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玉全:学校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7-31

  • 学校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

    我今天讲的一个核心是:“穿越”。我们过去都看过电视剧,穿古装的故事演绎到现在,从中蒙太奇的发现就是剪切。但实际上教育观念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我们在进行变革的时候,总把过去的很多缺点,或者是把过去的那些实践说的一无是处。其实,我们这个历史就是教育的实践和历史一直互相有严格发展的一个过程。

    首先讲教育的基本问题。今天的小学,像班级授课制这样的盖一个专门的楼房,有固定的校舍,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到六年级这样的学校的出现,它的历史大概也就是200年多一点点。为什么有这种学校?如果只是个别人受教育的时候在家就可以完成,那么只有一种情况下才能出现这样的学校,就是说让所有的孩子不论贫穷、富有、不分阶级的所有人都上学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么多孩子来上学的时候人们才想办法来办什么样的学校。这个历史是在欧洲知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开始提出的,说让每个孩子都上学是人的基本权利也就200年的历史。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是过去几千年人们大量的以这个私塾或者是少量人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像中国的书院。今天如果看《世界教育》的时候,会有像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词出现,在过去没有什么大众教育,就是少数人受教育。这就是说,中国现在是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从课程标准上是一样的,但是发达国家或者说体质比较灵活的国家照样存在少数人受的“精英主义”的教育,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教育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换句话讲是大众的、多数人的甚至是还有少数人个性化的教育,现在这样的冲突是比较突出的。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是大概上个世纪20年代,我们都知道胡适学贯中西,他的文言文的底子是很强的,但是胡适为什么倡导白话文,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叫《过去的中学》,是讲胡适那一代几个有名的人他们是怎么渡过了中学的时光。关于胡适的一篇写着:他回忆中学时代的时候说过去进化论影响了近代,到现在恐怕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这个进化论的第一个版本是用文言文翻译的。进化论描写的是自然的变化,胡适说读了第一本的文言文翻译稿的时候没有读懂。第二是梁启超,他们组织翻译用白话文来讲科学、讲进化论的时候,读懂了。也就是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个口号——“德先生”、“赛先生”,科学需要白话文来描写。另外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说小学甚至中小学讲多少文言文合适,讲多少现代的文章合适。胡适为什么拥护白话文?这是跟大众有关系的,老百姓的语言是白话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如果现在学校全部用文言文的话,那些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脱节,这样的东西是读不懂的。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的“什么是现代教育”,就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我看了美国的小学,他们没有固定的教材,老师经常拿一个东西让学生阅读,这个东西是跟当代生活有关系的,也就用跟你熟悉的生活有关系的来教,不是讲那些“之乎者也”。大概一年前,《教育报》登了上海的小学取消了白话文,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现在“什么是现代教育”还是需要好好认知、反思的。如果我们的小学超过50% 白话文,那这应该是有严重问题了。因为可能少数人行,多数人学不了,或者也没有意义,将来他还要就业的,还要生存的,这就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教育是怎么发生的?我给大家讲个故事,1905年中国真正开始废除科举,新办新学的时候很多过去靠考科举的人要绝食、抗议。很多人也很欣赏过去的教育是怎么发生的,不是普及教育,而是老师个别,或老师和学生席地而坐,在哪讨论问题的情景。我们在《孔子》的电影看到孔夫子,他带着几个学生在那儿,是那种情景。那种情景是什么样的教育呢?首先人少,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很清楚的,谁能做什么、谁擅长什么。没有今天说的固定教材,比如说讨论问题,那换句话一个老师怎么招揽学生呢?是因为你有一种主张,别人很欣赏你。学生说我赞同老师这种主张,所以我才给你当弟子。那么也就是说那种学校有可能出现一个老师是个有独到思想的人,有学问的人。那过去少数人受教育,现在说中国今天的大学缺乏大师,缺乏多种观点。中国在古代百家争鸣的时候思想是很丰富的,招揽了不同的弟子。另外教学方式,刚才讲了席地而坐,互相讨论问题就可以做,那么这种方法在现在学校里用的很好,它的英文名叫seminar,就是研讨班。上课最重要的不是老师讲课,而是一个主题学生在讨论交流,发表不同观点,是后边要看很多书的。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看中国统计的说中国人大人读几本书、小孩读几本,这都不准,是没法统计,所以总体讲我们现在真正读书的人很少。

    教育的方法、方式是不受约束的,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这就是少数受教育的好,这些东西在现代的学校里流传至今。另外那时候没有分科的东西,叫全科式教育或百科全书,过去那些经典学者写的东西里边包含的天文地理、人生之类都在里边。教育的事情很大程度的不像今天说为了考个好分数,要升学,是替大量的人考虑问题,修身养性,探找真善美,因为过去上学的人估计都不是贫家子弟。在欧洲也发现什么叫“形而上学”,什么叫“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就是考虑理念,跟那个庶民社会,跟吃穿没有关系的,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形而上”那些学校教给人的就是这些东西。我们现代教育要解决是“形而下”的问题,是人要有能力生存,要有能力参加生产劳动,要自己去挣钱,去自己理财。过去的学校不讲这个东西,中国的跟西方的可能不一样。柏拉图式写了理想国,那里有很多思想,包括科学。中国大量讲的是“处世哲学”,就是官场。现在中国的电视剧,经常都是那些美女们勾心斗角的东西。那么这种时候我们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在发达国家被保留至今。我称它“文理教育”。中国现在没有这种教育,中国所有的学校都在教知识点,包括小学,其实人家的小学大量地教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是启蒙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教育。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教授说,你学的知识越多,你会越聪明,越有创造力。大家想一想,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就是从小学开始就被所谓的成见固定了知识。成见越多,就越没有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不观察、不思考,把过去的所有的东西都信以为真。其实很多的人类知识是很荒唐的,我经常给大家讲说,“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这种东西, “地心说”大概流行了1000多年,那过去的知识怎么来的?是拍脑袋来的。过去我经常说欧洲盛行三段论,我们现在也有人这样来推论知识。比如说:所有的星体都要围绕地球转,前提是我们的地球有某某和某某不围它转行吗。完了说太阳是星体,所以太阳要围绕地球转。有很多荒唐的故事,但是我们今天很多孩子被这个成见影响,所谓的知识其是错误的。

    另外,关于文理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好学校为什么能出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它不是学那些所谓的点,它是学大的人类的理解力。那么这里边什么是文理教育的核心?第一要解决你是谁?人类是谁?我们说的很容易,但你要弄清这些事情,你是谁?天地之间你是谁?人群之间你是谁?我们很难理解现在中东发生的故事,也很难理解俄罗斯的冲突状况。包括我们说人悲观的时候可能会自杀,这也不少的人,有的甚者是教授、著名学者,报纸上韩国只要一个明星自杀了,这一段就有很多人要自杀了,因为粉丝效应。你是谁呢?你要搞不清这个东西,就很难有理解力。发达国家的文理教育就告诉你是谁,所以他要学天文地理,学人类的思想史,大量的去理解别人,包括不同宗教的理念。英国有一个学校出了20任首相,为什么那个学校能出现这样的人物呢?因为那个学校教育就是大文化,让人有广泛的理解。这个学校里边,不光是富人子弟,还有奖学金资助的成绩优秀的来自底层社会的人。就是说这个伊顿公学是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文化的人汇在一块,它有很强的理解力,知道别人是谁。哥白尼《日心说》距现在大概也就600年的历史,我们人类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这样一个历史也就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事情不是想象的,是靠人类的一种切身的体验来决定的。西方还有个学者最大的影响了近现代。什么理性教育?笛卡尔说实际上是一个人他最聪明的在哪儿,在那个世界来说,人是宗教统治一切,教皇是还不能公开反对。笛卡尔最大的就是《二元论》,关于灵魂归宗教,关于自然归科学。发达国家所有的英才教育都是这么教的,有人文精神,有科学探索的努力,这才成就了这些。笛卡尔还有一个大家说,你背数学公式是什么感觉?如果把数学关系做成一个图,那么变的是什么直观感觉,这时候直角坐标系出现,笛卡尔改变了人类,画了一个直角坐标系以后,这函数怎么弄就看这个图,分析曲线的特征够直观。人们通过曲线发明了微积分。人说这个函数形状很复杂你算不出面积来的,但是人最后就把那个东西分解成那么小的三角形,最后叠加就形成了微积分。过去一个轮子转的有多大的劲?怎么有工业革命?没有微积分,你算不出它有多大的劲,笛卡尔就一个坐标启动了工业革命。文理教育,就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分离的,我刚才讲了说笛卡尔没有这个坐标,它是个图形。达芬奇是最典型的代表。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是个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个科学家,所有的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这样的气质。你怎么去想?你怎么去表达?没有形象就没有抽象,这就是传统教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优秀的东西流传至今,发扬光大。但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教育。中国最好的学校还拼知识点,就做题比别人猛一点,弄个什么所谓的“好学苗”,拔几个做题的老师,这就是中国,它实际没有我们说的这种教育。

    第二阶段的教育是一种理想,就工厂化学校的出现,它是什么原理,它有什么优势?今天的这种班级授课制学校,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人类是没有办法的,都希望做家教,谁给钱呢。说为了普及教育,人们就想了这样的批量生产,一波一波的进行办学。那么最早有一个人叫夸美纽斯,夸美纽斯也是挺伟大的,是他开始说班级授课制,最好把很多东西变得直观、生动,让小学生能理解。但是夸美纽斯的思想里面比较混乱的是他有个《泛智论》,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平民的孩子都要学全科的教育,他要让平民的孩子都要学英才教育,要“之乎者也”都要学,要求很高,这也是他的困惑。

    真正能解决现代学校普及教育的是一个叫裴斯泰洛齐的人,这个人说要用工厂化的或机械科学的原理来办学,这就是工厂化学校的出现。机械科学的核心就叫分析,把一个整体切成碎片。比如说一根高材现在要检查质量的时候,整个的要怎么去检查?切下一块检查质量,就说明整个的了。按裴斯泰洛齐的设想,就是把高材打成一样的的段子,就相当于每个学生,摆在课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第二个,让学的和教的一样。双基文化的出现就是说不学整篇文章,要取12个章节,学想学的知识点;双基文化的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要普及教育,不能让学生都博览群书,要抽知识点。让学的和教的一样,那么学校的组织就好办了,把学科分的支离破碎,数学、语文甚至其他的,都分门别类。这样的工厂就是工厂流水线,比如装汽车的这个工序来说,装什么零件很清楚。学校装什么呢?装知识点,这就是工厂化学校。什么叫教育矢量呢?就是教的都是知识点。工厂化学校的出现,就是这样来组织的,整齐划一。过去讲教学大纲文化,里边最清楚的就是罗列知识点。一年级学多少知识点,如此排列。大概来说就是学科门类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教科书与课堂教学、练习与笔纸测验。凯洛夫这样的教育学大家在中国还是起主导地位的,照这个极端教学方法,第一段要预习,老师清楚的告知上节讲了什么;第二个阶段就是讲授新课;第三阶段老师要在黑板上做例题,解释今天讲的为什么是应用;第四阶段就是做作业。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国现在还是这个体系,这种学校确实有效率,帮助人类普及了基本教育,批量生产化。但是班级授课制这样的体系产生的困惑在哪儿?第一,整齐划一,可是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化的问题没有解决。经常一考试,就排出来了。另外很大的问题,譬如说韩国人搞课改说小孩没上小学之前所有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小孩很聪明,上了学,几个星期以后测试,你就知道了知道什么结果了。而且现在有的学校做的更绝,说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出的题都比较难,一下子学生的那个分数很……有人说了,怎么有的考100分,怎么考60分甚至更低的呢?这种东西它是最残酷的一种体系,是没有人性的。那儿童就这样分离,慢慢人就会接受我是笨蛋。其实这就是一个游戏,是我们这种工厂化教学的弊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说人类发明了机器,提高了效率,但是这个机器使人丧失了人性,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美国《华尔街日报》210日报道武汉一位10岁小姑娘讲的,关于中国数学的问题写了这么一段话,她说:数学是死亡之源,它像入地狱般痛苦。它让孩子想破脑汁,它让家长急得转圈。它让校园死气沉沉,它使生命慢慢离去。生命从数学中走去,一代代死得超快。那是生命的敌人,生命从数学中走去。珍惜宝贵的生命吧,一代代死得超快。数学是死亡之源。可能我们现在都不理解大家在做事的时候、搞教育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是一个10岁学生写的,这就是说这种工厂化学校的弊端在哪儿,它的整齐划一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它使很多的学生都成为失败者,还想着就是这么设计的。

    另外很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支离破碎。我们学科划分过细,又选那么多知识点,没有那么大的理解力。今天中国人读的是教辅,不是读书。读书是拓展知识的,是把零碎的知识弄成整体的一个东西,不是做题,这样的东西就是工厂化学校。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或者说任务就是冲破班级授课制的束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现在谁冲破这个班级授课制或重组了,北京朝阳外国学校的郝校长说:“什么是分层教学?一个班,我给学生不同的任务,学得快的学生多学点,给他一种资源;学的困难的学生,让他怎样得到一种帮助,就在同一个班进行这样的教学,最后考试怎么考呢?用不同的卷子考,可能很多学生都能拿90分,所以每个学生都在进步。”信息化技术会带来个性化学学习,就是在你自己的水平上来进行学习,这方面实际上大有可为。要怎样冲破这样的学校?不要以为人类学校永远都是这种班级授课制,我相信这种学校可能会瓦解、会消失,也可能真是在家学习,这是讲工厂化学校,现在工厂也在变,在灵活生产。说一条生产线上能装45种汽车,什么捷达、奥迪、迈腾,那么到工序的时候装什么零件呢?这就是来迈腾就装一个迈腾的零件,不能把捷达的零件装上,这就是说工厂化学校也在变,分层教育还有更多。

    另外,实际上现在面临的大问题,学校转型的时候,旧的学校教育是什么?记知识,死记硬背,考试考记忆力。而新的教育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你学了知识会不会用,也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来形成的能力,这个能力和静态知识不一样,能力是互动的。能跟环境使上劲,那叫能力,那么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来学习,获得的知识是真知识,是你自己的。比如初中讲空气的特征,我们说空气特征是什么呢?罗列出来,你背吧。但是有个老师在课堂讲的时候,叫了7个学生去演示,拿一个杯子倒上水,再拿一个小烧杯,里边放一张纸扣下去,这样的方式来教的,让学生观察,那么会形成什么。那张纸没湿,说明空气是存在的,空气是占有空间的。老师用7个实验让学生的出这种结论这个过程就能被牢牢记住了。如果不做这件事情就告诉你空气有什么特征,列一个单让你背出来,考完试跟你有关系吗?如果你学的东西都是没有体验的,考完试就结束了,不要知识的理解,就根本没有能力。

    后边很多工厂化学校开始转变,今天中国进入了新教育时代。新教育在欧美是上个世纪初开始的,人类发现靠固定知识学教育是落后的,光学习知识体系可能是无用的。另外有人说整齐划一工厂化学校残害了很多儿童,因为儿童是不一样的,进了学校以后要求和进度是一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有很多学生适应不了,最后成为失败者。现在新教育里面最大的几个概念或者追求就是儿童本位的出现。儿童是有差异的,是个有不同时期的生长特征的。讲教育规律的时候,首先说儿童新生发展规律,上个世纪一百多年人类在教育领域最大的贡献就是儿童的心理学的发展。儿童是怎么成长的?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儿童不是被动学习,他是根据主动环境的,建构式是跟外界互动来学习的,不是被动的。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比发达国家落后的话,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不懂儿童,或者说不够尊重儿童,落后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第二,新教育的出现使得知识观念彻底改变。过去人类有一个惰性在讲说我们是在追求绝对真理,是在不断发现绝对真理。牛顿力学在几百年前是很辉煌的,一百多年前没人怀疑过,认为它能解释一切。特别是一想到什么东西可能发生星体的时候,就想到万有引力,这样的一个发现震惊世界。但是在微观世界里,牛顿力学基本就失效了。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其实不光是物理的相对论,是人类对真理观的这种相对论的明确。到现在为止,发达国家的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是相对论主义者,没有人说自己是绝对真理。关于教育理论的变化现在争论问题都是,除了上个世纪初杜威写了一本教育学的一个巨作外,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影响世界的巨作。剩下观点都是分散的:永恒主义讲讲经典教育,就是我们讲的文理教育,现在搞教育理论的观点都是特别鲜明;第二是要素主义,读、写、算很重要,现在西方动不动就讨论读、写、算,一看中国人数学学的不错,就想要必须加强,但其实我们这种教育就是做题多,换句话就是乘法口诀在帮中国人的忙。说买7块钱一个的东西,买6个多少钱?中国孩子马上就知道,美国孩子他不知道,因为中国有乘法口诀,6×7=42,但是人家不知道,从计算机技术探索了很多,数学思想是人家的,到现在我们学这么多数学,真正出了几个影响世界的数学家呢?还有进步主义,就是说儿童最重要,所有教育要为了儿童。还有很多很多的教育观点,今天教的这个小学生,我们怎么让他去适应十年以后已经变化了的未来的社会呢?是就教过去东西,还是教更先进的、适应时代的东西呢?现在的教育观点应该是相对论,没有一个人说谁是彻底对的,现在世界教育观点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人把它统一起来到一个里,这事在中国可能会发生。

    另外,什么是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过去的教书的那种知识学习的方法,你背了知识,但是你没有掌握。这里边用杜威的词讲就是注重学,叫Learning by doing。发达国家的教育基本就是在体验中来进行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我给大家放几个,我去年去过捷克、芬兰、丹麦这里虽然没有小学,但我讲艺术。说芬兰的艺术就要是很发达的,我们看到它的学校里边充斥这样的设备,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做中来学的。很多艺术(看PPT,图书馆),你看芬兰这个学校,连垃圾桶都造这么一个艺术品,你看他们芬兰的这个教室,这是学社会科学要怎么学,是学生看了书以后,大家讨论交流的。这就叫“专题教育”,拿一个主题去读书,形成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芬兰的教室里边都有两块板,两个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个讲大纲,一个让学生去用。他们的教室也很有意思,这个中学的它中间有个很大的玻璃,可以看到里边的学校。另外可以看到他们的设备设计的很精巧,所有的现代设备都在这里边。这个初中每个学生都要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把一个原料做成一个产品,用木头做把椅子,做个存钱的箱子。在中国学校教育里,如果做这种事情就低人一等,而现在芬兰所有的普通教育都在做这种事情。我们现在的教育从整个大的理念就存在严重的问题,不做事却让别人做事。可以看到芬兰他们的阅读文化也很发达,比如小学讲蘑菇的生物课,首先学生用iPad或智能手机收集有关知识,另外每个学生还要用橡皮泥做一个蘑菇,这就叫艺术教育,这就是动手能力!教室的这个白板讲蘑菇的大的体系,小的讲具体蘑菇。他现在最先进的教室是全自动控制的,包括光线,教室有3个多媒体,还是自动控制台,这个学校让学生在上课时间也可以放松。还有个别辅导,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受到特别的关注,还有学生生病专门休息的地方,这是一种教育的情形。

    在教育里边发达国家还有一个例子,澳大利亚的设计课程关注人本精神,为学生发展要适应社会需要、追求美好社会和理想人生,他们设计的课程是很典型的。新教育发展到现在这种模型是就是儿童,所有的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去发展。我们进行课改出了一个文件叫《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里面也提到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他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他在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大的观点转变,学校教育要把这两头担起来。不只是你教了知识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能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的发展能做贡献,这描述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素养。另外发达国家比较强调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应该有怎样的素养,因为人首先生活在社区当中,所有的日常生活都靠社区。比如说美国的美联邦政府社会运转障碍,你要就业要生存,你应该要什么能力。另外,作为公民要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权利,怎么行使自己的职权。

    什么叫现代教育,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什么基本的素养。首先要有兴趣爱好,最后你能成为什么人不取决于你的意志,取决于你的习惯和爱好。很多小学生想成为科学家,这不可能的,连自然都没观察就知道科学家的待遇高,估计他永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兴趣爱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健康,中国把所有的东西都砸到一个格子,读、写、算的能力。还有个人安全、生涯规划、学后生活、将来就业、终身学习,还有创造性、道德等素养,要有成就感……这就现代教育,课程设计比较丰富,不是简单的教育。

    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我们的想象,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将来能不能破除班级授课制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可能信息技术会给我们提供充分的空间。现在有这样的词——“在家学习”,发达国家很多孩子都是在家学习,不是不上学的问题,而是在家上学。过去把这个叫 “圈养式”,给你吃什么,你就必须吃什么。新教育叫“牧养式”教育,就是给你空间,哪儿的草好吃你可以去哪儿,你是可以选择的。有没有可能教育历程是独特的,为自己单独设计呢?估计再过十年左右,可能更快的时间,教育的整个办学和教学方式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关于人的智力结构,人与人之见是不一样的,社会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让人在最有潜力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挥,另外要能跟社会的要求能结合起来。98年金融危机的后,泰国人就开始反思说泰国没什么技术,也没什么像样的人才,银行都被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到处都是别人的工厂,于是他们就反思说我们为什么没有创造性?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教育总是千方百计的把不同的人变成一样的人,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是千方百计的让不同的人经过不同的有选择的教育变得更加不同。现在看事业再谈教育,不是讲读、写、算了。欧洲强调要八大能力,即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及公明素养,还讲究实干精神,要有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文化表达不单是语言,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那个纯粹读的文字了,现在有多媒体,有视觉艺术表达,芬兰是推进历史上教育改革最激进的:取消学科教育,推行现象教育。不再一个主题的来学习,而是根据专题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这就是人家尝试的新的教育,也就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时代。

     

    作者:乔玉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装备处处长)

  • 【上一篇】吴立岗:努力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新体系 【下一篇】窦桂梅:成长,需要我们回到“学习的常识”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