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在唤醒、激活和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意义是要给人自由,一种全然的自由,促使人们成长并创造一个不同的社会,一个新世界。我们必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让人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然后变得有智慧、有能力来面和了解对世界。只有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观察、不停的学习,才能发现真理和爱。如果心中有恐惧,就不能探索、观察和学习,不能深入地察觉。所以,教育的意义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古老而神秘的《易经》博大精深,涵盖丰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绝世之作。启蒙教育从古到现在都是一个世界难题,尽管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的大事,但却不是一个使孩子和大人都感到愉快的事,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人刚生下来蒙昧无知,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技能,更没有成熟的价值观,跟动物没什么区别。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不理解这一点,拒绝学习教育……人类在生理进化的同时,认识也在不断进化,可惜,人类认识的进化不能遗传。世界各族人民都有丰富的人文思想的精华,先进思想不分地域和种族都是相通的,只有把这些先进思想继承下来,才算一个现代人。《易经》中的蒙卦反映了古代启蒙教育的思想,很值得研究和运用。“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昧无知(蒙),亨通(亨)。因为蒙昧无知可塑性就大,就有发展前途。每一颗小树苗都有可能成为栋梁,等到长成一棵歪脖子树就晚啦,只好给轻生的人挂绳子用,所以,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不是我求孩子们而是孩子们求我去教他(匪我求童蒙),孺子可教也。孩子们初次真诚的发问要给以解答(初筮告),再三地乱问就是不尊重(再三渎),不尊重就不要告诉他(渎则不告)。教育要坚守正道(利贞),教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启蒙教育(发蒙)有利的做法是对孩子要严加管教(利用刑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严师出高徒……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没什么法规(用说桎梏),发展下去(以往),将是很糟糕的(吝),后果不堪设想,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都要有这个思想意识。“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以爱心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包蒙),是一件对个人和对国家都有益处的事(吉),有利于将来娶妻生子(纳妇吉),成家立业(子克家)。“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启蒙学习阶段不要结婚,不要早恋,家长不要给他娶媳妇(勿用取女)。因为这时候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不理解夫妻是什么关系,不会操持一个家庭,没有能力保证给对方幸福,还不认识一个人……要远离不三不四的人,要亲近品学兼优的人(见金夫),要自我尊重。不自我尊重(不有躬),就是自我放弃,追风赶潮,没什么好结果(无攸利)。“六四,困蒙,吝。”那些困于启蒙教育的孩子(困蒙),前途堪忧(吝)。什么叫困于启蒙教育的孩子,就是那些拒绝学习和教育的人。不愿学习,勉强学习,不能吃苦,没有人生目标,吃老子的本钱,贪图安乐,甚至模仿腐败……不容乐观。“六五,童蒙,吉。”那些始终保持童心的人(童蒙),尊师好学,学而不厌的人,前途光明(吉)。“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启蒙教育离不开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击蒙),防止孩子往不良方向发展,要防患于未然(利御寇),不能等孩子变坏再来教育就为时已晚(不利为寇),就不是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可惜,现在有些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教育不配合,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子,给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成书于二三千年前的《易经》,却将启蒙教育的思想阐述得异常系统和完备——在《蒙》卦中,既提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时机,又讲了教育的对象以及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教育大家的睿智光芒,成为后世论述启蒙教育的活水源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条件与过去相比优越太多了,但教育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又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教育启蒙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归结起来说,那就是教育的根本在唤醒,本质在激活,关键在提升。
教育根本在唤醒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蝶,绚丽多姿。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蜕变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挣扎。在“新我”和“旧我”的摩擦碰撞中,他们有着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难以割舍。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需要细心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灵。也许我们要面对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无奈,也许身不由己,但是当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时,真的需要调动起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与智慧用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学生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许多伟人、名人对都有精辟的论述。比如,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那么,唤醒是什么?就是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有时还表现为对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致力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信任和期待,相信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就会变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唤醒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教师不善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多一些赏识教育,一句关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都能起到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具体说,就是要做到:
一是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比如,对那些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就要给他以热烈的掌声和赞许,或许,他内心的孤寂和沉闷会在顷刻间消融吧。老师的一张纸条:“别封闭自己,打开心窗吧,快乐正注视着你。少一些烦恼,多一分努力,给生活灿烂的微笑,你会发现你心灵的天空原来正艳阳高照。”会让学生增强信心和决心,发生行为上的可喜变化。小小的关注与鼓励,能扫却学生头的乌云与阴霾,换回了学习上的进步、生活态度的转变。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合任何杂质与灰尘,你对他真心一点、平等一点、关爱一点,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重新建立起做人的尊严,抬起头来自信的面对每一天。
二是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良知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人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会泯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教育者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唤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
三是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假如教室卫生状况不好,老师就循循善诱地说:“同学们,教室里的每一块地砖原本都是很光洁的,可由于老师和有些学生的不注意,污渍越积越多,现在已很难去除了,它们破坏了那一份整体美,使得其他地砖也暗淡无光了,老师感到深深地遗憾。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去掉这些顽渍和污渍吗?”学生便会踊跃地站起来,想各种他们所知道的办法来扫除和清洁。还可以启发学生从打扫卫生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我身上也有污渍,总是偷懒,所以组上的同学都不听我话”;“‘惹是生非,不懂事’就是我身上那些擦不掉的顽渍,总给班级和老师脸上抹黑。但我会努力改,争取也让它光亮如新。”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何况十来岁的孩子。作为教育者就要欣赏学生的知错就改,欣赏学生的睿智活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自强、自律和自省的能力。
四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教育者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埋藏在心中的问题告诉你,你就应该给他以饱含智慧的回答;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明白,学生学会思考比记住一大堆过去的知识更重要。小时候,爱因斯坦问老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老师表示要好好想一想后予以解答。三天后,老师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老师却说:“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走过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人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五是唤醒学生自主参与、协作团结的精神。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团结合作,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到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带着开发的潜能,带着积极上进的个性,带着协作团结的精神更好的去生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教师只要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良知,用对教育的全部激情与虔诚,用那颗对学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去唤醒那一个个暂时默默地沉睡着但却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魅力,精彩而又美丽的灵魂。
教育的本质在激活
“激活”,是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指对神经系统或有机体进行刺激而促使其产生应激反应。在现代语境中,“激活”关涉到“人”的时候,一般是指在人的心灵或生命当中沉睡着大量的潜能和智慧,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其活跃、激扬起来,从而使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展露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不断捶打激活的真义,并把它与教育对照时,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
激活教育是激发梦想、问鼎“可能”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应不断推动和促使学生生成生命梦想,诱导生命潜能,并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可能性,做到面向“每一个”的同时,关注“这一个”。换言之,激发学生的生命梦想,就是促进学生可能性的充分发展,教育的使命就是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激活教育是依托和激扬生命,以生为本的教育。激活教育中的以生为本,不仅指以学生为主体和本位,也是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边生命的依托和激扬。教育的目标指向就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并在生命过程中开发和实现潜能无限的生命智慧。激活教育是交往对话、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相互交流、合作、参与、创造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激活教育是交往对话的教育,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倡导师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倡导师生与文化对话;激活教育是在对话中实现精神相遇与成长的教育。激活教育是走向自觉、敢争第一的教育。激活教育是倡导文化自觉、生命自觉的教育。“敢争第一”是源于学校传统文化的追溯和考察后的规定性要求,既是对学校历史的文化自觉,也是师生自学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
“激活教育”就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践行和升华,是以学生健康活泼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其核心价值取向强调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开发师生生命活力资源,构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起点是聚焦学生、聚焦课堂,科学统筹一切教育资源,调动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有机统一,利用相应的载体和手段,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潜能,形成教与学的激情互动,充满活力。激活的目的在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办出活力,办有特色。把学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让学校充满活力;把教师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让教师彰显活力;把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出来,让学生释放活力;把学校办成师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倡导活动育人理念,彰显“激活教育”特色。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是为了学生全面、主动、生动和谐的发展。学校要充分挖掘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线,将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工作有机结合,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丰富多彩的校园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特有功效,使学生在活动中育德、健美、启智、明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健康成长、快乐发展,在活动中个性飞扬、放飞梦想,绽放生命的精彩。
在活动中学做人。学校特别是老师要组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能够彰显学生个性且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真实客观的情形下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感悟道德境界,学会合作,践行礼仪,发展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促进个性张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教育目标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学校在北京奥运会攻坚决战之年,开展系列奥运体验教育活动。点燃奥运圣火、听残奥队员的感人报告、与残奥火炬手亲密接触……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的学校在“国庆节”到来之际,以探究民族魅力为突破口,通过文化长廊展示、网上冲浪、家长参与、创编墙报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全面了解56个民族的民风、民情、民俗,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种下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爱国种子。
在活动中健体魄。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全面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率先在小学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积极组织各种竞赛,强化业余训练,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级的各种比赛,展示自己的体能与技能;编排“响铃操”、“情系奥运彩绸操”、“爱我多彩中华”、“在灿烂阳光下”大型团体操,创意新颖、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激荡人心。在团体操创编与排练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付出智慧、心血和创造力。团体操的排练和展示,不仅是意志磨砺、团队合作、倾情奉献的过程,也是师生主动参与,开动脑筋,克服一切困难、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
在活动中凸显艺术魅力。艺术是智育的风帆、美育的载体。管乐、声乐、书画等艺术活动,能让学生学到艺术技能、建立广泛的兴趣,培育良好艺术素养。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艺术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如举办“金色的童年”、“和谐的旋律”师生演出专场、演讲比赛,丰富的节目、精彩的表演,让教师和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业余管乐团、合唱团、儿童剧、书画摄影培训,适时参加在各级的比武竞赛,让师生在展示技艺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活动中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社会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崭新之路,它给学生成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统筹教育资源,把综合实践课、科技活动进行整合,通过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大自然、走进新农村,让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激情,洋溢活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会科学考察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萌发创新创造的欲望和行动,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教育的关键在提升
教育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因而教育便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是用知识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二是用思想、技能和知识陶养学子的心灵,使之增长智慧与才干。在教育世界里,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理论鼓舞人心,倘若有熟练的技能与本领强硬我们腾飞的翅膀,那么,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味道,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为人民谋幸福。然而,目前背离教育本质、背离教育目的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从教育过程看,一是学生学得不幸福。学生常年累月陷入作业和考试重压之下,原本充满灵性的学生变得只会考试,甚至有的连考试也不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幸福感下降,以致使学习成为一种苦差事。二是教师教得不幸福。教师在升学重压之下产生职业怠倦,学生和教师“异化”为“考试机器”、“升学机器”,逐渐失去了教书育人的职业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从教育结果看,一些学生走上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不高,就业创业能力不高,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不高,一定意义上成为教育的“半成品”。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家长和全社会对学生成长、对教育焦灼不安,导致社会教育幸福指数普遍下降。如果学生体会不到求知求学的幸福感,如果教师体会不到教书育人的职业幸福感,如果学生学习很多年、毕业了却没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认知、能力和素质,如果教育不能有效有力地增进社会福祉,那我们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是需要改进、改革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柏拉图说过:“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有为了升学、就业、较高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功利性目的,也有为了身心的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陶冶、生活情趣的丰富等非功利性的目的。但不管是什么目的,只有把它置身于“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全面素质,提升人的幸福”,它才是有意义的。第一,教育本身就是传递幸福、创造幸福的事业;第二,学生在教育中体会学习和求知的幸福,并通过学习获得对幸福的认知、幸福的能力,以最终得到人生的幸福;第三,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工作成就感、价值感带来的幸福感;第四,全社会不同的人在教育发展中得到全社会创造幸福能力的极大提升。
从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养成高尚人格。讲到人格,似乎让人觉得陌生。现代人崇尚的是事业上的成就,比如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情人有几个、去过哪些国家等等,似乎只有这样才风光,在社会上才受人尊敬。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也都在倡导,人应该有高尚的人格。一个人,人格的养成是无始以来的积累。通常人们是随着自己的习性在生活,因而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格。比如不健康的人格,是不好的生活环境、自身的错误观念、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不是天生的,不是固定的,是长期养成的。教育如果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那么局限在教室里,是可以的。可是,我们的教学是为做人服务,那局限在教室里显然是行不通的。知识可以从教室里学习,但人格必须通过现实的生活来训练。可是平常的人们,有着太多的问题、太多的缺陷,整个社会充满着矛盾和困惑,每个人几乎都是一堆烦恼的组合。以孔老夫子的修养,都要活到七十岁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何况凡人呢!可见一个人想要克服自身的烦恼,是何等艰难的事啊!
新形势、新背景下的教育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封闭的、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发展过程。它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它关心学生学什么和想什么,更关心他们怎样学和怎样想;它关心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重视他们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可能性。因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四能让、四尽量”,在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全面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观察力是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以前的小学课本里,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道:小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就会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想看看它的尾巴到底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同学们并没有见到小蝌蚪尾巴脱落的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不见了。学生们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要求他们更加仔细地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学生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在老师的支持下,学生们将观察的结果寄给编写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课本中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这个例子说明,学生与成年人在观察事物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而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生活,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要比老师的“告诉”强百倍。因为听过的印象不深,读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才刻骨铭心。优秀的老师都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发现”,精心呵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让他们知道;真理不一定在老师的嘴里,也不一定在正式出版的书籍里,真理是需要探索的。
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有些老师认为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但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会”和“能”的基础上,学生的心智得到了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学必须求真,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真会”和“真能”。学生是有差异的,也一定有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但老师的点拨必须把握好“火候”,讲究艺术。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老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加以引领,这就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论述精辟、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判断学生智力的水平如何,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学生现有思维能力的反映,同时对学生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言语表达能力从何而来?显然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老师的讲解必须精当,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让他们揭示所发现的问题,让他们来叙述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让他们来表达成功之后的感悟和喜悦。老师则耐心地倾听、适时地点拨和恰当地评价,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努力达成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高明的老师不是拉着学生走,更不是背着学生走,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着学生,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到来。一首乐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奏呢?一般来说对学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有位聪明的青年教师,竟然教会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老师要演奏猎人追兔子的乐曲,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奏,结果学生都说用中速就合适。当老师按照他们的意见以中速演奏了这首曲子之后,大家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接着老师就邀请同学们来扮演曲中的角色,有的扮演兔子,有的扮演猎人。乐曲开始了,扮演者做相应的动作,兔子跑,猎人追。这时同学们开始着急了,大声地叫喊,催促兔子:快跑、快跑!乐曲演奏结束了,老师笑着询问学生,用什么速度合适?同学们一致回答:用快速才合适。正确的答案完全出自学生的口中,这正是教学过程的闪光之处和魅力所在。
此外,我们的教育还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六个心灵品质”:第一个是自尊心,什么叫自尊心,宁可让身子受苦,不让脸发烧,君子不吃嗟来之食,说的就是人的自尊。自尊心是人的脊梁骨,有自尊的人站起来,像人一样活着,没有自尊的人趴在地上像动物一样活着。用树根来比喻的话,自尊心是一个人生命之大树根,有了自尊心这个大树根,下面会长出两个小树根,一个是羞耻心,一个叫上进心,有了羞耻心的学生有不良行为被人家嘲笑而脸红心跳,下次不做这个不良行为,反过来如果没有羞耻心,那就没皮没脸,一个学生如果这样你就无法教育他了,没有上进心的学生就破罐子破摔,自尊心的本质内心就是羞耻心和上进心。如果打学生两耳光,对学生的伤害是什么,对心灵的伤害一辈子都不能复原。所以老师尊重学生是我们最低道德底线。第二个是自信心。望学生成才是绝对没有错,那什么错了呢?望学生成才心切就错了,一心切就着急,难免就方法错了,心态有问题,心太急切。我们很多家长天天在家里唠叨学生做作业,这种做法正好是学生压力过大,跑到学校里偷懒就是自然的。我们面对以前没做过的事情,让我们来做的时候,我们有三种基本心态,一我能,二我不能,三让我做做。自信心会创造性的找到方法,把事情做对,证明真能,知识迅速增加,能力迅速增长;以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做这件事,知识和能力的增加就极其缓慢。作为老师和家长,希望学生好,就必须把他的心理状态推到第一种心里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信心。第三个是责任心。用学术语言准确界定,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做出的承诺要去兑现的心理状态。实际上一个人有了责任心,才有自律精神产生,有了自律精神产生才能收敛自己不合规定的行为,按照事先的预定去行动;才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责任心怎么培养,关键就是让学生自己该做的事必须自己去做,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同时让学生看到他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进而在乎别人的感受会收敛自己。第四个是进取精神。一个人从小培就养出一种心理状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梦想,过成功快乐的人生,而不依赖他人,这种心里状态叫做主动进取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呢?按照人性的基本原理,采取两个步骤,即在学生学习成绩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滋味;第二就是劝导家长切断他的后路,只供给他足够生活和购买学习用具以及辅导书籍的钱,促使学生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不在花销上攀比,而在学习上比赛,积极努力,学有所成。第五个是学习兴趣。要让一个人在学习上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刻苦学习,靠意志和毅力去做到。想想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达下来的关于学习的文化信息是什么,好像学习天然是一个苦差事,一个人要长期忍受痛苦才能苦尽甘来,一个人要头悬梁锥刺股才能成才,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做得人上人,必须吃得苦中苦。正所谓“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家长、老师这两个人的角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太重要了,让学生在学习、作业和实验中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快乐就在于获得了知识、技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智慧和才能。第六个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倾注爱心。爱是一个生命喜欢一个生命的感情,不是物质,不是给钱不是做事;爱是平等关系,没有尊重没有平等绝对没有爱,爱是自由的儿子,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尊重意识自由绝对没有爱;爱是没有条件的,不需要回报;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你爱不爱学生,学生能感受到,学生没有感受到,那就不是真爱。其次要多些理解。老师要用学生价值观来评断他们,这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会自动起作用,人的价值观都是有他的特殊的意义,这就导致上一代人总是看不惯下一代人,社会学上叫代沟,很多老师看不惯学生的行为,就觉得他们不懂事,其实真正不懂事的是老师,不懂得这是价值观冲突。如果用老师的爱心,用我们民族精英共同的智慧,来为学生打造一片健康良好的蓝天,我们绝对有能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信心、有责任感,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能够叱咤风云的一代新人。
作者:郑立平(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