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反思与实践深化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12-20
  •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反思与实践深化


    一、理论反思

    反思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在由“普及”走向“提高”的发展阶段,教育的两大核心目标是: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1)均衡发展一方面涉及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涉及人的发展方式、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2)优质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2.综合实践活动承担着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的重要任务

    (1)综合实践活动对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利于处理----好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的关系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反思二:实践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念

    1.人的发展和良好教育要求“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和“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相结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

    (1)经验具有两重意义:作为结果的经验、作为过程 的经验。

    (2)经验有教育性和非教育性之分。经验要有教育性,其基本条件是反思和理性化。

    3.实践学习的性质与价值

    (1)作为学习的“研究”:指向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品质与方法论);

    (2)作为学习的“社区服务”:指向的是社会理解和社会责任;

    (3)作为学习的“社会实践”:指向的是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4.核心价值:5“i”

    (1)information,信息搜集与处理

    (2)interest,兴趣培育

    (3)inquiry ,探究能力

    (4)intelligence,智力发展

    (5)intuition,感悟提升

    反思三: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知识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建立实践取向的知识观。

    1.客观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告诉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而不能使人获得“进入世界的知识(knowledge of -and-in the world)”。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要让学生把知识作为“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2.“科学知识”在进入教育活动之前,是作为“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并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具有了“个人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的意义,它才能真正具有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公共知识,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个人知识。

    3.科学知识为人认识与理解世界的概率,以及“假定性的意义”。赖欣巴哈(Reichenbach,H.)说:“一切知识都是概率性知识,只能以假定的意义被确认。”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要求学生接受知识自身固有的假定意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个人理解、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4.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学习,是基于实践的逻辑学习和意义学习,而不是符号学习。

    知识接受:关于世界—物性—对象化—科学方法—科学逻辑—假定意义

    实践学习:进入世界—人性—自我感—思维品质—认知规律—个人意义

    反思四:综合实践活动解决哪些能力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触动了传统的知识至上、知识惟一的教育观,触及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触及了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要害。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能力发展问题,能不能切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反映了该课程的深度和有效性。

    2.综合实践的核心课程价值在于学生能力的系统训练和整体提升。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能力生根”的课程。

    (1)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系统化与综合化、概念判断推理)

    (2)基本学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规划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3)实践能力(社会参与与社会服务、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4)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

    3.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式上存在着比较突出局限性:

    (1)学科化倾向、随意性倾向、表层化体验倾向;

    (2)学生深度参与不够、深度体验不够、全员全程参与不够,实践方法规范不够;

    (3)能力发展目标的分级、分层不明确。

    反思五: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深度教学:“4R”教学

    1.从“流程”到“过程”

    (1)从“告诉”到“指导”

    (2)从“督促”到“陪伴”

    (3)从“事实”到“意义”

     2.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是一种深度教学(Deep Teaching)

    (1)Richness,丰富性教学。教学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

    (2)Recursion, 回归性教学。具有回归性的教学应当能使“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

    (3)Relations,关联性教学。知识中的联系----赋予知识以丰富的背景、经验和逻辑;教育活动中的知识流动,依存于特定的经验和背景。

    (4)Rigor,严密性教学。课程中内在的学术逻辑、科学观察、精确性等成分,导致解释性与不确定性的存在。

     反思六:综合实践活动难在哪里

    1.建立一整套有别于学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价值体系。

    (1)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尚未在实践层面变成自觉的教育行为和学校行为;

    (2)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成为人才培养之必需,并进入办学理念。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范有待建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规范、课型规范、方法规范尚未模式化(从模仿、建模、创造,有一个过程)

    (2)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只讲开放、没有规范;只讲体验、没有建构;只讲学生自主实践、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只讲经历过程、没有目标达成,可能都是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的。

    二、实践深化

    (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体系化与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

    1.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体系化、具体化、层级化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标准    

    3.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

    (1)目标的动作化、行为化、任务化

    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中要有“规定动作”、“动作要领”和“指定任务”。

    比如:1.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分解为三个具体问题;2.搜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2份,并用3个关键词、两句话来概括你所搜集的资料;3.调查15个对象,获得第一手资料;

    (2)方法的落实与规范,要将思维方式的系统训练融入实践过程。

    比如,观察植物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点有效的系统训练等。

    (3)每个活动主题要具有并突出核心能力和情意目标。通过各个主题的展开,实现目标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或主题

    (1)问题的来源---来源于生活体验和经验;来源于学科学习;来源于观察与思考

    (2)问题的类型----自然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观念问题、人的活动方式问题

    (3)“问题”是教师指导应贯穿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始终的基本要素。

    例如:从资料处理中发现与分析问题

    搜集资料不限于让学生理解资料所表达的事实,而要侧重引导学生思考“情景性的问题”

    案例6:

    美国一所中学的学生关于“航海问题探究”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了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a.如果你是哥伦布,你将怎样说服国王资助你航海?

    b.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说需要具备的素质,并对自己的领导能力进行测试。

    c.日志是一种表达方式。分析所搜集的资料,你能够列举出撰写日志的要领吗?

    (4)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因素分解----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原因----问题中的关系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及其规范

    (1)问题发现课

    (2)方案制定课

    (3)方法指导课

    (4)实践体验课

    (5)总结交流课

     3.建立学习方式的基本规范

    调查研究与访问

    实验研究与观察

    社会参与与服务

    技术设计与制作

    信息收集与处理

    逻辑思维等

    (三)建立并完善地方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

    1.用课程制度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文明与程序文明

    2.核心制度是课程建设制度、课程实施制度


    作者: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张洪鸣: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 【下一篇】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教学策略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