心理、生理、教育、社会、文化、历史、遗传这些临近学科与美术的关系上横向地展开,而且要从人的发展上这一纵向的角度,美术教育对儿童人格成长——系统的、有组织的培养、儿童完整的个性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深入探讨。

    从张丽雅同学的美术评论中可以看到儿童在美术学习中的心理活动:

    “线,一条条,一簇簇,有弯的有圆的,还有直的,线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每根线条都反映一个故事,一件事物。线还是音乐,有交响曲、小夜曲、圆舞曲等,反正,生活中到处都是线。

    形,是用线组成的,我不喜欢形,因为我觉得形是一个圈套,把人的思想套在里面。相反,没有形是不行的,人物就没样了,世界也没样了。在画画中离了形也不行。我就挺想追求‘写实派’画风,但是效果不佳。就拿我画的大明湖的一张风景画来说吧,由于极想画像,我拿出了水彩颜料,用没沾水的毛笔沾了一些颜色直接画了上去,仔仔细细地‘抹’了一番。画完之后,一看,我的天啊,纸上的颜色厚极了,简直可以跟油画相比‘美’。而且我画的树、房子的外形死死的,这使本来应模糊、如水气一般的水彩画大大降低了韵律。‘砸锅了!’我心里暗暗地想,追求形很痛苦……

    轮廓,空空洞洞,喊一声似乎能得到回音,人物的轮廓光外边一圈,不饱满,显得无知、无意思。

    我最喜欢色彩,一笔颜色画在纸上,既是色彩,又是线条。因此,我觉得色彩和线条是同时出现的。色彩像个小姑娘,有时哭,有时笑。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小姑娘‘哭’的时候。因为,要是心里不高兴,用冷色调就能看出来。这样,不用说出来,在画纸上表现出来更舒服。

    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线、形、轮廓、色彩应该相提并论,更是相互并存的。有线,必有形、轮廓、色彩;有形,必有线、色彩、轮廓……”

    (这是张丽雅同学8岁时候的写生作业,孩子的写实表达何等了得。作品选择《儿童线描集成》,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她精彩的线描作业我至今还存有几百幅。所以,在儿童美术学习中,教师不能纠结于孩子如何表现的问题,这都是很局部的教学环节,还不值得与美术教育的观念、思想相提并论。当今,全国范围的美术教师成天在讨论的儿童美术教学问题,早早在1995年都已经解决了,如果不从美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问题,不从儿童美术是人生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成果来思考儿童美术教育,就等于没有实施儿童美术教学。看了她当时美术学习过程的作文,研究她的心理发展轨迹,才是美术教师需要研究的事情。本作文节选在侯令老师专著《美术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涵养》中,作为典型案例引用)

    一个5年级小学生的美术评论写得真好!刚刚11周岁的孩子有着如此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推理,系统的组织,这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多元文化的润泽唤起了她潜在的能量。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总结,对普及美术教育的指导将是巨大的。所以,对教育组织形式、灵活与不同的作业形式、美术活动与游戏的相互关系等研究,要在儿童各个年龄段中连续实施。要确立儿童对课堂教学和课外在家庭、社会中所获得的视觉感受,进行复现性的掌握和创造性的掌握这二者之间和谐性的调节;要改进教师启发性和发展性教学方法及形式,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发展的潜力,利用所探索的各种教学情境和社会氛围的可能性,把指导儿童独立完成美术创作的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结合起来,激励儿童依照自己的主动精神进行创造。另外,还要探求在社区和家庭的不同条件下,采取综合方法教育训练儿童美术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 【上一篇】李力加:全球化、互联网+与留住传统 【下一篇】尹少淳:让少儿美术教育回归本真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