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捷:风口浪尖上的一线教师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3-31

  • 风口浪尖上的一线教师
     
            和一线的朋友们在一起,明显感觉大家的幸福感不足。谈论起“你幸福么”的话题时,先是沉默,不知道谁发出一声冷笑后,胆大的开始呛声,话语剑锋直指媒体报道,坊间消息,官方通报……谈及的都与“不幸”有关。我几乎不敢打开微信上和“教师”有关的朋友圈,不用看就知道绝无好话。但不打开又放心不下。于是,就这样一次次自我求证着教师行业的难堪。当同行被推到狂暴的风口浪尖上时,愤怒,无奈,争辩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也许此时沉默是最好的应对吧。但长期的沉默助长了太多任性的炒作。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时代,发现传说中伟岸阳光形象的暗黑阴影,光是标题就足以博得大众眼球。
            一线的幸福感从何谈起呢?当代的一线教师,从教过程中伴随着的恐慌,倦怠,愤懑,像冬季里的感冒病毒一样,谁都不愿意沾染,但谁都被其侵害。我们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一样的教育家越来越远,对于斯霞,霍懋征等名师的模仿与向往越来越难以企及。难道,我们只能在默默中承受着社会的歧视,同时默默地被同化为传说中的那个样子么?从有文明开始,就有了教师。我们地位崇高绝不是神话。但在今天,在学校教育异常发达的当代,教师处境却如此尴尬:崇敬与轻视,顺从与反抗,拥戴与反感,期望和绝望……这一行业几乎承载着时代变革带来冲击的所有后遗症与副作用,使得教师成了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最能被轻易指责的对象。
           这个时代的一线教师们,除了隐忍,任何的争辩在舆论的浪潮中都显得微不足道,或者更有助于形成负面效应。时间久了,我们也不争了。于是一切就成了既定的真实……
           教师,我们为什么总被“戏说”?是谁在肆无忌惮地挑战我们应有的尊严?
            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就让我们从认识自己开始吧。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教师的职业?第一,教师的“中间人”身份导致其成为议论的风眼。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将教师定义为“中间人”。教师是介于家长与子女,学校与社会,母性与父性,儿童与成人,名专与外行,从属与掌权,凡人与圣人的多重角色之间的人。因此,势必成为各方都牵涉的公共角色。公共角色的特质之一就是成为话题的焦点。千百年来关于教师的议论总未消停。有人说教师是最为基层的“掌权者”,但现实留给一线教师的只有服务性质的事务,虚幻与空洞的“管理”二字绝不是一线教师的权利。所有的制度都不是一线制定,同时从未错过任何一次的检查。其次,教师本身非“专业者”的性质使之遭遇不公时无力辩驳。佐藤学先生认为教师的职业实际并没有专业内核,与医生,科研工作者相比,教师处于“外行”和“专业”之间,只有少数才能成为专家。一线教师都叫“万金油”,其实就是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不精致的代名词。教师转岗后不能担任医生,而医生在岗期间就能兼任教师,聘为教授。专业性的缺乏,使得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问题上难免有纰漏,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绝对的“一碗水端平”是理想中的,“几家欢乐几家愁”才是真实中育人工作的结果。所以,从专家角度提出的高要求和实际操作上的漏洞相对比,教师成为众矢之的在所难免。第三,教师必定承担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带来的落差,这是时代发展后学校权威式微带来的结果。社会大众所了解的教师都是偶像剧中正面,热情洋溢的类型,是教育家的形象汇总,但在现实中却轻而易举地洞察到教师陈腐,庸常,凡夫俗子式的形象。如果是普通人,我们也可能会看做是出世高人,可一旦认定为教师就让人难以接受了。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学历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急速加剧,生活的快节奏与竞争的残酷都让人在应对社会需要时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而占据大多数的“失利者”产生的遗憾和缺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归咎与教育,最容易指责的就是教师。人们很容易将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失利与学校教育形成联系。那些与教师的交往中复杂的经历或是微弱的积怨,都可能在这时候膨胀扩大,使教师成为代替教育受责难的对象。最后,教育工作的“无边界性”也决定了教师成为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医生的手术随着缝合而告一段落,法官的审判随着落锤而结束流程。教师的工作绝不会因为下课铃声而结束。即便是学期末的钟声响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教师都要延续扩张自己的工作,具有“无边界”的特征。一线朋友们,很多时候你说的话,做的决定,采用的方式,从不同角度都可以进行差异巨大的评价,结果甚至让你自己都感到意外吧。这就是“无边界性”带给你的冲击。无边界带来的是教育责任的无限制扩张,当家庭教育的意识减弱,社会教育的功能不足时,人的生存就陷入危机四伏的状态。此时教师担当起与人的生存发展,心智成熟等有关的一切教育责任。无边界性带给教师身心无法统计的疲劳,也带给这个职业看不见的巨大危机,也使得教师成为风口浪尖上的话题之王。
           发现自我后,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自我的一二两条都是关于教师“是什么”的属性界定。要从“中介人”“非专业者”的身份中解脱,教师就要不再骑墙,要成为业内专家。我们可以并且只能选择毫不犹豫地和“儿童”站成一排,融化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关于“专业”的选定,顺理成章地就是“做一个儿童研究者”。只有那样,你才能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才能以儿童的方式思考,和儿童平等地交往,用儿童的价值取向作参考进行判断,像儿童那样纯洁无私地待人处事,获得大自在。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老子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复归婴儿”。但凡教育大家,无不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天使,无论年岁,脸上无不洋溢着儿童般灿烂的笑容,怀有儿童般无邪的性灵。当你真正来到儿童行伍中时,你会在感到久违的快乐。那时候,是你忘记荣辱,淡漠得失,将全心全意服务儿童视为己任,同时也成就自我的修为。你也会因此获得无法想象的,来自儿童的信任。这就是无上的荣光。
            第三条症结产生源自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因此我们更多期待所服务的学校有担当,有发展,有办教育的勇气和智慧。学校作为集体是强大的,学校的力量要用以为一线教师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保护一线教师职业尊严不被污损。特别是当教师有需要学校支持时,应视为发展共同体的需要,义不容辞地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维护教师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保障教师作为单位员工应享有的福利,这是开门办学的基础,并非特别要求。第四条的弊端改进则期待全社会。希望社会大众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教育不是教师的个体责任,而是每个国家,每座城市,每个社区,家庭,特别是每一对父母的责任。“无边界”地负责只能消耗教师有限的体力和精力,最终导致教育效果的低下,各方面成为应付与推诿。只有各司其职,合力施教才能确保儿童在各个领域得到最合理与规范的教育。
            自己能改变的先行动起来。寄托希望于学校社会的,就让我们一起呼吁。一线教师,从风口浪尖上沉静下来,好好修己,让教育魅力利己达人。相信美好的教育环境会在共同的努力下到来。

    作者: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

  • 【上一篇】黄国才:教儿童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学 【下一篇】周一贯:语文课堂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