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工艺、民间美术,在新的时代被一个词替代,叫做“非遗”。传统工艺、民间美术,其生存的土壤是农耕社会,这是其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文化基因产生的基础。
但是,在互联网+的全球化视野里,审视已经没有生存土壤的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如何留住传统,弘扬文化,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虽然国家近年来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力度相当大,但是,当这些暂时被保护的“非遗”品类“传统工艺”或“民间美术”其如何生存,成为面临的问题。
在民间美术方面,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22位民间剪纸传人,其中的主要人物高凤莲大娘今年的春节前离世,还有诸多传人年事已高,其如何传承成为无法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的博文写山东滨州民间剪纸艺人杜秀贞,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实际上,在全国范围,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当大的。
日前,在山东平度走访了号称“第一土陶”的何家楼土陶博物馆,在这小村落里建设一个这样的博物馆,平度县文化馆王忠友馆长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是巨大的。现在王馆长已经调任到县图书馆担任馆长,接任馆长能否继续完成保护、申报青岛市的“非遗”、乃至申报山东省的“非遗”项目,成为其可否继续得以传承的难点。
我国的“非遗”传承人,国家每年给予的补贴仅仅1万元,但对于幅员辽阔、非遗传承人众多的现状,汇总起来、国家每年的投入也是不小的一笔支出。作为何家楼的土陶,之所以衰亡、乃至破败,根本还是农耕文化被互联网时代所迅速更新替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看着巨大的陶盆,其功用来自于老百姓做凉粉的日常生活,如今,即便是做凉粉,当地的百姓也会用大的不锈钢盆子,而不是工艺复杂的这种大土陶盆了。功能的丧失,生活的不需要,使得传统工艺的失传成为了一个常态。谁还会下功夫研制如何制作大土陶盆,其工艺为保证质量的恰当工序以及生产条件呢?!
在何家楼的土陶博物馆,我给当地传承人老张的建议是,要抓紧回复最为有难度的传统制作工艺,因为,目前能够再制作这样陶器的老人会越来越少,不将其工艺技术传承下来,任何的传承都是“白瞎”!例如,当地小学、幼儿园孩子到村里进行陶泥的造型活动,看似教育传承,实际上在目前的每个学校也都可以完成。而如果传承人的技艺得不到传承,损失的是无法估量的遗产。
在全国范围的“非遗”传承以及活动当中,以此作为旅游工艺产品、以及地方文化产品的做法比较普遍。但是,我认为这些短视行为是无法挽救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的。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的基础还是文化意义,文化所凝聚的精神,当文化的东西都没有了,如何还能够传承呢?特别是,某些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品类在“非遗”保护旗帜下的“产品”,是一些文化异化的产物,这些东西既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也无法继续传承文化,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坐等消亡。
因此,我认为,传承传统工艺中的核心技艺,成为当代人应该进行的艰辛工作。在缺乏资金、缺乏文化认同、缺乏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的现实里,能够由文化传承的视角对其活态传承做具体的事情,则是为后代留下文化传统、文化品质、文化意义的大事情。在平度何家楼村,我对老张讲,看看今年的9月,日本山口大学副校长、博导福田隆真教授来浙江师大访问时,是否能够留出一个时间,带他去山东的平度县何家楼村子看看,这个传统工艺的完整性、其文化的意义,其工艺的特征,由他提出一些保护性建议,为青岛市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和“非遗”保护提供参照。
作者简介: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