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山顶上的拥抱”——教师专业阅读的几点建议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大量阅读,更离不开阅读后的进一步思考和体悟。以此为标准衡量,如今教师们的专业阅读离真正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正如本文作者成尚荣所说:我们还没有登上心灵契合的山顶,因为我们还没有气喘吁吁,更没有兴高采烈,作者还在山顶满怀期待地等着读者爬上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专业阅读的较高境界,登上山顶,与作者“热情拥抱”呢?下面的建议值得我们思考。
读书不容易,读经典更不容易。俄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这么描述:“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爬的是艺术大师,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地拥抱起来。”
作者与读者都是攀爬者。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一览众山小,作者好不自豪,好不气派;读者因为满满的收获,好不惬意,好不兴奋;就在拥抱中,作者与读者融为一体。
这叫什么?这就叫阅读。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度的理解;理想的阅读,是一种深刻的思考。理解与思考正是一种真正的阅读学习。
教师专业阅读,首先是兴趣、动力、勇气、意志问题,还有理解、思考等学习问题,而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不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划好边界:不能拘泥于专业阅读
什么是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有边界吗?毫无疑问,边界肯定是有的,问题是边界划在哪里。
其一,边界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划定。
教师的专业知识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学科知识,是关于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基于学科专业,失缺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会失缺基础,变得虚空;学科教学知识,是传授学科知识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智慧,若无学科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只能静静地躺在教科书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将会支撑教学,也会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性知识,与学科、教学、教育似无关又有关,它会丰盈教师的心智和心灵,让文化弥散在教学过程中。四个方面知识缺一不可。
根据教师的这一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阅读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学科知识类阅读、教学知识类阅读、条件性知识类阅读、文化性知识类阅读。四者相辅相成,形成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发展的良好结构。
所以,我们对教师专业阅读理解不能过窄,边界划得不能过紧,相反要打开边界,让专业阅读边界开放起来,开阔起来。
其二,边界要划定在教师“第一专业”上。
教师基于学科专业又超越学科专业,有一个“更大”的专业,我们称之为“第一专业”,它为其他专业提供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对于教师而言,这“第一专业”我以为是儿童研究,而当下又最不完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少“第一阅读”——阅读儿童。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题,当下教学改革的走向之一就是“教学即儿童研究”。不阅读儿童,怎能认识儿童?不认识儿童,又怎能教育儿童?
事实一次次地提醒我们,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个优秀的阅读儿童者。阅读儿童与基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阅读链接在一起。可见,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孤立的,是相通的,教师的专业阅读当是通融性阅读。
2、关注思考:阅读不能拘泥于知识
俄国图书学家鲁巴金道出了读书的本质:“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理想的阅读让教师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草,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自己的思想。这方面我有三个体会,即我认为需建立三种阅读。
第一,在阅读时,把阅读到的知识有意识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我把这种阅读叫作“吸收·改变性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阅读中不断往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注入新知识,原有的知识结构就会更加丰满、充实,总有一天原有的知识框架会突破,逐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一突破的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思想发生裂变的过程。
所以,打开自己的知识框架吧,吸引新思想吧,随时随地往里面添加新的知识和思想,好比往炉膛里添加新的木柴,随时让燃烧着的木柴改变一下燃烧的结构和状态,一定燃烧得更旺,炉膛里更亮,冬天里会更温暖。
第二,阅读时需要思想飞扬,即一定要有自己的想象。哥德巴赫有自己的猜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猜想呢?我把自己的阅读叫作“猜想式阅读”。“猜想式阅读”是由此及彼,让阅读发生迁移,产生自己的见解以至思想的过程。因为想象是创造的前奏,想象贯穿于创造的全过程。
第三,阅读时一定要有反思,建立“反思性阅读”。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教师在阅读中,从某一点、某一个方面得到启发,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成长,对经验和认识产生疑问,在质疑中寻找新的认识起点。反思,也是一种元认知思维。元认知思维,说到底是驾驭自己的头脑,改进、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学习。“反思性阅读”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所展开的阅读活动及所具有的阅读方式。
作家伍尔芙写过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趣味。当贪婪无度地吞食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趣味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婪,而是更注重思考。”
激发兴趣,大量读书,不是坏事,当下教师的阅读,还远未到“贪婪”的时候,我真希望这种“贪婪”的时候快点来到。但同时还应当保持一种警惕:不能只为兴趣而读书。阅读的本质是思考,即在他人思想的启发、帮助下,逐步改变阅读理念和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思想。以上“吸收·改变性阅读”“猜想式阅读“反思性阅读”,都是建构性阅读,是发展自己思维、建立思想的阅读。这是教师阅读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为之而刻苦努力。
3、山顶拥抱:让自由成为阅读的最高境界
教师阅读离不开规则。首先,阅读要有制度规定,用制度来保障教师阅读的常态化;其次,阅读要有目标,用目标来召唤教师阅读;阅读要有明确的要求,用要求驱动教师阅读。
对于教师阅读的规则、规范化问题还要往深处看。学者赵汀阳认为,一切规范都是为人性的解放服务的,对规范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人性的尊重。这样的理念也适用于教师阅读。我认为,阅读,包括教师阅读的最高原则是自由,自由亦应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审视当下教师们的专业阅读,在“自由”这一本质、宗旨与境界上,我们差距更大。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将规范理解为约束和限制,没有指向人性的解放、感情的觉醒、权利的获得,假若出发点错了,就不可能有教师的自由阅读。
因此,我坚定地认为,促进教师专业阅读,提高教师专业阅读水平,最为关键的是四个字:解放教师。有了规则的依托,又有建立在解放教师基础上的自由,教师的专业阅读一定会走上更高层次,那读者与作者在山顶上的自然而然的拥抱,多兴高采烈,多自由,多神圣啊!