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核心素养理念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1-31

  • 美术教育中的核心素养理念
     

    您能谈一下校外的美术教育应该怎样定义,它和校内的美术教育应该有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尹少淳: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分,会有不同的说法。美术教育就是一个美术跟教育的结合,英文叫Art Education。所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就像语文和数学的学科教育,只是各自依照的学科不一样。那美术教育又包括了比如央美的美术教育,清华的美术教育,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以及校外教育的机构的美术教育,甚至老年大学的美术教育。

    所以我们一般的分法首先是家庭美术教育,家里利于家庭的美术资源,或者借助外面的资源自愿进行教育;还有一种叫做社会美术教育,比如现在的校外美术机构所做的;还有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这样的三块就基本上可以涵盖住了。

    那么所谓校外的美术教育是根据校内而言的,校内的特点在于它是规范教育,是公民教育,所有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必须接受美术教育。就像中小学的美术课,是国家规定的,它应该怎么教育,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会有一个规定。因为作为国家的东西,它还是不能太过于的先锋,太过于前卫。就比如印象派,出现五十年以后才进入到美国的教材里去,它不会一开始就拿进来,校内教育是要有课程标准来规定的。课程标准之后就有了教材,教材是一定要经过国家审定的教材。

    那现在来看校外教育,它也分为几类,一类就是体制内的,所谓体制内就是比如少儿中心、少年宫,政府的一些机构来进行的教育。还要就是体制外的教育,比如老师自己办的学校。那这些我们就统称为校外教育,所以校外教育的特点是比较个性化的,没有统一教学的课程标准和大纲,可以各自为政的教育,而且每个人的教育可以各具特点和取向。

     

    我之前在一个少儿美术班教学的时候就发现很多课程的教学已经不拘泥传统技法的一些培训,而是开发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材质来进行创作,那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尹少淳:这种教育是比较自由也是比较敏感的,敏感我想主要来源于成人的美术,比如说版画,成人用的材料,表达的内容,或者一些技法,很快就会被校外吸收过去了,接着就在校外的教室里被尝试。

    尝试完以后,很多东西沉淀下来,经过提纯,筛选之后,慢慢就会影响到了校内。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校内教育比较稳定,校外教育比较灵活,先锋,前卫,比较个性化。那它们是在相互的支撑。所以校外教育的新东西,经过沉淀之后,在一定的周期之内它会进入到校内。

    校内教育的优势在于国家力量,国家会专门有一拨人在做教学,课程,或者一些方法的研究。这些东西也会影响到校外教育,比如说研究性的学习,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慢慢的渗透到了校外教育。很多校外老师会跟我说,他们公认的受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希望核心素养这种理念也能持续的影响着校外教育。

    您能详细的解释一下美术的核心素养吗?

    尹少淳: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理念的过程,首先第一步把学科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这个提炼则来自于学科的特征,还有就是这个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那么我们看美术最核心的东西,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东西是什么呢?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立科之本,比如说语文,没有语言和文字就没有语文,这就是它的立科之本;那音乐呢,没有声音就没有立科之本;回到美术,没有视觉形象就没有美术,那这就是它的立科之本。

    所以我们说美术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它独特的价值从哪儿来呢,就是视觉形象。视觉形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对它的识读,尤其是经过人创造的东西,这是图像思维。由于通过网络,多媒体,各种影视广告的传播,我们的社会更加的视觉化,所以有人称它为读图时代,或者说视觉时代。

    那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他需不需要这样一个素养呢?怎么从图像中发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别人传达的观念、想法、情感和意图呢?这就是我们现代工艺美术需要解决的一个事情,图像识读。那同时我们还要解决什么呢,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还需要能表达。比如有人从你家到学校怎么走,你需要画线路给他,或者拍张照,或者绘张图,甚至有人愿意做一个主题性的创作,这就叫美术表现。

    这是作为一般公民也需要的东西,尤其像现在用手机拍照,有人也是很讲究构图,想拍得更好,这就是基本素养。那因此也会涉及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审美。这个审美跟别的也不一样,这个审美是视觉审美,所以称之为审美判断。它的趣味怎么样,样式怎么样,是否符合学术美的法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氛围里,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这是个人追求幸福和社会追求进步的必然途径,越有创造性的人在这个社会就生存的越好。所以培养一个创造性和创造力也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所以我们称之为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首先一点就是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就是我想做的和比人不一样,我想做的有新意,然后我还知道一些创意的方法,比如说我们讲逆向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这是我们要搞创作都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然后还有创造表现,有了想法需要呈现,比如说,我要设计一个杯子,这个想法需要呈现出来,所以我们需要设计草图,然后制作模型,才能呈现我们的创意。

    接下来就是文化理解,我要识别一个图像,要是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概念,就识别不了。包括表达,也是需要和文化理解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绘画主题是节日,那我们需要知道中国的节日和外国的节日,中国的春节和外国的圣诞节都有什么内容。

    所以我们讲美术表现和图像识读是最基础的素养,而之后衍生出三个素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个几个元素合在一起,就像奥运五环一样,层层叠加和相连。那最下面两个就是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如果你再加一个倒三角在最下面,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立科之本,视觉形象。所以这也是这整个学科完整的一个架构。

    那么当核心素养被提炼出来以后,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教它呢?怎么达到核心素养的目的呢?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倡导的教法是主题单元式。这个是有区别于原来的教学方式,我们把素养的学习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

    解决问题是个核心,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养才能提高,但是这当中我们也不能丢知识。

    首先,问题有个呈现的方式,我们称之为问题情境,这是一种带有问题的可感的一种氛围和环境。那么关于主题的选定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孩子在生活中实实在在遇到问题,比如说,我们带耳机有个比较烦人的问题是关于耳机线的缠绕,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情境问题,怎么样避免缠绕呢?这就交给孩子。

    那孩子怎么解决呢?比方说塑料的鱼骨,可以把耳机缠起来;再比如用蓝牙;或者用小夹子、橡皮筋;还有现在很多耳机线是扁线,这样就不容易缠绕。所以这些都是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发明,收音机,电视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这些都是一步一步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来的。

    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就是种情境。还有一种情境,是教育者设定的情境。因为很多情境可能是孩子很难碰到的,就像我们现在学的数理化的学科,里面的很多问题,可能我们这辈子都很难去接触到。比如我们在课程标准里会写油画,可是油画有的孩子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有的老师会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尽管孩子以后所在的并不是艺术行业,但是他也可以画油画。

    所以我们说情境有两种,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那我们的主题单元式教学就可以落实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去。

    在这个过程里,老师就变得非常关键,将来的老师培训也会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我们做了很多年的课标,但是有时候依然有很多老师搞不懂。所以后来我就举了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件事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听过,那这就是一个情境,孩子掉在缸里了,情急中要救人。那救人需要知识和常识,第一,他要知道水可以把人淹死;第二,水往低处流;第三,石头或者硬物可以把缸砸破,甚至砸的位置也是需要动脑筋的。所以这就是在这个情境中救人需要的几个常识。那其他孩子也会,但是为什么就吓得跑掉了?因此这也体现了一种心理品质,果断、勇敢、迅速。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的素养是很高的。所以我们来培训学生的素养,知识技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需要把它们放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这同时有一个问题就呈现出来了,选择知识。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什么样的知识对我们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我们需要甄别。同时我们还要获得知识,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整个过程之后,需要有一个交流,反思和评价,最后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说:“知识技能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知识技能是万万不能的。”但是这个知识技能跟过去的知识技能有什么差别呢?过去我们老师只管教,并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用,“同学们!磨刀!”那磨了刀干嘛呢,反正有用。那现在怎么讲?“磨刀,今天是为了砍柴磨刀。”就把磨刀放在一个任务情境中去。因此未来的核心素养教学就应该采用这么一种反思的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尹少淳: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 【下一篇】李力加:全球化、互联网+与留住传统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