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贯:让学生任性地“疑”起来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8-26

  • 让学生任性地“疑”起来

    本次要向老师们介绍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任性地‘疑’起来”。中国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我们的课堂“坚”在哪里?“难”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我们有许多老问题并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其中一个最简单的老问题那就是,课堂上往往不是学生问老师,而是老师问学生。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深刻地予以反思。

    因为我们今天的课改已经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四月份上半年的《人民教育》有一个专家提出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根据国家的文件,教育部在20143月份发的一个文件《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提出,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本改变传统课程以知识为本位的这样子的一种思想,而要把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本位。

    什么是“核心素养”?文件中提的很明确,它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对我们学生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的关注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知识的掌握,牢记和分数一直苦恼着我们的教育,也苦恼着我们的老师。其实我们学校里边学的很多东西,不教就忘记了。所以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是离开了学校你忘记了很多东西以后没有忘记的东西。这些留下来的,没有忘记的东西才是我们教育的本质。今天我们可以说,不会忘记的是什么,那就是在教育中间树立起来的一个人的必备的品质和关键的能力。当然我们这样说不是说绝对不要知识,知识是要的。问题是现在的课程,知识的总量太大。文件当中提出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它说,知识很重要,但是知识够用就好。我觉得说这个说的很到位,只是这个东西很重要,确实的,够用就好。从长远来讲,一个人的必备品质和他的关键能力才是决定他一生的发展,也是决定他一生的福祉。

    马云是我们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毕业的学生,他小学读书的时候成绩就不太好。长寿桥小学50年校庆他来了,坐在班主任旁边,班主任还没退休,他说我在长寿桥小学6年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一件事是,有一次我跟同学打架,头打破了,我旁边的班主任老师抱着我奔向医院,缝了九针,这是我终身不能忘记的;第二件事,小学6年他从来没有一次评过“三好生”,可是有一次评“三好生”,班里有一个女同学提出来我评马云为我们班的“三好生”,这真的把我激动死了,好几个晚上我都睡不着,竟然有人要推我为“三好生”。所以这个问题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他的出色关键是他的品质和关键能力。马云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是他的发展告诉我们这是他的意志坚强,有毅力,能够持之以恒,有眼光的人。那么这个有眼光、有毅力持之以恒是不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呢?是不是比他记住所有的知识更重要呢?马云以后如何发展,我们估测不了,到今天为止,他的创造是成功的,这一点我们谁都不能否定。

    在人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中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他要会提问题,他要会发现问题,恰恰这这个关键点上,今天在我们课堂上学生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我们的语文课不管你上的多精彩,很少看到学生主动提问题问老师。《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在我们国内肯定很多小朋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是全盘接受的。可是据说在美国,美国的孩子对《孔融让梨》就提出了很多质疑。有的说,“小弟弟吃一个大梨,不是应该的吗?大哥哥让给小弟弟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小弟弟让给大哥哥呢?”有的小朋友说,“父亲让孔融来让梨,他自己为什么不分呢?”还有小朋友提出,“父亲让孔融分梨,为什么梨大小相差很大,如果他拿大小差不多的梨孔融来分,不是可以分得更好吗?”还有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孔融不是把梨切开了再来分?要是切开以后再来分,不是可以分的更平均吗?”等等。所以呢,这就像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在课堂里没有问题?李政道说过一句话“学问学问就是要学着问”。可是中国的课堂,老师教小朋友学着回答,从来不教小朋友学着提问,我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这是《论语》上的记载,说明孔子是一个好问的人。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每一本书我们都是可以提问题的,它应该有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诗《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非常强调问的重要性。苏赫姆林斯基他说,有经验的教师都记得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正是本着这样子一种状态,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任性地问起来,任性地疑起来。”就从问的这一点上改变我们课堂历年来只有老师问学生而从来没有学生问老师,或者是说很少有学生问老师,这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不是小学小点,必须要一个结构性的改变。应该以质疑为主线,来重建我们的课堂。比如说第一个环节:先读,让学生在先读中间在设置学词,读通课文中间提问题。第二:小组讨论互读的环节,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来归类问题,把每个人提出的众多的问题进行归类,减少问题的数量,突出问题的重点,提高提问的质量。第三:深度阶段,老师们能不能够把小朋友们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起来形成一个主问题,一堂课的深读解决一个主问题。第四:练读的阶段,我们能不能够在平常的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间因疑结合,来解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研读,在延伸课文的时候是不是还可以让小朋友意犹未尽延伸出新的问题。这样整堂语文课在初读、互读、深读、练读和研读五个环节我们都能够紧紧围绕小朋友提出来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使小朋友学到课堂的兴趣,以问题为导引,让我们国家新一轮的课改基本方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作者:周一贯(著名特级教师)

  • 【上一篇】杨再隋:指向言语运用的生本课堂 【下一篇】诸向阳:从“课文”走向“课程”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